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心蕊 趙足娥*
2021年電影《長津湖》一經上映,就受到廣泛關注。該片以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的長津湖戰役為背景,講述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極寒環境下,中國人民志愿軍東線作戰部隊憑著鋼鐵意志和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扭轉戰場態勢,為長津湖戰役的勝利做出重要貢獻。
截至2021年12月2日,電影已在中國、美國、加拿大等地陸續上映,作為一部兼具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力作,透過電影屏幕,帶給觀眾無與倫比的震撼,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同時為了能讓國外觀眾得到良好的觀影體驗,字幕的作用不可小覷。電影字幕的源語和目的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言形式,加之兩種語言的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差異,為了更好地將原語轉化為目的語,也為了更好地促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運用翻譯轉換理論,有效地指導字幕翻譯實踐。
“轉換”的概念最早出自加拿大學者維奈和達貝爾內,他們提出了兩個翻譯策略和七項翻譯技法,其中的“詞性轉換”技法被視為翻譯轉換的早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為翻譯轉換理論的提出打下了基礎。翻譯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轉換,使用轉換,就是為了使譯語最大限度地、盡可能完美地再現原語表達的意義。
卡特福德于1965年提出了翻譯轉換理論,定義了“轉換”這一概念。他認為轉換就是指源語進入目的語過程中離開了形式的對應,但是要盡可能實現“等值”。這里的等值不是意味著要將源語的全部信息和形式原封不動地照搬到目的語中,他強調要實現內容的等值。源語與目的語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歷史和生活環境之中,在同樣背景文化下的觀眾很容易理解,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眾就很難體會其中的內涵。因此在翻譯時要盡可能地找到與目的語等值的內容,使得目的語讀者、觀影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以達到情感的共鳴。
卡特福德提出了兩個轉換分類,即層次轉換和范疇轉換。層次轉換指的是處于一種語言層次上的原語單位,具有處于不同語言層次上的目的語等值成分。它的四個語言層次包括:語法、詞匯、語音、詞形。范疇轉換指的是過程中形式對應的脫離。它的四種轉換包括:結構轉換、類別轉換、單位轉換和內部系統轉換。他的兩種轉換分類為電影字幕翻譯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有助于我們在對外傳播文化方面以更吸引觀眾、更新穎的方式去做宣傳。
層次轉換是發生于中英兩種不同的語言層次中,語法和詞匯層面上的轉換比較常見。中文在單復數和時態上的體現不明顯,但是英文確實有很明顯的表征。
1.英文的詞匯
例1:
原文: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譯文:I don’t believe in missions impossible to complete.I don’t believe in difficulties impossible to overcome.I don’t believe in enemies impossible to defeat.
這句話源自楊根思烈士語錄,用三個排比句,表達出其決心與勇氣,很符合中文的語言特點。這里的“任務、困難和敵人”,即使原文沒有用“很多任務、很多困難和很多敵人”這樣累贅的表達,但通過上下語境關聯,在翻譯成英文字幕時,還是通過加“s/es”或者特殊形式的復數,來達成一種在詞匯層面的轉換。
2.英文的時態
例2:
原文:我這趟回家,每次出門上街,都有人沖我點頭微笑,我不認識他們,但他們認識我這身軍裝。
譯文:When I was back home last time,every time I went out on the street,people would nod and smile at me,I didn’t know them,but they recognized my army uniform.
中文語句中的時態并不那么明顯,但是在翻譯成英文時,需要根據情景內容,將時態翻譯出來。這句話是伍萬里的內心獨白,體現出老百姓對軍人的尊敬。這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的陳述,英文用過去時態來表述時間的轉換。
例3:
原文:這場仗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我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讓他們不打仗。
譯文: If we don’t fight this war,our next generation will have to fight it.We are risking our lives to win them a peaceful life.
梅生回憶女兒問他,為什么要去打仗?梅生這樣解釋給女兒,并且也同時解釋給在場的所有戰士。在這里他說道:我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讓他們不打仗。“出生入死”說的是在場的所有戰士正在做的事——抗美援朝。中文表述看不出具體的時態語態變化,但是翻譯成英文時,必須考慮到梅生說這句話的場景,他是為了激勵大家、動員大家。所以在這里用現在進行時來表述所有戰士們正在做的事。
1.結構轉換
卡特福德認為結構轉換是最常見的一種轉換形式,主要涉及主動與被動之間的轉換、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轉換。
(1)主動與被動的轉換
例4:
原文:洋人看不起我們,尊嚴只能在戰場取得。
譯文:The foreigners look down upon us.Pride can only be earned on the battlefield.
中文很少用被動語態,因為“被”在中文里被認為有貶義。而英文恰好相反,英文中無主語的句子比較多,所以經常使用被動結構。受中國人思維習慣的影響,我們喜歡使用“主題—述題”這一結構。
在這里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原文是主動語態。但是在翻譯成英文時,我們就要遵循英文的行文結構。英文一般把重要的內容放在前面,在這里“尊嚴”是這句話的重要內容,因此采用被動句來突顯“尊嚴”的重要性。
(2)肯定與否定的轉換
例5:
原文:你們哥仨,沒一個讓人省心的。
譯文:You and your two brothers are all so stubborn.
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出原文使用“沒”這種典型的否定代表詞。在這里并不是用否定來表示一種責怪之意,而是長輩對小輩的一種戲謔。所以在翻譯時,也不必翻譯為一種包含否定詞的句子,比如帶有“no,not,never”等典型英文否定代表詞。在這里根據上下文情景以及人物性格,將其譯為“stubborn” 比較合適,能夠展現出人物那種倔強、不服輸的特性。
2.類別轉換
所謂類別轉換,就是當目的語單位的翻譯等值成分是一個與原語單位處于不同類別的成分時,就產生了類別轉換。簡單理解,就是說原文與譯文涉及在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連詞等之間的一種轉換。
例6:
原文:別逞能啊!
譯文:Don’t be a show-off.
中文善用動詞或者動詞機構的句型,而英文句子傾向于使用名詞、介詞、連詞等結構。“show-off”有炫耀、賣弄的意思,在這里將其作為一個名詞。而源語中的“逞能”很明顯是一個動詞的釋義,所以這里發生了類別轉換,由源語的動詞轉換到目的語的名詞。
例7:
原文:別人沖鋒都是前面有敵人。
譯文:The enemies are usually ahead when other people charges.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源語中的“前面”在中文中是一個方位名詞,在翻譯時將其轉換為一個形容詞“ahead”,發生了一個很明顯的類別轉換。
關于類別轉換,在電影字幕的翻譯中還有很多,比如動詞轉換成名詞、動詞轉換成介詞、動詞轉換成副詞等。因為電影字幕涉及源語與目的語兩種語言,且源語為中文,中文又善用動詞結構的詞語來表達,所以類別轉換在中英雙語字幕的電影中比較常見。
3.單位轉換
單位轉換就是指等級轉換,即指源語中某級上的一個單位的翻譯等值成分為目的語不同等級上的單位這樣一種形式對應的脫離。簡單來說,就是翻譯時不同等級上的一個轉換,可以從句子到短語,可以從短語到單詞。
例8:
原文:自己丟的人自己掙回來。
譯文:You must regain the respect you lost on your own.
電影中這幕是伍萬里與余從戎打鬧,丟了臉,雷公對伍萬里說的,一句開玩笑的話卻好似給了萬里動力。這里的翻譯發生了一個明顯的單位轉換,由一個單詞“自己”,轉換成短語“on your own”。
例9:
原文:有緊急情況!
譯文:Emergency!
在遭遇緊急情況時,由于時間緊急,我們可能無法清晰地說完整句子,那么這時候用一個單詞表示警醒,更能凸顯其緊張感。看出原文是一個短句子,但是在翻譯時將短句翻譯成單詞。從一個句子到一個單詞, 發生了等級轉換。
在《長津湖》這樣一部關于戰爭的影片中,自然會充斥著大量的關于口號、命令的句子。這樣的例子在原文中還有很多,大多是為了突出原文意思,表示其重要程度或者引起注意 。
4.內部系統轉換
內部系統轉換指在轉換發生于體系內部的情況下,也就是當源語和目的語具有形式上大致對應的結構,而翻譯時需要在目的語體系里選擇一個非對應的術語時,就可以使用內部體系轉換。簡單來說就是,原文中的某些表達需要在目標文本中找到與之意義相近的表達方式。
例10:
原文:Fighting against men with such strong will like this.We were not ordained to win.
譯文:面對如此有決心的敵人,我們永遠無法戰勝他們。
這句話的原文是英文,是美軍師史密斯看到凍死在戰場上的中國軍隊,他才明白之前戰敗的原因。這里的“this”指代的就是美軍所說的中國軍隊(他們所謂的敵人),源語與目的語結構相似,原文的“敵人”翻譯時選擇了非對應的術語“this”。所以這里很明顯地發生了內部系統的一個轉換。
在電影字幕中,由于源語與目的語產生于兩種文化背景之下,當源語中的代詞、四字成語或者典故等無法在目標語中找到與之對應的詞語,那么可以選擇非對應的一種表達,這就是內部系統的轉換。
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確實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讓我們在翻譯電影字幕的過程中更具實操性。同時我們要認識到他的翻譯轉換理論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他的理論比較理想化,沒有考慮到一些非語言層面問題,不能解釋所有的轉換問題。二是關于《長津湖》的字幕翻譯,我們必須得承認其字幕翻譯有的地方譯得很出彩,有的地方卻不盡如人意。整個電影字幕翻譯采用直譯的手法較多,確實忠實于原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文的精神內涵。好的字幕翻譯,譯者需理解源語與目的語之間在文化、歷史、社會等非語言文化層面的差異,盡可能使目的語讀者、觀者能夠沉浸于自己熟悉的語言環境,譯者不要拘泥于源語、目的語兩種文本的形式對等,要盡可能實現二者內容的等值。我們要全面了解、客觀評價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才能夠更好地運用這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