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西泠
(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州 51144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安全和網絡輿論引導工作,他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要加強網上正面宣傳,旗幟鮮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1]。意識形態歷來都是中西方政治勢力的爭奪要地,互聯網時代,網絡已經成為各種意識形態交鋒的重中之重。根據第48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 年6 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11 億,其中39 歲以下的青年網民占比高達50%。網絡直播泛化、網絡思潮泛化、網絡輿情泛化成為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看問題較為片面,泛化的網絡輿情容易激發其偏激情緒,“群體極化”現象時有發生,有些大學生甚至站在西方的立場上成為西方對華輿論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正在面臨新的要求和挑戰。高校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應構建科學完善的網絡輿論引導機制,集中優勢戰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為先鋒隊,教師隊伍為主力軍,以互聯網為主戰地,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靈活機動地運用各種戰法聚強擊要,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為提升國家話語權和軟力量貢獻力量,讓世界了解更為客觀真實的中國。
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際形勢更加復雜多變,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更加激烈,西方敵對勢力把我國的飛速發展視為對西方制度模式及價值觀的威脅,從未停止過對我國意識形態的滲透。
高校是國內外各種錯誤思潮網絡滲透的重要目標,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關乎黨的執政安全和社會主義未來的發展方向。本項目組曾對廣州市本科、高職院校300 余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隨機訪談,在300 份的有效問卷中,當問到“你認為當前網絡輿論環境如何?”,77%的大學生認為網絡輿論環境整體上比較健康,但情緒化言論和負面言論也很多;20%認為網絡輿論環境很糟糕,真假信息難辨,謾罵、謠言充斥網絡;3%認為網絡輿論環境健康有序,基本為真實的信息和理性化的言論。問到“如果有需要,你會在網絡轉發正能量新聞嗎?”,85%大學生均表示“會”,13%表示“不一定”,僅2%表示“不會”。說明絕大多數大學生的接受力、包容性和可塑性強,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提高其網絡辨識能力,錘煉網絡道德,長志氣、硬骨氣、鼓志氣,再由大學生用更新穎的話語體系、更強大的傳播力度去影響帶動其他人,對于凝聚社會共識,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建立網絡生態共同體,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壯大積極健康的主流意識形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在現有的教育觀念中,一些專業課、通識課教師認為意識形態教育是思政課教師的事情,課堂上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忽略價值引領;部分思政課教師對思政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偏差,認為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公民素質,抹殺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性這一根本屬性,甚至陷入意識形態終結論、意識形態淡化論和去意識形態化等誤區。
此外,在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過程中,一些教師教學觀念陳舊,“填鴨式”“說教式”教學屢見不鮮。一味地對學生進行觀念說教和規范灌輸,忽略學生的興趣點、關注點,容易誘發學生的抵觸叛逆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實際效果。
大學生既是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接受者,又是高校網絡輿論的積極參與者。大學生活,學習節奏不緊張,課余時間較多。新時代大學生個性鮮明,網絡運用技能嫻熟,加之網上各類資訊來源豐富多樣,大學生普遍視野廣泛、思維跳躍,價值觀多元,想法多變。
同時,4~6 名大學生住在同一宿舍,信息交流方便,由于他們鑒別能力不夠成熟,思考不夠周密,容易被其他同學引導思路走向,導致“群體極化”現象。如果高校的網絡輿論引導缺場,充斥著敵意、怒意和惡意的網絡輿論將呈現“群體極化”狀態,當出現網絡輿論危機事件時,一些不明真相、不想、不愿或無法深挖事情原委的大學生因此會被欺騙與誘導,給校園意識形態安全帶來巨大危機,甚至給社會帶來安全隱患。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意識形態、新聞輿論工作,尤其是互聯網空間的意識形態建設。他指出,“管好用好互聯網,是新形勢下掌控新聞輿論陣地的關鍵”,強調要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
關于輿論引導的理論主要有傳播學議程設置理論、心理學社會態度改變理論、社會學“蝴蝶效應”理論和“輿論場”理論等。
高校網絡輿論引導研究方面,近年來主要集中在建設輿論環境、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如呂紅胤等[2]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二次傳播和危機階段管理等理論為基礎,對高校網絡輿論環境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構建高校網絡輿論引導與監控配合機制、網絡輿論環境日常引導機制和網絡輿論環境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等高校網絡輿論引導路徑。韓繼超[3]認為,輿論網絡引導機制首先應加強網絡輿論領導機構和組織機構建設,繼而建立完善網絡輿論收集、分析、引導、發布等各項制度。也有學者從思政教育創新角度,提出樹立高校“意見領袖”,以新時代對青年要求為網絡輿論引導的價值核心,建立多角度、多領域的高校網絡輿論引導機制[4]。
綜觀國內外現有文獻,一是針對大學生群體的輿論引導相關論文論著數量較少;二是研究內容主要圍繞多元價值觀下網絡民意表達的特點、意識形態新特征及完善政策法規、達成公平正義共識基礎和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等,對于高校輿論引導機制建構因素的思考并不全面,機制建立的相關研究在科學性、全面性和系統性上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1.樹立“以生為本 把握時度效 弘揚主旋律”的網絡輿論引導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在新聞輿論工作中講究時度效。高校輿論引導也應本著“以生為本 把握時度效 弘揚主旋律”的網絡輿論引導理念,抓住時機、提高效率,發生引發輿情的事件時,第一時間表明態度、及時應對;應把握火候、拿捏分寸,增加宣傳引導的可信度;需化解矛盾,順暢溝通,答疑解惑,工作有成效。
2.科學建章立制,完善網絡輿論引導組織機構
學校應自上而下重視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網絡輿論引導的相關規章制度,如網絡輿論的分析引導制度、意見領袖的培養制度和網絡輿論引導的激勵保障制度等,以提高學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能力。增加高校建章立制的科學性、決策治理的民主性,形成尊師愛生、共治共享的校園治理格局,保障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提高學校及教師的公信力,避免“塔西佗陷阱”,實現邁向公平的學校良善治理。
3.多元主體有機合作,構建高校綜合輿論引導格局,打造多層次輿論引導體系
對于做好意識形態安全和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暢通合作渠道,多元主體形成合力十分必要。應摒棄傳統科層制的管理理念,避免“自上而下”的縱向單一治理,將分散治理化為整合治理,將平面管理變為立體管理。
一方面,整合優勢兵力,加大信息網絡中心與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如馬克思主義學院、學工處和團委等部門的信息溝通與合作;另一方面,改變自上而下粗暴施壓的高校輿情治理模式,重視激勵保障,發揮高校宣傳部門、信息網絡中心、學工處、團委、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等各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多元主體有機合作,打造團結有力促進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堅強團隊;進一步優化輿論引導,夯實網絡意識形態的民意基礎,擴大網絡“意見領袖”的選擇,加強教師、學生雙層網絡“意見領袖”的培育。
1.引導高校全體教師樹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意識
大多數專業課、通識課教師未認識到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也不了解意識形態斗爭的復雜性,敵對勢力在網絡上投入大量資本、時間和精力制造具有極強針對性的網絡消極輿論,學校應通過培訓、講解和討論,讓更多教師增強對網絡信息的政治敏感性和鑒別力,樹立互聯網思維和正確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意識,提升自身媒介素養,掌握網絡輿論引導理論知識,學會網絡輿論引導藝術。
教師作為網絡輿論的引導主體,應以生為本,貼近學生實際,洞悉學生心理,滿足學生需求,教育學生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壯大積極健康的主流意識形態。
2.通過思政課教師引領下的課程思政建設,凝聚價值共識、提升“四個自信”
建議以“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教改立項”課程思政建設模式,思政課教師作為主要成員之一,深度參與專業課、通識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改立項,糾正其只重知識傳授、技能提升的認識偏差,將價值塑造、輿論引導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在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共同努力之下,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及的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和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5]。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共進,凝聚價值共識,用價值合力應對網絡消極負面輿論。
3.發揮好思政課教師的獨有優勢,做網絡輿論引導的先行者
首先,思政課教師應發揮自身優勢,化解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式”話語對教師的“灌輸式”話語的網絡抗爭。思政課教師具有過硬的政治素養、良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思考力,所授課程覆蓋全校學生,其微信、QQ 和微博上往往有大量學生粉絲,應發揮思政課教師的天然優勢,通過對學生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中透露出的網絡情緒的挖掘和分析,更加準確地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克服以往意識形態教育中系統理論話語與學生日常生活話語相脫節的問題,聚焦學生的關注點、興趣點,在思政課堂授課過程中,既重理論深度,又重實踐溫度,還重因材施教的銳度。通過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的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價值共鳴,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網絡表達,從而有效地化解學生參與式話語對教師課堂上“灌輸式”話語的不滿。
其次,思政課教師應成為網絡輿論教育引導的先行者。思政課教師應比其他教師對自己要求更為嚴格,起榜樣作用,做行為表率。與時俱進,學習社會學、心理學、輿論學和傳播學等相關理論,提高運用黨的最新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掌握網絡信息傳播規律,使自己成為輿論引導真正的行家里手。創新話語表達,通過微信、微博、百度和知乎等平臺弘揚正能量;帶領大學生制作他們喜聞樂見的微視頻、微動畫,用學生的話語體系宣傳主流意識形態。在出現輿論危機時,更應發揮專業優勢,做輿論引導的先行者,用含有深刻思想和理論分量的言論,在眾聲喧嘩中起到“定盤星”的作用,在批判性對話中重構理性話語秩序,堅定維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6]。
再次,思政課教師應做好大學生網絡輿論的引路人。思政課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設計思政課教學側重點,起到對大學生網絡輿論引導的關鍵作用。“沉默的螺旋”理論由德國傳播學家、政治學家紐曼于1973 年提出,她首先發表論文“回歸強大的媒介觀”,接著出版專著《沉默的螺旋—輿論是我們的皮膚》。她認為,輿論的形成不是社會公眾“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意見氣候的壓力作用于人民恐懼孤獨的心理。其提到媒體意見與參考群體,如朋友、家人、老師等身邊人的意見構成了個體所能感知到的“雙重意見氣候”。克拉莎認為影響人們樂意去表達的最主要因素是觀察到了參考群體的意見在廣為表達。思政課教師應重視“雙重意見氣候”中“參考群體”意見對大學生網絡表達的影響,設計調查問卷,根據問卷呈現出的影響大學生表達意愿的參考群體情況,確定思政課教育的側重點:若大學生受朋友影響更多,則更應加大高校思政課教師對大學生意見領袖的教育培育力度;受教師影響更多,則注重提升教師人格魅力、加大教師輿論宣傳力度;受家人影響更多,則重視課堂價值觀引領,關注家校協同。
4.營造環境,“公私”并行不悖
網絡輿論“猛于虎”,而這只“虎”為正義之虎抑或邪惡之虎取決于引導之策——不可一味放縱,易縱虎為患;也不可一味壓制,易矯枉過正、引發抵觸。大學生常用網絡工具如微信、微博的輿論場特征為“公共性與私人性并存”,即微信、微博既具備公眾號、公共資訊發布與共享的公共性特征,又有大量情緒化表達的私人化特征。因此,具體到大學生網絡輿論引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也應營造“公私并存”的和諧氛圍,如針對某一網絡議題,教師既應在課堂上闡明主流媒體觀點,也應允許學生發表個人的分析見解,進行情緒表達。教師需建構平等表達與互動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關注事態進展、理性思考和科學判斷,在師生互動中發現問題,厘清邏輯,解決矛盾,推演出正確結論,提升網絡輿論引導效果。
1.在學生中培養更多的“意見領袖”,特別是宣傳型“意見領袖”
今天的在校大學生基本都是“00 后”,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應在高校學生黨員、紅色社團干事成員、學生班級干部、學生心理專員和班級助理中進行宣傳、培訓、教育,引導其成為網絡學生“意見領袖”,由他們號召更多同學理性、主動地參與網絡議題討論,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引導能力。
平日里教師應與這些“關鍵少數”平等溝通、關系融洽,相互尊重、積累信任,這樣,遇到突發緊急事件才能及時、有效地開展澄清解釋、情緒疏導等工作。進一步讓這些學生“意見領袖”了解當前意識形態斗爭的復雜性,西方和平演變的迷惑性,掌握更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世界觀和方法論。
2.重視大學生之間的朋輩影響,促進其更加理性、自信、善思、明辨和敢言,勇擔使命、主動作為
網絡資訊真假難辨,大學生中還存在“群體極化”傾向,應增加大學生辨識力,提高其網絡道德水平。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思政課與專業課應合力教育引導大學生在網絡空間里做到不偏激、不盲從,獨立思考、理性自制,在難辨真假、真相暫不明晰的情況下,至少做到不輕易參與轉發或評論。
支持鼓勵大學生助力構建公平有序的全球傳播新秩序。我國不少大學生知識淵博,發言有深度、有思想,能夠引起普通人的共鳴,但這些在國內很有戰斗力的知識分子,一涉及到對外輿論戰,在反擊西方的造謠誣陷時,就存在缺位、錯位現象。大學生應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和民族復興有著高度自信,用西方聽得懂、聽得到的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回應民意表達,通過各種專業、真實的言論占據國際輿論宣傳優勢,助力構建更加公平、透明、有序的全球傳播新秩序。
綜上所述,在深入了解大學生特點、教育教學規律及輿論傳播規律的基礎上,可以看出,在大學生中進行網絡輿論引導確有必要,這也是做好宣傳思想工作行之有效之策。構建學校、教師和學生三維立體的網絡輿論引導長效機制,用“互聯網思維”創新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培養自覺弘揚網絡主旋律、傳遞網絡正能量,助力國家掌握輿論話語的主動權的青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