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莉
小學音樂教學中古詩詞與音樂的融合應用
郝莉
(江蘇省新沂市瓦窯鎮中心小學,江蘇新沂221400)
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若能把一首首經典的古詩融入其中,用優美的音符演繹古詩詞的情感之美,用鏗鏘有力的節奏展現兵戈鐵馬的氣勢。這樣的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喜愛和關注,還能更好地發揮音樂課的美育功能。本文結合古詩詞和音樂課融合的教學實踐,通過誦讀、感悟、吟唱、創編等靈活的教學形式,有效提高了小學生音樂核心素養。
古詩詞;小學音樂;融合;應用
時光的流逝,并沒有磨滅中華民族對文化、對情懷的追求,多少偉大的詩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多少古今詞曲家譜寫的一首首傳唱至今的文化經典,都彰顯了大國的深厚文化底蘊。古詩除了傳誦、傳閱,還可以通過傳唱的形式進行傳播,利用旋律把古詩表達的情感和意境一一展現,帶領學生感受古代精神食糧的深厚力量,進而激發其對古詩詞的喜愛和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同時還能提高他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提升自我的文化自豪感。
新課標下的學習要求不只是學生的接受能力強,表達能力也要強,特別在音樂課的學習上,歌詞的理解和斷句都很考驗學生的語言敏感性。正是因為古詩詞是極有節奏和韻律感的,每一句的最后一個字大多是押韻的,讀起來很是朗朗上口,這是古詩詞語言美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所以在新授課之前,筆者都會布置學生提前預習古詩,誦讀時要有節奏感,找到每一句斷句的地方,同時找到重讀和輕讀的字詞并且標注出來,在學唱的時候,會更加注意這些勾畫的地方。同時再要求學生做好相關的功課,比如查閱作者的其他代表作品、作者生活的朝代以及當時經濟的發展水平、他在創作這首古詩的同時經歷著怎樣的人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壯志雄心還是“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心酸落寞?學生只有深入到這一首首雋美的古詩的創作背景中,才能體會到作者的創作心境以及抒發的情感,為之后音樂課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比如,家喻戶曉的古詩《春曉》,由于它朗朗上口的節奏和其內容展現出的朝氣蓬勃的春景,深受各年齡段的人們的喜愛。在教學前筆者布置的任務就是提前背誦這首古詩,并且把這首詩描述的情景和抒發的情感查閱清楚。在課堂教學上,教師不著急上新課,而是讓學生先一一匯報他們查閱的關于這首詩的資料。學生帶著對美好春天的向往,逐字逐句地剖析,筆者由此進行發問:“你們覺得這首由古詩改編的歌曲,唱的時候應該是用什么情緒表達?要用什么速度演唱?歌曲的節奏是怎樣的?”學生紛紛回答:“快速的,歌曲肯定有跳躍感,是歡快的情緒……”接著筆者播放《春曉》這首歌,讓學生從旋律、速度和節奏上體會歌曲的特點,并且對照之前自己表述的內容進行整合。
一首歌聽完后,學生都興奮地說自己剛才回答的是正確的,筆者及時給予他們肯定,鼓勵學生再次聆聽,從中找到斷句,并嘗試用手勢表示出來,對比誦讀的時候斷句是否一致?若有改動,又有什么新的含義?同時間奏中的幾段“啦啦啦啦”表達了作者的什么創作感情,是不是把整首詩的氣氛烘托得更加明媚,更加引人入勝?學生在不斷學習、不斷深入、不斷發掘的過程中,不僅學會演唱這首歌,更能深入地體會這首歌的意境美,把整首詩的韻味品得細致到位。這樣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前的預習,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和對自我的肯定,這對于各種學科的學習都是一個積極促進的環節。
對于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比較容易,但是一些意境比較深遠或者情感表達比較含蓄的古詩改編的歌曲,學生就比較難把握。這個時候課前預習學生的體會就會受限,教師就要多下點功夫,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學習《靜夜思》這首古詩改編的歌曲時,筆者除了布置學生提前預習的任務,自己也做了很多相關的資料搜集。出自詩仙李白之手的《靜夜思》描寫了秋日夜晚,詩人于室內抬頭望月的所思所感,表達了作者的托物思鄉之情。筆者提前做了相關的課件,同時又布置學生搜集一些熱愛家鄉、思念故土的名句和古詩。這種思鄉的古詩一般表達的情感是含蓄的、內斂的,頗有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味。所以筆者建議在教學這種類型的歌曲時,一定要把深層次的情感挖掘出來,讓學生能在課堂上產生共鳴,借由詩詞的深意抒發自己的情感,同時又能感受到古詩詞和音樂結合后的那種美妙。潺潺流水聲,月色如霜的秋夜,一輪皎潔的月亮散發著清冷的光,那種詩詞飽含的孤寂和凄涼如同月光一般,灑滿了學生的心間。由單純的歌曲學習深入到詩詞感悟,轉變的不僅僅是教學方式,同樣也是學生的多元化視野的開拓。
學以致用,是現在教學模式下各學科都提倡的。例如語文的學習,學生用學會的生字可以組詞,用學會的詞語可以造句。數學的學習,學會的解題思路可以打開思維的局限性,幫助學生多方思考不同類型的題目以求找到答案。音樂的學習,首先是培養學生在學科學習的同時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敢于表達自己、敢于展示自己,再者就是能否利用掌握的知識技能拓展自己的視野,培養良好的審美觀及創新意識。
音樂創編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不是一日之功,所以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會用到“創編”這個環節,比如在學唱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時候,根據歌曲的節奏請學生創編動作,配上音樂后學生邊跳邊唱,動作舒展而又柔美,歌曲曲調清新而又輕盈活潑,相得益彰的結合能促進學生對歌曲的深層理解。比如,在學習《詠鵝》這首由古詩改編的歌曲時,因為它是一首家喻戶曉的詩,學生都會背誦,沒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哲理。但是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了“鵝”的特征進行描寫,寥寥幾筆勾勒出一群鵝在清碧蕩漾的河里悠閑自得地嬉戲玩耍。學唱并不是這節課的重點,所以筆者把教學重難點改為創編歌曲。
在新歌教授結束,筆者把課堂作業突然提出來:“根據這首歌曲的歌詞節奏,繼續編唱下去。”多數學生都覺得太難了,怎么可能在課堂上完成這個任務呢?但是也有少部分學生躍躍欲試,筆者和學生們約定十分鐘的創編時間,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最后十分鐘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創編成果,看看誰的作業既朗朗上口又緊扣主題,大家都來當一回小詩人!在筆者不斷的鼓勵和引導下,學生都投入到了創編歌曲的緊張氣氛中。十分鐘很快就結束了,胸有成竹的選手紛紛舉手要展示自己的成果。在此略舉幾個例子:
1.柳,柳,柳,柳葉似剪刀,微風輕輕吹,柳葉圍樹繞。
2.蝶,蝶,蝶,一對花翅膀,輕輕扇一扇,聞得到花香。
3.叮,叮,叮,鬧鐘已開工,喊我早早起,不做小懶蟲。
稚嫩的語言、童趣的表達,三言兩語就把他們平時生活中的細微觀察表達出來了,而且非常有畫面感。這三首打油詩可以說是涵蓋了植物、動物以及生活場景的描寫,也反映出孩子們其實很善于觀察的,不管是自然界還是平常生活,他們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利用這種創編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見所得展示給大家,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喜愛音樂的情感,也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同時還能提升他們的音樂創新能力。
音樂課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是,音樂具有節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不單純是為了分數而進行學習的,所以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是沒有壓力的,但是并不代表音樂課不重要。音樂能傳達的很多思想和情感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正如“音樂無國界”一樣,音樂也沒有時代的限制。古詩是流傳千年的文化古跡,需要一代代人的重溫,古詩中那滿含的情懷和夢想,也需要多重途徑的傳播。古詩詞的文字美、詩意美、音樂中的旋律美、情感美,兩相結合,在音樂中回顧古詩詞的人間百態,在古詩詞中淺吟低唱尋找音樂的畫面感。
中國的古詩詞是中國人的精神禮贊,也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將古詩詞和音樂進行有效的結合,也是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教師要能夠按照既定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有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把古詩詞和音樂融合在一起,讓學生領略中華文明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讓我們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引導學生用音樂展示古詩詞的璀璨輝煌,感受音樂和古詩詞相互成就綻放出的文化之光!
[1] 謝雨鎧.淺談古詩詞與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融合[J].新課程研究,2021(21):119-120.
[2] 劉雨汐.詩詞碰撞音樂融合傳承經典——《經典詠流傳》節目創新策略分析[J].音樂與聲音研究,2021(02):198-208.
C956,B027
A
1002-7661(2022)29-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