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烽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國家的實力源于創新,民族的活力源于創新。當前,正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更為迫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表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戰略布局中,確立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推動經濟發展和國力提升的框架思路,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為一個戰略重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這絕不僅僅是面向少數天才學生的教育改革,也不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局部微調,而是需要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的系統革新。完成這一任務,我們的教育須回答好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筆者認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是要求三者相互融合促進,對現代化建設形成立體支撐。因而,拔尖創新人才也不僅僅是科技領域的創新人才,各行各業都需要培養造就數量眾多的創新人才、領軍人物,才能形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推動力。
關于什么是創新人才,目前并沒有權威的定義。簡單來講,創新人才就是能夠創造“不同”的人才。這個“不同”,可以是新的思想理論、新的戰略策略、新的科學發現、新的應用技術、新的方法和工藝、新的組織模式、新的經濟模式和市場機會等;可以是原創性的創新,也可以是應用過程中的創新;可以是影響整個技術系統或產業鏈條的創新,也可以是局部的微創新;可以是自然科學技術的創新,也可以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創新。創新人才具有一些共同的素質和人格特征,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把它歸納為8個方面:有高度的自覺性和獨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事物的運動有深究的動機;知識面廣,善于觀察;工作中講求條理性、準確性和嚴格性;有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直覺,喜歡抽象思維,對智力活動與游戲有廣泛興趣;富有幽默感,表現出卓越的文藝天賦;意志品質出眾,能排除外界的干擾,長時間地專注于某個感興趣的問題。
根據以上描述,反思我們的教育和創新人才的培養路徑,可以得出一些基本認識。一是創新人才不一定有很高的智商,創新是一種綜合素養,先天人格素質、后天習慣養成和知識積累都很重要,高智商并不意味著能創新。二是創新人才不一定會考試,大多數考試是檢驗學生是否熟練掌握所學知識的手段,雖然一些考試也能夠評估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但用于判斷一個人的創新能力顯然是片面的。三是創新人才不一定很聽話,具有不從眾、常懷疑的特質,太聽話的孩子也許能夠很好地完成別人交給的任務,很好地適應環境,但動機和自主性方面則相對不足,影響創造性的發揮。
教育體系是創新人才成長的后天環境和階梯。創新人才是需要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專門培養,還是更依賴于整個教育體系的改造,在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生態中“冒出來”?這個問題見仁見智。關于創新人才的早期發現、系統培養,各個國家都有長期的實踐探索,也積累了不少理論和方法。但仍有觀點認為,同歷史上多數重大科學發現一樣,創新人才的出現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很難被有計劃地造就出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所謂的創新班和實驗班,選拔的是早慧兒童,追求的是“全才”,拼的是名校率和重點率,并沒有遵循創新人才成長規律,究其原因,還是創新人才培養沒有擺脫應試教育思維,受制于單一化和競爭性的教育體系。
教育體系的優化對于更多創新人才的培育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有利于人人成才的教育體系,才能讓無數創新人才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加快建成適合每個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稟賦、不同興趣特長、不同素質潛力的學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長需要的教育。要加快建成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努力使教育選擇更多樣、成長道路更寬廣,使學業提升通道、職業晉升通道、社會上升通道更加暢通”。這是對建設現代化教育體系的要求,也是源源不斷造就大批創新人才的根本途徑。為此,學校體系特別是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學校體系需要更加多樣化,教育教學需要更加個性化,教育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需要為多樣化人才成長提供助力和階梯,教育制度政策則需要更加有利于發揮學校和教師的自主性、創造性。
創新人才最大的敵人是應試教育。發展素質教育、摒棄應試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治本之策。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發展素質教育”,提出“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以及“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對優化教育體系進行了系統部署,也呼應了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時代要求。
每一個青少年都有無限的發展可能,基礎教育就是要開發這些可能、助力這些可能,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基。每個人的發展潛力都得到持續激發,才能在人人成才的基礎上涌現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因此,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同時,需要著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教育教學的個性化,是當前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一所學校、一個班級能夠包容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發現、肯定和培育不同學生的優勢和特長,才能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微觀生態。
培育創新人才,需要給學生留出更多自由思考、自由探索和自由玩耍的時間,太快的節奏、過重的學習負擔,被動完成任務的倉促和局促,對創新人才的成長極為有害。培育創新人才不能過度追求標準答案,要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過程和意義、習慣詰問和質疑,鼓勵奇思妙想,發現學生“犯錯”背后的思維特質。創新人才成長需要興趣的引領,教育要為學生提供更加寬廣的閱讀面、接觸面、實踐機會,引導、開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指導學生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維習慣。培養創新人才需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除認知品質外,還要特別重視情感和意志品質,以及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成。
在筆者看來,一些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對培養創新人才意義深遠,如學科融合性課程、探究性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小組合作學習、翻轉課堂、選課走班、興趣社團活動等。在更多學校推廣這些改革,需要把握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機遇,按照核心素養體系要求,進一步完善學校課程的頂層設計,做好學生學習內容的“加減法”,更為根本的是,要培養一支能夠設計和駕馭這些改革的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