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芳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資產后勤處,廣東 河源 517000)
高校后勤是高校良性發展的基礎保障,對高校正常開展教學科研工作至關重要,同時后勤的管理內容非常煩瑣。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校舍的不斷增多,高校后勤傳統服務的壓力越來越大。信息技術的發展,給高校后勤服務轉變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跨越式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發展至今,雖然有部分高校在嘗試將后勤辦公、后勤服務信息化,但由于對后勤信息化建設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人才配置培養不完善等原因,很多高校后勤信息化還處于探索或發展完善階段。高校后勤信息化既是國家政策的要求,又是高校自身業務發展的要求,也是師生對服務的需求,各高校需依據自身實際情況,穩步推進后勤信息化建設工作,這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信息技術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國家也不斷倡導將信息技術引入教育體系,但是高校后勤的信息化發展要滯后很多。截至目前,高校后勤信息化的發展大概經歷了起步、探索、發展、提升、深化五個階段。
1993—1995年,中國互聯網已處于發展階段,國內高校陜西師范大學率先成立后勤管理研究室,嘗試開發高校后勤管理服務系統、建設后勤局域網,正式啟動高校后勤信息化之帆。
1996—2007年,大部分高等院校接入互聯網,高校后勤最初始的信息化表現即建立本校的后勤網站,少數高校開發校園后勤服務管理系統。但此時的應用軟件系統還較少,面向師生應用系統的服務質量不高,大部分的后勤服務還是靠人工線下完成。
2008—2011年,各類高校后勤信息化PC端管理系統平臺上線,例如財務管理系統、房產管理系統、易耗品管理系統、餐飲服務監督平臺、門禁管理平臺、會務管理平臺、人力資源管理平臺等,逐漸針對一些繁雜、重復、易出錯的工作開發或采購管理系統。
2012—2014年,有高校嘗試上線后勤服務APP,開發基于物聯網的智慧校園管理平臺等,嘗試建立后勤大服務圈。
從2015年至今,移動終端全面普及,各類功能的手機APP面世,進一步推動高校后勤建立校園信息服務智慧平臺。隨著2017年微信小程序面世,高校后勤將各類服務保障功能整合集成于不同小程序中,為移動終端減輕內存壓力,降低后勤重復建設信息化平臺的成本。
2018年4月,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于是教育信息化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教育信息化將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推進“互聯網+教育”的具體實施計劃。2018年6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委公布了國家標準文件《智慧校園總體框架》,對于智慧校園的總體架構及建設進行了明確規范,包含智慧教學環境、智慧教學資源、智慧校園管理、智慧校園服務、信息安全體系等的系統架構與基本要求。其中,智慧校園服務要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為教學提供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化校園公共服務體系支撐。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其中戰略任務部分明確提出,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因此,高校后勤信息化不再是各高校內部自身需求是否要推進的事情,而是響應國家戰略部署,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教育服務業態,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推進高校后勤服務科學化、精準化、標準化、人性化。
高等院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擔負著為祖國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現代化人才的重任。高校工作主要分為教學和后勤兩大支柱,高校后勤作為高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為高校教學工作提供支撐,還關系著高校的社會聲譽。首先,高校后勤信息化可以為高校教學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是高校教學信息化改革的有力保障,可以促進高校教學水平不斷提升。其次,學生在大學校園里生活學習的時間短則三四年,長則上十年,深受高校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的影響,高校后勤則肩負著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的重任。在大數據、“互聯網+”、云服務等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年輕一代在社會生活中無不感受著信息化技術的便利,對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信息化應用需求非常急迫,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的程度也逐漸成為其擇校的考慮之一。可見,高校后勤信息化是高校發展的需要,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需要。
高校后勤工作的本質是對高等教育起服務、保障、支持作用的高效組織活動[1]。高校后勤服務的內容包括學校教學環境服務和校園服務,包含教學區環境服務、校園環境與校園安全、學生餐飲服務、學生公寓管理服務、學校住宅區物業管理服務、校內維修服務、水電供應保障服務、冷暖供應服務等項目,與學校其他部門及社會其他服務行業相比較,服務內容種類繁多,系統性強。以往,高校后勤部門按照傳統的工作模式,工作效率低,工作漏洞多,整天疲于應對各種的師生報修和投訴,往往是最忙卻最沒有成就感的部門。在信息化的今天,部門高校已經逐步推進信息化建設,如基礎數據中心、校園短信通、數字后勤服務大廳、報修系統、公寓管理系統、服務監督平臺、移動后勤、餐飲管理平臺、餐飲服務監督平臺、人力資源平臺等,促進供給端改革和消費端升級,推動場景新生和重構,為師生打造個性化服務、標準化、快捷化和品質化體驗,簡化完善自身工作。高校信息化建設不僅是師生對校園生活體驗與社會生活接軌的需求,也是高校后勤部門工作人員減負、解決工作困擾的需要。
隨著高校規模日益擴大,高校后勤服務規模隨之增大,加之后勤部門涉財涉物崗位較多,保持廉潔自律顯得尤其重要。近年來,國家一直本著“蒼蠅老虎一起抓”的原則懲治貪污腐敗現象,其中教育系統違法亂紀事件中不乏有高校后勤部門的經濟案件。高校后勤貪腐原因主要有三:制度建設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高度集權,管理體制有漏洞;在崗人員思想松動,免疫力低下。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則會倒逼學校對照后勤管理內控風險點完善規章制度,網上公開透明,接受群眾監督,為廉潔自律創建了健康的大環境,逐步打造出務實、高效、廉潔、公正的高校后勤服務新形象,為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高校后勤部門負責學校教室與辦公區域管理、校園環境衛生管理、學校食堂管理、校舍維修、學生公寓管理、水電管理、公車管理等眾多事務。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可以為后勤服務方式帶來質的飛躍,這是后勤部門希望看到的。比較高校的兩大支柱來看,實際上很多高校更加關注教學,往往對后勤重視程度不夠,但是高校后勤服務系統龐大,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專業人才投入。這種情況下,如何推進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是各高校要思考的問題。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并不是說直接買現成的服務平臺或直接研發服務平臺,而是首先要進行業務邏輯梳理、流程整合優化和規章制度的改進完善。各部門必須要認真梳理本部門的業務流程,使智能管理部門的權責清晰、明確;優化面向用戶的服務流程,跨多個部門的流程全面整合、精簡,并實現辦事流程的“書面化表達”;要降低業務創新、服務創新的門檻,想方設法“精簡步驟”,讓“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路”。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含后勤業務及不同后勤業務之間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結合,涉及資金投入和人力投入。目前,我國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一般有兩種模式:“先總后分”和“一步到位”。第一種雖然一次性資金投入不大,但是缺乏統籌安排,使得信息化工作的開展比較盲目,無章可循;第二種是在信息化建設前進行大量的調研和規劃,然后投入大量資金是信息化建設一步到位,但由于資金投入量巨大,短時期內成效不顯著,存在較高的風險,因此很少被高校采用[2]。所以,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應根據自身資金與人才保障程度有效開展。第一,總體規劃。在充分調研、多方論證的基礎上,轉變學校管理人員傳統管理觀念,建立信息化的思維,制定科學、合理、有效、務實的整體化建設布局。第二,分步實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制訂工作計劃,分步實施。第三,先易后難。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推進過程中需要先易后難,通過APP、微信等簡單好用的模塊實施逐步獲得師生的認可,重復性工作化繁為簡,進一步增強管理人員推進信息化建設的信心。第四,先有后優。高校后勤信息化的先進性取決于信息化的發展程度,是一個逐步優化的過程。在實施過程中,先搭建出某一項業務的系統平臺投入使用,根據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信息化新技術逐步調整、完善、優化流程問題與技術問題,使其更符合師生的使用需求。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要本著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十二分數據的原則,其中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分別為專業技術人才、管理流程梳理與優化、基礎數據的管理和挖掘。專業技術人才要幫助管理者打造管理工具,使管理模式變線下為線上,同時提高服務的科學化、精準化、標準化和人性化。管理是信息化建設的核心,要想后勤信息化平臺不淪為擺設,高校后勤管理者必須不斷進行培訓學習,轉變傳統服務觀念;認真梳理規章制度,進行服務流程的重組和優化,使其更便捷、更符合師生需求。最后,信息化管理需要大量的管理數據做支撐,基礎數據的管理與挖掘非常重要。除了高校后勤中不斷產生的各種信息數據,還可以增設智能數據信息監控與采集裝置,如對師生消費、上課出勤、活動規律等各方面產生的信息進行實時采集,建立完善的大數據庫,通過數據分析得出更有針對性的結果,準確了解廣大師生的真實需求,為后勤提高服務水平提供依據。
高校后勤信息化要本著以人為本、服務為先、流程驅動、問題導向的建設理念。首先,在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為師生服務為中心,打造流程簡潔的后勤管理和評價系統,全面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體驗。其次,后勤管理人員要堅持“服務為先”的理念,積極改變觀念,不斷自我學習提高管理和服務技能,不斷挖掘師生各方面需求,打造科學化、精細化、人性化的服務。再次,以“流程驅動”為指導,簡化重構服務流程。以后勤信息化建設和使用中的問題來倒逼,促使管理人員對服務流程中簡化重構,爭取達到“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路”效果,提升師生的校園體驗。最后,高校后勤信息化的建設必須要以“問題為導向”,根據師生校園學習生活中的實際需求,通過建立服務網站、服務APP、微信服務等提供不受時間、不受空間限制的多樣化服務。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是需求與設計。首先必須充分調研、多方論證明確師生需求,然后針對需求進行系統或應用設計。如各高校校舍的維修,存在報修途徑難尋、維修響應時間長、維修工在宿舍無人時維修的安全隱患等問題。問題就是需求,根據需求,可以設計開發手機APP、公眾號等移動報修,實現報修更便捷,維修響應快,維修動態實時更新,還可以預約報修,避免安全隱患。在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中必須要梳理出師生的各種有效需求和業務流程,設計出便捷有效的服務系統。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完善的組織、人員和經費做保障。第一,完善架構、建章立制。學校要成立后勤信息化領導小組,負責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具體項目實施;學校要出臺專門的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從學校、后勤、服務對象三個角度和層面統籌考慮,整合學校后勤服務項目,搭建富有學校特色、功能豐富的綜合性后勤信息平臺[3]。第二,“一把手”牽頭、信息化人才主導、全員參與。信息化建設是系統工程,需要學校最高領導的牽頭,相關部門和二級學院的協同,特別是工作流程中前后部門之間的銜接配合;專業人才主導系統的設計的搭建,解決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專業性問題,優化系統運行中的問題;所有的管理人員和使用人員必須積極參與使用,及時發現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方向。第三,豐富資金來源,加大資金投入。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需加大資金投入,通過學校自籌、專項經費、企業資金及其他資金籌措形式,確保信息化建設工作順利推進。
總之,通過本文的分析研究可知高校后勤信息化的發展歷程及建設的必要性。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能盲目跟風,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勢,立足本校師生的需求,理清建設思路,在人財力保障的基礎上,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穩步推進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智慧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