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蒙蒙
教師作為課堂對話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對文本解讀的水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師在文本解讀時,需要站在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敏銳捕捉課堂上的有效生成,才能及時回應學生閱讀時產生的多元感悟,引領學生進入思維發展的新天地。
在文本解讀的時候,教師要高度重視文本語言,以語言為立足點來解讀文本。
如教學《貓》,課文第1自然段只有一個句子——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這是課文進入統編教材后,編者在文本語言上進行的重要改動,即這一句話從原來的第1自然段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自然段。對這樣的改動,教師需要多問幾個問題:編者把這個句子獨立出來成為全文的第1自然段有什么用意呢?在第1自然段中,關鍵詞是什么呢?編者這樣改動對全文有什么影響呢?換言之,教師在解讀《貓》時,必須深入文本,先把這些問題弄清楚,然后才能去解讀其他內容。首先,教師要注意自然段中的第1句話和全文的第1自然段的區別。通常情況下,全文的第1自然段有總起的作用,可以成為概括全文的關鍵語句;而自然段的第1句話,一般只能在自然段中起到總起和概括的作用,與其他自然段的內容關系不大。其次,教師要認真分析課文其他自然段的內容。第2自然段從貓的老實、貪玩、盡職中寫出了古怪的性格,第3自然段從貓的高興與不高興的角度寫性格的古怪,第4自然段從貓的膽小與勇猛的角度寫性格的古怪。由此可見,文本中多個自然段都寫了貓的性格古怪,古怪不僅是第1自然段的關鍵詞,也是全文的關鍵詞。最后,教師指導學生理解編者把 “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這個句子獨立出來的用意。如果將它僅僅放在第1自然段的開頭,那么它對其他自然段就起不到總括的作用。由此可見,粗略地看,編者只是調整了全文第一句話在文本結構中的位置,實際上,這樣的改動就能夠使全文以總分結構為主,既便于學生理解,又便于學生學習。
教師在解讀文本時,對隱含在文本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信息,需要聯系作家的創作背景和社會背景,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才能準確把握文本內容和特色。
如《肥皂泡》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寫的是作者童年時代吹肥皂泡的經歷。文中描寫的肥皂泡,不但有童年的歡樂和情趣,而且寄托了童年的夢想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還贊美了母愛。可是,在學生看來,吹肥皂泡就是一個普通的小游戲,他們吹肥皂泡就是好玩,比一比誰吹的肥皂泡大,從來不覺得有什么特別的情感在里面。因此,教師需要借助知人論世的方法,引導學生聯系冰心的創作特點和時代背景來體會。冰心的文學創作以“愛的哲學”為主旨,主要包含母親之愛、自然之愛、兒童之愛,《肥皂泡》就能很好地詮釋冰心的創作特點,吹肥皂泡是母親在“下雨的時節,不能到山上海邊去玩”時“教”我們玩的,說明母親一心想給我們帶來快樂,很好地體現了母愛。如果聯系時代背景來看,冰心所說的小時候,是在1910年前后,那個時候,肥皂在中國還是稀罕的東西,母親不僅舍得給孩子吹泡泡玩,還用上“小木碗”和“竹筆套管”這樣的工具,由此可見,母親在“教”我們吹肥皂泡這件事上是多么用心,不是現在花1元錢就能買到的現成的泡泡水可以比的。只有把冰心的創作特點和時代背景結合起來分析,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肥皂泡》一課中蘊含的感情。
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承載著特定的學習任務,被賦予獨特的教育目標。這些任務和目標都是通過文本主旨體現出來的。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關注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有些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中比較方法的運用時,即像花生那樣做一個有用的人,不能像蘋果、桃子、石榴那樣追求外表好看,有的學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蘋果、桃子、石榴外表好看并沒有錯,屬于天生麗質,更重要的是,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追求外表美也能夠體現出其自身的獨特價值。這樣的觀點,引發了學生的議論,不少學生都認為這個觀點沒錯,有道理。對此,教師不可聽之任之,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首先,作家創作《落花生》就是借花生的樸素外表和埋在地下默默生長的特點,表達自己在做人方面的主張:做一個像花生那樣默默奉獻的有用的人,這就是文本的主旨所在。其次,文本中出現的蘋果、桃子、石榴,目的是將它們的果實外露與花生把果實埋在地下這一特點形成比較,突出花生樸實和默默奉獻的品質,這是比較寫法的需要,并不需要對蘋果、桃子、石榴的外表好看進行挖掘和賞析。再次,時代在發展,人們適當追求外表美是可以的,但是更值得追求的是內在品質的美。有了教師的引導,學生才不會在錯誤的認識上越走越遠。
文本中存在大量留白之處,這些留白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情感,值得讀者咀嚼、揣摩。因此,教師可以文本留白為立足點去解讀文本。
如教學《趙州橋》一課,課文第1自然段最后的句子是:“……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從表面看,這是一個不難理解的句子。但是,這個句子中蘊含著大量的信息: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中,有多少橋梁建起來之后又消失了,即便是現代人建的鋼鐵橋梁也有損毀的。趙州橋在這么長的時間里,有沒有遇到危險呢?學生查閱資料可以得知,趙州橋歷史上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多次地震,尤其是1966年的大地震,震中距離趙州橋只有40多公里,等等。這些都是“到現在”三個字背后的豐富內容。也就是說,趙州橋能夠成為橋梁建筑史上的奇跡,是值得人們探索的。
總之,統編教材中的文本,小到詞語、標點符號的選用,大到篇章結構、思想感情的處理,都體現了作者的匠心獨運。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找準文本解讀的立足點,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切入點和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