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潛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上海 200072)
鐵畫又稱“鐵花”,是用鐵片和鐵絲鍛打焊接成圖畫的一種工藝品,它集美術與鍛造工藝于一體,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精湛技藝。鐵畫早在隋唐時期就初見端倪,但是,由于戰亂等原因未能進一步流傳,直到清代康熙年間,才由湯天池重新創造并在安徽蕪湖傳播開來,從此鐵畫成為蕪湖地區的特產代表之一。2006年,蕪湖鐵畫鍛制技藝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蕪湖鐵畫與山水畫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首先,鐵畫的誕生契機和創作靈感就來自于山水畫。蕪湖鐵畫的創始人湯天池,原名鵬,字天池,安徽徽州人,自幼到蕪湖鐵匠鋪學制鐵。據清代 《蕪湖縣志》記載:“鵬少為鐵工,與畫室為鄰,日窺其潑黑勢,畫師叱之。鵬發憤,因煅鐵為山水嶂,寒汀孤嶼,生趣宛然?!保?]湯天池在制鐵作坊工作之余,總是喜歡去鄰居家看山水畫家蕭云從作畫,返家后則“以錘為筆,以跕為硯,鍛鐵作畫”[2],用鐵料鍛造出了山水景象。由此可見,湯天池正是在蕭云從山水畫藝術的感染下才萌生用鐵打畫的想法,他利用技藝所長復現了山水畫之美,從而令一項具有獨特藝術美感的工藝美術驚現于世。蕭云從驚嘆于湯天池鐵畫創造的妙思巧手,與之結為忘年交,共同探討藝術,還為湯天池提供了很多適合打造成鐵畫的山水畫稿。這樣一來,鐵畫藝術在創始階段便吸收了中國傳統書畫的高雅養分。兩人的交友與合作,是鐵畫面世之初的一段佳話,奠定了鐵畫發展的重要基礎——對中國傳統書畫特別是山水畫的吸收。
其次,山水畫元素在鐵畫創作的內容中占很大比重。鐵畫的畫面內容主要取材自中國的傳統書畫藝術,不僅可以描繪中國畫中的山水、花鳥、人物,還可以對照書法作品打造出“鐵書法”,可謂全方面做到了以錘為筆、以鐵為墨,就像是“中國書畫的鐵形式”。不過,鐵畫因產生于安徽蕪湖,于是便與安徽自明清以來同期崛起的新安畫派山水畫產生了更多關聯,在鐵畫中經??梢钥吹綄π掳伯嬇缮剿嫷膹同F或吸收。
最后,鐵畫將山水畫的藝術美感表現得更為突出。用鐵畫表現的山水畫,意境更加簡練、冷寂,這種風格正與新安畫派的山水風格相對應,仿佛是將新安畫派山水畫的形式與精神進行凝練的結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原有的畫面意蘊,提升觀感。比如,用鐵來表現新安畫派代表畫家漸江的山水畫,正與其畫作多線條勾勒、少施皴擦的風格相得益彰,加之鐵有著冰冷的材質和堅硬的彎折感,使得黑鐵與白底形成了更加分明的黑白對比,能將漸江山水畫獨有的冷寂峻拔進一步放大。
新中國成立后,安徽省政府積極響應國家的文藝方針,重視民間藝術的發展,開始搶救失傳已久的蕪湖鐵畫,并于1956年設立了蕪湖市工藝美術廠,就地發展蕪湖鐵畫藝術。直到60年代,鐵畫藝人創作出了真正具有創新意義的標志性作品—— 《迎客松》,這幅鐵畫是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裝飾人民大會堂安徽廳而作。
《迎客松》的成功創作離不開三方力量的匯聚:領導班子、圖稿設計者和鐵畫鍛造者。當時,賴少其作為領導班子成員發揮了重要作用,1959年2月,他剛被調到安徽省委工作時,就擔任了安徽廳裝飾的總設計人,當得知蕪湖會打鐵畫的藝人只剩下儲炎慶和其弟子時,賴少其立刻安排將他們接到合肥,專門成立了鐵畫車間供其創作。
儲炎慶是20世紀初在鐵畫傳人沈德興的鐵匠鋪做幫工時偷學的鐵畫技法,后來被師傅發現趕了出來,在戰亂年間也未能有機會和市場發展鐵畫;1956年,蕪湖市政府發出搶救民間傳統工藝的號召后,儲炎慶才開始進入工藝美術廠重新嘗試鐵畫創作,但是,僅局限于小幅花鳥鐵畫,而且他本人也不擅長繪畫,因此,一時間沒有顯著突破。賴少其看到儲炎慶的小幅鐵畫后,認為鐵畫藝術需要結合中國畫才能創作出更有氣勢的作品,于是他在對鐵畫進行了一番研究后,將第一幅新鐵畫的題材定為了安徽黃山的迎客松。隨后,他將安徽著名山水畫家王石岑請來擔任圖稿設計者,讓儲、王二人互相交流協商,共同構思畫面效果。最終完成的大型鐵畫作品 《迎客松》寬4.5米、高2.5米,是前所未有的鐵畫巨制。鐵打的迎客松堅韌舒展,整幅作品簡練有力而又優美動人,不僅使“迎客松”成為了安徽文化符號的鮮明代表,也宣傳了安徽工藝美術的精湛技藝和安徽著名景點黃山的靈秀風光。
回顧 《迎客松》的創作歷程可以發現,儲炎慶和王石岑一起交流、創作是成功的關鍵一環,這是山水畫家與鐵匠的再次合作,不僅復現了蕭云從與湯天池的歷史佳話,也再次印證了鐵畫創作的根本基礎——離不開中國傳統繪畫的滋養。
20世紀60年代,在賴少其的帶領下,《迎客松》《梅山水庫》等一系列大型鐵畫作品相繼成功面世,使得安徽鐵畫得到了顯著宣傳,大批工人開始進入蕪湖市工藝美術廠,跟隨儲炎慶學習鐵畫技藝。他們根據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從事鐵畫制作,大大增加了鐵畫創新的動力和機遇,從此鐵畫進入了“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各種題材和形式逐漸增多。因有王石岑和儲炎慶珠聯璧合的優秀案例,更加明確了鐵畫借鑒山水畫的創作風向,因此,山水題材作品發展得更為豐富了。1964年,郭沫若到蕪湖市工藝美術廠參觀時,被鐵畫鍛造過程所驚嘆,當即揮毫題詞:“以鐵的資料創造優美的圖畫,以鐵的意志創造偉大的中華”[3]。
賴少其原本是版畫家,調到安徽省任文藝界領導后,逐漸轉到了山水畫領域。從1960年開始,他逐步開啟了山水畫學習和創作,并于80年代成功形成了個人山水畫風格。安徽文化是其山水畫特點形成的內在源泉,而鐵畫藝術富有裝飾性、對比鮮明的藝術風格正是賴少其所喜歡的,因此,他在重點借鑒版畫、適度吸收西畫造型和技法的同時,也吸收了安徽民間鐵畫藝術的審美風格。
“鐵打的江山”是賴少其對自己畫作的描述,1980年,剛開啟山水畫創作高峰時,他就寫下“筆墨頑如鐵,金石擲有聲”,并找鐵畫工藝者打成一對鐵書法懸掛于室,稱這是他“所追求的畫的風格”,他說自己追求的境界是“把畫、書法、金石都能像鐵打的,擲到地上會發出聲音來才好”[4]。賴少其在1999年創作的 《鐵打江山血鑄成》中,作詩跋道“鐵打江山血鑄成,銅豆擲地聲錚錚”,一句“鐵打江山血鑄成”,將一位老革命家的滿腔熱血展現得淋漓盡致,也點明了畫面的筆墨風格。由此可見,他不僅喜愛鐵畫的美感并將其吸納進山水畫中,還將鐵畫的審美精神與人格精神進行了融合——人格品質上的堅毅不屈反映在畫風上便是線條追求一定的力度和硬度。對鐵畫質感的吸收令賴少其的山水畫變得更加靈活,既有剛強的節奏,又不失柔韌與凝重,這種山水畫筆墨的質感史無前例,成為了賴少其個人筆墨風格得以樹立的關鍵因素。
儲金霞是儲炎慶的長女,得儲炎慶真傳,從事鐵畫制作七十余年,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蕪湖鐵畫鍛制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她從不畏制鐵、鍛鐵的辛苦,積極從繼承傳統中探新路,創新使用淬火、疊鍛等技藝,大大豐富了鐵畫的創作技法,使鐵畫不僅能作恢弘巨幅,也能作出適合發揮自身獨特風格的精美小品,為鐵畫藝術的發展創新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6年底,由儲金霞帶頭的團隊完成了一幅巨型山水畫作品 《天下徽商·興于鳩茲》,長15.77米,寬7.35米,總面積達115.91平方米,不僅是蕪湖鐵畫有史以來面積最大的作品,打破了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鐵畫”世界紀錄[5],也是為數不多的露天展放的鐵畫作品。畫面展現了百年前的蕪湖——鳩茲古鎮的山水地理及人文景觀,其中包含了80多個人物,用鐵藝將山水風景和人物的生活百態一一生動呈現,是人們了解徽商歷史人文風情、欣賞鐵畫藝術的絕妙佳作。通過這幅鐵畫可以發現,創作者善用線條并且非常注重線條的骨感美,講究如毛筆落紙的質感,甚至還能從鐵畫線條中感受到“以書入畫”的中國畫要求,以及如書寫般的力度,可見作者對鐵畫與山水畫之間關系的明確認識與恰當處理。此外,作品不僅表現出了中國山水畫的畫面美感,還突出了鐵的審美特性;不僅吸收傳承了明清新安畫派善于用線條的山水畫風格,也進一步突出了裝飾感,融入了更多時代氣息和現代風情。因此,這幅作品才能做到令人們喜聞樂見、雅俗共賞。
儲鐵藝是儲炎慶的外孫,生于1972年,他的名字是儲炎慶起的,滿載著其對鐵畫藝術能夠世代相傳、發揚光大的期望。儲鐵藝16歲就開始學習鐵畫技藝,十分刻苦、踏實,他將前人發展總結的鐵畫技藝磨煉醇熟,既能夠駕馭大畫幅,也能在細節處創造精妙,與此同時,也努力思考著更具開創性的鐵畫發展途徑。
生活在改革開放后更加多元、現代化的社會,儲鐵藝勇于創新的第一步構想就是改變鐵畫的畫面內容,努力與時代接軌,創造出符合新時代人民審美的鐵畫作品。2006年,他與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的史啟新教授合作,創作了極具現代感的鐵畫山水作品《仁者樂山》,還參加了中波國際視覺展。這幅作品用鐵畫鍛造出了具有抽象元素的山水畫面,畫面上方是純用線條勾勒出的遠山,下方則由三個鐵片擬造出三筆墨塊,其中,兩個墨塊上分別坐著線條勾勒的古人形象,一人靠在石頭上手持書卷品讀,一人向后望向遠山,三個墨塊仿佛正在自由飄動的山頭,使整個畫面具有動畫般的動感和趣味。儲鐵藝在鐵畫山水中的這一創新具有突破性意義,不僅讓傳統鐵畫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也為鐵畫未來更加多樣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蕪湖鐵畫的發展依托于中國傳統書畫,并與山水畫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不斷地吸收著同期山水畫的養分。不同時期的鐵畫實踐證明,鐵畫的發展必須與時代相結合,才能一直保持創造力。鐵畫拉進了人民群眾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是一門雅俗共賞的工藝美術,希望它可以在時代的發展中永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