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酒業發展區股份有限公司
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存貨管理都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在選擇計價方法時對企業資產價值影響較大。存貨不斷流轉,是一個動態過程,計價管理要結合產品特點,基于成本效益的原則,充分考慮企業的內部環境和市場的外部環境,選擇合適的計價方法,提高管理效率,能夠改善經營業績,為企業創造更多經濟效益。
個別計價法是指在企業生產流轉過程中逐一辨認實物存貨,在發出貨物時按照其購入成本或生產成本進行確認。通常而言,采用個別計價法的存貨具有價值高、數量少的特點,由于其核算工作復雜,基于成本效益原則,主要針對藝術品、汽車等存貨計價[1]。相較于一般存貨而言,由于存貨數量較大且難以逐一辨認,因此,不會選擇個別計價法。
加權平均法是指每月盤點統計企業生產流轉過程中的實物存貨,通過公式(期初存貨數量×單價+本月購進存貨數量×單價)÷(期初存貨數量+本月購進存貨數量)計算出當月發出存貨平均單價,也是下月期初存貨單價。采用加權平均法,每月僅計算一次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主要針對價值低、數量較大的存貨,分品種計算,相對工作量較少[2]。
同時,與此類似的一種計價方法是移動加權平均法,則是在每一次購進存貨時加權平均,這一計價模式下工作量較大,但計算出的存貨成本相對比較均衡,更適用于品種不多、價格波動較大的存貨。
先進先出法是指假定企業在發出貨物時,是按照購進時間按順序領用或生產,可能每一次領用的貨物成本價格不同,甚至出現一次領用的貨物成本出現多個價格。例如,假設A 貨物庫存為0,2 月1 日購進300 件A 貨物(5 元/件),2 月5 日購進500 件A 貨物(5.5 元/件),2 月24 日發出A 貨物600 件,按照先進先出法,發出貨物成本為300×5+300×5.5=3150元(單價為3150÷600=5.25 元/件)。采用這一計價方法,在企業倉庫中的存貨成本比較接近市價。
后進先出法與先進先出法相反,按照購進貨物的時間,假定企業在領用貨物時,后期收入材料先發出、領用,計算工作較為簡單,但需查明每一批次貨物采購單價,適用于收、發貨次數相對較少的企業。采用后進后出法的計價模式,會導致早期采購物資的成本一直體現在“存貨”這一會計科目中,長期積累,通貨膨脹可能低估存貨價值。同時,由于每一次發貨都假定以最近一期進貨價格為成本,存在降低當期利潤的情況,使各項稅費下降,因此這一計價模式已被取消。
目前,存貨計價方法主要有前三種,且各類計價方法的優缺點各不相同,企業在選擇計價方法時要結合業務需求、產品特點等。
現代企業在存貨會計核算中可結合產品特點、市場行情等因素選擇計價方法,其本質是有效分配存貨成本,一部分留存于期末存貨價值,另一部分發出存貨成本結轉。
選擇存貨計價方法必須遵循以下三項原則。
一是堅持以歷史成本為基礎,企業在實施存貨成本計量時,必須以歷史成本為基礎,采用成本孰低原則計價時,要對比分析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二是堅持客觀性原則,選擇存貨計價方法要盡可能真實反映當期銷售成本、期末存貨價值,不能人為地改變計價方法,不能高估價值、低估成本。
三是堅持謹慎性原則,企業在經營中面臨多種風險,在實施決策、選擇會計政策過程中,要盡可能降低風險,基于謹慎原則,不能高估資產、低估成本。
同時,選擇存貨計價方法要結合存貨的特點、企業的經營特征、納稅籌劃等要素,基于對企業經營最有利的原則,結合當前市場環境、存貨價格波動等一系列因素,穩健地選擇存貨的計價方法,以防范財務風險。
從企業資產負債表看,存貨屬于流動資產,存貨的計價方法直接影響企業的價值評估,如果企業采用先進先出法計量存貨,在盤點存貨的過程中,存貨的價值與當期報表日的重置成本非常相近,使企業能夠更為合理地評估存貨的價值。但在通貨膨脹期間,存貨價格不斷上升,在存貨成本與實際營業利潤測算中,如果早期存貨成本價格較低,則當期企業利潤較高。
采用個別計價法能夠準確地評估企業價值,但由于工作量較大,一般只對價值較高的存貨采用這一計價方式,如汽車、房屋、藝術品等。
采用加權平均法能夠動態地評估存貨,且更接近歷史成本,與當期報表日的重置成本也較為接近,能夠真實地反映企業存貨資產的價值。
現代企業在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背景下,考核管理層業績時往往將經濟利潤作為一項重要指標,調動管理層工作的積極性與敬業精神,使其將精力聚焦于企業未來發展。然而,基于個人利益,管理層可能在任期內產生盈余管理動機,利用存貨計價方式操縱利潤,獲得更直接的經濟利益。
企業在銷售產品的過程中,會對存貨成本計價,這會對現金流產生影響。例如,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盤點庫存物資時,其價值接近于重置成本,在銷售過程中雖然現金流的收入與存貨計價方法并不相關,但是在成本估算、利潤估算等方面會存在較大的差異。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會核算售出的存貨成本,采用的計價方法不同,對存貨成本產生的影響也不同[3]。例如,采用先進先出法,如果在通貨膨脹或物價上漲時期,先購進的存貨價格較低,后購進的存貨價格較高,在核算售出的存貨成本時,會存在成本偏低的情況;如果在通脹緊縮或物價下降時期,則核算的存貨成本較高。又如,采用加權平均法核算存貨成本,則與當期報表日存貨市場價格較為接近。
企業在評估庫存時,選擇的存貨計價方式會直接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不同的計價方式可能對企業的利潤、資產等方面產生影響,影響企業的財務指標分析。例如,在通貨膨脹或社會物價上漲時期,采用先進先出法,企業的利潤會上升,顯示在利潤表中;存貨資產價值會上升,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甚至還會對現金流、應納稅額等產生影響,反映企業財務狀況良好;而在通脹緊縮或社會物價下降時,則會使企業利潤下降、存貨資產價值下降,反映企業財務狀況水平降低。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納稅額的計算主要依據企業在銷售產品時的增值部分及企業創造的利潤(收入-成本)。計算應納增值稅時,企業大多每月抵扣進項稅額,且當期未抵扣完可結轉至下一期抵扣,由此,存貨的計價方法選擇對增值稅納稅額影響不大。在繳納企業所得稅時,通過核算企業利潤,存貨的計價方法選擇會對利潤產生較大影響,影響企業所得稅的計算[4]。
在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現代企業大多構建了信息化管理系統,在實施存貨管理過程中要著力構建“互聯網+”存貨管理數據庫,通過信息系統能夠動態跟蹤各類存貨的數量、成本等。例如,白酒生產企業的存貨大致分為高粱、小麥、包裝等原材料,基酒等自制半成品,已加工的在產品,加工完成的庫存商品等。當存貨發出、領用進入生產環節,按照實際成本計價,按月結轉材料成本差額,對于庫存中的半成品、在產品、庫存商品等可以按照移動加權平均法計價。通過構建存貨管理信息平臺,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能夠降低工作量,提高存貨計價的準確性,與當前重置成本相接近,更有助于加強存貨管理[5]。
構建存貨管理信息平臺,能夠使存貨的管理計價工作透明化,在兩權分離的背景下,所有者通過平臺能夠動態了解管理層的履職能力及企業的經營情況。同時,企業在推進信息化建設中,銜接各個功能模塊,有助于提升內部管理水平,防范財務風險。企業應完善內部控制,在各個關鍵崗位必須嚴格執行不相容崗位分離制度。例如,在存貨管理過程中,倉儲人員與驗收人員、倉儲人員與出入庫人員崗位職責相分離,尤其是對于大型企業而言,庫存數量大、價值高、出入庫頻繁,更要強化崗位職責,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防范各個環節的風險。通過建立數據共享機制,能夠提高存貨數據信息的透明度,有效防范風險,但部分環節的工作無法通過數據共享防范風險,例如,在采購驗收環節,這就要求建立一支專業的驗收隊伍,提升采購驗收人員的專業技能與職業道德、責任意識,避免采購風險。
在企業中引入“互聯網+”技術,構建存貨管理模塊,促進各個功能模塊的有序銜接,如客戶關系管理、銷售系統管理、生產訂單管理等。通過使用信息化技術,存貨管理工作不再孤立地存在,而是貫穿于采購、生產、銷售全過程,便于企業實時動態跟蹤庫存管理。
管理存貨要采取分種類、差異化的方式進行。例如,在白酒生產企業,一些高端白酒大多需要窖藏3 年~5年,甚至更長時間,中低端白酒大多根據訂單采購、生產、銷售,由此實施差異化的存貨管理,利用信息系統重點管理高端產品,結合訂單、消費者偏好、忠誠度、季節波動等因素,建立自動化的需求預測系統,提高存貨管理效率。既要降低存貨管理成本,包括存貨數量及價值、倉儲物流等,又要防范缺貨風險,通過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多維度地跟蹤企業日常運營的相關數據,包括消費者偏好與細分、訂單數量、季節差異等,通過數據共享平臺預測相關數據,實現供需匹配,銜接與共享大數據分析的結果與各個管理模塊信息,如制造信息、銷售信息等,為存貨管理提供準確的信息支撐,盡量減少原材料、商品庫存占用。選擇存貨計價方法時,盡可能選擇移動加權平均法,通過信息系統能夠減少工作量,提高統計效率,實現存貨管理的科學化與精細化。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生產型企業只有加強存貨管理、強化內部控制,才能面對市場波動,避免企業經營陷入困境。
存貨在資產負債表中的“流動資產”科目中顯示,存貨管理對于生產型企業而言是一項重要的管理工作,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對企業價值、經營者業績、現金流、財務狀況及納稅籌劃等都具有重大的影響,甚至會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由此,從多個維度研究與分析存貨計價方法,基于其對會計核算影響的深度剖析,提出完善內部控制、提高技術水平的建議,推進存貨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業的經營業績,促進企業的良性循環和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