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湯城中學 尤文晃
教育是培養人的系統工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在生本教學的基礎上強化以情動人、以文育人,在立德樹人中科學評價,旨在推進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早日實現培養有擔當、有作為的時代新人。
葉圣陶先生提出的導學教學論中指出,要引領學生在憤悱啟發中嘗試自學,在實踐歷練中練習應用。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要從導學入手,在情感導入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在以情動人和情感共鳴中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想認知。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學應致力于導學,在多方設法中去反復琢磨、精心設計教學思路,引領學生逐漸能自求得之。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從情感導入入手,在積極創設教學情境中,以導學為引領,在情感導入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方向,定位學習目標。
例如,在“延續文化血脈”的教學中情感教育的融入從教學設計入手,一是情感導入,創設教學情境。以冬奧會開幕式承載的中華文化為引,在情感導入中初步認知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豐厚的歷史底蘊;二是情感融入,強化文本體驗。在生本學習中,通過反復琢磨將文本內容在自求得之的個性化探究中實現對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的深入解讀;三是情感共鳴,在自主探究的教學情境的創設中,通過情感導入引領學生在探究和分享學習中實現對文本思想內涵的深刻解讀。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渴望自己成為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感教育的融入從生本探究入手,在以情動人中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美德萬年長”的主題學習中,以情動人的情感體驗從“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的視頻片段的播放入手,以主題化的美德認知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以情動人中引出文本的教學內容,并在對照中深化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認知和理解。這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三個維度入手:一是看視頻,初體驗。在視頻播放中引領學生從其中的美德體驗入手,選取某個點暢談個人的認知和體驗;二是讀文本,深體驗。在深讀文本中,梳理文本的知識點,形成對于美德知識的系統化學習,并在結合視頻的認知中深化情感體驗;三是巧互動,強體驗。在生生互動的小組學習探究中,將文本知識和個人情感進行整合化梳理,從中華傳統美德中去深刻解讀其中的文化內涵。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教學要在大自然和大社會中去辦,要在生活教育的融入下教學活的書、動的書和用的書。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從生活融入的理念入手,深化學生的思想認知,從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中去解讀文本,整合知識。
例如,在“創新改變生活”的教學中,從廢舊物品的創新到學習和生活的創新,在互聯網運用對生活的改變中去解讀科技創新的意義和價值。在文本教學中生活融入從兩個維度進行:一是在生活中感受創新。從創新對生活的改變入手,在生活經驗的融入中從生本情感導入中去感受科技創新為當前生活帶來的便利;二是在生活中認知創新。從創新與改革的關系探究出發,認識到創新是時代發展的需求,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的重要動力,是國富民強的重要基礎。在結合學生生活經驗的融入中去梳理文本知識,深化思想認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青少年教育中強化文化認同的教育理念,建構學生正確的文化觀,強化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要在以文育人中建構教學方向,明確教學目標,在思想引領中夯實學生的文化觀和價值觀。
陶行知先生指出,活的人才教育是交給學生開發文化知識寶庫的鑰匙。為此,在生本學習的基礎上,情感教育的滲透要從學習目標的明確入手,在明確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基礎上,因勢利導,尊重并強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例如,在“生活在民主國家”的文本學習中,從對于民主的認知入手,在情感教育中通過生本學習,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通過情感融入和知識學習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繼而實現以文育人。首先,從民主的發展歷程來看,在整合古今中外關于民主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通過學生的個性化情感體驗深入感受到民主發展的曲折歷程,感受到民主建設過程的艱辛,體會到民主生活的重要意義。然后,從對新型民主的解讀入手,在綜合理解社會主義新型民主的特點和基本內涵的過程中,從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兩個層面去深入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特點。
葉圣陶先生在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倡導下,明確指出相對比向別人學而言,自己摸索得來的更為重要。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在個性化學習和探究中科學定位學習內容,在自主探究和整合中深化情感體驗。
例如,在“走向共同富裕”文本學習中,從生本自主探究性學習入手,在定位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從文本認知、情感體驗、知識整合的角度去深化對于文本的學習。首先從文本認知的內容定位入手,從改革開放和共享發展成果兩個維度入手,引領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從改革開放的內涵和意義入手,在共享發展成果中明確當前黨的奮斗目標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通過加強經濟發展、科學改善民生實現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斷滿足。然后,從情感體驗的維度入手,引領學生在生活的體驗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歷程,進而強化對于共同富裕的深刻體驗。此外,從知識整合的維度入手,在對于共同富裕的意義和共享發展的對比分析中,認識到共享發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礎和動力,是推進民生福祉建設和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基礎。
葉圣陶先生指出,情感和思想是不可分割、相互關聯的。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要從以文育人的角度入手,在強化學生的思想引領中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在情感體驗中推進學生的思想認知。
例如,在“創新改變生活”的文本學習中,以文育人從三個維度深化對學生思想引領:一是感悟生活中的創新,深化對創新意義的情感體驗。從文本對創新發展的內容梳理和整合中,結合深圳特區的崛起深入剖析創新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生機和活力。二是建構思想引領,從情感認知中深化對于創新改變生活的認知,如科技創新對生活的改變,從冬奧會的機器人服務團隊給運動員生活提供的便利入手,體會創新改變生活的現實意義。三是從情感教育與文本內容的銜接和整合入手,引領學生在分析互聯網給生活帶來的變化以及對創新與幸福生活無關兩個問題中,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梳理觀點,論證創新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
《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指出,要深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健全立德樹人的教育機制,在助力學生增長知識的基礎上推進對學生品德修養的提升。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在滲透情感教育的過程中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夯實教學基礎,在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中推進課程育人。
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理念中的課程論中指出,要充分把握大自然和大社會的活教材,在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中去獲得開啟活的知識寶庫的鑰匙。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在融入自然和社會中實現資源的整合,并在情感教育的滲透中以生為本,夯實教學基礎。
例如,在“參與民主生活”的課程教學中,立德樹人從課程資源的整合開始,首先從文本學習中引領學生初步認知關于民主生活的主要內容和參與民主生活的主要方式;然后從生活體驗中認知民主生活的具體開展方法和民主生活彰顯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此外,從情感體驗入手,在情感教育中以代入式的情感體驗感受班級民主生活、學校民主生活、家庭民主生活和社會民主生活不同資源領域中的核心內涵,在資源整合中夯實教學基礎。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理念要求教育教學要在做上教,做上學。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在實踐活動中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生本實踐活動的探究中去深入解讀文本,解讀生活。
例如,在“行使民主權利”的實踐活動開展中,以班會為平臺,在推選班長的過程中,讓學生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行使民主權利。這個活動的開展主要從三個方面強化情感體驗:一是公布評選條件和評選流程。這是情感導入的環節,通過明確評選的要求,在情感認知中對于民主權利的實施進行科學的界定,充分認識到民主權利的實施要優中選優,不以個人情感為支配;二是候選人自薦。這是情感體驗的環節,也是民主權利實施的關鍵環節,情感體驗結合班級生活進行綜合評估,強化民主決策的科學化、有效化;三是投票選舉。這是情感定位的環節,在綜合評估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民主決策,并在積極參與和有效監督中實現班級管理的公正和公平。
《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指出,要在立德樹人的機制落實中推進課程育人。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在課程育人的導向和推進下引領學生在文本學習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生活在民主國家”的文本學習中,課程育人從關于民主的解讀和新型民主的探究開始,在以德樹人教育原則的基礎上以情感教育的滲透為導向,引領學生在情感體驗、情感探究和情感共鳴中實現課程育人。首先在文本學習中滲透情感,在情感體驗中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認知社會主義民主對人民根本利益的維護和保障;然后在文本知識的整合中進行情感探究,從生本教學中深化學生對于新型民主的解讀;此外,從文本知識的延伸中入手,在情感共鳴中融入世界觀和發展觀建構對于民主國家的全面認知和體驗。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指出,要在破立并舉中實現對教學成果的科學評價,尤其要強化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客觀性。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要從科學評價的視角出發,以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為導向,全面推進科學育人目標的實現。
朱永新教授在新公民教育理念中指出,要努力突破傳統的政治教材,建構強烈的時代感、高度和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在建構學生理想信念的基礎上強化生本評價,在科學評價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我們的夢想”的文本學習中,對于文本知識學習情況的科學評價從生本評價入手,在情感教育中從個人情感、社會情感和愛國情感三個維度深入評價文本知識,并在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建構學生的責任感和擔當感,明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
陶行知先生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感教育的融入要從學生心心相印的互動學習和互動評價入手,在互動評價中建構價值定位。
例如,在對于“共圓中國夢”的文本學習中,從學生的自我價值定位中開始進行生生評價,主要從夢想、現在、過程三個維度去解讀,從夢想中建構價值定位,從現在的剖析中明確奮斗方向,從過程的推演中認知奮斗歷程。
清代顏元指出,數字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感教育的融入從教師對學生的科學評價入手,在科學評價、積極肯定的過程中建構學生健全人格。
例如,在“我們的夢想”的文本探究中,對于學生夢想的分析和探究,教師要及時予以肯定和支持,并幫助學生分析實現夢想的路徑,在引領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的過程中建構正確價值觀念,建構健全的人格,引領學生去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總之,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滲透過程中,要堅持以情動人,以文育人,在立德樹人和科學評價的整合中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思考探究的能力,引領學生在了解社會、參與生活中感悟人生,建構正確的價值觀,在明責任和強擔當中過上積極健康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