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芳
(南京三江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方言作為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語言變體,是人們語言交流和情感溝通的重要紐帶,是地域傳統文化與民俗風情的象征符號,也是新時代承載中國文化、體現中國特色、講好中國故事、樹立中國自信的重要載體”[1]。全媒體方言傳播是指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線上和線下聯動,形成方言文化的全域傳播,旨在實現方言文化的有效傳承。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方言的傳播形式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傳播方式由地域性傳播轉向空間性傳播,呈現出從本土化到媒介化的演變軌跡”[2]。此外,國家提出要大力保護方言文化的政策,也反映了方言的多媒介融合傳播成為方言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3]按照傳播媒介演進的順序,方言的傳統媒介傳播路徑主要有以下幾個:
口語媒介是人際交往的主要手段,口語傳播是指人們面對面通過聲音來傳情達意的傳播方式。方言口傳具有歷史性,從方言誕生初始就是依靠人們的口語交際得以傳承傳播的,這也是當下方言的區域性人際傳播最主要的方式。隨著全球經貿的往來,方言也隨著人口的遷徙流動不斷向外擴散,并與當地語言發生了接觸,從而促成了方言的演化和分化。此外,方言口語傳播也可以通過地方戲曲、民謠、民歌等藝術形式來呈現,甚至可以說,方言成為提高這些藝術形式表現力不可或缺的元素。這種口口相傳式的傳播手段具有傳統性和穩固性,人們在耳濡目染中建構了文化身份認同,然而,未借助其他媒介的口語傳播卻因其不能“傳于異地,流于異時”而限制了傳播的廣度和速度。
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以文字為媒介進行方言傳播可以打破時空界限,有效記錄和保存方言,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實現代際相傳。印刷技術產生之后,也進一步提升了方言傳播的范圍和速度。近二十年來,我國漢語方言圖書的數量越來越多,主要體現為字典辭書、方言志、方言地圖集、學術著作和報刊論文等,以及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學作品、通俗讀本和推廣方言和方言文化的教材和語料匯編等。從圖書類別上來看,學術著作占據多數,而對方言的應用研究較少,呈現出不平衡的發展態勢[4]。通過印刷出版進行的方言傳播具有學術性、專業性和系統性,不僅深化了方言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奠定了方言傳承和傳播最堅實的基礎。因此,要讓方言研究走出相對封閉的純學術圈,在社會生活中流動起來,就要對傳播方言的話語形式和媒介載體進行更多元化的普及。
大眾傳播是通過廣播、電視、電影等電子媒介對受眾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互聯網技術產生之前的大眾傳播具有公開性、間接性和單向性的特點。廣播和電視讓方言傳播從文字圖片的單一平面靜態層面上升到聲音圖像的多元立體動態層面,方言廣播節目、方言電視節目和方言影視等將方言傳播推向了新階段,對方言文化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以方言電視節目為例,從2008年開始,在一系列語言保護工程的政策背景下,方言節目類型不斷創新,從單一的民生新聞拓展到文化綜藝類和語言競技類節目。比如,四川電視臺的 《方言達人》(2014)、湖南衛視的 《越策越開心》 (2002-2015)、廣東電視臺的 《誰語爭鋒》 (2014)、湖南電視臺的 《多彩中國話》(2016)、上海電視臺的 《長三角方言大會》(2021)等,它們是地方電視臺通過方言這個語言載體探索差異化發展的成果。電視臺通過節目形式的不斷探索、創新,既滿足了觀眾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也提升了電視臺的經濟效益,此外,通過節目的傳播度和影響力,也保護和傳承了方言文化。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手機技術的完善,以微博、微信、QQ為代表的社交聊天平臺,以抖音、快手、B站為代表的視頻分享平臺,以喜馬拉雅FM為代表的音頻分享平臺等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微平臺的融合和創新在內容深度、傳播廣度和即時互動方面,重構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
“短視頻作為移動互聯時代下一種新的文本表達和消費方式,實現了文字、語音和視頻的融合傳播,以更直觀立體的方式滿足了用戶表達和互動的需求”[5]。如今,抖音、快手、B站等短視頻平臺已成為新媒體經濟的增長點,方言短視頻因獨特的地域特征、語言風格和生動表達,承載了眾多網民的鄉音情懷。據筆者搜索統計,截至2022年3月,以“方言”為話題的抖音短視頻播放量達216.4億次,并且還涌現出一批高流量的UP主,比如,“說方言的王子濤”,其用山東方言演繹搞笑段子,賦予了原視頻新的內涵,頗有創意,抖音粉絲量705.4萬,B站粉絲量36萬;“粵知一二”是一檔由郭嘉峰主持的粵語短視頻脫口秀節目,題材取自當時的新聞故事、娛樂人物,以腦洞大開的內容、接地氣的演繹和輕松幽默的粵語脫口秀方式播報現實生活里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收獲抖音粉絲量1068.6.5萬,B站粉絲量272.9萬,短視頻的博興填補了網民的碎片化時間,而用戶通過層層分享實現了方言傳播指數級的增長。
“兩微一端”指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這些微平臺也是方言傳播的重要陣地。
1.微博
微博是基于用戶弱關系的信息裂變式分享、傳播平臺,博主通過圖文音視頻的發布形成個人風格,并引發網民圍觀轉發的裂變傳播,微博方言傳播形成了“以微博大V為傳播中心,以方言文化為內容支撐,以多級分享為擴散手段,以大數量級粉絲為接收終端的傳播模式,呈現出即時性和廣泛性的特征”[6]。筆者通過搜索統計,截至2022年3月,方言傳播粉絲流量排名前三的新浪微博博主分別是以重慶方言配音創作的“果子哥哥”、用大連方言演繹故事的“大連老師王博文”、用四川方言配音創作的“金花show”,這些博主發布的方言內容以娛樂性質居多。此外,微博還有以“方言”為主題的超話討論版,閱讀量高達3000萬。以上數據說明,微博作為方言傳播的微平臺具有較強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2.微信
微信是目前我國用戶使用最多的即時通訊社交媒體。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通過對微信公眾號進行選擇性關注,通過微信群和朋友圈的分享進行精準傳播。微信公眾號利用其圈群化的傳播特征進行社群共享,成為傳播方言文化知識、推廣語言保護政策的重要陣地,比如,由北京語言大學運營的“語寶”和“鄉音”、暨南大學語言資源中心運營的“語言資源快訊”、浙江科技學院運營的“浙江鄉音”等公眾號。此外,還有大量個人運營的公眾號,通過朋友圈的轉發分享,使公眾號中有不少文章獲得了較高的閱讀量和轉發量,比如,“方言與文化”“鄉音情懷”“四川語寶”等。在此背景下,方言微信公眾號更應精選專業內容,推送學科前沿信息,注重方言應用,從而凸顯出方言承載的文化價值和應用服務意識。
3.移動客戶端
網絡客戶端愛奇藝、優酷等視頻網站也通過自制文化綜藝類節目來傳播方言文化,比如,愛奇藝的《十三億分貝》以“方言+音樂”作為節目設計理念,創新了網絡綜藝節目的表現內容與形式,擴大了方言節目的影響力,促進了方言文化的傳承。此外,還有方言文化普及教學類APP客戶端,比如,“方言說”“方言趣配音”“學講粵語”等,通過語音模仿、通關答題游戲等互娛方式讓受眾學習和了解方言。
全媒體時代,方言傳播呈現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線上與線下聯動的全域傳播、精準傳播和融合傳播新格局。
方言的多媒介傳播形式相輔相成、共同演進,實現差異化發展。線下的人際交流是方言傳播的基礎和底色,紙媒傳播為方言傳播提供了學術和文化支撐,方言在廣播影視中的傳播帶來了方言傳播速度、廣度上的飛躍,而新媒體傳播則是方言傳播的一次“革命”。具體來說不同的新媒體平臺具有各自的傳播特點:短視頻注重紀實性和戲劇性,貼近百姓生活,強調用戶的視聽體驗效果;微博側重明星效應,主要通過意見領袖、媒介精英和權威機構進行裂變式分享和輻射式傳播;微信公眾號和客戶端則側重更加權威化、學科化、專業化、技術化、多模態化的運營。要實現方言的全域傳播,就要根據新媒體平臺不同的傳播路徑和特點,打造方言的多媒介傳播效應。
新媒體平臺具有點贊、關注、彈幕、評論、回復、轉發、直播等功能,比起廣播電視時期獨白式、單向性的播報,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和傳播性更強,受眾更能便捷地參與到方言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中。互聯網時代,“人人皆是主播”,方言作品的制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融合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進行個性化制作,受眾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接收相應的內容。總而言之,全媒體融合發展加快了方言傳播的速度,挖掘了方言傳播的深度,拓展了方言傳播的廣度,提升了方言傳播的準確度。
新媒體的出現并不是對傳統媒體的更迭,而是對傳統媒體的創新整合,報紙、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搭載互聯網數字技術,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其中,“兩微一端”平臺,大大加強了與受眾的互動,形成了一個閉環的生態傳播系統。此外,傳統媒體尤其是具有較強影響力和傳播力的官媒、央媒,其權威性和高質量的內容創作也為新媒體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再創作資源,大量的方言短視頻UP主對傳統媒體播出的影視動畫,進行了碎片化剪輯或方言配音再創作。
媒介形態變化的基本原則是共同演進和共同生存。隨著傳播形態的不斷變化,方言的傳承不僅要依托日新月異的全媒體平臺,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共處和演化中找到生存發展的空間和機遇,同時也要加強方言傳播中的內容建設,有效治理方言媒介化傳播中出現的信息量暴增、混亂無章、信息質量良莠不齊、信息污染等問題,構建起和諧的方言發展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