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常紅
(云南城市建設職業學院,云南 昆明 65170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逐漸深化,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成為提升其教育品質的關鍵。推動高職教育改革,就是要推動人才的供給側與市場、企業需求側相協調,有效實現職業教育人才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契合。如果高職院校沒有根據區域、產業、行業、企業發展的人力資源供給需要進行獨具針對性的教育教學,其人才培養標準就會落后于社會發展需要,最終面臨雙重尷尬的局面:一是高職院校畢業生難就業;二是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矛盾,“互聯網+思政”課程技術,尤其是“OTO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高職院校,與高職教育實現了深度融合,教師在教學中利用網絡資源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通過“先學后教”的授課模式,提升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了教學改革的發展。
1.建設“OTO教學模式”,就是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將線上網絡信息技術與線下課堂教學相融合,將移動教學環境與實體課堂教學環境相融合,將理論灌輸、分組研討式、辯論式、體驗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相融合,將卷面考核、過程考核和個性化考核相融合。在教學過程中,不論是回溯歷史、講好中國故事,還是實現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結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思政課教學的最終目標都是彰顯課程的思想內涵,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都是手段,落腳點是為了展示思想的力量、理論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是為了能“以理服人”。[1]
2.善用“OTO教學模式”,就是善于運用歷史資源以彰顯思政課的深厚底蘊,把抽象的理論和精神植入歷史情境,具象化為鮮活的故事和人物,以可視可聽的生動方式走進學生心里;善用國際比較以彰顯思政課的寬廣視野,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善用社會資源以彰顯思政課的實踐品格,將社會現實問題、熱點問題以及社會實踐中的豐富案例和素材引入思政課堂,解答學生困惑、回應學生關切。[2]
高職院校教師要從教學細節中體悟思政課“OTO教學模式”的價值和作用;要全面了解人才與市場的需求,從“供給側改革”中獲得符合當下時代、社會的育人思路和觀念;以市場人才需求標準為參照設計思政課教學,對線上網絡教學資源與傳統課堂講授進行融會貫通,設計思政課教學內容和知識傳播的形式;應以需求為導向,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工具,構建生態課堂。特別是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及講授思想理論的過程中,要將創新教學形式與優化教學內容同步進行;教學思路與教學設計需從微觀視角出發,以學生的學習目標、思想動機、潛在問題等為核心,根據教育對象的個性化需求進行有導向有針對性的內容供給。
1.實施“OTO教學模式”,真正踐行“三全育人”“大思政”。OTO教學模式構建了一個全新的教學時空,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了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時空轉換,使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的教學時段。這種全新的教學時空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樹立“大思政”觀,不僅指導學生上好課學好教材,還鼓勵學生多讀思想政治課外書籍,努力拓展知識面;不僅搞好課堂教學,而且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僅“傳道、授業”,而且鼓勵學生質疑好問,指導學生學會在實踐中自主解惑。
2.實施“OTO教學模式”,提升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營造出民主和諧的寬松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以更多的學習自主權,鼓勵他們獨立自主地學習。其次,保證OTO的到課率及吸引力。再次,不局限于思政課本內容,引導學生通過看電視新聞、書刊報紙等,學會運用大量鮮活的現實材料去佐證書中的基本觀點,運用書本中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尤其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3.實施“OTO教學模式”,助推課程融合課堂拓展。“OTO教學”從外在表現形式上采用“線上”和“線下”兩種途徑開展教學,一方面,“線上”教學不是整個教學活動的輔助或者錦上添花,而是教學的必備活動;另一方面,“線下”教學不是傳統課堂教學活動的照搬,而是基于“線上”前期學習成果開展的更加深入的教學活動。“OTO教學”改革一定會重構傳統課堂教學,因為這種教學對傳統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了擴展,“教”和“學”不一定都要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發生,在線教學平臺的核心價值就是拓展了教和學的時間和空間。
1.“OTO教學模式”賦能高職院校思政教師。思政課OTO教學模式被不斷豐富和拓展的過程,是思政教師不斷被強化教學勝任力的過程。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從當前的市場中產業升級與轉型的態勢中,結合現實背景精準地定位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準確預判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與實質價值。高職院校以思政課為切入點推進人才培養活動的過程中,應將OTO教學模式作為傳統課堂進行無限的延伸,打破傳統思政教育在時空上的限制和束縛。依托更加寬闊的教學空間,教師應將思政課與雙創教育、勞動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科學的融合。教師應注重培育大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強化大學生適應社會,服務區域、產業、行業、企業發展的能力。高職院校利用思政課OTO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并將思政理論知識、時政知識和政治、文化、經濟融會貫通,促使大學生成為符合時代所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2.“OTO教學模式”賦能高職院校思政課程。“OTO教學模式”是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的融合,其賦能思政課,既要將教育眼光放長遠,著眼于學生的未來成長發展的教學設計,還要必須符合時代發展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育是動態的,需與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進行密切連接。因此,教師要認識到任何新教學模式的應用都有一定的階段性,不是一勞永逸的,更不是長期保持較高的實效性。高職院校思政課“OTO教學”實效性的提升,應根據教學反饋和學生的思想成長的狀態等,進行動態的優化與調整,更好地體現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優化思政課“OTO教學模式”的激勵機制以及評價體系,是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OTO教學模式”實效性的重要保障。客觀合理地回顧高職院校思政課教育改革,同時采取行之有效的“OTO教學模式”,現已成為思政課教改實現縱深發展的必由之路。以傳播學理論切入,實現信息傳遞的關鍵點,即受眾接受需求、動機誘因、交流互動水平與程度、個體能力差異、課堂學習時間與空間等內容對于思政課程“OTO教學模式”實效性的影響程度分別有不同影響。[3]
完善建構高職院校思政課“OTO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激勵體系是全面推動“互聯網+思政”教育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既要從精神上鼓勵,還要從物質上傾斜激勵機制,以保障學校思政課“OTO教育教學”改革。另外,還必須建設線上線下相統籌、理論實踐相統一、過程和結果相兼顧的評價體系,這是一個線上和線下深度融合、理論和實踐高度統一、結果與過程并重的教學評價機制,在持續激勵大學生積極學習的同時,為其學有所成提供有效保障。缺乏吸引力、說服力欠缺、實效性不強是傳統思政課教學的痼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正是彌補傳統思政課教學這一缺陷的有效“新配方”。“思政課不是關起門來的坐而論道,不是遠離現實的泛泛而談,而是直面現實問題、解開思想之惑的強大理論武器。”思政課“OTO教育教學”的評價指標多元化具體呈現在兩個“O”,即思政課線上教學評價和思政課線下課堂活動教學評價兩個維度上,線上評價指標涵蓋學生平臺訪問瀏覽次數、參與思政教師所發布的話題探討活動次數以及學生個體是否發布探討話題、瀏覽教育視頻、觀看閱讀材料、完成作業和考試等各項指標;思政課程線下教學評價指標則具體涵蓋學生課程出勤率、學習表現力、疑問搶答等。[4]
通過完善且合理的激勵機制以及評價體系構建,不僅可以確保教育質量有效提升,還可強化思政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活動實效性。高職院校思政課“OTO教學模式”的評價是過程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的。過程形成性評價具體表現在課堂教育活動中,包括學生課前預習的最終成果展現、積極參加教師課堂問答活動或者探究活動、問題解決程度與課后鞏固復習等;終結性評價則是指學生提交作業的數量質量以及考試成績的優劣程度。[5]
高職院校大學生相對于綜合類大學的學生而言知識底子薄、文化儲備少、理論解析及思辨能力不足,如果單純的只講理論推理很難使其接受,他們更喜歡通過畫面和形象來感悟認知知識信息。因此,應根據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認知特點,深刻認識新的傳播介質對教學內容的重塑作用,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復雜抽象的理論內容可視聽化,建設涵蓋教學課件、教案和講義、教學視頻庫、課程習題庫等為一體的課程教學資源庫,供學生在課前、課堂、課后在線學習使用。思政課智慧課堂的發展方興未艾、前景廣闊,全體思政人重任在肩、責無旁貸,應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信息技術發展規律、新時代受眾成長規律以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從而真正理解現代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深度融合的價值內涵、路徑方法、功能技巧,講有理、有用、有趣的思政課。[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