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冬玲 孫陽菊 任美潔
我們以現代教育學和積極心理學、成長型思維為理論依據,使校本課程在班級主題活動中實施,在學科課程中滲透,在綜合活動中強化,全面建構學校毅力培養課程體系,促進學生毅力的養成,改變學生的生命樣態。
成就學生的精彩人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毅力基礎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成都市田家炳中學在田家炳先生“寧可實而不華,不可華而不實”的精神引領下,堅持“履仁崇智,明德卓行”的辦學理念,形成“崇實文化,適性教育”的辦學特色。2015年以來,學校以學生毅力發展現狀為實施基礎,以毅力培養策略研究為切入點,厘清培養學生毅力的路徑;以田家炳先生為毅力榜樣,開發校本課程。通過課程實施,培養學生的毅力品質,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毅力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取得學業成就的關鍵因素,在毅力培養維度框架下開展多學科融合的校本課程實踐要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發展與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毅力水平是影響高中生學業成績的關鍵因素;在面對壓力生活事件時,毅力也是一種重要的保護性因素。
在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毅力被定義為“一種為達成長期目標而堅持不懈并充滿激情的特質”。從定義來看,毅力包含了兩個維度:一為對某長期目標持久的熱情(興趣一致性);一為堅韌不拔的努力(堅持努力)。毅力可以保證學生對長期目標的持續熱情,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專注投入,并在這一過程中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在面對挫折時勇于探索和挑戰。在此認知基礎上,我校毅力培養框架建構如下。
一個核心:堅持力的訓練。
四個培養維度:向上的志向、持續的動力、堅定的決心、刻意的練習。
一根主線:自制力的養成。
三大特性:擁有良好毅力品質的學生,往往擁有自覺性,知道成長的意義與價值,能管理與約束自己,有計劃地行動;有獨立性,能獨立學習、生活,目標明確、方向清晰;有堅持性,能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壓力、克服困難。
從2015年開始,學校在不同時期基于學校實際發展需求,對高中生毅力培養開展了三輪實踐:從40分鐘的常規課堂,到“德心合一”的毅力培養課程,再到課程的體系建構,在實踐—反思—調整—再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探索高中生毅力培養的有效路徑。
榜樣教育具有強大的心理感召作用,學校以田家炳先生為毅力榜樣,開發校本課程“生命鎦金”,通過“榜樣引領+內部能量激發”的模式,探索毅力培養四步走的教育路徑:目標引路—名人助力—活動固基—激勵強化,以此激勵學生去認識、規范自己的行為,尋找精神偶像,借助名人的毅力故事,點亮前行的心燈。
學校毅力培養項目組將班級心理活動課與主題班會課融合,成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陣地。項目組通過規范化的流程設計,即“明確活動主題—心理團隊活動設計—項目組集體備課—班主任根據本班班情和自身風格進行二次設計—班主任上‘先行課’—項目組集體磨課—班主任主題班會實施—項目組活動復盤”,使每一個課程環節得到真正落實。班主任圍繞毅力主題,根據創設的情境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親身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進而達成道德建構和心理成長的雙重目標。
我校以班級專題課程為基礎,開發毅力培養校本課程,傳承學校“崇實”文化與田家炳先生的優秀品質。我們以現代教育學和積極心理學、成長型思維為理論依據,使校本課程在班級主題活動中實施,在學科課程中滲透,在綜合活動中強化,全面建構學校毅力培養課程體系,促進學生毅力的養成,改變學生的生命樣態。
高中生毅力培養課程的1.0版本是在2015年區域調查結果的基礎上建構完成的。學校項目組開展了兩項課題研究:“積極心理取向在班級中培養高中生毅力的實踐研究”“在學科教學中培養高中生毅力的校本課程實踐研究”。以此為基礎,項目團隊在班級中開展“毅力大挑戰”活動,涵蓋了興趣堅持、“五項管理”、學習習慣等內容;在學科中滲透毅力教育,開發“生命鎦金”校本課程。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發現學生毅力提升的程度并未達到預期。如何激發學生持續參與相關活動,活動設計如何進一步改進、優化?我們嘗試在課題成果推廣和進一步實踐中,整合班主任、家長資源,為學生提供支持,開啟課程2.0版本的改造。
在高中生毅力培養課程2.0版本的建設中,我們打破了原來“孤立”設計的模式,將其與學校現有的學校德育課程相結合,納入“共創成長路”生涯規劃課程體系中,從“自制力養成”“領導力提升”“時間管理”三個模塊促進學生毅力在各個維度的提升。班級“毅力大挑戰”活動的外延則進一步擴展,進一步“挑戰不可能”,培養學生的成長型思維。支持系統方面,學校加強了班主任與家長的參與。從實施效果看,部分意志力薄弱的學生仍有游戲心態,毅力挑戰活動也僅表現為短期效果。班主任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到活動效果,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勢在必行。
高中生毅力培養課程3.0版本則是在“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構建學校毅力培養課程體系,我們希望以此給到學生更多的支持。班級“毅力大挑戰”活動從“挑戰感興趣”“挑戰不可能”,進階到“不!可能!”。班主任成為項目實施主導,開展家庭挑戰活動,活動效果明顯提升。我們也在思考:活動設計如何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保持“挑戰”與“支持”的平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更多途徑有效融合?
為使高中生毅力培養課程在我校持續且生機勃勃地開展,學校項目組“兩條腿走路”,一方面通過拓展毅力課程的外延,將其與學科課程相滲透,使學生毅力提升的水平更加可感可知,增強其成就感;另一方面發揮評價的監督、激勵作用,敦促學生堅持學習,不斷提升自我。
在學習活動中,毅力特質主要表現為個體在遇到學習困難與障礙或外界影響時堅持努力的程度。項目組充分挖掘,系統開發學科中所包含的各種毅力培養因素,在學科教學中開展相關毅力教育活動:語文學科中的堅持讀寫活動,政治學科中的時政新聞知識積累,英語學科中的聽力訓練,數學學科中的探究活動,化學學科中的探究性實驗等。通過學科毅力培養策略研究,項目組支持教師開展系列持久性的活動,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大大強化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正向情緒體驗,提升了學生的抗逆力、堅持力,既培養了學生的毅力,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了學生的成長。
例如,在語文學科中,教師通過開展主題式長線型探究性閱讀,在立足學生體驗,尊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前提下,形成固定學習節奏,開闊學生的學科視野,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活動中,學生通過持續參與,增強了對話意識,引發了深度思考,人文素養提升的同時毅力也得到了發展。
高中生毅力培養項目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因此,在課程評價中評價內容、評價方法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我們一方面應有評價的數據思維,另一方面也不應被數據思維束縛住手腳。在課程評價過程中,我們一方面充分應用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另一方面以關注學生過程性發展為價值取向,促進學生毅力提升;以激勵性評價為主,為評價加入人文元素;自評和他評相結合,注重評價的公正公平性。
例如,我們會制定挑戰活動、學習毅力培養記錄表,讓學生定期做記錄,隨時反思自己堅持挑戰、學習的情況;挑戰活動的每一個任務階段結束時,我們積極開展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師生共評,引導學生分享自我管理、毅力提升的感悟、心得。教師基于學生的發展基礎關注學生的毅力培養狀況,通過觀察、活動記錄、測驗、家長反饋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進展進行持續性評價。多角度的過程性記錄,讓課程實施變得可感、可行。在學期期末根據測試成績和平時的毅力培養記錄表,我們會評選出毅力之星;根據學生的毅力記錄表和學生平時的學習表現,每位學生都會收獲到激勵性的評語,使學生感知到,每一點進步都被看見,激勵其堅持學習,培養持久的毅力。
當然,建構培養高中生毅力的課程體系,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只有家校社協同育人,才能使該體系更趨向完善,并促使其能夠充滿生命力地長效運轉,發揮出對學生最大的支持力度,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