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雨新 崔化超
自蘇聯解體以來,美國近年來在海洋上已無與其實力相當的對手,其作戰概念也從“平臺中心戰”向“由海向陸”轉變,并隨著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一系列戰爭,驗證了其航母戰斗群遠程精確對陸打擊的高效性[1-2]。雖然目前美國針對“反介入/區域拒止”的威脅,其作戰概念也向著“重返大洋”轉變,但其航母編隊對陸打擊能力依然令人畏懼。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目前美國航母編隊的主要用途就是其上艦載機配合戰斧巡航導彈的遠距離協同對陸精確打擊[3-5]。
航母打擊群對陸打擊目標主要是指敵預警探測設備、岸導部隊、各級指揮機構和各類戰略戰備工程設施等。航母打擊群對陸作戰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由其艦載機或艦載巡航導彈對敵地面目標進行打擊,同時編隊反導系統能夠防御來自敵岸導部隊的反艦導彈威脅。現階段,根據艦載機的飛行距離和導彈的打擊范圍,航母打擊群通常要遠離敵岸基航空兵的作戰范圍,在距海岸線500~700千米乃至更遠的距離上對敵陸上縱深目標發起攻擊。航母打擊群自身對陸目標識別主要是通過艦載預警機和編隊各種艦載雷達和電子偵察設備。航母打擊群對陸打擊的目標信息通常都是由衛星圖像、偵察情報、技術偵察和編隊自身探測等手段獲取目標特征和位置信息,再通過數據鏈等方式傳輸至航母打擊群末端打擊系統,由編隊艦載機和艦載巡航導彈末端探測設備對其打擊的目標進行匹配和識別確認后最終完成對陸目標的打擊。
航母打擊群打擊戰作戰兵力主要包括艦載機聯隊和水面艦艇、潛艇等。
(1)艦載機對陸打擊
艦載機對陸打擊范圍為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加上其攜帶武器的射程,如F-35C的作戰半徑超過600 海里(約1111 千米),其攜帶的激光制導1000 磅炸彈射程超過120 千米,所以其對陸打擊范圍超過1200 千米。其命中精度近程發射為0.1~1 米,中程命中精度大于10米,遠程為10~15 千米。F/A-18E/F艦載機的作戰半徑為400 千米,攜帶的AGM-84 增程型防區外對陸攻擊導彈射程為120 千米。此外,空中打擊平臺還得到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的支援,以及E-2C/D 預警機的情報保障。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海軍在波斯灣、紅海和地中海地區均部署有航母打擊群艦載機,對伊拉克的轟炸來自3 個不同方向,大大增加了伊拉克預警與防空的難度。
(2)巡航導彈對陸打擊
艦艇裝備的對陸攻擊導彈也可以直接對陸地進行攻擊,如裝備的對陸型“戰斧”巡航導彈,巡航高度為15~100米,可攜帶20 萬噸TNT 當量的核彈頭,采用地形匹配導航系統制導,圓概率誤差80 米。其帶常規彈頭的“戰斧”射程為1300 千米,圓概率誤差10 米,“戰斧”Block4 射程提高到1600 千米。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向伊拉克的重要政府設施、軍事設施發射了多枚“戰斧”巡航導彈。這些“戰斧”導彈主要由波斯灣、紅海和地中海地區的美國海軍艦艇發射。
(3)艦炮系統對陸打擊
“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首艦“朱姆沃爾特”號DDG-1000 于2016 年10月服役,配備了2 個155 毫米口徑艦炮系統,可發射遠程對陸攻擊炮彈(超過63 海里),為岸上部隊提供精確的火力支援。
航母打擊群的對陸打擊,分為大規模打擊和小規模打擊,大規模作戰流程如下:
第一階段:消滅威脅,清場。在實施大規模對陸打擊作戰時,航母艦載機聯隊的首要任務是奪取戰區制空權和制電磁權,這是發送空中打擊的前提。為此,艦載機聯隊首先發起對敵機場、地空導彈陣地、高炮陣地、指揮所、通信樞紐、雷達站的空中突襲。同時進行進攻性空戰,消滅敵方起飛還擊的作戰飛機。如敵方有海軍力量存在,那么第一階段進攻性突擊的目標包括敵方海軍基地。需將敵方艦艇消滅在碼頭,必要時還要實施進攻性航空布雷,旨在把敵方水面艦艇、潛艇消滅或徹底封鎖在出航前。此外,還要將敵方反艦導彈發射陣地、導彈發射車摧毀。
第二階段,戰略突襲。對敵陸上戰略目標實施突襲,削弱敵方戰爭潛力。目標包括指揮控制、通信樞紐、交通樞紐、核化生武器生產儲存設施、重要工業及能源目標、中遠程地對地導彈發射陣地等。
第三階段,空中支援。向地面投送兵力。航母打擊群工作是支援陸軍、海軍陸戰隊的大規模登陸作戰,也包括支援海軍特種作戰兵力。航母航空聯隊(CVW)主要任務是實施空中火力準備,進行空中戰場遮斷,以及近距離空中支援。此階段目標是各類地面裝甲目標、高價值目標、防御陣地、兵力集結區域等。
小規模對陸行動,即俗稱的“外科手術”式打擊。CVW 負責奪取戰區制空、制海、制電磁權,并出動艦載機突擊部分選定的目標。
外海軍航母打擊群承擔的打擊任務,一般以一個空中打擊任務循環周期的模式展開。其中包括6 個階段:
明確打擊目的、效果和作戰指示。來源于上級戰區司令部或美軍高層戰役級作戰籌劃結果,分解到航母打擊群所在區域和所轄兵力,包括作戰目的、期望結果和一些具體空中打擊指示(AOD)。
目標分析。在海軍目標數據庫融合各情報渠道目標信息,包括目標類型、大小、瞄準點、是否時敏目標等。還需進行目標審核,明確交戰規則、打擊優先級排序等。
武器設置與分配。根據目標特性及敵方防御能力,選擇恰當的攻擊武器和適當的打擊兵力,以最小代價達成指揮官打擊意圖。
空中打擊指令(ATO)形成與分發。打擊目標獲指揮官批準后,參謀人員將擬定ATO,并下發各作戰單位。
任務規劃與部隊執行。在打擊任務前24 小時,編隊指揮機構制定的一系列空中行動指令,如空中打擊指令、空中管制指令等,將根據需要下發到編隊內各個部位,包括編隊防空指揮艦空管中心(CATCC)、打擊戰主力——艦載機中隊,以及航空地勤保障部門。批準后的空中打擊指令將下發到各個中隊、小隊和各長機處,通過TAMPS 等相關工具,進一步詳細行動規劃,包括具體的飛行航線、航路點、動作時序、對敵防空火力的規避戰術、投彈機動動作、投彈飛行參數等,并在飛行準備室進行任務簡報講解。通過任務規劃系統生成飛行任務數據卡,供飛機機載任務系統加載。此外,STWC 還要向編隊非防空戰軍官通報艦載機飛行計劃,便于護航艦艇配合。編隊指揮官則在任務前8-10 小時向戰術的友軍部隊發出飛行通告,避免誤傷。
評估。STWC 建立評估機制,各單位及時提供信息,為整體打擊效果評估服務。
實施對陸打擊時,航母打擊群出動打擊機群前,通常是搜救直升機先起飛,然后是攻擊機群。出動時,以“尼米茲”級為例,先出動執行戰斗空中巡邏任務的戰斗機編隊,前往目標區建立游獵區,提供警戒和消滅潛在威脅。
隨后,E-2C/D 預警機起飛,由于速度慢,需要較長時間趕赴作戰區域。等待一段時間后,EA-18G電子戰飛機升空,因為與預警機同樣存在速度慢的問題,該機趕赴戰區的時間跟預警機就位后雷達開機時間相差無幾。
接著是攻擊機群,機群起飛較為密集,白天通常同時用上4 個彈射器,以30 秒的間隔連續起飛,2~4 架形成小編隊飛行。攻擊機群起飛完畢后,護航戰斗機起飛,提供全程保護。攻擊機群在航母附近空域編隊完成。離開航母空管區,進入出擊航線,通信頻率和指揮權切換到專門的攻擊通信網,接受領隊長機的直接指揮,編隊STWC 保持監控。途中,還要經過一次編隊防空控制艦轄區和任務空域預警機責任區,進行必要的身份識別。
艦載機聯隊指揮官和各中隊指揮官根據上級戰區司令部或美軍高層戰役級作戰籌劃結果,利用TBMCS 系統對目標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選擇合適的打擊武器,最終生成空中任務指令(ATO),并將任務指令下發至各飛行員。
聯合任務規劃系統(JMPS)是海軍重要的輔助軟件系統,飛行員接收到ATO 后,利用JMPS 生成詳細的任務規劃。JMPS 可以幫機組在策劃過程中整合任務對飛機和武器系統的要求,它與很多海軍的情報數據庫相連接,比如地型圖庫、航空圖庫、測量圖庫、目標圖像庫、情報系統、環境系統和飛機武器能力分析等。
打擊戰指揮部位。該區域由STWC、值班軍官等負責,通過大屏顯示器和相關指揮控制終端,了解打擊戰任務的執行情況,做出適時干預,確保打擊目的達成。
編隊打擊戰指揮艙內的巡航導彈任務規劃部位,負責巡航導彈任務籌劃。雖然很多驅逐艦、潛艇都裝備“戰斧”及與之對應的戰斧武器控制系統(TWCS),但只有航母才裝備與“戰斧”大規模使用相關的任務規劃系統——艦載規劃系統(APS)。這是岸基的“戰斧”巡航導彈戰區任務規劃中心(TMPC)的簡化版,但也具備目標識別、目標時間敏感度/堅固程度分析、航路規劃和任務規劃、打擊序列管理、戰術戰斧的飛行中再規劃、打擊效果評估等功能[6-7]。
對美國來說,由于其航母編隊在遠海已無威脅,故其可部署于全球各大重要海域,對其對手的重要地面目標進行遠程精確打擊。研究其對陸作戰流程和系統運用,可為我航母編隊未來對陸作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并提供有效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