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我國的信息技術產業蓬勃發展,信息技術的社會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教學相結合,是新形勢下進一步提高小學教學質量與水平的有效途徑,也與新課標目標任務相符合。但從現實來看,小學教學與信息技術尚沒有達到有效融合。文章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從信息技術與小學教學融合的重要價值與存在的現實問題出發,提出解決對策,探索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教學;信息化教學;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45-0015-04
目前,隨著信息技術不斷走向成熟,信息技術與小學教學的融合也隨之推進,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應用、智慧課堂等已經開始運用于課堂之上。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作為當前新課程標準與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既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更為良好的學習環境,還可以有效地推動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所以,加快推動信息技術與小學教學的有效融合勢在必行。
一、 小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的價值
(一)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在現行的教育背景下,探究式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學生大都年齡在6至12歲之間,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對學習還沒有產生系統與正確的認知,學習的目標還不夠明確,學習主動性培育就顯得格外重要。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課堂,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依托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開展更為效率化的自主學習,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搭建的學習平臺進行自由地交流、互動,并能在使用相關學習軟件的過程中,能夠促進學生們之間的探討、思考,使探究學習在小學教學中開展得更加順利,探究性學習的效果及學生自主學習、探索能力的提升更加明顯。
(二)進一步促進教學資源的整合
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小學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學生高質量完成課堂目標是建立在對學習資源高效、深度利用的基礎上的。如果學生能夠將教學內容及與教學相關的其他學習資源進行梳理、整合,那教學目標的達成就會水到渠成。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教學過程的這一背景下,其強大的搜索功能與學習資源庫功能便可以在為學生們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的同時,也為學生們優化、整合豐富的學習資源提供了可能。信息技術的運用,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也更加系統。
(三)進一步推動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固有的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都是對照課程目標,依靠教學經驗,將學習內容機械地灌輸給學生,課堂互動性差,有時候學生們會產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學生對學習內容一知半解,在對知識運用過程中只會死搬硬套,不會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的融入,使課堂中融入趣味性的手段有了更多的選擇,互動式教學、趣味性教學、探究性教學、3D創客教育等教學方式被更多的教師所青睞、運用。信息技術的融入無疑讓教學方式更加多樣,也使教學質量、課堂效果進一步提升。
二、 基于小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技術教學設備與技術限制
信息技術硬件設備設施是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基礎。目前,包括鄉村小學在內,幾乎所有的小學教室都配備了電腦、投影儀、麥克風等開展多媒體教學的基礎裝備,但是在信息技術設備飛速更新的背景下,雖然部分地處城市與發達地區的小學能夠為教學需要配備更多支撐信息技術教學的設施設備,例如智慧黑板、互動系統及高標準的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等,但是相對而言,地處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的學校,開展信息化教學的設備設施比較簡陋。再者,有的學校特別是地處農村的學校,存在設備設施得不到及時更新、老化嚴重問題。大部分學校都配備了信息技術教育教室,但是數量過少,這就導致了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更加廣泛的應用與信息技術設備設施短缺之間的矛盾。硬件基礎設施設備的短缺與落后,成為教師利用信息化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創造自主動手操作和體驗式學習的最大阻礙。
(二)信息技術教學設備使用效率問題
信息技術硬件設備的充分使用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就地區而言,同一城市或者平行鄉村之間,其信息技術水平大致相同,所以使用率便成為決定課堂效率高低的一大因素,但是設備設施使用效率不高恰恰成為當下存在的一大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設備水平不夠高。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扮演著同樣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術設備課堂運用水平方面,不同年齡段的教師運用水平不同。一些年輕的老師,因為從業前接觸、學習信息技術設備的機會多,大都經過專業的學習考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化教育裝備信手拈來,教學形式多變,受學生歡迎程度也高。一些年齡偏大的教師,因為接觸時間晚、時間短,在運用、操作上還比較生疏,隨即可能會產生“用也用不好,索性就不用”的想法,導致硬件資源閑置,使用頻率、效率不高,課堂質量提高有限。其二,專業化教師隊伍不足。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信息技術專業的教師數量少是一直困擾信息化課堂快速推廣應用及信息技術教育質量快速提升的問題,因為沒有學生中高考升學的壓力,導致小學中信息技術教育及應用一直得不到重視。課堂沒有具體的、高要求的任務目標,學期、學年沒有系統的考評辦法,加之有的學校信息技術教育教師為兼任,最終導致信息技術教育流于形式。
(三)教學模式與教學思維對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影響較大
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思維,主導著課堂教學的方式。部分教師受固有教學思維的影響,教學思維固化,創新思維缺乏。特別是一些教學經驗豐富、資歷老的教師,因為從事多年甚至幾十年教學工作,在看待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問題上存在一定偏見,有時候會存在“用了還沒有不用效果好”的想法,不主動、不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探索、創新教學新方法、新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堅持自己的“老一套”,主觀上不愿意使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還有一部分教師認識到了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好處,樂于接受新型的教學方式,也嘗試改變固有的教學思維,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僵硬地套用別人的教學模式,不加變通,沒有結合實際進行完善、創新,將信息技術機械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必然導致取得的實際效果不佳。
三、 解決信息技術與小學教學融合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加大對信息技術教學的資金支持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突破空間限制、促進教育公平的有力措施。加大對小學信息化教學發展的扶持力度符合當下小學教育的發展目標,能讓孩子們走好學習的“第一步”。其一,教育主管部門要結合實際,制定科學、合理于推動小學信息化教育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統籌分配資金并組織、監督實施,有條不紊地逐步提高小學信息化教學水平。其二,要抓住當下小學信息化教學發展的薄弱環節,在補足短板上下功夫、想對策,予以更多的資金支持。例如基礎設備不足、老化問題,應予以及時補充、更換,教育資源平臺、網絡不完善,應給予資金逐步健全等。其三,要在鄉村信息化教學提升上制定有針對性政策,并且適當傾斜,既能夠完善城鄉小學教育體系,也能夠以此提高鄉村小學教學質量,縮小農村、城市學生在接受小學教育過程中的差距,讓學生盡可能踏在同一起跑線。
(二)針對性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向導。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所獲取的大部分知識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引導。因此教師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所學知識的多少、考試成績的高低。加之現階段對信息化教學大力普及運用,對教師水平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提高教師信息化教育水平,掌握與小學教育教學相匹配的信息技術,既能夠使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目標以及重要作用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有助于教學模式與方法的優化創新,提升課堂質量,也有利于充分、高效利用信息技術設備,避免資源浪費。要提升信息化教育水平,首先應該針對信息技術設備升級、更新速度快這一特點,建立教師信息技術常態化培訓與提升機制,培訓內容要包涵小學信息化、智慧化教學理念,信息化、智慧化優秀案例,成功經驗推廣,教學資源的搜索與整合以及新型多媒體設備應用等,以達到通過培訓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目的。其二,要在招聘教師的過程中,加大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考評,將是否適應現代信息化、智慧化教學理念作為考評主要內容之一,以此提高整個教師隊伍信息化教學水平。其三,要完善教師考核機制,將信息化、智慧化課堂運用、創新與實效納入教師考核當中,與評先選優及職稱晉升掛鉤,從而達到以考核促發展、促提升的目的。
(三)轉變教學模式
學生是教學的中心,也是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中保持對新知識的渴望與學習的熱情是能否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因此,為了保持學生對課堂的期待與興趣,激發學習知識的熱情,教師可以改變“直奔主題”式教學的模式,運用信息情景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導入趣味性、開放式的教學內容,同時還可以將懸念式教學方式融入課堂,不僅讓學生樂于學習當前的學習內容,還對后續的教學內容產生興趣、有所期待。在信息技術與小學教學融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創設新的信息情景,借助多媒體設備、智慧教學設備等信息技術設備,向學生展示更具趣味的故事,代入逼真的模擬情景,以此激發對后續課堂教學內容濃厚的興趣與探索知識的欲望,增加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熱情,使信息化情景與信息化課堂發揮出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與能力的作用。
四、 推進信息技術與小學教育融合的途徑探索
(一)加大教育軟件的應用力度
硬件基礎設施是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基礎,但在近年來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教育軟件正逐步在信息化教學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小學教學應運而生的教育軟件層出不窮,為現代教學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也正因為軟件開發得越來越多,導致質量參差不齊,選擇優秀的教育軟件愈發重要。所以,在教育軟件使用選擇上,教師應該綜合考量,要保證其具有實用性的前提下,兼顧創新性,既要能夠強化家校之間的聯系與互動,還要具備豐富教學資源、擴展教學內容的功能。此外,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機、智能平板等移動終端,探索構建學校與家庭,老師與家長、孩子之間互聯、互動等信息平臺,既能夠以信息化的手段打破時間、空間限制,讓家長能夠更加全面地實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具體表現及遇到的瓶頸困難,進而配合學校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課堂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同步調整,也能夠有效緩解學校在承擔學生教育方面的壓力。以信息技術與智能化的方式實現家校聯合、家校同步,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與健康成長都具有積極作用。
(二)正確認識并運用微課教學
憑借著互聯網豐富的教育資源與教學內容,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已經逐步成為小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又一大表現,微課也成為課堂教學內容相互補充、針對強化的有效渠道。但是,如何正確處理課堂與微課之間的關系,如何科學合理地運用微課成為新的話題。其一,可以通過微課強化學生自主預習、復習的效果。課前預習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因為基礎不同、理解不同,有的學生預習效果好,有的學生預習效果不佳,這就導致了在課程進行過程中產生理解進度、深度上的差異。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的方式,將預習課程的重點、難點以微課的形式提前發送給學生,引導學生結合學習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預習,同樣,微課運用于學生們的課后復習,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鞏固學習成果。以微課助推學生預習、復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習與課堂效率,還能夠培養學生們獨立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其二,可以通過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在小學課堂上,由于學生年齡普遍較小,有的知識點往往需要細致講解,但是由于課堂時間與課程進度的要求,有時候講解的細致程度不能兼顧每一個學生,基礎好、理解能力強的學生聽懂了,但是基礎差、理解能力相對弱的學生就會出現一知半解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微課就成為課堂教學的完美補充,將重點、難點知識以微課的形式進行講解,既不占用課堂時間,又不影響整體教學進度,還兼顧了每一位學生,有利于縮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距。此外,微課還可以作為課堂內容擴展、重難點習題講解等鞏固課堂知識的有效方法。
(三)豐富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內容
隨著小學教育的不斷改革,對信息技術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目前而言,雖然幾乎所有小學都普及了信息技術課程,但是結合課程開展效果來看,尚未真正達到課程開展的目的。所以,豐富信息技術課程內容,不乏為提高課程效果的一種方式。比如說,在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加入德育教育。因為課程本身所具有的技術性,往往會忽略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德育的重要性,忽略了對網絡道德規范相關內容的教育。在小學信息繼續教育中融入德育內容,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與良好的信息素養,還可以為今后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奠定基礎。
(四)善于用好信息技術
高質量的信息化教育需要先進的信息技術裝備支撐,但是如何針對教學需要引進信息技術裝備,讓教育裝備更好地走進校園,服務于課堂,這是在推動信息化教育道路上必須思考的難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其一,探索提升校園整體數字化水平。例如,建立學校內部電子辦公系統、教育資源共享系統、建立校內學習交流平臺等信息化系統,既能夠滿足學校內部高效運轉的需要,還能在教師資源共享的過程中相互借鑒、相互提高,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快捷獲取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學習資源。校內學習交流平臺則為學生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學生搭建了交流學習、互幫互助的平臺,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增進了學生們之間的友誼。其二,依托信息技術,構建互動化的學習生活環境。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玩”是他們的天性,課余時間也是他們學校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可以運用信息化的手段,讓學生們在課余生活中釋放天性,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比如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為學生們安裝五子棋、象棋、圍棋等益智類電子棋盤,在樓道建立電子閱讀走廊,既可以讓學生們隨時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目,聽喜歡的故事,還能夠以此為依托展示學生們優秀的圖畫、書寫作品,相互學習。其三,整合資源,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系統。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了無限的空閑。依托信息技術,學校可以以學校網站或者多媒體平臺為載體,將學習資源進行整合,其中可以包涵供教師下載的備課資料、課堂提升相關內容及供以學習借鑒的視頻、理論資料,包含學生學習資料、答疑解惑模塊、學習軟件下載、學習平臺點擊鏈接等,還可以包含政策解讀、家長信箱、家校互動等內容,以此搭建家校深化聯系的橋梁,達到家校同心、共同助力孩子學習成績提高的目的。
五、 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現代小學教學的融合是大勢所趨,信息技術不僅能夠彌補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能夠適應新形勢下小學教育的整體發展,為學生的綜合發展與提高課堂效率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但是,信息技術與小學教學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需要正確對待,針對性解決,同時,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共同發力,在推進小學信息化教育方面出新意、出新招,在教學模式、教學各環節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使信息技術在小學教學方面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并最終達到推進課程改革與教學質量高質量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唐前軍,付蓉,張艷.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困境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7(18):107-109.
[2]古朝蓮.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思考[J].文課內外,2020(24):71.
作者簡介:馬榮(1992~),女,回族,甘肅華亭人,寧夏永寧縣武河小學,研究方向:小學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