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林 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黨的創新理論,持續加強內涵建設,發揮思政課堂主渠道作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學校成立思政課建設領導小組,先后出臺《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重點建設實施方案》《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整改工作方案》,把思政課建設列入學校事業發展規劃,確保了馬克思主義學院在學校建設中的優先地位,組織保障、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基礎建設、經費投入等各方面重點向馬克思主義學院傾斜,形成了思政課建設的總體框架和重點建設路徑。
二是領導干部上講臺。學校領導堅持為師生上開學思政第一課,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以鮮活的案例、深厚的育人情懷、獨特的教學視角加強與學生課堂互動,提升課程效果,為廣大青年學子講授了一堂堂精彩的思政課。校領導講思政課的常態化機制,與專任教師講思政課有機融合、形成互補,營造了學校思政課建設的良好氛圍。
三是以黨建引領馬院發展。學院黨委強化政治學習,以教研室為單位設置教師黨支部,將政治理論學習和教研室活動相結合。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建立思政課教師意識形態工作常態化機制,確保思政課教師政治立場堅定,思政課教學守紀律講規矩,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引領思政課教學守正創新。學院先后涌現出一批批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省級教學名師、模范教師、優秀教師。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學院擁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64年成立的政治理論教育組。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已經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龍頭帶動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本碩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一是做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黨的十八大以來,學院在學校黨委的有力領導下,守正創新,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牡丹江師范學院于2006年獲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等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2011年獲批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二是不斷推出優秀研究成果。為更好地實現內涵式發展,馬克思主義學院組建科研團隊,支持引導教師凝練研究方向,聚焦黨的創新理論和社會發展實際,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研究成果。近三年來,陸續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以及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名優秀教師參與承擔了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子課題研究和國家社科重點項目研究。三是努力提高人才培養成效。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引領下,人才培養取得顯著成效。將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打造成省級重點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省一流專業建設點;將思政課教學團隊打造成省級教學團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專業成為一級學科。培養了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富有才華、極具社會責任感的合格本科生、研究生人才,為大中小學輸送大量優秀思政課教師。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學院始終堅持以《高等學校思政課建設標準》為指導,加強思政課建設的政治性、生動性、價值性和科學性。一是完善思政課課程設置。嚴格按照國家規定開全課程、開足課時、落實學分。加大重點課程建設力度,成為黑龍江省首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試點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實現本科教學不斷線、全覆蓋。二是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參與式、情景式、案例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以創新手段輔助思政課教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積極探索參與式教學方式,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增強了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按照“名師引領、團隊合作、全員提高、資源共享”目標打造,2020年以“基礎課主題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為項目依托的蔡麗華名師工作室獲批。引進云班課平臺、智慧樹平臺、雨課堂平臺,促進馬克思主義學院“互聯網+思政課”的有效融合、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三是建設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學院教師學位均在碩士以上,其中三分之一教師擁有博士學位,專業及研究方向涵蓋全部思政課程。整體配備得當,學緣結構合理,專業優勢互補,形成了具有長期發展潛能的團隊。四是完善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學院形成過程性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的評價體系,教師通過授課過程中各類課堂實踐、討論發言、論文寫作等把握學生能力素質提升情況,期末通過機考考查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掌握程度。機考題庫題型與國家考研題型保持一致,及時更新補充理論創新、社會發展新內容,實現考查內容的全面性、即時性和前沿性。
學院發揮人才培養體系優勢,積極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一是凝聚建設合力,激發“大思政課”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的重要推力。學院與牡丹江地區30余所中學合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政學科教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等領域,開展師范生教育實習、研習,聘請了16名中學思政課教師擔任校外碩士研究生導師,在與中小學攜手育才的過程中,為牡丹江地區培養并輸送了大批思政課教師。二是依托教學科研優勢,助推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學院發揮教學科研團隊力量,牽頭開展跨學段的聯合研究和交流。與牡丹江市第一中學、寧安市實驗小學共同申報并獲批了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科研、教改項目,根據思政課建設面臨的新形勢,系統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改革創新研究;選派專家學者、骨干教師面向牡丹江地區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開展師德師風、東北抗聯精神以及相關政策的宣講,開展黨的創新理論解讀主題講座,加強了不同學段教師的交流。三是依托平臺優勢,助推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學院充分發揮中國抗聯研究中心的平臺作用,優質資源與中小學思政課建設有機融合,為牡丹江地區中小學生提供學術講座、現場教學、走進高校校園等活動支持,協助中小學開展紅色主題教育,立足全省高校思政課教師實踐研修基地,選拔優秀中小學生深度參與實踐研修活動,實現了高校思政課教師與中小學生的零距離交流。
將東北抗聯精神紅色資源全方位融入思政課建設。學院始終堅持把東北抗聯精神融入到思政課教育教學全過程,真正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一是將東北抗聯精神融入課堂教學。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融入東北抗聯的史實、事件、人物、圖片及視頻等資料輔助教學。運用東北抗聯紅色歌曲、紅色故事、紅色家書等載體充分結合啟發式、參與式、情景式、案例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在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過程中,不斷深化對東北抗聯文化的了解。二是將東北抗聯精神融入實踐教學。挖掘東北抗聯紅色文化資源,不斷建設和充實東北抗聯紅色文化資源實踐教學基地。掛牌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紀念館、牡丹江市革命烈士陵園等校外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重要支撐;因材施教,全校各專業根據特點開展不同的東北抗聯精神主題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成立了東北抗聯精神宣講團,為牡丹江市各小學、社區開展義務宣講;思政課教師深入音樂與舞蹈學院,在大型歌舞史詩《永不磨滅的信念》編創中給予指導,更準確地宣傳東北抗聯革命史;開展講一個抗聯故事、讀一本抗聯書、熟悉一位抗聯英雄、唱一首抗聯歌曲、走一段抗聯路系列實踐活動,舉辦東北抗聯精神宣講比賽、東北抗聯詩詞創作、東北抗聯人物藝術創作等競賽或展示活動。三是積極建設東北抗聯精神系列課程。“東北抗聯精神”作為校本課程列入人才培養方案,被列入新生入學教育限選課,《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系列讀本——東北抗聯精神》《百年紅色記憶紅色革命舊址手繪系列讀本(黑龍江卷)》等列入全校性公選課。“東北抗聯精神”“東北抗聯英雄人物”等課程在智慧樹平臺上線,引入“英漢筆譯”和“東北抗聯歌曲表演唱”等課程,幫助青年學子全面了解東北抗聯14年的抗戰歷程,傳承弘揚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將東北抗聯精神融入思政課堂內外,實現以東北抗聯事跡激勵廣大青年奮發有為、立志報國、成長成才,充分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和精神風貌。
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將牢記“為黨育才、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依托自身優勢,繼續堅持“馬院姓馬、在馬言馬”的鮮明導向和辦學原則,穩步推進自身高質量建設發展。通過內涵式發展的不斷躍升,扎實推進鑄魂育人工作深化,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