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嫣然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電影音樂主要是指為電影專門創作的音樂作品,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要素。通過音樂與畫面的有效性融合,可以烘托電影氛圍,推進情節發展,助力主題表達,幫助觀眾對電影內容進行深刻理解。中國電影音樂的應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音樂制作水平的日益提升,電影音樂也得以高速發展,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藝術欣賞需求,也成為電影藝術不可或缺的關鍵性要素,推動了電影藝術的高質量發展。
電影音樂的合理化應用,不僅可以烘托氛圍,深化主題,也可以對電影人物的心理、思想、情緒等進行烘托,從而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確定電影基調,增加其藝術感染力;同時還可以對主人公的性格進行立體化塑造,比如,利用氣勢性的音樂塑造人物的英雄氣概,利用輕柔的音樂塑造溫婉的人物形象[1]。
電影音樂主要是為電影劇情提供服務的,不僅可以助力電影主題思想的表達,也能夠深化電影主題,強化電影表現力,因此,在對電影音樂進行選擇時,需要結合電影的主題思想進行針對性選擇,此外,電影音樂還要具備釋放情緒的作用,要能夠精準傳達電影導演的意圖,并有效渲染了場景氣氛,使觀眾產生情感共鳴[2]。
電影音樂的應用,推動了劇情的發展,并對電影氛圍進行了渲染,同時也對電影的格調、角色的心理動態、影片情節的銜接等方面進行了烘托。比如,在電影 《山楂樹之戀》中,當男女主人公相處時,利用輕快音樂烘托了他們愛情的甜美;當男主人公病情惡化時,音樂逐漸轉為悲涼,使觀眾產生了共鳴,進一步深化了影片主題。
我國在創作電影音樂的過程中,融入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比較含蓄、抽象、內斂,與人們的傳統審美理念相契合,為觀眾的聯想預留了充足的想象空間。這一特征與我國傳統文化含蓄的表達方式相契合,符合了中國觀眾的音樂欣賞習慣,中國電影音樂包含著很多詩歌、繪畫等傳統文化的表達形式,因此,在電影音樂的創作中,創作者可以利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烘托意境氛圍,對主人公的情感、心理等特征進行渲染。例如,在電影 《李時珍》中,使用五言絕句作為主題曲的表達形式,使觀眾領悟到了主人公堅韌不拔的性格特征。
中國電影音樂也包含了很多的地域性特色,融入了大量的民歌、民調,通過陜北信天游、北京京劇、江浙昆區等音樂,實現了電影音樂的本土化、民族性和藝術性表達,有效提升了電影作品的藝術價值[3]。例如,在電影 《紅高粱》中融入陜北信天游、在電影 《冰山上的來客》中融入新疆民歌,不僅烘托了電影氛圍,還推動了電影情節的發展。因此,通過電影音樂區域性特色的突出表現,可以對電影故事的時間、地點等基本情況進行描寫,同時注重刻畫主人公的心理、性格特征,并與人們的欣賞習慣相契合,從而實現中國地域文化的可持續傳承。
我國電影音樂創作的過程中,對西方音樂創作理念、方法進行了適當的借鑒,并在風格形式、藝術理念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性融合,通過引用西方鋼琴、單簧管等樂器,使用協奏曲等體裁,突出了中國電影音樂的異域風情。比如,在電影 《天地英雄》中,引入西方不同的音樂風格,并且在個性化人物形象塑造中引入特殊的音樂語言,增加了電影畫面的趣味性。此外,也有一些電影直接把外文歌作為電影音樂進行使用,以此增加電影的藝術性與時尚性特征[4]。
電影音樂是針對電影作品專門創作的音樂,因此,其創作內容、風格與電影內容、主題表達需求相契合。電影音樂的表現形式、風格、內容等不僅要為電影氣氛烘托、主題表達、情節推進等提供服務,還要以電影意境、影片構思等為創作依據。由此可見,電影音樂具有較為突出的附屬性。比如,在電影 《泰坦尼克號》男主人公去世的情節中,使用 《我心永恒》作為背景音樂,通過音樂與畫面的融合,帶給觀眾強烈的審美感受和心靈震撼,使觀眾情緒隨著劇情發展而起伏。
劇情是影響電影質量的關鍵性因素,只有提升劇情的吸引力,才能吸引更多觀眾。通過電影音樂的合理應用,可以為劇情搭橋連路,烘托劇情氛圍,增加劇情的飽滿性。比如,在電影 《穿普拉達的女王》中,雖然女主人公每天都面臨著大量的工作,但是背景音樂卻很歡快,烘托出輕松的觀影氛圍,同時讓觀眾感知到主人公對工作的熱愛,若是使用沉重的音樂,就容易偏離主題,從而降低觀眾的觀影體驗[5]。
在電影情節的推進過程中,電影音樂的使用往往是間斷性的。這是因為電影音樂的使用要與主題表達、情節發展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等要素相契合,在不同的電影情節中音樂氛圍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以此保障音樂與情節、人物性格、心理的契合性。因此,在一部電影作品中,往往需要高達幾十次的音樂中斷,且不會影響劇情的銜接。聲波和光波的融合性應用,可以對觀眾的視聽器官產生綜合性刺激,讓觀眾在視覺與聽覺上產生綜合性感受,從而強化觀眾的電影審美體驗[6]。在電影播放的過程中,可以把音樂、畫面同時展現給觀眾,調動觀眾的視聽器官的交流、反饋和聯想,從而強化其藝術感知體驗。在此背景下,電影音樂超脫了單純的時間藝術屬性,更加側重視覺信息屬性,有助于電影主題的展現與表達。
我國電影音樂的初創期主要是指1905-1949年,此時期,中國電影的主要形式是默片,放映的影片主要是利用劇院方式進行配樂的,即樂隊在銀幕后結合情節發展進行配樂。1929年,聯華公司制作的電影《野草閑花》開啟了我國有聲電影時代,成為我國第一部有音樂嵌入的電影。自此,電影音樂開始興盛,先后出現了 《漁光曲》《天涯歌女》等電影作品,這些作品的劇中人物演唱、現實主體風格突出,但是,這一時期的電影音樂多來源于現有的音樂作品,缺乏專門的創作和編曲。
我國電影音樂的成熟期主要是指1949-1966年,此時期,新中國成立,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藝術發展方針,出現了大量的電影作品,電影音樂的數量與質量也有所提升,比如 《英雄贊歌》《紅色娘子軍》等[7]。同時,專業的電影音樂創作隊伍形成,創作人才輩出,進一步推動了電影藝術發展走向成熟化。
1978年,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電影音樂也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呈現出創作群體擴大,電影音樂更加強調抒情效果,與影片主題更加貼近的特點。此外,改革開放的背景下,電影音樂創作開始融入現代作曲技法,實現了現代音樂思維與民族特征的融合,形成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形式。比如,孫楠演唱 《不見不散》片尾曲,王菲演唱 《英雄》片尾曲等,都體現了流行元素、時尚文化在電影音樂中的運用。
綜上所述,電影音樂的有效性應用,在深化主題、烘托氛圍、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中國電影藝術的不斷發展,不同時期電影音樂也體現出了差異性的發展特征,其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地域特色、異域風情、間斷性、附屬性、聲畫合一性等藝術特征也日漸明顯。因此,通過電影音樂的有效性應用,能夠進一步推動電影藝術的主題表現力,強化觀眾的觀影體驗,對推動電影藝術的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