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睿,武富
(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2021年,全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4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7.8%。較上一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增加了3.4個百分點。高等教育已經從20世紀的“王謝堂前燕”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從精英教育走向了大眾教育,如今已進入普及化階段,成了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的最主要方式。高職院校以傳授職業技能為主,目標是培養服務于社會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讓學生掌握專業技能是高職教育的首要目標,弘揚“工匠精神”則是實現職業教育目標的重要價值要求。
工匠精神是指一種精工制作的意識,一個產品的每個環節、每道工序、每個細節都精心打磨,專注、精確、極致。工匠精神本質上是一種專業精神、職業態度和人文素養,其核心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工匠精神無疑應該是中國工人所必備的核心價值。但由于經濟理性無限度擴張,工匠精神存在的空間被嚴重壓縮,“中國制造”變成了價格低廉、品質不佳產品的代名詞。在勞動力價格提高,邊際優勢逐漸消失的工業4.0時代,要實現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型,我們需要更好、更優質、更具競爭力的產品。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引發熱議。時代在呼喚工匠精神的復歸,我們需要工匠精神提升我們的國家競爭力。
隨著高等教育日漸普及,教育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雖然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但處在高等教育鏈條末端的高職教育仍然面臨一系列挑戰,如人才培養模式不完善、產教融合不足、經費投入有限等。這些挑戰和變化對職業教育培養工匠級的人才造成不利影響。作為高職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思想政治理論課義不容辭地肩負起引導學生樹立“工匠精神”的責任。
重塑“工匠精神”需要社會、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才能讓它持久的存在于學生心中。同時,學校培育“匠心”的基礎不扎實,社會認同“匠心”的主客觀環境不充分,這使高校思政課營造“匠心”面臨著許多現實困境。
教師是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影響源,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思政課教學效果良好與否,思政課教師是首要因素。了解學生,了解學情,這是教育的第一步。但時至今日,高職高專思政課教師普遍接受過本科、碩士和博士階段的教育,是從傳統精英教育中走出來的高學歷群體。而我們面對的高職高專學生,是從日益普及的大眾教育中成長起來的,是互聯網時代的新生兒。浸潤于精英教育理念的教師和學習動力稍顯欠缺的高職學生,這本身就是極具張力的。如何讓打著精英教育烙印的教師幫助和引導高職學生樹立“工匠精神”,是高職思政課教師——特別是青年思政教師所面臨的基本挑戰。
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高職學生是大浪淘沙中的所謂“失敗者”。在應試教育環境中,許多高職學生都存在以下問題:學習動力不足,自信心缺乏,自我約束能力較弱,紀律性和規則意識不強。加之,在市場經濟環境和網絡信息文化交織影響下,一些高職大學生在人生意義、目標選擇等方面存在迷茫和疑惑,面對多元價值觀無所適從,消極庸俗的情緒若隱若現。部分學生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形成了功利、浮躁和誠信缺失的發展傾向。
這些外在環境因素與自身內在因素相互作用,造成許多高職院校大學生缺乏對工匠精神的認同,不愿意在專業技術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不良社會氛圍中隨波逐流。社會對工匠精神的呼喚與高職學生現狀之間的鴻溝使高職思政課面臨著巨大挑戰。
德國的職業教育在全世界享有崇高聲譽,其主要優點是將普通教育和職業類教育自然分流,成為社會功能各異的教育體系,有行業、領域的之別,無高下之分。這是我們可資借鑒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
在中國,受“勞心者與勞力者”傳統思維窠臼的制約,受社會現實價值取向的影響,高等教育分層成為不爭的事實,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不高。高職學校雖然數量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卻是整個高等教育金字塔龐大的底端。與之相悖的是,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呈現倒金字塔分布。高職院校以薄弱的教育資源承擔著龐大的教育責任。
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培養高技能人才存在不少困難。專業建設尚且資源短缺,思政課建設面臨的挑戰也很嚴峻,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的核心課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也是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課程。面對思想爆炸和信息多元為特點的網絡時代的挑戰,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步伐不曾停止,思政課供給側改革已成為共識。重塑“工匠精神”成為高職思政課改革的一個新亮點。
思政課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一方面,思政課要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讓學生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思政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使命,要能關注學生成長,解決學生個體的心理和思想問題,并引導和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念。
高職思政課教育不同于一般高校的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針對職業教育強調實用性、重視技能培養、人文素養教育薄弱的特點,高職思政課還承擔起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的教育責任。
當前,弘揚工匠精神,助力中國成為制造強國,是整個社會的迫切需求。作為技能人才和技術工人的搖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當代高職思政教育的責任。在新時代,我們要結合思政課改革創新的要求和高職教育的特性,在思政課中融入“工匠精神”,彰顯高職思政教育的時代價值,讓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價值引領、提升素養的作用,成為職業教育的堅強后盾。
眾所周知,思政課使用國家通用教材,理論水平高,科學性強。但因為是統一教材,難以照顧到各個層次學生的特殊學情,特別是高職層次學生的學情。
要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適應高職學生理論基礎、思維方式的特殊學情,就必須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根據高職思政課體系和教學目標,整合教材內容,突出重點難點,以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為主線,用生活化的語言,用貼近學生實際的方式,用引起學生共鳴的案例,將教材的理論邏輯轉化成教學邏輯。
在教學體系中,根據專業特點和學校特色,有針對性地在課程內容中融入“工匠精神”,使之成為教學的重點之一。同時,在教學中探索一套適應高職大學生特點和新形勢發展要求的思政課話語體系,突破以往“宣講式”和“去個體化”的思政話語體系,讓高職大學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
高職思政課改革是供給側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必然是以教師為主轉向以學生為主,在思政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切實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在全國各高職院校中,這樣的探索已經不少,猶如百變的“萬花筒”一般。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結合專業特點,增強思政課參與性。一些高職院校立足于學校和專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化教學和項目化改革,貼近學生實際,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第二,借助互聯網,增強思政課交互性。一些高職院校利用“互聯網+”、云空間、微課、慕課等技術,探索思政課教學“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第三,利用社會資源,增強思政課實踐性。一些高職院校利用校園資源、企業資源以及本地歷史文化資源等,拓展實踐教學的模式和空間,讓思政課走出課堂,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第四,整合先進經驗,增強思政課時效性。一些高職院校整合各類教學改革經驗,提出全方位的、多層次的思政課教學改革,力圖讓思政課更有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是必然趨勢,但改革創新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前,高職思政教育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這些經驗都是我們進一步推動思政課改革的有益借鑒。在既有的經驗基礎上,我們才能深化思政課改革,更加務實,更加接地氣。
同時,改革不能只囿于歷史經驗,要勇于面向未來。塑造“工匠精神”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社會進步對高職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課題。思政課改革既要呼應社會的需要,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真正做到價值引領。
在思政課改革創新中,各學校教學創新的愿望是十分迫切的。一些院校的改革走在了前列,探索出許多有益的改革經驗,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改革必須符合實際,符合各高職院校的自身特性,這樣的改革才是我們改革的初衷。思政課改革必須要因地制宜、因時制策,既要充分學習立在潮頭的先進經驗,又要接地氣,切忌不顧實際盲目應用其他學校的經驗。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思政課改革的真正目的。
思政課改革的方式十分多樣,對思政課教學的效果提升也比較明顯。方式方法的突破是當前和未來思政課改革探索的重點,但不是目的。歸根結底,思政課的目的是在潛移默化中立德樹人,引導和塑造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任何方式方法的改革都不能代替思政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互動,也不能代替思政教師用自身的言行教化學生、影響學生。因此,高職思政課的改革必須是方法改革與融情教育并行,既要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又不能丟掉思政教師言傳身教的優良傳統。只有如此,才能切實有效的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實現思政課育人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