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涯珺
(武漢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12)
2001年12 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企業經濟活動范圍由國內市場擴大到國際市場。與此同時,中國會同世界各成員共同將世界貿易、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推向21世紀初期的繁榮發展階段[1]。2006年,我國發布了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和《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隨著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我國改革開放戰略又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2],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關聯度越來越緊密。會計作為國際通用的商務語言,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會計準則的逐漸趨同,財政部在2010年印發的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著力培養具有國際業務能力的會計人才,2021年財會34號文《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年)》進一步指出要實施“符合會計國際交流合作需要的國際化高端會計人才工程”。
高等院校是國家培養會計人才的基地,會計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培養新型國際會計人才的有效方法與重要途徑,廣大學者也就我國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做了諸多研究。本文依據CNKI數據庫,結合Cite Space軟件對我國會計人才國際化培養方面的文獻進行分析,以幫助了解該教學領域研究的重點和熱點,總結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為后續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提供計量視角的參考。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CNKI數據庫,檢索時間范圍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核心檢索詞為:會計、國際化、全球化、人才培養。檢索到的文獻通過End-NoteX9軟件剔除重復文件,然后手動篩選文獻。納入分析的有效文獻為623篇。再導入CiteSpace5.8.R3軟件中對文獻數據進行處理并繪制相關知識圖譜。根據圖譜結果分析我國會計人才國際化培養文獻的研究熱點和未來發展趨勢。
文獻發表年度分布如圖1所示。盡管2000和2001年各僅發文1篇,文中明確提出了在信息技術和經濟國際化背景下,會計教育要適應新經濟發展[3-4]。之后各年度發文量快速上升,到2012-2017進入平臺期、穩定在每年41—45篇,隨后又在2019年達到高峰值,當年發文量超過70篇。
圖1 研究文獻年度發文量分布趨勢
研究文獻來源較廣,分布在近200余種期刊。其中發文量≥10篇的期刊有:財會通訊(31篇)、商業會計(22篇)、中國注冊會計師(20篇)、中國鄉鎮企業會計(17篇)、財務與會計(16篇)以及會計研究(12篇),合計約占總納入文獻的19%。作者機構來源較分散,發文量在5篇及以上機構分別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12篇)、南京審計大學(12篇)、安徽財經大學(11篇)、東北財經大學(11篇)、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10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9篇)、廣西財經學院(9篇)、南京財經大學(8篇)、重慶理工大學(8篇)、哈爾濱商業大學(7篇)、寧波工程學院(6篇)、上海國家會計學院(6篇)、重慶工商大學(5篇)、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5篇)、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5篇)、天津財經大學(5篇)和沈陽大學(5篇),合計約占總納入文獻,21.5%。均未出現特別集中現象,可見會計人才國際化培養受到各高校普遍關注,但共線分析顯示作者及作者單位間缺乏合作。
關鍵詞是高度細化的研究內容和反映研究主題及熱點的重要指標。納入文獻共提取關鍵詞303個,表1(p150)為發表文獻出現頻次和中心度分析排位前20個關鍵詞,第一位中心性高頻關鍵詞為2005年開始出現的“國際化(83,0.41)”,出現頻次和中心度排位均在前5的其他關鍵詞為人才培養、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和會計教育。
圖2A(p150)為研究文獻關鍵詞共現圖,共有357個節點、763個連接,密度為0.012,圓形外圈越大表明關鍵詞突現強度大,主要集中在國際化、人才培養、培養模式、會計人才、一帶一路、創新和管理會計等高頻關鍵詞。進一步地借助CiteSpace軟件通過算法將關系緊密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并給聚類打上標簽和序號,序號數字越小,表明聚類尺寸越大(見表1,p150)。
表1 研究文獻關鍵詞出現頻次和中心度分析排前20位信息
根據聚類結果,我們能得到該領域的相關研究重點。圖2B(p150)為納入文獻關鍵詞聚類圖,Q值為0.6046,S值為0.8303,聚類有效可信。按照序號前5位依次是人才培養、培養模式、會計專業、國際化和會計人才(見圖2B,p150)。
圖2 B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分析
圖2 A研究文獻關鍵詞共現分析
突現詞是某一時點或時段快速增長的主題內容,在軟件Control Panel界面,能查看到根據出現時間排序的突現術語列表,爆發強度和持續時間是評估爆發項的兩個指標。關鍵詞突現持續時間用黑色線條表示,能較為精準地反映研究主題內容的演變趨勢。表2(p151)顯示了納入文獻關鍵詞突現分析的前20位信息,各突現詞持續時間2—7年不等。根據呈現的時間線可以劃分為三個研究階段。第一段為2000—2008年間,突發詞依次為會計教育、改革、WTO、問題和創新,主要是結合國際社會經濟發展提出會計人才培養需要改革;第二段為2008—2016年,重點突顯詞為會計行業、教學方法、國際趨同、雙語教學、高職院校、國際化和審計,相較第一階段,包括高職院校在內已經實質性探究會計國際化人才能力培養;進一步閱讀文獻內容顯示,相關高校多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增加會計課程的國際化內容,通過國內+國外聯合培養、學歷教育+證書班等多元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參與國際交往、國際競爭的能力[5-6]。第三階段為2017—2021年,重點突顯詞轉為ACCA、人才培養、一帶一路、管理會計、產教融合、會計準則、人工智能和高職,且幾乎是同步出現。充分體現在世界經濟步入互聯網時代,會計人才培養研究的文獻也聚焦在強調智能化和國際化背景下的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和崗位能力提升,以滿足“一帶一路”倡議下數字經濟合作發展的需要[7-9]。
表2 研究文獻關鍵詞突現分析前20位信息
文獻研究和圖譜分析顯示,我國會計人才國際化培養教育的進程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在我國加入WTO早期,研究文獻主要是提出會計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革的必要性,2008—2016年的文獻成果重點關注相關高校先后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多途徑培養學生的國際競爭能力,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2017年后則重點聚焦于滿足“一帶一路”倡議下數字經濟合作發展的國際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需要。研究文獻作者及研究機構分布廣泛,但缺乏該研究領域的引領團隊。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我國已批準設立21個自貿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越來越多的中大型跨國企業正進駐自貿區;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推進,企業海外投融資規模和海外并購交易量也在不斷提升,作為國際通用商務語言的會計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在會計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化的會計人才是其主要的執行力量。會計教育應該把握這一發展契機,進一步優化知識結構和能力提升路徑,加強校際、校企合作,真正培養出具有全方位國際商務知識,能為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國際企業引入國內以及國際間金融資本流動服務的國際化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