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鵬
(聊城市茌平區融媒體中心,山東 聊城 252000)
紀錄片是作為電視節目的一種,用影像記錄真實生活,用真人真事講述故事,并加以電視藝術手段來表達情感的視頻記錄方式,紀錄片的關鍵在于記錄,記錄真實的生活、社會現象和社會發展等,紀錄片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折射出每個時期文化、社會以及經濟發展歷程,微觀視角聚焦平凡故事,折射大社會的人文情懷。
紀錄片作為電視受歡迎節目之一,不但給人視覺、聽覺的滿足,更能滿足人們對文化求知,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動物世界》,成為當時人們必看的節目;因為隨著電視的普及,它能滿足人們對不同感官需求,記錄真實世界的電影,融合了畫面音樂和故事,而且是動態呈現的,所以觀眾在觀看過程中能對其中的知識吸收得更全面,留存的程度更高。
從《故宮》到《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再說長江》到《河西走廊》,一部部精品成為記錄歷史的珍藏檔案。特別是最近幾年央視陸續拍攝制作了《舌尖上的中國》,連續推出了三季,“香”遍祖國大江南北,讓重慶小面家喻戶曉,讓章丘鐵鍋應接不暇。更是三季的《航拍中國》,滿足了大家的眼福、震撼了觀眾的心,俯瞰了中國大江大河、群山勝景,為觀眾呈上一場視覺盛宴。
近年來,新興媒體成了輿論宣傳的主陣地,海量的觸摸屏信息讓大家目不暇接,網絡已成為輿論宣傳的主戰場,紀錄片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傳統媒體已經無法更好地滿足中國紀錄片的傳播發展了,隨之新媒體的出現成了中國紀錄片發展的良好伴侶。
尤其是2020年,新興媒體成了輿論宣傳的主陣地,海量的觸摸屏信息讓大家目不暇接,網絡空間已發展為信息輿論宣傳主戰場,從一些主創人員走向就可以看出國產紀錄片的走勢,從傳統媒體向平臺和新媒體過渡,中央電視臺總導演陳曉卿轉入騰訊視頻,兼任《風味人間》總導演。同樣是央視導演李炳,創作《超級工程》,也已入職阿里巴巴文娛集團。新媒體的出現,為紀錄片的傳播增加了新渠道,由原來電視臺播出,增加為網站平臺,現在手機移動終端隨時能欣賞視頻節目,讓紀錄片走得更遠、傳得更廣。
紀錄片制作和推廣也正在與新媒體實現“接地氣”的聯姻,更表明新媒體平臺發行紀錄片將是未來紀實影像發展趨勢。
中國的紀錄片記錄著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從起步到發展,慢慢革新,隨著時代發展,也是幾經波折。
自1949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亟待完善,正處于百業待興的時期,大家對電視紀錄片在觀念上依附于當時社會形勢,電視紀錄片幾乎都染上了社會化色彩,逐步發展為風景紀錄和社會評論為代表的新模式,從紀錄片創作手法到作品風格都是全新的,而且模式各式各樣,紀錄片從小群體走入尋常百姓家。如《人民子弟兵》《神州風采》和《動物世界》成為大家膾炙人口的節目[1]。
直到20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在中國大地,也是為中國紀錄片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受社會思潮的影響,人的意識開始覺醒,歷史題材的主題逐漸被故事所取代。宏大主題的紀錄片,需要群體共同的激情,需要集體創作的機制,這成為這一時期中國電視紀錄片的一個特點。隨著紀錄片人才和技術的進步,《話說長江》《最后的山神》《絲綢之路》《西藏的誘惑》等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紀錄片走進了千家萬戶[2]。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審美水平不斷提高,對電視臺節目更多的依賴,國內的電視節目創作人也走出國門,學習國外先進電視節目機構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學習BBC,Discovery等團隊的創作路子,創作了《敦煌》《故宮》等優秀的節目,中國紀錄片開始普及,受眾群體不斷擴大,《大國崛起》《再話長江》等節目也走出了國門,海外盈利[3]。
紀錄片所承載的作用正在改變,對人們教育、藝術提升、品味和知識的需求比重加大。平民化、生活化、第一視角等,逐漸融入了紀錄片的故事中,把握人們的精神需求,紀錄片的創意更是源于第一視覺的人。這一時期的作品,更能貼近大眾、服務大眾。
2011年1月1日,中央電視臺設立并開播記錄頻道,紀錄片成為大眾喜愛的節目搬上了熒屏,無疑推動了我國紀錄片的發展。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國》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導演陳曉卿一路走紅,收視率一路飆升,成為現象級作品,紀錄片再一次火遍了中國的大街小巷。
如今,不管是關注民生的《人世間》,還是國家立意的《航拍中國》,我們常見到紀錄片在網絡上、民眾間掀起軒然大波,得到廣泛關注。2016年12月16日,《我在故宮修文物》作為院線電影上線。傳播平臺不斷擴大、受眾的態度從忽視到青睞、收視率從低迷一路攀高,這一切都足以證明中國紀錄片正走出低谷,走向另一個新高度。
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碎片化更是當下的代名詞,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方式向更簡單快捷方向發展,人們無暇坐在電視前去欣賞一部慢節奏、長篇幅的紀錄片。紀錄片如何適應發展?在此背景下,微紀錄片應運而生,所謂微紀錄片,就是以生活中實際發生的故事作為創作表材,通過身邊人、身邊事引發人們思考的創作形式。微紀錄片運用現在新媒體手段記錄某事件、人等微型紀錄片,借助真實生活創作背景,對過去發生的故事,進行藝術加工和再現,并借助當前網絡和新媒體進行傳播,時長在5~15分鐘不等,并非時長短而定義為微紀錄片,因為體量小,紀錄手段在,元素在,所以定為微紀錄片。
微紀錄片保持傳統紀錄片獨有的優勢和元素,時長進行精簡,故事、人物、情節等敘事內容固然存在。微紀錄片具備“微型”的優勢,借助視頻平臺,對作品進行差異化分發,像現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對客戶進行精準定位,按照年齡、性別、學歷、地域和喜好等方面,進行用戶分類,這樣平臺會微紀錄片進行分類推薦,縮短了和受眾之間的距離。
隨著手機移動客戶端的興起,短視頻成了信息傳播的主流,短視頻成了人們碎片化時代首選,短視頻有著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受眾廣等優點。紀錄片要被大眾所接受,更好地傳播,就要遵循當前的傳播規律,以短視頻形式傳播推廣。短視頻微紀錄片是成為大家創作的首選,更是大眾接受的視頻節目。
在微紀錄片發展初期,電子設備及技術的普及讓大眾掌握了簡單拍攝、制作視頻的技術能力,內容多樣、時長較短、主題明確的草根作品為后來微紀錄片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微紀錄片具有真實、權威和藝術感染力等特點,能夠迅速傳播開來,適應當前人們的快節奏生活,同時它的表現形式和特點,也有利于得到網民的認可和接受。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李白在安陸》《故宮100》《資本的故事》等微紀錄片在電視、網絡上得到了極大關注。2014年起,以《一條》《二更》為首的專門做微紀錄片內容的自媒體平臺公眾賬號被迅速傳播。影響力和知名度迅速提高,微紀錄片經過這些自媒體賬號的傳播,更進一步被廣大受眾所接受。微紀錄片時代正式走向繁榮。
紀錄片一路走來,在市場化發展中,一直走平民化路子,用大眾化的語氣講述身邊的故事,用樸實的語言、真實的行動,創作更具溫度、更貼近受眾的影視作品,滿足受眾需求。隨著新興媒體的發展,傳播方式實現了被動式接受轉變為了主動性選擇,使得大眾接受信息方式發生變化,特別是平臺推薦功能,讓紀錄片擺脫尷尬的局面,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新媒體時代完全打破了傳統媒體傳播規律,由原來“一對多”的單一傳播方式,變為了受眾選擇性接受信息,受眾可以隨時隨地選擇自己需求的信息,同時可以對自己喜好的作品進行點贊、轉發、分享甚至打賞。媒體可以根據受眾的喜好,利用點擊量、大數據等,對信息進行分類,后臺可以將數據進行分發推薦,這樣增強了受眾的黏度。隨著媒體融合的快速發展,平臺不斷增多,受眾手機不再受區域、時間的限制,根據自己的需求任意點播自己喜歡的信息。同時,創作者也可以根據后臺的數據,了解受眾的動向,以便創作更適應大眾的作品。
媒體融合的時代,微紀錄片更加平民化,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人人都可以參與創作、人人都可以進入角色,創作者拿起手機就可以記錄生活,門檻越來越低,畫質不再是重要的指標,內容為王,讓作品可以傳播得更廣,東北自媒體創作人“張同學”粉絲近兩千萬,一個人、一部手機,紅遍大江南北。
中央電視臺作為紀錄片制作的主要機構,先后打造了不少精品工程,《舌尖上的中國》路人皆知,《故宮100》中100個承載歷史風雨的空間,《國寶會說話》講述每個文物背后的故事,中國的紀錄片制作也正逐漸在改變以往宏大的表達模式,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氣息和生活氣息。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衍生了新名詞——碎片化,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反而讓大家更熱衷于碎片化的時間來接收信息,空閑時間可以迅速捕獲自己需要的信息。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傳統媒體必然融合于新媒體。一家獨大的媒體格局早已不復存在,深度媒體融合、協同發展才是大勢所趨。作為取舍難分的紀錄片而言,在新媒體時代同樣不可避免地要迎來轉型。紀錄片碰到了新媒體,并進行了深度融合,進行了“微轉身”,開創一種新的紀錄片樣式——“微紀錄片”,它以其方便、快捷、利于傳播的特質,紀錄片在新媒體時代實現了“華麗轉身”,并形成獨特的風格與制作流程,并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切入事件,跨界、互動、彈幕等元素融合。微紀錄片一改過去紀錄片時長、規模的限制,時長一般在5~15分鐘之間,而且具有制作簡單、真實、手機拍攝、門檻低、傳輸效率高、話題性強等特點。
傳統紀錄片受眾有限,嚴肅的選題、較長的情節鋪墊都有可能失去一大部門受眾。碎片化的時間,人們能用手機進行打發,正是因為這,各大平臺競相逐鹿,在受眾手中“爭分奪秒”,此外,“碎片化時間”帶來的用戶習慣,更是影響制作方的選題、思路等,如何爭取更多的流量,成為創作單位的一個重要的人物指標。
新媒體環境下,當前紀錄片品質良莠不齊,機遇與挑戰并存。首先,新媒體制作門檻較低,新興一些自媒體,由于缺少專業設備、專業技術、知識儲備等因素,所以在創作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問題和缺陷。同時,各種信息接踵而來,在強大的網絡轉發之下,大家甄別能力差,對一些缺乏見解,人云亦云,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紀錄片發展。
新媒體時代,紀錄片要表達什么、怎么表達,這仍然是最優先考慮的。人們可以用手機、攝像機記錄和傳播感興趣的東西。面對眾多信息,人們可以自主選擇,不再只是被動接受,對紀錄片可以選擇性接受和認可。一個好的紀錄片創作者要深知受眾需要,貼近大眾的生活,說大眾關心的事,才能吸引受眾的關注。講好一個故事,要選擇最易于被受眾接受的方式。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差異,東西方認識和思考問題的方式大不相同,文化交流傳播有一定的隔閡[4]。
B站推出了爆款美食節目紀錄片,題目更有寓意——《人生一串》,把鏡頭拍向了市井,摒棄了傳統紀錄片以視覺沖擊觀眾的做法,拍攝了街頭的燒烤攤與食客,拍出了江湖感與煙火氣。在《人生一串》成功推出后,又推出了自制紀錄片《歷史那些事》?!稓v史那些事》在表現手法上更為顛覆,選擇“用喜劇的視角展現歷史上最囧的那一面。”制作方選擇用亦莊亦諧的態度面對嚴肅歷史,先由真人扮演歷史人物,再撿拾歷史邊角料進行趣味解讀。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大獲成功,《航拍中國》《河西走廊》等作品,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講述老百姓的故事,更是講好了中國故事。
當前,中國適逢發展新時代,時代賦予大家新的使命,恰逢盛世,紀錄片迎來了新機遇,微紀錄片快速崛起。創作題材豐富,合作多元化,形成打造優質紀錄片的大格局。融媒體多渠道分發,為紀錄片的繁榮提供了更多的播出機會和收看群體。同時,現在的創作手段更是為紀錄片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拍攝工具從電影機到攝像機,從單反到微單,制作門檻不斷降低,同時,拍攝質量又實現了提升;后期制作從原來的簡單剪輯到現在后期合成,甚至虛擬建模,都成為紀錄片發展的利好因素。
總之,新媒體時代,更是為紀錄片帶來了新的機遇,機遇與挑戰并存,適應新媒體傳播規律,中國紀錄片迎來了新的生機,為紀錄片的發展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和生存方式。新媒體也給媒體和創作者還是帶來很大的創作空間,新時代下,把握信息傳播規律,講好中國故事,相信中國紀錄片通過新媒體網絡這個傳播平臺會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