席先富,蘇 新,何雨馨
(南充市中心醫院,四川 南充 637003)
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是新醫改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不斷提升醫保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它直接涉及政府、醫院和患者三方,是在醫療服務過程中所涉及各方面經濟利益的最直接、最敏感、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我國最為關注的民生工程之一。
我國醫保支付方式的發展大致歷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改革開放初期,全額公費醫療時代,即由“公家”或者單位承擔醫療費用。第二階段:1998年,社會醫療保險統籌時代。此外,各地探索中,有上海的總額預付分級管理、淮安的按病種結算、柳州的“總額包干”結算、牡丹江和濟寧的單病種付費等。第三階段:按人頭、按病種、DRG付費等方式。2009年,《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探索按人頭、按病種付費、總額預付等。2021年,國家醫保局《關于印發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指出,全面完成DRG/DIP付費方式改革。
2021年3月,國家醫保局召開醫改試點推進視頻會,部署DRG、DIP付費試點工作,要求30個DRG試點城市和71個DIP試點城市在2021年全部實現實際付費。南充市是本次DIP付費的試點城市,并于2021年9月全市共609家醫療機構已實施DIP付費。南充市醫療集團是2011年6月成立的醫療聯合體,其共有70家成員單位,含7家市級醫院、21家縣級醫院、31家鄉鎮醫院(社區)及11家民營醫院。
本文以南充市醫療集團為研究對象,梳理相關文獻,結合衛生專家訪談,研究南充市在DIP付費試點下,如何不損害政府與患者的利益前提下,提高公立醫院運營效益,為政府開展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借鑒意義。
DIP付費實施,醫院收入增長幅度被嚴格管控,加之疫情的長期影響,老百姓就醫支付能力下降,導致不少公立醫院的醫療總收入不增反降。如某三甲醫院,2022年1—8月醫療收入僅下降0.6%。這就推動公立醫院從粗放型、規模擴張型發展向注重降低成本、精細化管理發展,優化醫療收入結構,加快技術進步,努力開展學科建設,注重提升服務質量。
DIP是病種分值法,通過構建的基于分值的比較體系,將以往各個醫院的醫療行為從“不可比較”變得有“可比性”,醫院具體收治了多少病例、是哪些病組、難度大小,一目了然,使得同一病組在不同醫院的治療水平可量化比較,降低了政府對醫院監管的難度。同一病組的付費標準既定,促使醫院控制不必要的檢查、控制高價藥材,降低次均費用。
醫院須提升自身診療水平,在保障醫療質量前提下,主動優化臨床路徑,降低一些效果較低的治療方式,控制一些非必要的檢查與檢驗,減少就診、治療與手術的準備、等待時間,努力降低醫療成本,用國產藥料替代進口藥料,以“日間手術”替代非必要的住院治療,積極服務更多的病人,進而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以前按醫療項目付費,醫院要獲得更多的醫保基金,需要多開展醫療項目、多做檢查。而級別高的醫院,治療手段多,檢查設備多,次均費用就高;級別低的醫院,治療手段少,檢查設備少,次均費用就低。級別低的醫院不敢看大病或重病,主動轉診病人,導致級別高的醫院病人越多,次均費用越高,醫保支付的費用就越多,反過來擠占低級別醫院的醫保額度。
DIP是病種分值法,醫院治療的簡單病種越多,分值就會降低;復雜病種越多,分值會相應升高。針對不同級別的醫院的分值,可以設置最低標準值,低于標準值被處罰,高于標準值得到獎勵。醫院為了提高分值,就需要借助醫聯體,減少簡單病種。此外,醫保局也可先打包付給醫聯體,由醫聯體內部分配,實現了利益共享,提高整體醫療水平,實現醫院—政府—患者三方共贏。
藥品和耗材零加成實施,疫情影響長期存在,DIP付費推行,收入增長受限。這使醫院必須加強內部管理,壓縮運行成本,提高服務效率,提升醫療質量,向內部管理要效益。
1.推動醫院落實病種成本核算。DIP付費的實施,針對不同的病組,設置有付費標準,超過標準無法得到支付。這就使醫院必須主動開展病種成本核算,核算病種的收入、支出總額,是否有盈余?收入構成情況,成本構成情況,收入結構是否可優化?成本是否可控制?進行精細化的成本管控,減少非必要的支出,才能獲得較高的收益。
2.促進醫院提升服務能力。DIP付費的實施,針對相同的病組,遵循“同病同價同治同質”原則,不再明確各醫院的醫保預算,鼓勵區域內醫院相互競爭,促使醫院主動開展學科建設,努力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積極轉變服務態度,用優質技術和良好的服務留住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過度醫療、過度檢查、過度用藥行為的發生,規范醫療行為,優化費用結構,降低醫療成本,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
3.迫使醫院加快信息化建設。DIP付費的實施,按病組付費,病案首頁的主診斷是結算的重要依據,病案的完整率決定是否能入組;物價收費標準一致,編碼統一,方便了醫保局對醫院的監管,也對HIS收費信息、物價執行信息、購銷存信息等提出了新要求。此外,醫院的管理決策也需要高質量信息進行支撐,進而推動了醫院的信息系統一體化、智能化、可視化的建設。
DIP付費的實施,使醫院的發展面臨新的壓力,也為醫院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為了適應DIP的付費方式,公立醫院可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當前,大多數公立醫院編制收支預算時,主要采用增量預算與項目疊加結合進行編制,編制層級僅包括院級與科室級。DIP付費推行后,醫院必須拓展預算的廣度與深度,將病種成本、項目成本和服務量等納入全面預算。具體包括:第一,完善預算編制的機構,編制機構必須包括醫院運管、財務、物價、醫保、病案、采購、藥品、資產、裝備、信息、醫務、護理等部門,并明確各部門在預算編制中的職責,分析診斷分組,把握收費標準,改進收費結構,保證醫療質量,進行成本管控。第二,開展醫院內外部環境調研,分析各部門當前的狀態,明確優勢病組與潛力病組,合理配置各項資源,發展優勢病組,挖掘潛力病組。第三,建立和完善的預算監管反饋機制,達到事前有規劃、事中有監管、事后有考核,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管理。
DIP付費的實施后,醫院的成本控制目標不是降低成本數額,而是選取最為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案,保持病組成本與分值增幅的相匹配,達到適宜的成本。具體包括:第一,強化成本管理理念,健全成本管控體系,借助信息化手段,使醫院成本控制在預期的范圍之內,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第二,開設成本調整機構,結合醫院實際狀況、患者情況及預算編制數據,尋找成本控制差異點及其原因,進行控制或整改,降低成本管理中的風險。第三,開展精細化全成本管控,精細化成本管理,如藥品購銷控制、低耗定額管理、材料條碼跟蹤管理、采購談判壓價控費、設備收益分析,使用節能設備等。
DIP的分組是對臨床循證的有效檢驗,其主要依據包括主要診斷和相關手術操作。要在DIP付費中,獲得較高的醫保支付就必須做到:第一,加強數據質量管理,特別是病案首頁的編碼質量,如主診斷、其他診斷和手術操作的名稱及編碼規范完整填寫。第二,開展醫院績效考核指標管理,如開展三四級手術比例、疑難危重病例占比、低風險死亡率,CMI值、RW值等指標的管理。第三,優化臨床路徑管理,結合醫院各科室情況和患者的情況,制定標準化的路徑。第四,加強住院服務效率評價工作,包括評價同類疾病的次均費用和治療時間,評價結果納入績效考核。第五,加強醫療安全評價工作,指標包括感染控制、抗菌藥物使用率、服務態度等,并將評價結果納入績效考核。此外,還可以通過患者來對醫療技術、醫德醫風、工作態度、滿意度等進行評價。
當前,不少醫院的績效考核體系,采用“院科二級、醫護統一分配”的考核流程,實行“平衡計分卡、醫療項目點值法”的考核模式。這種考核體系無法細化到各醫療組,不能體現各崗位的差異,也不利于開展精細化管理。DIP付費的實施后,加強了政府的監管和考核,醫院必須建立以DIP付費為導向的,按臨床、醫技、護理、醫輔、行后不同序列不同考核方案的,針對醫生直接考核到醫療組的多維度績效考核體系。績效指標制定中,可以增加一些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指標,例如CMI值、科研執行數、四級手術率、低風險死亡率等,保障醫院發展與國家要求一致。
DIP付費實施后,首先,醫院應提升其內部管理水平,設立由單位主要負責人牽頭的,包括政策與質量監督、財務成本核算、信息、病案統計與編碼等部門及部分臨床專家的運營管理體系,明確工作制度,厘清各部門的具體責任,開展精細化管理,優化醫療流程,提高運營效率。其次,加強學科建設,運用波士頓矩陣模型,按技術與效率指標區分,弄清醫院的“明星”科室、“問題”科室、“金牛”科室、“瘦狗”科室,分類管理,不同類別制定不同措施,減少“問題”科室,控制“瘦狗”科室。再次,醫院應制定DIP付費相應的醫療質量監管制度,對醫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現象,進行專項監管。此外,建立DIP支付影響分析與預警機制,掌握真實、可靠的成本數據,通過橫向與縱向比較,積極探索建立醫院與醫保局間的協商談判機制。
加大醫院信息化投入,完善醫院信息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醫院信息共享大數據平臺,做到財務成本數據與HIS收入信息、工資薪酬信息、資產信息、電子病歷信息、物流信息等共享,實現“業財融合”。隨著以“新基建”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帶來了衛生行業的革新與重構。SaaS云軟件對醫院優化資源配置、創新運營模式、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醫療成本等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公立醫院應以智慧醫院建設為契機,加大信息化投入,提升信息化水平,實現數據互聯互通,為推進公立醫院全面改革與建成健康中國提供信息保障。
總之,目前,我國鼓勵積極探索多種醫保支付方式,推動了DIP試點工作的開展。本文結合作為試點城市的南充市在DIP支付過程中的探索實踐,通過關注DIP支付方式實施背景,分析DIP支付方式實施影響,進而提出提高公立醫院運營效益的措施,為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