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新聞學概論》課程作為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一般開設在大學一年級,承擔起了學生在大學專業課學習期間的第一次課程思政學習。《新聞學概論》具有豐富的課程思政內容,主要職責是充分挖掘課程內容中的育人元素,讓學生受到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引,其課程性質決定著它特別適合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本文通過探討 《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的原則、途徑與方法,并結合部分章節內容舉例說明課程思政的應用與表現,提出關于課程思政的幾點反思。
《新聞學概論》的課程建設目標是要讓學生養成較好的理論概括能力和思辨能力,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觀察、分析新聞現象和具體案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以及從事新聞工作所必須具有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職業理念和職業道德。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他們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實現既育才又育人的目標。因此,《新聞學概論》的課程建設目標與課程思政目標完全吻合。
《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有兩個原則:一是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并重,二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既育才又育人的目的。“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話。做人首先要立德,“德為才之帥,才為徳之資”。才,即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高校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總體來說,古來成大事者,必定德才兼備,二者不可偏廢。二是做到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有機融合,二者既不能割裂,又不能成為兩張皮,應將價值塑造融入到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
課程思政建設主要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途徑實現的。《新聞學概論》的內容為原理、規律方法等,理論性較強,理論部分是整個課程的主要內容,為實踐提供指導,而實踐是學生實現知識有效建構的重要途徑。
《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主要采用了講授式教學與交互式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首先,在理論講授部分,教師要深入挖掘課程的育人元素,找準育人角度,將育人元素與課程內容結合起來,即把育人元素滲透進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其次,在實踐部分,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育人元素要入腦入心,不能完全依靠外部的信息輸入,更要靠學生的自主探究、積極參與。最后,教師要塑造有助于學生獨立探究學習的情景,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使外部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除了主動性之外,還要注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對話與協商、合作和討論促進知識的形成和內化。比如,在 《新聞學概論》課程中,實踐主要是以案例分析和新聞批評、小組作業的形式來實現的;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的掌握主要是通過個人體悟、自我探究和分析、小組討論中觀點的碰撞等方式來完成的;在小組共同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的合作精神,也鍛煉了人際交往能力,這也是課程思政重要的內涵之一。
“新聞價值”是一個來自西方新聞學的概念,社會主義新聞學借鑒了這個概念,使它成為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中的基礎性概念。本文以“新聞價值”為例,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了 《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的。
從西方的廉價報紙入手,分析其產生的社會條件和原因;然后,介紹新聞價值的一般要素。社會主義新聞學的新聞價值一般有五個要素,而西方語境中的新聞價值要素更多,比如,“沖突性”是西方新聞價值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包括肢體沖突、言語沖突等,但是,被引入中國之后,由于與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民族文化產生了沖突,就被舍棄掉了。可以說,把中國的文化傳統融入到新聞理論知識的講授中,能夠增加課程思政的人文性。
在新聞價值的發現部分,引入兩個案例:一個是美國 《紐約時報》對紐約警察的報道,其側重于對司空見慣的事情進行報道;另一個是 《新華每日電訊報》新聞案例,側重于從普通的事件中挖掘宏大主題。從這兩個案例中引出新聞價值發現過程中優秀記者必備的新聞敏感能力,并指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記者對工作的獨立判斷能力,踏實的工作作風,不人云亦云的質疑、批判精神。
首先,新聞價值取向是影響新聞選擇的重要因素,它解決的是新聞工作者按照什么導向、標準對新聞價值進行選擇、取舍和呈現的問題[2],并與價值引導密切相關。在這一部分的學習過程中,會涉及到社會政治制度、社會核心價值體系、新聞法規政策、新聞宣傳價值、民族文化傳統等課程思政內容,本部分內容較為集中,側重于交互式教學,突出了實踐性。采用的主要教學手段是案例教學法和小組研討式教學法。在講授社會制度因素時,主要采用的案例有 《贊意大利,狂踩中國——〈紐約時報〉雙標打了誰的臉》和 《西班牙駐華記者憤然發聲:反華信息戰令我失望和厭倦!》,該案例鮮明的反映出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新聞媒體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立場,以及新聞媒體對不同社會制度下相同舉動的不同立場,同時,也體現出新聞媒體對社會政治制度的影響,以及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新聞事件的不公正、不客觀的報道。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聞媒體一直標榜“超階級”“超黨派”,從這些報道中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出這些說法的虛偽性,有利于學生明辨是非,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其次,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對新聞價值取向也有重要影響。發掘這一部分課程思政元素主要是通過小組研討、小組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家主流媒體進行一周的追蹤調查,觀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在其新聞報道中體現出來,最后形成小組研究報告。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以達到以下目的:第一,使學生熟悉了新聞媒體和新聞欄目,能夠運用所學過的新聞理論知識對追蹤的新聞報道進行分析,理論指導了實踐,在實踐中檢驗了理論并能對理論有更深刻的認識,也能體會到理論的指導意義和在現實中的不足。第二,使學生能夠將抽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形象化。比如,通過有些學生關注的《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現其突出報道的值得社會普通大眾贊揚和肯定的行為,他們中有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開創“一周菜譜”的賣菜阿姨;有勇救落水群眾的路人;有抱著98歲奶奶做核酸檢測的高中生;有出手相助的醫學院學生;有打工還錢的前水果店老板;還有登報尋找恩人還錢的欠債人,等等,不僅使學生們深刻體會到了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社會核心價值觀,也讓他們直觀地看到了新聞報道是如何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
要解決好價值引領和專業知識兩張皮的問題,教師就要從思想上解疑釋惑,澄清認識,接納課程思政。第一,應認識到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直是我國高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與課程思政寓價值引領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的目標相吻合,因此,強調價值引領并不是突然提出的新事物,而是在我國高等教育中一直存在的教育理念。認識到這一點,有助于教師了解課程思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自覺的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第二,我國要構建起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使高校大學生在小學、初高中教育中接受課程思政的概念和內涵,具有一定的課程思政意識和基礎,對課程思政并不陌生。而且,新時代的大學生處處展現出課程思政的影響力,比如隨時流露出的更強烈的愛國之情。第三,對課程思政要做透徹的理解,對其內涵要做寬泛的定位。課程思政不僅僅是教育學生愛祖國愛人民,同時還要教育學生遵守社會秩序、法律法規,能夠成為課堂教學的潤滑劑。第四,要將課程思政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并通過課程設計、教案和講義的撰寫、課前討論、課堂講授、小班研討、小組作業、章節測驗等環節體現出來,有效防止課程思政“貼標簽”“兩張皮”,從而實現全程育人。
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統領,以價值為導向,以育人和育才為目標,既傳授專業知識,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把學生培養為全能型的新聞傳播人才。《新聞學概論》課程講述了新聞本源、新聞來源、新聞事業的產生和發展規律、黨性原則、輿論監督、正面宣傳、新聞自由等內容,教師應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來理解和解釋這些原理,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統領整個教學內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僅是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論述,更是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因此,教師在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解釋新聞理論知識,觀察、分析新聞現象和新聞事件時,更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問題、科學的解決問題。比如,央視前主持人阿丘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發布了一些不適言論,盡管只有寥寥幾句話,但是依然可以從其話語里挖掘出豐富的內容。這幾句話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原則,具體體現為:第一,新冠肺炎疫情的源頭在全世界還沒有定論,卻讓中國道歉,其言論無視事實,是對事實的不尊重。第二,在科學界尚無定論的前提下,讓中國對全世界道歉,是對科學的不尊重。第三,西方也有很多導致全球流行的禽流感等疾病,使中國人民也深受其害,但是,并沒有哪個國家出面道歉,這是對歷史的不尊重。縱觀其發言,并未遵循新聞的真實性原則,以及新聞工作者尊重事實、科學、歷史的精神。第四,沒有遵從“政治家辦報”的原則。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和美國陷入了輿論戰,甚至美國政客對中國提出巨額的經濟賠償,這個時候提出讓中國道歉,無異于給對方以口實,缺少從政治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缺少政治敏銳性。該言論既沒有把事件放到復雜的國際政治斗爭的環境中考慮,也沒有顧及到對國家利益的影響,缺少從全局考慮問題的能力,書生氣濃厚,文質彬彬的表象下掩蓋的是明辨是非能力、全局意識和政治敏銳性的缺失。第五,在事關國家利益的事件中,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應該講黨性,與黨和政府的立場保持一致。教師在對此事件進行分析時,不僅要運用真實、客觀理論,黨性原則,政治家辦報等新聞理論知識,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敢于、善于維護國家利益。
課程思政要入腦入心,就要講究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精神的有效教學方法,能夠克服側重概念、命題等傳統學習的抽象性,加強理性與感性認知的有機聯系,對提供知識所依托的情景、激發學習者的內在認知動機是十分有利的[3]。對以抽象的概念、推理、規律等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 《新聞學概論》而言,選擇合適的案例能達到對概念充分理解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教學案例時,應以熱點事件和典型事例為主,比如,《紐約時報》的“雙標”事件、“孟晚舟”事件、西方媒體炮制的新疆“棉花”事件,以及有關王克勤、簡光州等新聞優秀工作者的報道等,這些案例既貼近現實,又能增強理論的吸引力。
“典型人物”報道是社會主義國家特有的報道樣式,可以說,典型人物是課程思政的富礦。以2021年袁隆平院士離世的新聞報道為例: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集中分析有關袁隆平院士的報道,對相關新聞報道開展新聞簡評,讓學生們在運用和深化理論知識的同時,從袁隆平身上提煉出很多與課程思政相關的元素,比如,中華民族“民以食為天”的思想,知識分子為國家分憂的社會責任感,以院士身份深入田間地頭,腳踏實地的樸實的工作作風等等。
新聞專業和政治聯系緊密,可以多結合政治事件、新聞事件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比如,結合“烈士節”的新聞報道,緬懷先烈,培養學生敬重先烈、感恩先烈,繼承先烈遺志,胸懷建設祖國的信念,讓他們從孟晚舟的新聞,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增加國家和民族自豪感;從蘇炳添的新聞,感受到挑戰記錄的勇敢和付出艱辛汗水后的愉悅;從央視主持人“阿丘事件”,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從王克勤身上,體會到記者對國家對民族的社會責任感,以及不畏生死、追求真相和正義的勇氣。《新聞學概論》本身就是理論性比較強的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結合鮮活的新聞報道開展教學,不僅能增加課程的吸引力,同時也能汲取各種豐富、多元的育人元素,由于每一則新聞報道中蘊含的育人元素都是不同的,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的理論接受度,又融合了育人元素,做到了二者的有機融合。
綜上所述,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高校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此外,思政課程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和主陣地,課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的有力支撐,二者同向同行,協同作戰,才能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