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薇 程啟旺
(南京交通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南京)
“思政課程”泛指與思想政治理論相關的教學系列課程,不僅是學校進行科學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學方式,還是學生認識并提升自我思想道德認知的一種途徑。“課程思政”泛指除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相關課之外的其他課程(包括專業系列課程、通識系列課程、實訓系列課程等),同樣需要在教學設計及授課過程中融入思想教育的內容,在課程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把思想教育傳遞給學生,達到樹立其正確價值觀的目的。由于“課程思政”的理念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運用得還不夠成熟,以及專業課教師已經習慣了以往“專一”的教學模式,所以,一些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和理解還存在偏差,不能很好地挖掘專業課背后的思政內容。以南京交通中等專業學校的調查為例,通過對該校各任課教師情況的了解,多數教師雖然知道“課程思政”理念,但是表示雖然認同這一理念,但是較難將思政理念融入自己的課程中(如圖1)。因此,如何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其與思政課程的育人理念達成一致是當前學校探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途徑。

圖1 對“課程思政”這一理念的看法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共性是二者皆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充分發揮合力育人作用。就職業院校的學生而言,學校需要將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高品德、高技能的“三高”人才。區別是,它們在思想教育中又各有側重。首先,在育人內容方面,二者側重點不同。思政是學生受教育過程中的必修課程,更多地側重于通過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把德育內容傳遞給被育人,是職業院校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來源。而“課程思政”則是結合專業、通識和實訓等課程內容,挖掘其背后蘊含的思政內容,融入其課程中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有意識地把課程內容背后的人物、故事和規律等體現出來的精神作為思政教育和價值引導融入專業、通識或實訓等課程的教育實踐中去。所以,任課教師不能把專業課程上成思政理論課。其次,在育人方式方面,二者側重點不同。思政課程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具有直接引導作用,為其他專業課程起到示范作用,它是促進學生成人、成才、成長的核心課程,課程思政對學生起間接引導作用,二者不可混淆。
首先,教育目標的一致性。職業院校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技能的優越條件之外,還要注重為社會培養有素質、重責任、能擔當的高技能綜合人才。就學校工作者而言,需要思政教師、其他學科教師甚至是行政管理人員和班主任共同努力、共同作用。就職業院校而言,需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圍,為教師提供較好的育人平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時組織制訂行而有效的教育計劃,學校只有從根本上重視這一問題,教師才有施展思政教育的空間,這也是職業院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背景下,只有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才能促使職業院校制訂全方位育人的策略方針。由于職業院校學生的文化水平、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相較于高校學生要略低一些,因此“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要根據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大力關照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認知能力、文化水平、個人素養,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思政教師和任課教師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理論知識有趣化、專業知識實際化,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充分發揮課堂內外的育人作用,創造更好的學生成長發展的優質環境。
其次,政治立場的一致性。“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統一政治方向,“課程思政”在踐行過程中需要體現政治性,以國家整體作為出發點,樹立大局意識,與“思政課程”共同推動學生對國家、政治、文化和生活等正確價值觀的建立。學校是學生認識國家和社會的重要陣地,廣大教師自身要不斷強化意識形態建設意識,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深入闡述科學理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先進文化,引導學生擁有更積極樂觀的心態,熱愛國家和社會。同時,伴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擴大,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態勢逐漸顯著。學生還處于受教育過程中,看待問題比較片面化,有時候不能正確區分信息的真實性,需要“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師正確地解答和指導學生思想認識上存在的問題,用符合社會價值觀的知識內容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簡單來說,兩者要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在有關國家以及政治大局方面,要始終堅定不移地引導學生。
最后,立德樹人要求的一致性。職業院校在實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合力育人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共同的立德樹人目標,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就業實踐能力及適應社會的能力,使其思想認識和職業發展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建設需求。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應該是多元且融合的,包括學生的專業能力、品德、知識、思維等多個方面,其中的“品德”培育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是學生學習和職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對學生人生以及事業長期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科技也隨之應運而生,人才的需求逐步從能力強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向高素質、高品質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轉變,以此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性要求,人文素質水平的提升會進一步推動社會的發展。
在“同行”問題方面,職業院校教師要注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良好合作關系的建立,相互借鑒并互相滲透,在同向同行育人過程中實現步伐的一致性。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良好合作關系的建立,需相互借鑒并互相滲透。具體來說,二者的合作不僅限于課程設計、教學規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挖掘等方面,還應發揮兩者在育人方面的協同推動力。二者的合作不僅能夠推動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全面完善,還能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的完善和創新。同時,二者的合作能豐富校本教材內容,提煉兩者共性的育人內容,結合學生特點,研究出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又能詮釋更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二者的通力合作有助于教學活動效果的提升,在教學活動方案設計以及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可以交流合作,這樣能豐富專業課程思政活動內容和形式,同時也能探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形式、新方法,對雙方進一步改進教學模式、加強課程教學效果都具有重要意義。二者還應建立互相借鑒的合作模式,彌補彼此在教學內容、教學活動以及教學設計上的不足之處。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說,豐富教學內容,可以在案例、人物精神等方面挖掘得更加深入,這樣既能開闊教師知識視野,也能提升教學的實踐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他課程中的踐行過程中,也能夠在知識理論層面、文化素養層面提升任課教師的教學素養和知識點融入能力。由此,兩者合作,互相滲透借鑒,對思想政治素養提升、教學方法體系創新、教學知識內容完善、教學能力結構優化均具有積極的意義。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應保持步伐一致性。在課程思政踐行方面,應當鼓勵并引導專業課教師與思政教師共同參與構建職業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創新能力,激勵廣大教師努力探索創新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念和育人機制,堅持顯性和隱性相統一,堅持主動與滲透相結合。教師為人師表,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保持積極樂觀的教學態度,時時刻刻向學生傳遞熱愛黨、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思想。任課教師還要通過課堂教學展現專業教師的專業知識能力、豐富的知識面、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為人師表,給學生樹立榜樣精神,還要積極參與到學生活動中,指導學生學習和生活,以亦師亦友的身份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另外,思政課教師可以對任課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向任課教師傳授思政教學經驗,或者以集體備課的形式相互學習和溝通交流,以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和知識面,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
秉承著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理念,職業院校應該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作用,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然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愿意聽是許多職業院校普遍存在的情況,教學內容存在過于“理論化”“枯燥化”,缺乏“親和力”“貼合感”等消極因素,就形成了許多學生聽不進去也聽不懂的局面,學生習慣性地在思政課堂上成為“低頭族”。除此之外,職業院校學生更加注重對專業技能以及相關技術的學習與掌握,片面地認為來學校就是為了學習“一技之長”,從而忽視了對自身思想、道德、價值等方面的挖掘,這也是導致職業院校思想政治課程與專業課滲透以及借鑒不足的重要原因,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處于孤立無援的處境中。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必要性。“課程思政”的重點在于任課教師能夠通過對專業課的精通,很好地發掘其背后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而發揮專業課隱性的思政教育功能,這種新的教育功能既不屬于原專業課堂與當下意識形態格局牽強的聯合,也不生搬硬套去刻意凸顯專業課背后的思政教育內容。課程思政的隱性育人功能與思政課程的顯性功能共同對學生價值、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進行正確引導。同向同步體現在學校全方位、全課程育人環境之中,只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整體素質,進一步增強德育的育人功能性和感染力,使其更具說服力,所以,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存在著價值共鳴。總之,二者同向同行是非常有必要的。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可行性。在當前各類學校中,二者的同向同行是非常有必要的,且也是可行的。在二者“攜手”同行的同時,其側重點各有不同,我們要進行區分和了解。思政課程更加側重理論知識層面,通過系統化教學體系漸進式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思政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內容,善于運用內容背后的案例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去增強課堂教學效果,讓理論知識充滿生動性,使學生更好地通過實際去理解理論,繼而將知識進行內化吸收。但是,相較而言,課程思政則側重于在專業課程中挖掘背后的故事、精神、政治、文化等內容,將其融入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具有隱性育人功能,對學生的思想有較強的滲透力,與思政課堂呈現的育人有所差異,它以碎片且靈活的方式被引入和應用到課堂教學內容中,擴充且豐富了專業課的教學內容,這種方式恰好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更多知識,提升思想品德,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面,在潛移默化中被學生所接受。因此,結合“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兩者呈現出來的不同側重點,要根據其特點發掘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育人優勢,相互促進,在塑造學生過程中充分發揮兩者的作用。
綜上所述,“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模式應當作為當前職業院校的重要建設目標和改革方向,在踐行過程中不斷提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和運用能力。學校以及教師要提高重視程度,構建合作平臺,改善教學設計,加強思想教學的互相滲透,確保“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模式能有效落地執行并發揮育人價值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