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孫瑤,許敏,王林,胡澤波
(皖南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研室 安徽 蕪湖 241002)
教育部2018年首次提出“金課”概念,指合理增加本科課程難度、拓展深度,使其成為有難度、有深度、有挑戰度的課程[1]。金課建設勢在必行,而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顯然已不適合當前金課的建設需要,如何改變課堂教學方法,更好地適應金課建設,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病理生理學主要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機制和規律,其理論性很強,包含的知識面廣泛,涉及基礎及臨床多學科的內容,學習過程中要以多門學科的課程為基礎,學生理解起來較抽象。因此,探索更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堂教學方法,助力病理生理學“金課”建設,是當前病理生理學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雨課堂是利用微信和PPT,通過創建線上虛擬課堂,對學生的學習全過程進行實時記錄、統計分析和反饋,從而更全面、客觀地對學生學習情況及教學效果做出評價[2-3]。雨課堂全面地覆蓋了教學的課前—課中—課后的每一個環節,為師生提供完整立體的數據支持。課前可發送PPT、病例等預習資料,課中可進行簽到、實時答題、彈幕、隨機點名等,為傳統課堂教學師生互動不足提供了較好的解決方案,課后可發布測試題目,并對雨課堂數據進行分析,掌握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
除了常規課前發送相關預習資料,課上的簽到,互動,課后習題的發布以外,課堂教學中的實時答題對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效果尤為重要。我們在多個班級采用了隨堂答題,題目的類型、難易度各不相同。如在19級藥學專業,講授“酸堿平衡紊亂”一章時,雨課堂實時推送一道多選題目,即“AG大于16mmol/L可見于哪些疾病”,答案分別是嚴重腹瀉、休克、嚴重貧血、糖尿病及NH4CL攝入過量,答題時間限時2分鐘,結果發現正確率只有16.2%。分析本題得分率低的原因,除了多選題題型本身的難度較單選題大外,主要有兩點:一是學生對AG這個概念理解不夠,未掌握AG大于16mmol/L所代表的意義是體內固定酸增多。二是對休克、糖尿病等病理過程或疾病理解不夠,其是否伴有固定酸增多不清楚。通過課上實時答題,教師能夠清楚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根據答題反饋情況進行講解,詳細分析題目錯誤率較高原因,并適當調整教學進度及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醫學課程改革的發展,越來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與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方式不同,它強調學習者的重要性和參與度[4]。教師除了講授和傳遞知識以外,更多的要教會引導學生怎么去思考,怎么去學習,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來,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可選擇一些相對獨立的小知識點進行部分翻轉嘗試,讓學生走上講臺當“小老師”。如在“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的教學中,選取“高滲性脫水對機體的影響”這一知識點作為學生自主講解內容,請學生根據高滲性脫水的特點來繪制思維導圖講解其對機體的影響。在“酸堿平衡紊亂”這一章,對病例進行酸堿紊亂類型的判斷也是重難點之一,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對病例的酸堿紊亂類型進行判斷,并按照酸堿平衡紊亂類型判斷的三大步驟即以pH定酸堿、以病史定代謝性或呼吸性、以代償預計定單混,來講解判斷思路。缺氧一章中可以請同學來講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知識點“CO中毒的發生機制”。對于學生講授內容,教師需事先布置知識點或題目,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查閱資料,并做好多媒體課件,寫好講稿;或由教師先講解相似知識點進行引導,再由學生講授,如對于“高滲性脫水對機體的影響”,首先由教師通過低滲性脫水的特點來推導講解其對機體的影響,之后學生通過學習、比較來形成高滲性脫水的知識框架再進行講解。課上采用自我推薦或雨課堂隨機點名的方式請同學講授后,教師對其進行點評,指出優缺點并對知識進行再梳理。通過這種形式的翻轉,一改以往滿堂灌的教學形式,讓知識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既增加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又使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在19臨床16-20班《發熱》一章節,應用了針對問題的自主學習。在課前通過雨課堂發布由本教研室教師自行錄制的短視頻《發熱》一章的學習網址,并上傳自學PPT及思考題:如什么是發熱?人體正常體溫是多少?正常人是如何維持體溫恒定的?體溫升高是否就是發熱?為什么?發熱和過熱有什么不同?等。在19康復1-2班《肝功能衰竭》一章也嘗試了自主學習,課前發給學生題目,肝性腦病概念?肝性腦病發生的四大機制是什么?如何理解氨中毒學說?肝功能不全時血氨升高的機制?血氨升高對腦的毒性作用有哪些?肝性腦病的誘因有哪些?臨床上治療肝性腦病為什么口服“乳果糖”?等,課上請學生針對提出的問題來進行回答,教師對回答內容進行點評、梳理及補充,以達到預期效果。這種自主學習方式將學生一部分學習時間挪到了課下,既節省了課上有限的時間,又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相比傳統教學老師一味地灌輸,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已成為我國醫學教育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趨勢[5]。病理生理學教學內容為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機制,適用于采用案例分析教學。案例可通過不同方式引入到教學中來,如教師可在教學內容之前導入案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在學習某章節結束后又可通過案例來回顧,解決案例中提出的問題,起到總結加深印象的作用。
在授課之前引入發熱病例并提出問題:①入院時的發熱是怎樣引起的?與第二天的輸液反應是否同一過程?②治療過程中出現體溫升高的原因是什么?③為什么給患者酒精擦浴和頭部置冰袋?發熱是同學們日常生活比較熟悉的病理過程,在講解發熱相關內容之前,引入該病例,同學帶著問題學習,更能增強學習效果。
如在心力衰竭章節,課堂內容講授完畢,引入“風心病心力衰竭”病例并提問:該患為何發生心力衰竭?何為其誘發因素?該患存在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的類型如何?該患出現“下肢浮腫”的機制是什么?這些問題涵蓋了心力衰竭一章的多數內容,通過該病例,既復習了本章知識點,又可引導學生與其他章節進行串聯理解記憶,如水電解質平衡紊亂方面,可復習水腫概念及發生機制,高鉀和低鉀對機體的影響,該患血鉀增高可能的原因,這又與酸堿平衡紊亂及缺氧兩章節相聯系,即代謝性酸中毒和高鉀血癥的關系,缺氧為何易發生代謝性酸中毒,心力衰竭一般發生哪種類型的缺氧及該類型缺氧的血氧變化指標改變等。通過該病例使所學內容得到進一步梳理,讓學生體會到病理生理學各章節內容相互聯系的特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為后期接觸臨床奠定了一定基礎。
此外,案例教學也可以選擇相對綜合性較強的案例,在課前1周提前發給學生準備,課上分組進行討論,組長進行匯報,教師最后進行總結,這種方式更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思政是指在課程教學的各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即在課程教學中,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中,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6]。課程思政中強調的“思政”主要是指“育人元素”,對學生人生成長有積極引導、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理想、正義、道德等正能量的都應當是屬于課程思政的范疇[7]。比如: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激發愛國情懷,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和人文關懷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及博大仁愛之心等,都屬于課程思政的范疇。
在病理生理學教學過程中,結合專業知識,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如在緒論一章,在講授病理生理學發展史時,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講到課程特點時,病理生理學是醫學的哲學,教學內容中充滿著辯證法,學習中要善于質疑和批判。《疾病概論》一章,要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亞健康;在病因學中可以談及SARS和新冠,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豪感;講述腦死亡時可談及器官和遺體捐獻,大愛、奉獻精神。在《發熱》一章,講到發熱對機體的影響,是利弊共存的,教會同學更加理性、成熟地看問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凡事要一分為二,看問題不能偏激。在《休克》一章介紹對休克的認識時,加入國際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的故事;講到休克早期的代償機制時,加入“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等,力求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品質,愛國主義情操,高尚的職業道德素養及社會責任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思政元素在病理生理學其他多章節都有涉及,教師要在平時注意發現積累,授課過程中自然地傳遞給學生,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在病理生理學教學改革中,雖做了一些嘗試,但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雨課堂的應用中,教師對雨課堂的數據分析及運用不夠;翻轉授課過程中,學生準備情況和課上表現差別很大,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還要繼續探索;案例分析過程中,大班教學分組難度大,案例的選擇要適當等等。在后面的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應針對這些不足之處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