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瑞
芻議提高高中語文文言文、詩詞教學的有效途徑
王國瑞
(靜寧縣甘溝中學,甘肅平涼743412)
文言文和古詩詞是高中語文重要的教學內容,也是高中生遇到的語文學習障礙。機械地解讀文言文和古詩詞難以使高中生深入地理解所學,導致語文學習效果不佳。突破傳統教學限制,提高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效果,教師在實施高中語文教學的時候,要優化教學方式,應用多樣的方式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加深理解。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教師和學生層面入手,詳細闡述提高高中語文文言文、詩詞教學有效性的途徑,為其他教師提供教學借鑒。
語文教學;文言文;古詩詞;教學途徑
眾所周知,文言文和古詩詞是高中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也是高中生學習語文的一大阻礙。高中的學生在學習、理解文言文、古詩詞的時候存在諸多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教師機械地應用解讀法,按照教材下的注釋翻譯文本,很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同時影響學生的理解效果,最終導致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效果不佳。盡管在新課改背景下,不少高中教師開始探索新穎多樣的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途徑,但是還有不少教師固守傳統,繼續沿用傳統的教學途徑。對此,教師應突破傳統教學途徑,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課堂教學,積極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教師是高中語文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直接決定著應用何種方式開展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以及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的開展效果。目前,高中語文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效果不佳,是因為語文教師專業素養不強。因此,要想提升高中語文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有效性,教師應當從自身做起,采用恰當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意義理解的具體體現,是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指導。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切實地把握新課改的精髓,建立相適應的教學理念,才能有效地進行教學,提高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效果。
在長期鉆研新課改的過程中,筆者樹立了如此教學理念。第一,“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新一輪課程改革在道德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要求。此要求的提出,驅動著廣大一線教師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尊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學習。對于高中生而言,學習文言文和古詩詞是一個較興奮的活動。如何使他們始終保持積極的狀態呢?筆者在人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寬容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對其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使他們逐步地彌補學習不足,獲得滿足感。同時,筆者還對學生們的點滴進步積極鼓勵,使他們建立自信心。第二,大語文觀。文史不分家,這表明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聯系。基于此,教育領域提出了大語文觀,建議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根據教學需要挖掘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其他學科內容,并將這些內容順其自然地引入到課堂上,使學生在其他學科內容的輔助下深刻地理解所學,同時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儲備。因此,在大語文觀的影響下,筆者挖掘文言文和古詩詞中的教學資源,融入經濟、文化、政治等內容。
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首先要有一桶水。這表明,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否則將難以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在信息化時代,學生的知識儲備愈加豐富,這無形中對教師提出了挑戰。目前不少高中語文教師缺乏豐富的文言文、古詩詞知識儲備,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啞口無言,不僅導致課堂教學無以為繼,還使學生們產生了失望,影響了語文的學習態度。面對此情況,要想提升文言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教師需要不斷地拓展文言文、古詩詞的教學知識面。
比如,文言文和古詩詞是古人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有感而發的作品,是古人對時代的思考、對人生的反思、對生活的理解。“知人論世”是教師開展語文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筆者在實施漢語教學的時候,立足具體的文言文和古詩詞內容,利用教參書、網絡渠道等,搜集與之相關的內容,如社會制度、生活習俗等,并在課堂上將這些內容展現給學生們,引導學生們回到當時,站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有針對性地剖析文本內容。
教學方法是教師開展語文文言文、古詩詞教學活動的有力工具。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應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效果。從上文的論述可以看出,高中語文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效果不佳,是因為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不當。因此,提升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切實地儲備豐富的教學方法,并根據教學需要加以靈活地應用。筆者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儲備了如下幾種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和古詩詞最主要的途徑之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不斷地誦讀,學生可以從整體上認知內容,尤其可以自主地由淺入深地理解閱讀內容。因此,在開展高中語文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筆者應用誦讀教學法。
以《登高》為例。這是杜甫的名作之一。杜甫在首聯先寫了俯仰間的所見所聞。在書寫的過程中,連續使用了六個特寫鏡頭,凸顯出了秋江景物的特點。立足此內容,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指導學生們利用較強的節奏感反復誦讀。如,一氣呵成地讀出“無邊落木”和“不盡長江”。在不斷誦讀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讀出了悲涼的語調,這表明他們與杜甫實現了情感上的共鳴,自主地理解了文本內容。
2.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等理論的影響下提出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驅動學生體驗具體的場景,自主地遷移知識和經驗,實現知識的建構。情境教學法是符合高中生語文學習特點的,同時可以調動高中生對文言文、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應用了情境教學法。
以《涸轍之鮒》為例。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筆者先引導學生們分析這個故事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各個部分講述了什么內容。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們自主地走進故事中。立足學生們給出的答案,筆者細致地解讀每一個故事。以第一個故事為例,筆者聯系故事內容繼續發問:“莊子為什么要借糧呢?監河候答應了嗎?莊子當時有什么反應呢?”在提出問題之后,筆者鼓勵學生們與小組成員展開交流,合作討論問題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們還需要扮演莊子和監河候角色,將二者的對話形象地展現出來。角色情境的創設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們的課堂學習興趣。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學生們發揮想象力,利用語言、動作等展現當時的場景。展現場景的過程,正是學生探尋問題答案、理解文本內容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出,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不但可以使學生成為探究所學的主人,還使他們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理解所學,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
學生是語文文言文、古詩詞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文肯定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建議教師應用恰當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興趣。因此,為了提升文言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筆者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探索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生之前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覺得文言文和古詩詞是復雜難懂的。面對學生的如此心理,教師需要在他們剛剛開始學習文言文和古詩詞的時候,就先幫助他們克服畏難心理,使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材料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對象,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所以,在開展語文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筆者會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具有趣味性的其他材料,使學生在這些趣味材料的作用下首先產生興趣。比如,在高中階段學生們要學習莊子的文章。莊子的文章是具有荒誕性的,但在荒誕離奇中蘊涵著深刻的哲理,荒誕離奇的故事是學生們感興趣的。因此,在組織文言文教學之初,筆者打破教材限制,先為學生們展現莊子的文章,使他們產生興趣。
盡管文言文和古詩詞內容是抽象難懂的,但是其中不乏有迎合學生學習特點和需求的內容,這些內容是極容易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因此,在實施語文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筆者還以文本內容為切入點,挖掘情感、美景、疑問等因素,使學生們產生學習興趣。以《沁園春·雪》為例。在這首詩詞中,作者生花妙筆地展現了壯闊的北國風光景象,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情感。美麗的北國雪景是學生們感興趣的內容。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根據作者在文章中描寫的景象,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了具體的場景,形象直觀的場景一下子就點燃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們觀看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們思考:“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描寫了怎樣的場景呢?這些場景具有怎樣的特點呢?描寫這些場景的意圖是什么呢?”進一步地點燃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興趣的驅動下走進景色中,從景象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意圖。
在進行文言文學習的過程當中,文言文和詩詞的翻譯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步驟,學生應該在學習過程當中不斷積累文言文和詩詞翻譯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對文言文和詩詞當中經常出現的連詞或者是介詞等的用法,可以做到比較熟悉地運用和掌握。基于此,學生才有可能更好地運用自身掌握的知識,對文言文和古詩詞進行更好地學習。這樣學生才可以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更好地應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對文言文和詩詞進行深入地學習。在文言文、詩詞的學習過程中,可以發現與外語學習有著相同之處,簡單來說,就是必須要先入門,才能感受到這種語言文字特有的精妙之處,同時要求學生可以做到舉一反三。如若不然,學生沒有辦法在文言文和詩詞的學習過程當中入門,只能做到一知半解,甚至出現越學越糊涂的情況,自然就無法提升學習的效果和質量。基于此,在文言文和詩詞教學過程當中,如何才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入門,是當今教師必須要深入研究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注意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首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側重于把握文言文和詩詞翻譯的三大原則,分別為“信”“達”“雅”,要求學生在翻譯文言文和詩詞的過程中,要保證疑問的準確性,不應該對文言文和詩詞的內容隨意增刪,同時需要保證譯文的通順性,保證不會有語病出現。除此之外,還應該充分考慮譯文要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所翻譯出的譯文內容應該符合原文的表達方式。
其次,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常用的集中翻譯方法和手段,例如可以教給學生“對譯法”,簡單來說,就是引導學生參照原文,按照每個詞語的順序進行翻譯。例如,在實際開展文言文《游褒禪山記》的教學過程中,文章的內容為“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在這句話當中的“擁”字就可以翻譯成“攜帶”的意思。或者教師還可以教授給學生“替換法”進行翻譯,所謂替換法,主要是用現代的詞語替代古代的詞語,就是將文章中的古詞通過現代詞中的近義詞、同義詞進行替換。如上句之中的“余”字,在當今的現代漢語中,就可以翻譯成為“我”。
除此之外,還應該在翻譯的過程中,適當地擴大或者是縮小古文、教師現代文兩者之中的近義詞語義的范圍,并且需要在翻譯的過程中將經常使用的的例子進行詳細地記錄。例如在古代詞語中所說的“江”,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指的是長江,而古代詞語中所說的“河”則說的是現代人所指的黃河,而在現代詞語中,對這兩個字相關的語義都有所擴大。
最后,教師在實際開展文言文、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有計劃性地指導學生做好文法常用詞或者是特殊句式的積累工作。例如在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經常遇到一些常用的通假字,或者是經常在文章中出現的倒裝句等等,學生都可以對這些特殊的句式和常用詞進行整理,并在學習筆記中詳細地記錄下來,進而形成積累。長此以往,學生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如若再遇到類似這種情況,就可以通過積累過程中掌握的文法翻譯的相關知識,對文言文和詩詞進行自主性的翻譯,并可以在自主翻譯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學習自信心和成就感。整體對文言文和詩詞的翻譯過程,可以說與探險的行動相似。因為在翻譯的過程中,學生并不知道在后面會發生什么事情,從而就可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究興趣和積極性,為學生學習和翻譯詩詞、文言文提供良好的學習動力。為學生日后進行文言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和詩詞的質量和效率,促使學生對文言文、詩詞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并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更好地感受文言文、詩詞的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綜上,在實施高中語文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從自身角度入手,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拓展知識儲備,豐富教學方法;從學生角度著手,激發學習興趣,進而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使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文言文和古詩詞的主人,并通過體驗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加深對文言文和古詩詞內容的理解,同時掌握學習文言文和古詩詞的方法,提升自身的文言文和古詩詞學習效果,促進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有效性提高。
[1] 彭倩.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改進的策略分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2):116-117.
[2] 陳紅霞,張桂霞.“真語文”理念下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摭談[J].漢語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1):43-45.
[3] 黃友章.新課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語文語古詩詞教學效果之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2(27):229.
[4] 張福霞.新課標視域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學[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16):52-53.
H09
A
1002-7661(2022)29-0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