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延|人大附中深圳學校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人獲取知識,更在于促進人的成長。《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高中語文課應精選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確保全體學生都獲得必備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習興趣和潛能,在更寬廣的選擇空間發展各自的語文特長和個性。自2020年起,人大附中深圳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整合學校資源,將“戲劇教學”作為語文示范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
新課標提出,可通過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融合聽說讀寫,跨越古今中外,運用優質的素材和范例,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為此,語文學科組通過選修課、社團課、讀書分享會等多種形式,打造師生合作學習共同體,推動師生雙向成長。
在戲劇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上,學科組以新教材課文為基點,進行適當延伸拓展,鼓勵學生自主查找優秀文學作品,結合歷史背景進行研讀,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并形成獨到認識,進而共同改編創作演出文本,在校內進行排演,匯報學習成果。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學生可增進對課文語言、劇本語言、演出語言三者差異的了解,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通過師生之間和不同班級、年級學生之間的主動參與,打破單一班級教學的傳統模式,在互動和學習中共同完成“搭一臺好戲”的目標。
為進一步打通課堂內外,將新教材的日常教學與校本課程相結合,將語文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在學習共同體建成以后,學校開設了多元開放的精品學科活動,其中就包括以“一年一主題”“一年一大戲”為鮮明特色的“戲劇之夜”。為實現作品背景、人物形象的精準呈現,在各科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學生們進行了合理有序的分工。攝影師拍攝宣傳照時要向美術教師學習攝影和構圖,舞美要向信息教師學習舞臺設備的控制……學生排練和演出的過程體現了跨學科融合、跨媒介閱讀的特點,實現了對文學作品的開放式閱讀與鑒賞。
在語文戲劇教學實踐活動中,學科組將學科發展與學校“尊重個性,挖掘潛力”的辦學理念相結合,借助戲劇打造一方舞臺,最大化地發揮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優勢。
首先,將戲劇教學與新教材新課標深度融合。一方面,將新課標新教材搬上藝術舞臺。戲劇演出劇目的素材來源,既包括語文教材中的《雷雨》《與妻書》,也包括基于新課標“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概念開發的校本課程《平凡的世界》。另一方面,完成從藝術舞臺回歸語文課堂的創新探索。在2021年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范區學科展示中,學科組將戲劇教學與“革命傳統作品研習”的任務群相結合,創作以時代楷模為原型的戲劇《青春中華》,并于演出結束后開設“評估與自我評估”課,加深學生對革命傳統作品的再認識和對革命年代、革命人物、革命精神的再學習。
其次,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學生在參與戲劇創演的全過程中,需要進行基礎材料搜集、深入閱讀、文本加工等一系列準備工作,通過閱讀、創作、表達和溝通,學生獲得了探析文學深度和廣度的能力,實現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
最后,以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為最終目標。“戲劇之夜”是學校在新課程新教材實施中為落實立德樹人和大語文觀的目標而進行的積極創新和有益探索。在創作主題的選取上,考慮到高中生的學情特點,多以革命傳統文學作品為創作素材來源,表達對英雄的敬意和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通過演出,讓學生從主動參與和合作的情感體驗中獲得感動與領悟,把所得融入生命,成長為面向未來、面向時代的鵬程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