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已經深入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網絡媒介成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實現價值引領的主要渠道之一,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也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職責之一。微信公眾平臺因具有交互性、即時性等特征,深受高校學生青睞。文章以高校團委為主體的微信公眾平臺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檢索法、歸納分析法研究此類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狀況,發現高校團委微信公眾號作為宣傳窗口,在服務師生、傳遞資訊、團學活動宣傳方面發揮顯著作用,但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受限于設計和主題存在發展短板。基于此,文章針對存在問題提出高校團委微信公眾平臺建設和運營的策略,以期增強網絡育人的時效性。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微信公眾平臺;團學
中圖分類號:G206;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1-0099-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高校團學類微信公眾號建設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SJB271
新媒體時代,信息交流逐漸呈現出跨時空地域、強交互性、強即時性等特征,大學生在新媒體時代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呈現出新態勢。微信作為新興的即時通信軟件,因具有獲取信息的強主動性、強互動性和強時效性,已然成為大學生日常交流的一種主要工具,微信公眾號是微信推出的自媒體運營服務號,旨在為用戶提供服務。作為肩負培育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任的高校,更要主動應變、把握時機,拓展團學類微信公眾平臺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能。
本文綜合分析近幾年高校團學類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情況,一方面分析微信公眾平臺在學生思想價值引導方面的運營情況,另一方面基于問題導向原則提出建設性發展策略,以更好發揮高校團學類微信公眾平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中指出,高校團委工作室是服務基層、服務青年的群團組織,在青年思想凝聚、組織保障、工作實施中發揮著導向性、基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在意識形態工作中有著核心地位。《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中提出建設“線上+線下相結合,共同推進的網絡共青團工程”,這可以增強高校團委工作的影響力、覆蓋力和引領力[1]。
高校團委微信公眾平臺是面向大學生群體,以團學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活力的官方平臺,它集素質拓展、服務學生、交流互動、新聞資訊等功能于一體。由于高校團委微信公眾平臺工作進一步深化,高校各院系團委也紛紛打造立足服務院系師生、聚焦院系特色的微信公眾平臺,但目前存在質量良莠不齊、運營不規范等問題,有待后續進一步改善。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青年用戶規模穩增。縱觀近年來高校團學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展,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提升和價值引導方面的積極作用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密切聯系學生,增強團學工作實效性
共青團工作的開展以青年為中心,青年在哪里,團學工作的主陣地就在哪里。隨著網絡信息時代到來,青年學生的主陣地由線下轉向線上,活動時間和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學習和生活方式逐漸網絡化。多元化的學習渠道推動學生提升能力和開闊眼界。而高校團委微信公眾平臺的應運而生轉變傳統團學工作活動的領域和空間,激發大學生參與團學工作的積極性和開展團學活動的熱情。讓團學組織在虛擬場域落地,讓團學活動在網絡空間有效開展。
一方面,高校團委微信公眾平臺提供一個加強家長、院校、學生三方聯系以及實現信息傳遞和溝通交流的平臺,對家校協同育人和增進情感互通發揮橋梁作用[2]。
另一方面,高校運營團委微信公眾平臺是在新媒體環境下主動走進青年學生和主動關心青年學生的重要途徑,在擴大團學工作、活動覆蓋面的基礎上,發揮團學工作育人作用,實現思政育人。
(二)注重學生思想,增強團學工作引領力
高校共青團對青年學生的組織力、引導力和影響力往往更多取決于其“傳播力”。牢牢把握青年學生這一重要群體,依托新媒體平臺,開展符合青年學生個性特點和愛好興趣的團學活動,進一步增強思政育人工作與團學工作的黏性。
新媒體時代,一些大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和思想觀念時,有時缺乏相應的辨別力,容易產生偏激等不良情緒和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在當前網絡空間復雜多變的情況下,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青年思想工作的關鍵一招。
對于處在三觀確立時期的青年大學生而言,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學生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才能自覺抵制落后腐朽的西方思潮的影響,達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效果。
(三)聯系學生實際,提升團學工作質量
大學生群體會基于同一興趣和特點逐漸圈層化,集聚成大學生網絡群體,與傳統線下組織存在區別。大學生網絡群體在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助力下,更好地適應了扁平化的網絡環境,進而在動員、組織和影響青年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因而高校共青團工作必須構建線上和線下互聯渠道,形成一體化工作格局,以便更好地掌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緊密結合大學生發展實際,針對不同階段學生存在的問題,用微信公眾號的服務性功能,為大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和有價值的服務,進一步提升團學工作質量[3]。
(四)關注學生特點,把握團學工作規律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聚集青年的網絡媒介,基于強大的后臺數據分析功能,能對推送內容以及面臨的受眾加以分析,從分析中把握青年成長規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為今后團學工作的更好開展提供方向性引導。
同時,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媒介,微信公眾平臺具有強大的留言互動功能、轉發分享功能、點贊功能等。通過對微信公眾平臺推文評論的總結分析,發現規律,了解大學生思想特點和情感需求,讓團學工作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
騰訊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躍賬戶達12.9億人次。將高校團學工作的主陣地轉移到微信公眾平臺成為大部分高校的重要舉措。筆者結合國內部分高校團學微信公眾號現狀加以分析,發現目前大部分高校團學微信公眾平臺建設、運營主要呈現出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定位功能模糊,內容龐雜
總結現有高校團學微信公眾平臺,發現大部分平臺在運營中普遍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的問題。團學微信平臺定位為青年思想引領、素質拓展、社會服務三大功能模塊,但從多數高校選取的主題來看,未能有效圍繞平臺定位選推相應主題文章,存在特色、優勢欠缺,推送內容龐雜等問題,導致平臺功能單一,無法有效發揮平臺的核心作用——思想價值引領[4]。
(二)推送主題欠佳,吸引力不足
高校團學微信公眾平臺的用戶活躍度往往與其推送內容和選推主題的吸引力息息相關。“標題黨”增加點擊量,但閱讀量和點贊率取決于推送內容是否與青年學生以及時代特征契合。很多團學微信公眾平臺未意識到這類問題,推送的很多內容不符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有的與時代相脫節,偏離以學生為本的服務理念,脫離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個人發展需求,因此平臺的建設流于形式。
(三)隊伍建設存在薄弱環節,無法形成合力
加強團學微信公眾平臺工作隊伍建設是一項基礎性工程,需要在選聘、培訓、考核和管理等方面不斷完善,建立健全隊伍建設保障機制。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其建設、管理和運營需要更科學、更規范,因此更需要一支專兼結合、素質優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熟練掌握網絡語言特點的運營隊伍。
當前,一方面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隊伍質量不佳、人員數量不足,科學有效的培訓體系尚未建立;另一方面,高校團學工作負責人對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的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學校、教師和學生對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合力尚未形成,導致其整體發展相對滯后。
筆者基于高校團學微信公眾平臺運營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改進措施,以發揮其育人實效。
(一)強化頂層設計,科學統籌規劃
微信公眾平臺建設要面向全校學生,以為學生提供優質資訊、服務為宗旨,因此要注重平臺頂層設計,運營中要對板塊設計、主題篩選、內容編輯等方面有明確導向和具體的要求。
第一,板塊設計方面的校園重要資訊應與學生緊密相關,尤其注重反映學生訴求,建立暢通的學習、生活、心理問題反饋渠道,解決學生實際問題。
第二,主題確定要符合大學生特點,契合學生的心理實際,同時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取向。
第三,內容編輯的形式和語言特點要符合大學生的閱讀興趣,緊跟時代,避免出現晦澀難懂的語言,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確定內容和語言。
(二)改進傳播策略,增強推廣意識
團學微信公眾號是高校官方發布信息的平臺,具有權威性,但本質是新媒體的一種形式,基于傳播學原理,需要加強其平臺的推廣,擴大受眾面。
一方面,要基于高校教育特點,善用節點,加強宣傳和推廣,增加關注量,在新生開學、第一次年級主題班會、專業學習交流會等重要時間節點推出相應主題文章和活動,把握契機,增加用戶量。
另一方面,為進一步提升活躍度和熱度,可以增加互動活動等,創新宣傳和推廣的形式,激發大學生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加快傳播,形成師生互動交流的良好局面。
(三)確保推送時效,提升宣傳效率
在碎片化閱讀時代,要想充分抓住學生眼球,吸引讀者,不但要確保主題契合,還要了解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規律,提升宣傳效率。
一方面,推送時間上要符合大學生的作息規律。從以往文獻資料中可發現,中午1點至2點,晚間10點30分至11點是大學生深度閱讀的時間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黃金時段,及時準確發布相關信息。
另一方面,準確掌握大學生各個時期的特征。針對不同階段大學生的需求,定制推送內容。如大一階段增加專業深度介紹、新生愛校榮校教育等;大二階段增加職業規劃教育等;大三、大四階段增加抗挫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合理認識自我,科學規劃,樹立正確就業觀。
要多從大學生角度出發考慮問題,讓學生在團學微信公眾平臺中感受到溫暖和心理支持[5]。
(四)善用數據信息,及時反饋改進
微信公眾平臺有自帶的后臺數據分析和統計功能,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提供了客觀數據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要善用后臺數據分析,及時了解掌握平臺數據變化。
首先,打造一支專業素質和政治素養過硬的數據分析團隊,及時構建數據分析體系,從數據中探尋規律,改進后期推送內容。
其次,深入研究數據,需要準確評判高轉發量、高閱讀量文章的特征,以及這類文章是否對學生的思想價值引導起到積極作用[6]。
最后,明確公眾號的訂閱對象與目標人群的關聯程度,精準把握每條推文的“送達人數”“圖文頁閱讀”“原文頁閱讀人數”“分享轉發人數”“點贊人數”等,進一步判斷微信公眾平臺推送內容是否與目標用戶的需求契合。精準掌握青年學生對信息的偏好和事件熱度,進行針對性引導。
建設高校團學微信公眾平臺,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優勢與新移動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是實現網絡育人的重要渠道之一。不僅深入貫徹了“走進青年,貼近青年” 的團學工作理念,還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網上和網下的融合。
優質的高校團學微信公眾號因在各方協力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運行科學、規范有序的建設、運營體系。明確功能定位,主動聚焦“凝聚青年,服務青年”主題,積極實現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團學工作的創造性發展,實現與新媒體環境的互融互通。同時,在調動學生參與主動性、積極性方面,也要充分發揮高校各方力量,多措并舉。在微信平臺管理方面,加強對推送內容、技術支撐等的關注,提升整體微信平臺“后臺管理”質量,進一步明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職責使命,以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 羅莎.高校團學微信公眾平臺運營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以“輕工大經管分團委”微信公眾號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5(1):20-22.
[2] 肖學斌,朱莉.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09(7):98-99.
[3] 譚毅.共青團運用新媒體動員青年的必要性模式與改進[J].青年探索,2016(1):34-41.
[4] 劉璇美玉.融媒體環境下高校微信公眾號傳播價值及內容生產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5):55-57.
[5] 郭亮.微信公眾號平臺與高校思政課的融合教學模式研究[J].傳播與版權.科教導刊,2022(21):123-125.
[6] 陳思雨,譚建,王培林.高校微信公眾號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踐思考:以“西華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2(9):52-54.
作者簡介 周明茹,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