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芳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頒布與實施讓鄉村學校的硬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室里有先進的多媒體設備,操場鋪上了嶄新的塑膠跑道,教師辦公條件煥然一新,校園環境美如花園。但是,軟實力的提升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統籌規劃,穩步推進。
以河南省新鄉市紅旗區小店鎮中心學校(以下簡稱“中心學校”)為例,該校位于城鄉接合部,下轄11所中小學(含教學點),在編教師共計187人。教師年齡分布呈兩極分化,老教師所占比例為68%,平均年齡49歲;青年教師所占比例為32%,平均年齡為27歲。老教師有一定的教學經驗,但學歷水平偏低,專業基礎薄弱,學習動力和能力不足。俗話說:徒弟進步快,全靠師傅帶。但鄉村學校的老教師無法承擔輔導、引領青年教師的重任。根據現狀研判,中心學校確定了發展策略:讓青年教師成長起來,成為各個學校的中堅力量,從而影響和帶動老教師的改變。
那么,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路徑在哪里?青年教師的外出學習機會少,雖然國培、省培、市培每年名額充足,但都有教齡的限制,一般最低是五年,入職時間較短的青年教師并沒有機會參加學習。于是,向內挖掘就成為第一選擇,中心學校確立了“構建閱讀共同體,做學習型教師”的路徑。
一、閱讀共同體的實踐策略
1. 價值引領,讓教師“有方向”閱讀
2020年元月,中心學校組織召開了“手握成長利器,點燃生命光芒”的主題活動,以此全面開啟青年教師成長工程。在啟動儀式上,校長針對教師為什么要讀書,讀書能給自己、學生及家庭、學校和鄉村教育帶來怎樣的改變等方面進行闡釋。同時成立了“麥田書會”,宣讀“教師成長計劃書”,43名教師鄭重簽名。計劃書制訂了當年的三項計劃,分別為“據鞍讀書計劃”“第二課堂計劃”“四輪驅動計劃”,分別承載著不同的功能和目標。
“據鞍”意指騎馬作戰,象征教師的讀書行動也要快馬奔騰,和時間賽跑,向自己挑戰,通過名稱對教師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據鞍讀書計劃”規劃出一年內的共讀書目和時間,統一打卡模板。從每天只對書目和頁數進行打卡的1.0版本,到增加“閱讀座右銘”的2.0版本,不斷強化成長愿望,潛在形成互相影響的力量。3.0版本又增加了“感恩”訓練,根據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一個人有好的感受才會有好的行為”,教師每天要有意識地發現身邊美好的事物,再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恩,以此來培養積極的人格品質,更主動地投入學習和工作。教師們一邊在閱讀中行走,一邊完善打卡模式,一直到4.0版本,確定了打卡模板中的具體指標:三年讀書目標、目前完成目標情況、打卡天數、當下閱讀書目、總頁數、今日閱讀的頁數。以丁麗萍老師的打卡為例:
【座右銘】因為讀書,不管身處何處,心靈總有歸處;
【三年閱讀目標】100本;
【完成進度】第85本;
【20221015】第716天打卡;
【閱讀書目】《小學語文知識提煉書:作文技法》;
【總頁數】731頁;
【今日閱讀】149~198頁。
“第二課堂計劃”開出了一劑課堂教學技能成長的良方,要求教師每個星期觀看一節精品視頻課,然后寫出觀后感。
“四輪驅動計劃”為教師提供了閱讀實踐的舞臺,通過“最具成長力”四部曲—“在教育故事中成長”“在說課中成長”“在課堂中成長”“在演講中成長”—來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
2. 科學管理,讓教師“有策略”閱讀
“麥田書會”每年通過自薦和選舉的辦法產生會長,組建工作小組,做好日常服務工作,有三個主要服務項目。一是統計打卡次數:七天全部打卡的為“超標享閱星”;完成四次基本打卡的為“達標愛閱星”;沒有完成基本打卡目標的為“追標省閱星”。打卡統計數據每周通過海報的方式進行公布,以此形成強大的閱讀磁場,推動教師們互相促進、彼此賦能,很好地破解了一些教師“沒空學”“不想學”“學不進”的三難問題。二是反饋打卡內容:每天設定一名值班組長,對每個人的打卡內容進行積極互動回應。在此環節中,既可以看到其他教師的閱讀書目、座右銘,同時也可以吸納每位教師的閱讀精髓和感悟。三是安排書會日常事務,商討遇到的問題和應對的策略。
3. 創新評價,讓教師“有成就”閱讀
一是獎勵性評價。書會成立周年之時,開展大型的閱讀紀念活動和頒獎活動,分別設置不同的獎項,依次為金穗獎、麥芒獎、青禾獎,對一年來認真閱讀的教師進行獎勵,形成楷模效應。二是實踐性評價。開展“最具成長力”四部曲大賽來鑒定教師閱讀的成效。三是結果導向評價。每學期結束后,書會成員要對自己的班級進行綜合分析,撰寫報告,從報告的質量中可觀察到教師的成長度。
實踐性評價和結果導向評價幫助教師獲得成就感,充分調動閱讀內驅力,越有成就越努力,越努力就越幸福,就有可能實現教師由被動閱讀到自愿閱讀、沉浸閱讀、享受閱讀的目標。
4. 成為講師,讓教師“有尊嚴”閱讀
《禮記·學記》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分享是奉獻的果實,是快樂的前提。輸出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中心學校為此搭建多個平臺,為教師提供知識輸出通道,讓教師們個個都成為講師,成為別人眼中的“專家”。“麥田書會”創辦“稻花香教師云課堂”“八點讀書”等分享板塊,每一季度共讀一本書,一年深讀四本涵蓋教師職業道德、教學技能、班級管理、課題研究等方面的讀物,每本書讀完后分章節進行分享。要求不僅僅將書中的內容進行梳理,更重要的是聯系自己的相關經驗進行反思。這種“反芻式”深度閱讀是一種把外部知識轉化為內部知識的方式,能更好地訓練教師的思考力。三年時間內,舉行了上百場分享會,教師們一邊輸入一邊輸出,學行合一,知行合一,培養了正確的職業意識、高尚的職業精神和過硬的職業能力。
“麥田書會”還定期邀請知名大學教授走進教師成長課堂做專題分享。例如,心理學方面做了四場專題講座:浙江師范大學任俊教授的“積極成就”;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的“積極意義”;北京大學李同歸老師的“安全感:我們幸福的來源”;心理學博士陳虹老師的“積極關系與積極語言”。教師具備積極人格品質,擁有幸福的教育人生,才有能力應對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以正面的心態處理好遇到的挫折,這是終身學習的心理根源。同時,接觸高級別的專家學者時,教師不僅會為他們博學多識的才華所吸引,還會受到激勵,塑造自己的人生藍本,樹立成長目標。
5. 以寫促思,讓教師“有成效”閱讀
張栻在《城南雜詠二十首 石瀨》中寫道:“窮年竹根底,和我讀書聲。”讀書精神在于讀懂、讀透,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讀寫結合是靈魂參與的閱讀。如果說閱讀是站在高人的肩膀上攀登,那么寫作就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成長。“行走書海”是“麥田書會”的寫作板塊,教師們結合工作撰寫簡訊報道、教學隨筆、教育敘事、閱讀報告、人生感悟等主題文章。
例如,教學隨筆可提升教師的閱讀應用。“隨筆”體現即時性的隨感而發,因此教師們在每課的教案后面都會留白,以便隨時記錄,在文體形式上沒有具體要求,可能就是三言兩語,內容可包括教學中的成與失、對教材的把握與處理、教學方法的應用、課堂提問的技巧,等等。只要是在課堂中的靈光閃現,觸及自己最為真實的感受,就可一揮而就。這是一種極好的訓練寫作的方式。月末,再進一步梳理,便可總結形成一篇完整的教學文章。中心學校會對優秀文章給予獎勵,并定期組織沙龍進行交流,促進教師整體提升。
又如,閱讀報告可助力教師做好閱讀總結。書海茫茫,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和及時總結閱讀收獲很重要。“麥田書會”每半年會組織成員將自己的書單進行梳理,每人撰寫一篇閱讀報告發布在中心學校的公眾號上。內容包含書單海報、好書推薦以及讀書感悟。通過品鑒他人的閱讀綜述,教師們無論是在書籍的數目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有了更多的收獲,拓寬了認知邊界。
二、閱讀共同體的專業價值
1. 促進青年教師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一是時間管理。教師的工作是繁雜、繁忙和繁重的,如何擠出時間來進行閱讀呢?通過閱讀《掌控24小時—讓你效率倍增的時間管理術》《五色時間管理》《時間管理手賬》等書籍,教師們掌握了科學優化和管理自己時間的方法。每人心中都有一個閱讀公式:≈12本,即每天只需要抽出15分鐘時間讀10頁書,一年就可以閱讀12本書籍。原來,“我很忙,沒空讀”只不過是給自己不讀書設定的一種認知局限。
二是自律管理。自律,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創造一種井然的秩序生活。在“麥田書會”這個集體中,很多教師都由最初的被動打卡,逐步形成了自覺主動的行為方式。如前文提到的丁麗萍老師,她從上班第一周開始便每天堅持讀書,截至本文成文時已經打卡731天,精神可貴。教師們享受其中,沉浸其中,書會變成了他們的精神棲息地。“自律”品質的形成也很好地助推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這是教師團隊建設的核心要素。
三是人際交往管理。每個人都處在復雜的關系之中—小我與大我、個體與集體、人與自然,以及家庭成員關系、同事關系、家校關系、師生關系、上下級關系,等等,任何一個層面的關系處理不好,都會深刻影響工作和生活的質量。教師們在閱讀《人際交往與溝通》《人際關系心理學》中掌握人與人互動的心理與技巧;在《道德經》中深悟為人處世的哲學思想;在詩詞歌賦中領略古圣先賢為家為國的博大情懷,等等。逐步地,教師們的精神格局提高了,遇到事情不斤斤計較,能將事情放到更大的時空中去思考;彼此間更加理解和包容,能換位思考,想他人之所想,良好的人際互動關系創建了美好、和諧、文明的校園。
2. 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發展
一是提高了課題研究能力。課題研究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也是學習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發展的必經之路。書會成員共讀教育學專家李沖鋒教授的《教師如何做課題》一書后,通過十次討論,分別對書中提到的研究價值、課題選擇、課題申報、課題論證會召開、實施研究、中期檢查、結題報告、結題工作、成果推廣等方面進行二次學習。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再現各個模塊的概念、結構、過程、注意事項、措施,教師們有了理論儲備,對課題研究工作越來越清晰,便可以積極投入課題實踐研究了—從小問題出發,在課堂中觀察,在實踐中總結,在反思中進步。“真研究”推動課堂教學的改變,做智慧教師帶來的是更輕松、更高效的教學過程,教師們便更加樂于學習、樂于研究。
二是提升了課堂教學技能。書會每年第二季度都會共讀關于課堂教學方面的書籍,例如,數學教師閱讀的《聽吳正憲老師評課》,語文教師閱讀的《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等等。邊讀邊實踐,閱讀完后各個學科再分期進行總結,最后通過中心學校組織的最具成長力大賽“在課堂中成長”和“在說課中成長”進一步得到淬煉。青年教師在“讀”中感知,在“行”中進步,最終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參加區優質課大賽時也打破了自卑心理,勇敢自信地站在賽場上與來自城區學校的教師同臺比拼,并取得優異的成績。在中心學校,加入書會的青年教師所教班級的成績和學生各項能力普遍優于老教師所帶的班級,家長和社會一致認為小店鎮的教育質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三是增強了教育影響力。最好的教育就是濡染觀摩,其效不求而至,不為而成。教師們每天行走在書海中,相由心生,舉手投足之間風雅天成,學生的生命狀態自然也會變得愈加醇厚,呈現了富于雅趣的校園文明。每年的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豐收節活動中,在青年教師的有序組織下,學生們在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在足球聯賽開幕式上,每所學校的節目都精彩絢麗;而足球小將們馳騁賽場、奮勇拼搏的士氣充分展現了鄉村孩子的精神面貌,而這些也正是教師精神傳承的一種體現。
三、反思與展望
“麥田書會”吸納的會員是中心學校所轄11所中小學近幾年入職的青年教師,他們所在學校在空間上比較分散,因此,在組織專題分享活動時,多采用線上形式,收聽效果會有一定的折扣。但如果各校獨立成立閱讀共同體,又會因為教師人數偏少不易形成良性的閱讀氛圍。另外,學校工作繁雜,每名教師除了承擔學科教學任務之外,還要承擔不同的校務工作,而且隨時還會有緊急任務,令教師們應接不暇。這樣的狀態容易造成教師們精力不足、身心疲憊,一部分教師出現了“掉隊”的現象。懶惰是人的一種本能,一旦讓自己蜷縮在舒適圈里再想突破就需要作用更大的外力,如果能建立督促機制和引領機制再次進行干預,閱讀共同體的發展會更為卓越。
“麥田書會”鼓勵每個人成為終身的學習者,通過學習和自我提升收獲理想人生;倡導每個人成為他人的促進者,共同成長邁向更持久的幸福。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希望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能做個讀書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共同努力實現鄉村教育的華麗轉身!
(作者系河南省新鄉市紅旗區小店鎮中心學校黨支部書記)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