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學奎(浙江行政學院)
浙江正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示范區,農業的現代化和農民的共同富裕是其中應有之義,農業的現代化不能離開農業的綠色發展,事實上,浙江農業的綠色發展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人類社會在18世紀末發生了工業革命,開始對發展問題加深認識,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各個階段具有不同特點的發展觀。最早形成的發展觀可以被稱為傳統發展觀。傳統發展觀依托工業技術的革命性發展,把資本主義制度看作發展的基礎因素,目標主要是物質上的,追求財富的迅速增長,綠色發展觀和傳統發展觀不同,是人們對舊的發展觀的揚棄,是新的發展共識,由最早的傳統發展觀,后來的可持續發展觀逐漸演變而來。工業革命以后,率先工業化的國家經濟開始快速增長,他們形成了傳統的發展觀,發展數量擴張的生產技術,把資本主義制度當作發展的前提,把物質財富的增加當作社會發展的第一目標,所以資本積累就成了首要目的,強調高投入,大量地消耗初級產品,高度依賴化石能源,消費端沒有節制,甚至充滿鼓勵。這種發展觀急功近利,經濟增長以環境為代價,生態邊界經常被人類經濟行為所侵犯,人們漸漸認識到這樣的發展過程是沒辦法長久維系的。20世紀80年代,人類經過長時間的多方面的反思,通過聯合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認為發展必須“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這個觀點經過多方論述, 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人們取得新共識,各經濟體的代表同意把這樣的表述列入文件,但在實踐層面,并不能夠足以扭轉傳統發展模式,全球的經濟體基本上各自為政。典型的是西方發達國家控制著世界高端技術的發展,在全球市場上處于支配地位,他們發展先進的、污染比較小的產業,而高能耗、高排放的低端產業被戰略性放棄,一部分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承接了這部分轉移的產業。因此,這樣的“可持續發展觀”,缺少實踐機制的支撐,難以取得大的進展。新世紀來臨,全球氣候的惡劣變化越來越引起人類的關注,結合以往的實踐,逐漸形成“綠色發展觀”。在可持續發展觀的基礎上,綠色發展觀強調人類社會的經濟系統、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是一個整體,必須保持協調,形成可持續的系統,綠色的經濟增長必須注重資源的節約,減少對自然的破壞;綠色發展強調全球治理,發達國家必須背負起自己應當承擔的國際責任,發展中國家發展戰略也必須是綠色的,建立在對本國國情的充分考量之上。綠色發展觀不是某一國的發展觀,是全球視野下的對發展的思考和期許。
世界經濟在發展,人類社會在進步,整體的、系統的、協調的“綠色發展”在各個經濟體逐漸得到認同,并成為一項基本共識,各國的政府部門和理論部門對綠色發展的關注持續增加,追求綠色發展,減少碳排放,延緩氣候變暖,人類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一個關注重點是綠色發展,“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被寫進了黨代會的報告。2015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必須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綠色發展”的內涵和外延被不斷拓展,保持生態系統的健康,持續綠化美化環境,追求公平正義,實現人民幸福,成為題中應有之義。農業的綠色發展不但是綠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綠色發展的基礎。農業的綠色發展越來越得到各方面的關注,國家層面的政策推進漸成共識,黨的十九大之前,《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由兩辦發布,農業綠色發展成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當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召開,在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共中央向大會作的報告中,鄉村振興成為國家戰略,而農業綠色發展被列為鄉村振興的主要內容。2021年8月,農業農村部聯合其他5個部門制定的《“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向社會公布。
學術界對“綠色農業”的論述更多一些。白瑛、劉連馥、鐘雨亭等學者從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具有不同側重點的解釋,總的來看,綠色農業可以如此描述,是一種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提供數量和質量相協調的農產品的現代農業發展形勢,綠色農業首先應該生產綠色農產品,對傳統農業認為的農用廢棄物盡可能進行回收利用,充分開發農村的可再生能源,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中的物種,促進農業農村的生態環境走向良性循環。農業綠色發展是注重農產品質和量的安全、農業農村環境安全,保護農業農村資源,遵循全面、協調、可持續原則,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進行現代化的管理,生產過程盡可能標準化,對農業農村資源盡可能有效利用,吸收人類農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切有益成果,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農業綠色發展的內涵是更加注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和產品質量。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即向創新和科技要效益,靠創新和科技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更加注重環境友好,即大力推廣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推進肥藥減量,針對性地解決農業生產破壞環境的突出問題,使農業的綠色為農業農村的環境增色;更加注重生態保育,即在農業生產中進行病蟲害防治時盡可能使用生態手段,種植誘蟲植物,保護天敵生境,釋放天敵,形成好的農田生態循環;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即農業生產從追求農產品數量向追求農產品質量轉變,口感、營養、低有害物殘留成為農民的關注點。
從2003年開始,浙江在農業領域向綠色發展轉型,當時最早提出的是“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戰略”,接下來根據形勢的發展和碰到的問題,不斷進行調整,出臺新的政策,強化政策引導,務求實效,狠抓落地,始終堅持綠色方向。
20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浙江經濟從全國相對落后的位置不斷進位,污染也來得相對快些,出現了比較有名的癌癥村、癌癥鄉、癌癥縣,安吉余村的主導產業曾經是礦山水泥石灰采石場,污染嚴重,癌癥高發,村干部頂著壓力關停污染企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浙江生根發芽,后來,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兩美”浙江建設,即建設美麗的浙江大地,創造浙江人民的美好生活,這個過程中,五水共治工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肥藥兩制”行動,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成為重要的政策抓手。
浙江根據自身的農業資源稟賦,進行主體功能區規劃,規劃秉持生態化原則,明確主要開發方向和空間管制原則,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農業綠色發展保持全國前列。省級市級縣級都對畜牧業生態發展進行規劃,在全省范圍內對畜禽養殖的量和分布進行調整,重新劃定主要的養殖區域,同時規定禁養區和限養區,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布局得到大范圍的優化。各級政府都出臺政策促進農業廢棄資源的有效利用,根據各地的農業生產能力可能產生的廢棄物,再考慮本地的環境承載力,建立畜禽糞便的收集處理設施,同時配套沼液的輸送設施和有機肥加工設備,大大推進了循環農業的發展。
浙江農業的肥藥減量開始以農業“兩區”建設為主要的運作平臺,重點放在糧油產業和各地的農業主導產業上,推廣“肥藥兩制”初級版(化肥定額制施用、農藥實名制購買),提高肥藥利用率,推進肥藥減量。到2021年,浙江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已經連續8年下降,和全國相比,更是提前7年實現農業肥藥“零增長”。與此同時,浙江的畜禽排泄物、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得到多種路徑的資源化利用,農藥廢棄包裝物與田間的廢棄農膜基本得到回收和處置。全省建立了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大部分集中銷毀,少部分分散銷毀。
2021年,浙江省累計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達79個,建成一批農業強鎮,糧食生產功能區得到比較好的保護,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510萬畝,總產量120億公斤,油菜播種180萬畝, 蔬菜種植面積996萬畝,瓜果類種植面積132萬畝,豬牛羊禽肉總產量達到103萬噸, 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26萬噸。糧食生產創近六年新高,春糧生產首次獲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新增16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累計地理標志農產品達到154個; 新認證674個綠色食品,累計達到2444個;新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程10個,累計達到30個;省級精品綠色農產品基地達到35個。
浙江農業綠色發展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有比較多的值得借鑒的做法。
浙江省在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規。《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對農業生產活動中大氣污染物的排放行為和農作物廢棄秸稈的處理作出規范,《浙江省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辦法》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進行協調,《浙江省耕地質量管理辦法》則針對土壤進行管理,從而對農業農村的水、土、氣污染進行聯合防治。浙江省《加快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意見》《農業廢棄物處理與利用促進辦法》《畜牧業綠色發展的意見》等文件,明確規定對商品有機肥應用如何進行技術支持和財政補助,對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和處置也規范了流程和政策,對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進行多方面探索和規范。
譬如,從 2009 年開始,杭州市余杭區開始探索廢棄農藥包裝物的回收處置,由農業局牽頭,聯合環保等部門,逐漸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機制,即市場主體回收+專業機構處置+公共財政扶持——政府部門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協調和監督,鄉鎮街道負責督查,鎮街和儲運單位簽訂歸集處置協議,儲運單位負責歸集,儲運單位與農資經營網點簽訂分類回收協議,農資經營網點負責分類回收,儲運單位與專業環保公司簽訂銷毀協議,專業環保公司負責把儲運單位歸集起來的農業廢棄包裝進行銷毀。全區建立 157 個回收網點、 3 家儲運單位,儲運單位將按時收集回收網點收回的廢棄包裝運輸到專用倉庫保存,到一定量后交給專業環保公司。區財政對每一個環節都進行財政補助。經過若干縣區試點后在全省推廣。
嘉興桐鄉構建了茭白(葉)——湖羊——茭白循環鏈。在把茭白葉開發成湖羊的青貯飼料前,茭白葉的處置曾是茭農的大麻煩,2012 年,桐鄉市成立了運北秸稈利用專業合作社,回收茭白葉,和浙江大學等科研單位聯合攻關,開發出用廢棄茭葉加工青貯飼料的技術,湖羊吃茭葉青貯飼料,可以進行規模化湖羊養殖,羊糞返銷給茭農,從而形成種養循環。
通過全省的基層實踐,加以總結提煉,再反過來指導實踐,省域范圍內主要在縣域層面形成形式多樣的“主體小循環、區域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的農業種養循環鏈。
相關鏈接
浙江,簡稱“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杭州,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國東南沿海,浙江介于東經118°01'~123°10',北緯27°02'~31°11'之間,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安徽、江西相連,北與上海、江蘇、安徽接壤,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簡稱“浙”。浙江省總面積10.55萬平方千米。
浙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復雜。山脈自西南向東北成大致平行的三支。地跨錢塘江、甌江、靈江、苕溪、甬江、飛云江、鰲江、曹娥江八大水系,由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島嶼構成。浙江省地處亞熱帶中部,屬季風性濕潤氣候,自然條件較優越。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下轄11個地級行政區,其中11個地級市(其中杭州、寧波為副省級城市),20個縣級市,32個縣,1個自治縣,37個市轄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浙江省常住人口為6540萬人。
農業經濟:
農業經濟是指農業中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的總稱。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它的發展具有自身的規律性,在生產關系的改革和生產力的組織方面都有一系列特殊的經濟問題。如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如何使農業生產關系更加適合生產力的狀況,如何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等,顯然與工業有所不同。
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 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許多國家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突出綠色的理念和內涵。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在思想上是一脈相承的,既是對可持續發展的繼承,也是可持續發展中國化的理論創新,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對全球生態環境惡化客觀現實的重大理論貢獻,符合歷史潮流的演進規律。綠色發展得到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可持續發展理論、兩山論、綠色發展系統的理論支持。
農業是指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農業是指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五種產業形式;狹義農業是指種植業。包括生產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農作物的生產活動。
農業分布范圍十分遼闊。地球表面除兩極和沙漠外,幾乎都可用于農業生產。在近1.31億平方公里的實際陸地面積中,約11%是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地,24%是草原和牧場,31%是森林和林地。海洋和內陸水域則是水產業生產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