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曉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核心素養并不見之于孤立的、碎片式的學科知識和技能的習得,而是見之于能否綜合地、系統地運用學科知識和技能應對來自真實生活的問題?!保?]51它強調教學過程的綜合性、系統性、活動性和實用性。而基于大概念的單元主題教學,是以大概念為單位,通過提煉單元主題,貫通結構化情境這一主線,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生成素養,既促進了教學內容資源的整合,又較好地契合了核心素養培育的要求。由此,筆者引入“大概念”統整教學,進行高中政治單元主題教學的整體建構。
思想政治教學“必須凸顯價值引領的意義,需要用支撐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觀點統整、統籌學科知識”。[1]44因此,單元主題教學必須注重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其自覺投入到社會這一大課堂中進行實踐。但是,傳統的高中政治單元主題教學容易忽視價值導向,弱化了教學的引領功能。
高中政治課堂情境從發現到設置到分析與解決直至反饋與交流,就是展開政治思辨的過程。選擇具有思辨性的情境,能夠讓學生從更高的角度思考、辨析、比較、理解、重構問題現象,從而優化問題的解決方法?,F實的高中政治單元主題課堂對情境的設置關注度不足,甚至直接用幾個綜合性問題代替情境的設置,忽略了學生情境體驗的需求、思辨思維的錘煉以及必備知識的深化,導致教學內容的膚淺化。
有調查顯示,當學生進行接受性學習時,學習效果留存率不到20%,當學生進行參與式學習,比如參與討論、演示、具體實踐等,學習效果留存率高達75%。然而,現實中很多高中政治單元主題教學較多地羅列書本要點,較少涉及課堂體驗活動,更難引導學生走出課堂,使得教學低效。
新課標“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1]4以大概念統整單元主題教學,能夠凸顯單元教學的主體性、思辨性、實踐性,有效克服了傳統單元主題教學的弊端。
“學科大概念可以理解為指向學科核心內容和教學核心任務、反映學科本質的、能將學科關鍵思想和相關內容聯系起來的關鍵的、特殊的概念?!保?]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大概念統整單元主題教學是以大概念為指引,圍繞結構化的教學內容,以真實的主題情境為載體,依托序列化的活動,涵育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以大概念為指引構建單元主題,凸顯了價值引領;對情境議題的深入探究,推進了深度學習,改變了學習方式;親自參與主題活動,引導學生直面生活,促進其開展社會實踐。
實施單元主題教學必須既能體現教學的整體性原則,又能夠協調發展學科核心素養。而大概念統整單元主題教學具備以下幾個特征:第一,主題價值的引領性,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二,教學內容的思辨性,錘煉思維品質;第三,教學活動的實踐性,邁入社會生活的大課堂。在單元主題教學中,教師應明晰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行為,提升其學科核心素養。
1.明晰目標:搭建單元主題學習框架
高中政治單元主題教學的重要前提是科學地把握學科目標、內容和結構?!按蟾拍钅苤赶驅W科結構的中心,瞄定學科內容的基本框架,引導師生按照一定的思路開展深度學習,理順學科脈絡,把握學科本質?!保?]高中政治單元主題教學需要以大概念為指引,明晰目標,搭建單元主題知識框架,理清所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深化學生對學科內容的精細化學習和整體理解。
例如,在學習統編高中政治教材必修3《政治與法治》“人民當家作主”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人民當家作主”為大概念統整單元教學目標。根據這一大概念可以層層牽引出“我國的國家性質”“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的政治制度”等關鍵觀念;之后再劃分出“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和“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分解概念。這樣的做法統整了教學,將復雜的知識結構化,提升了學生快速有效調動多方面知識的能力。
2.融通生活:涵育單元主題核心素養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是培育核心素養的關鍵場所。課堂教學必須融通生活,凸顯時代背景下政治學科的特色。因此,基于大概念的單元主題教學,理應站在課程的高度,指向課程目標,將單元學習與現實生活相聯系,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喚醒其學習的內驅力,引導學生主動認識世界、參與生活、思考人生。
例如,在探究統編高中政治教材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課時,可以“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為大概念,并由此建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建、發展、完善等單元內容。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領悟改革開放的意義,深入探究如何“開辟道路”“形成理論體系”“確立完善制度”,以此堅定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進而主動投入到國家的建設征程中。
1.議題驅動:單元主題情境質疑思辨
“一個好的議題,要有足夠的思辨性,能夠激發參與者思維的火花,圍繞解決議題的策略,引發質疑、批判、辨析、聯想、發散等思辨過程。”[4]以大概念觀照主題情境設置,促使中心議題聚焦學科大概念,中心議題進而引導子議題層層展開,深入推進。這樣的教學將學生置身于單元主題情境中質疑思辨,幫助學生激發了思維活動,澄清了觀點,深化了認識,進階了思維品質,涵養了實踐能力。
例如,針對統編高中政治教材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三單元“全面依法治國”的教學,圍繞大概念“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教師可以設置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生活情境,并確立“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中心議題。之后逐步分解以下子議題:“在抗疫過程中,彰顯了我國國家治理的哪些獨特優勢?”“我國國家治理還存在哪些挑戰?”“我能為推進國家治理做些什么?”促使學生在情境議題中表征問題、活化知識、遷移運用。
2.情感體驗:單元主題活動井然有序
“教師圍繞大概念組織教學時,可以更容易地從必要內容中分離出不必要的細節,選擇合適有趣的活動,并將其組織成一個整體。”[5]單元主題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大概念觀照單元主題,開展序列化的體驗活動。在體驗活動中,學生相互合作,有利于營造和諧的氛圍,把復雜的教學內容轉變為內在的情感因素,由此化抽象為具體、化被動為活力。
例如,在學習“人民當家作主”時,在“人民當家作主”大概念統攝下,可以開展采訪人大代表、商議大會議程、仿寫人大提案、模擬提案討論等序列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深化對人大代表產生過程、活動方式以及職責的理解。這樣的主題活動站位高遠、層次分明,不僅有理論厚度,而且有情感的共鳴,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實現了情感的升華。
立足“大概念”整合各種體驗資源,有利于拓寬單元主題教學實踐的路徑,有利于學生反思與實踐。教師可以依據生活實情,創造條件,整合學校、社區等資源,把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外化學生的“思”與“行”。
1.恰當對接:聯動社會各方資源
高中政治單元主題教學主要依靠課堂教學,但又不局限于課堂。社會生活也為單元主題教學實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能否靈活利用社會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學成效。聚焦大概念,有利于教師結合學情及生活實際,描述、篩選、整合、聯動學校及社會各方資源,引導學生走出學校課堂,走進生活實踐的大課堂。
例如,在學習統編高中政治教材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時,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大概念,筆者整合、聯動縣內優秀文化資源,鼓勵學生恰當用好相關資源。筆者組織學生參與東??h內歷史遺跡的調查,帶領學生參觀曲陽古城等東??h內歷史遺跡,引導學生圍繞“如何保護家鄉文化遺產”的主題,向當地相關部門建言獻策。學生親密接觸身邊的優秀文化,萌生了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達成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共識。
2.及時反思:制訂評價量化清單
新形勢下,高中政治課程致力于創建主體多元、方法多元的既關注必備知識,又重視個體全面發展的綜合評價體系。單元主題教學評價,以大概念為基準,以活動為依托,既要評價學生必備知識的學習效果,又要評價學生在活動中能力的體現,以及相關素養的達成。制訂評價量化表,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
例如,在探究“全面依法治國”單元時,可以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概念,整合社會資源,組織學生對學校門前交通堵塞的問題進行采訪,根據收集的信息進行專題討論。根據學生活動的具體情況,教師制訂了如下評價量化表。(見表1)通過量化表,教師可以審視活動是否達成目標,學生則可以進行自查、反思與提升。

表1 評價量化表
新課標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涵育,以大概念為核心的單元主題教學成為高中政治教學轉型的必然要求。誠然,基于學科大概念統整單元主題教學促使課堂轉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們不斷求索。伴隨新課標的踐行推進,大概念統整單元主題教學必將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