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妮
老師您好!我的父母對我要求很高, 無論學業(yè)、生活還是社交, 都要求我做到最好。我一直在很努力地扮演好孩子,但我一點也不開心,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我有時候真想自己得抑郁癥,這樣也許就可以松口氣了。但我一提起想去醫(yī)院看看時,他們要么特別生氣,說我“沒事作的”,要么寬慰我“青春期鬧鬧脾氣很正常”。我好像不該不高興,可是我真的好累。我是得抑郁癥了嗎?有沒有什么方法能讓我想開一點?
有小煩惱、小困惑,來這里傾訴吧
很多聽話懂事、特別優(yōu)秀的孩子都伴隨著“假性自體”長大。在成長過程中,需求和情緒如果沒有被很好地看到和照顧到,只有不斷迎合父母的需求才能獲得關注和接納,就會形成“假性自體”,順從父母、壓抑自我,從而與“真實自體”漸行漸遠,喪失了感受生活樂趣的能力。現(xiàn)在,你開始對這樣的“扮演”產(chǎn)生懷疑,想找到解決之道,你已經(jīng)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毫無疑問,父母這種無止境的期待是不合理的,因為沒有人能永遠不失誤,也沒有人能避免負面情緒的出現(xiàn)。相反,無法達到目標和期待,自然容易出現(xiàn)負面情緒,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去接納和處理它,這對你的成長有很重要的意義。
當我們難以處理面前的困難時, 往往會很迂回地使用其他方式來幫助自己。例如, 引入一個“ 障礙” 來解釋自己的“ 失敗” 。抑郁癥對你來說,仿佛是一個避風港, 能夠“ 正當” 地避開目前的沖突和壓力, 好像在說: “ 看, 我不是故意不去當‘ 好孩子 , 我不是不想控制好情緒, 我只是生病了。” 這看起來是個非常聰明的方法, 既能讓自己放松,又能免于父母的指責。
遺憾的是,你的父母并沒有真正理解你的需求,他們被“抑郁癥”和“去醫(yī)院”給嚇到了。這一方面出于對抑郁癥的不了解,覺得想自殺才叫抑郁癥;另一方面,他們對于負面情緒并不重視, 可能正是因為非常在意你,害怕你真的出問題,所以才“諱疾忌醫(yī)”。其實,抑郁情緒非常常見,許多人都曾經(jīng)歷過,尤其在身處壓力下,心情低落、郁悶的狀態(tài)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并不等同于抑郁癥。抑郁情緒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給你一個機會去看到自己, 防止你的內(nèi)心被“假性自體”完全占據(jù),無止境地被父母的期待所消耗。
你現(xiàn)在要做的是,重視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感受: 覺察、正視、接納, 并時刻自我關照。自我調(diào)節(jié)的總原則就是“做想做的,拒絕不想做的”。盡情享受自己喜歡的事情,無論是運動、看電影、聽音樂,或者僅僅只是在床上躺一會兒, 體會和感受哪怕只是微小的快樂和舒適。對于不想做的事情,無論是累了想休息(需求)或者情緒不佳(感受),不必強迫自己開心,也提前給自己打好“預防針”——明白父母的過高要求只是他們的期待而已。在日常小事中,這樣一點點地積累對自己真實感受和需求的尊重,你的內(nèi)心會慢慢變得有力量。除了父母,你還可以從其他親人以及老師、朋友的關系中獲得滋養(yǎng),有可以說知心話的人,就能傾訴、宣泄情緒和找到支持。
如果你感覺自己長期心境低落,學習和生活受到明顯影響,也一定要重視起來。抑郁癥是醫(yī)學診斷,有多種具體分類,睡眠變化、體重和食欲變化、抑郁心境、缺乏精力、喪失價值感等都是可能的癥狀。但臨床需要全面的資料和專業(yè)的判斷,千萬不要直接對號入座或隨意在網(wǎng)上做測評來給自己貼標簽。
許多人都拒絕消極情緒,更恐懼“ 抑郁” , 但實際上它們有著積極的意義: 提醒你重視自己的情緒和需要,審視當前的生活方式和行事模式,從而推動你去明晰自我、尋求幫助、做出調(diào)整。所以,當下的狀況對你而言,也是一個跨越和成長的機會。希望你可以早日有空間做真實的自己,走向讓自己滿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