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國,江輝*
(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高校人才培養方式改革是新時代實現教育現代化、人才強國的必然趨勢。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創新高校課堂育人內容和模式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新時代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徑[1]。涉農學校高品質課程建設是培養新型“三農”人才的現實需要,直接助推鄉村振興,亦有利于專業辦學特色和優勢的凸顯[2]。
“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課程是一門以應用為導向的課程,屬于高等農業院校水產養殖專業的必修課。課程內容涉及特種魚類、名特兩棲與爬行動物以及名特無脊椎動物三大類,知識設計主要圍繞名特水產養殖對象的生物學特性、人工繁殖、苗種培育、成體飼養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將目前湖南省乃至全國主要名特優水產動物養殖品種、關鍵技術以及發展新模式同“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課程知識點有機結合,可以充分體現該門課程的特色和行業地位;基于教學發展規律,建成“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現代化互動學習高品質課程,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升其創新能力,實現高階學習效果,有效示范水產專業必修課的提質改革。
名特水產動物一般指味道鮮美、營養和經濟價值高、有一定養殖難度的水產對象,且一般要求有特定的養殖水環境及設施技術,其對象會隨水產養殖發展發生一定更替。發展名特優水產養殖業對國民食品結構、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有直接助益,并可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水產養殖經濟[3]?!懊厮a動物養殖學”課程重點介紹可幫助改善國民食品結構、促進鄉村振興的水產養殖品種,學習中有必要使學生明白該課程對水產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體會其行業擔當及重要性;同時認識到名特水產行業發展的瓶頸,如優良種質資源的創制,與國家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重大戰略密切相關。在國家水產行業戰略需求的角度下學習課程知識,抓住各種實習實踐機會深刻體會和領悟課程專業知識;發揚嚴謹、細致、耐心、專注、求實、創新的“工匠”精神,結合一線產業需求解決限制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4]??傮w來看,使學生明白該門課程的行業屬性和擔當,領悟理論與實踐結合、匠心精神的發揮是解決行業問題的基本要求,在行業需求和思政引領下激發學生對該門課程學習的重視和興趣,為全程認真對待課程學習奠定基礎。
“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課程主要通過研究名特水產動物外部形態、內部結構等特點以及生活習性來掌握名特水產動物人工養殖基本方法,是以魚類學、池塘養魚學、水產動物疾病學等課程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門專業應用課程。課程研究對象代表現代漁業生產發展的一個主導方向,具有養殖技術要求高、養殖產品生產效益大等特點,因此課程研究對象在總體穩定的情況下根據行業需求動態發展。課程建設和授課過程中需不斷了解湖南省乃至全國最新名特水產品種發展情況,因時革新課程學習的水產對象,并對名特水產行業發展瓶頸問題進行深入發掘及思考,提出未來發展趨勢和重點。通過課程學習,培養水產專業學生將理論知識密切結合行業實踐的意識,具備解決行業發展中瓶頸問題的思維導向,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以動態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名特水產養殖;最終能夠基于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科學合理地判斷行業發展形勢。如名優魚產業在湖南乃至全國多個省份都迅猛發展,名優魚的生物學特性、繁育養殖以及疾病防控技術可以作為課程的重點內容之一進行介紹;此外,鱸魚的陸基養殖新設施也是目前推廣的技術系統,具有特定優勢;同時需要指出名優魚養殖苗種成活率、良種選育等尚需深入研究開發或待解決的行業問題;并指出其產量和價格的“天花板”,使學生能夠從產業鏈動態發展角度領悟名特養殖對象的發展總況。又如,關于鱉的課程章節,目前比較了解的內容是中華鱉的人工繁殖、常規飼養、魚鱉混養、工廠化飼養、快速培育、配合飼料和鱉病防治等;人工繁殖鱉苗的性別控制、鱉加工利用等尚未完全系統掌握;而中華鱉的分子輔助良種選育等是需要長期聚焦和擁有廣闊發展潛力的。教師備課時注重課程知識的革新,使學生能夠理解行業的動態發展,并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行業發展;啟發性地提出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思考,激發其學習熱情,綜合提升學生能力和素質。
“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教材中涉及物種種類較多,從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出發,課堂教學前對課本內容進行規劃整合,構建同類、接近或者有邏輯關系的知識模塊,開展知識的系統化和類比教學[5-6]?!懊厮a動物養殖學”課程的教材及常規授課邏輯體系較為固定,以名特無脊椎動物中華絨螯蟹為例,從生物學特性、人工繁殖與育苗、仔蟹與蟹種培育、成蟹養殖以及病害防治等開展內容逐步介紹。該課程中其他名優魚、名特兩棲與爬行動物養殖品種基本都遵循該邏輯體系。該類知識邏輯體系的優勢在于從了解某種名特水產動物的基本生物學特征為基礎,逐步深入探討其繁育及養成過程,具有循序漸進的優點。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該門課程將系統介紹十種名特水產動物,學生容易對各物種生物學基本特征印象不清晰和不深入,表現為對此類知識體系的乏味?;诖祟惉F象,需在課程授課全過程開展知識體系的邏輯統籌、相似歸類和比較,如在概論課中強調和展示全書知識邏輯體系,具體每次課正式介紹特定名特水產知識前,先介紹該次課知識內容的體系定位,使學生明確每次所學內容的邏輯位置,有助于整體把握。
此外,通過對同屬大類的名特水產動物相關內容進行綜合和類比教學,如生物學基礎特征和疾病防治板塊,既可化繁為簡,也可加深學生的理解和學習印象。以養殖病害防治知識板塊為例,具體可按照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和環境應激類疾病開展致病病原、發病機制、治療與防控歸類學習,重點在于對不同名特水產物種同類型疾病知識開展類比學習。
伴隨5G時代的到來,“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學模式發生明顯變化。新時代,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技術應用直接引發高校教學形態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及授課模式已難以滿足被稱為“互聯網原住民”青年一代學生的需求。不斷提升教師信息化水平,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改造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對知識的接受度[7]。將現代科技手段和信息化技術融入學習互動方式、教學環節設計、效果研究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形象思維,加深印象,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實現高校課堂質量的全面升級[8-10]?;诤限r業大學“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現有豐富的教學素材和長期教學經驗積累,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對課件進行進一步的整合、動態化和形象化系統建設,逐步打造集“時代性、創新性、挑戰性、高階性、卓越性、豐富性、高效性和智慧性”為一體的“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高品質課程,為水產專業高素質人才培養提供直接助益。具體可分三步開展現代化互動學習課程建設:①編寫行業對口、動態立體的“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電子圖文教材;②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以及授課教師團隊的產業資源優勢,將課堂聯系到生產一線,組建“學生、授課教師和名特水產養殖戶”的互動課程交流平臺;③全面深入測評現代化互動課程的教學效果并逐步優化。創制名特水產產業需求導向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實踐的新型現代化課程體系,綜合實現學生學習興趣、應用和思維創新能力的多重提升,擴大課程知識的影響面和受益面。
課堂教學質量關系到大學生個人水平和國家人才培養計劃目標的實現[11]。除了掌握的課程基礎知識,課程學習中形成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將成為水產行業人才持續發展的內在根源。“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課程以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即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根本目標。飽滿的知識量是高質量課堂的前提,課程結合理論和行業實踐問題,課前嘗試根據不同水產名特物種對全班進行分組,提前安排對特定物種的行業知識調研及報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和思考,學生帶著問題思考進課堂。實質上提高了對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要求,學生忙起來,教師強起來,管理嚴起來,效果實起來。教學有設計的同時兼顧動態課堂,提高教師和學生思維強度,提升知識傳播效率、加深理解。對傳統的考核方式進行提質,增大課程能力型考核次數及成績占比,引導學生注重平時課程學習過程及質量;科學設定課堂問答、課程論文、平時學習報告、知識學習測評、階段性測試、實驗操作、答辯和考勤等平時考核比重;綜合制定全過程管理和考核系統,打造成為高階性、高思維度和高學習質量的課程。
課程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充分理解“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行業擔當和重要性。教師密切關注名特水產行業動態,選擇重點品種開展教學;根據名特水產品種的行業發展現狀及瓶頸問題等引領學生探索式學習,培養應用能力及創新性思維;授課過程中加強和優化知識邏輯體系,結合產業需求打造現代化互動課程;提質課堂內容和科學完善能力考核體系,實現高階教學;綜合提升課程學習的高度、新度、展現度以及質量,發揮“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課程的時代擔當及人才培養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