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云
指向語文要素提升的小古文教學策略探討
王云
(江蘇省蘇州市南環實驗小學校,江蘇蘇州215000)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統編版教材的推行,語文要素、核心素養等詞匯普遍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其實,語文要素和核心素養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為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參考依據。同時,為了進一步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小古文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基于此,本文針對指向語文要素提升的小古文教學策略問題展開簡要地分析探討。
語文要素;小古文;提升策略
通過對比研究可以發現,和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不同,部編版教材中的文言文數量大幅度提高。激發學生的古文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古文學習效率,成為教師重要的研究課題。提升學生對語文要素的掌握能力,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也為教學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針對此,筆者將結合實踐經驗,對相關的教學策略展開簡要地分析交流。
所謂語文要素,是指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規律,展開針對性的訓練活動,從而提升整體的語文能力和核心素養。在整個的能力體系構建中,教師需要根據基本的學習內容,確定基本的能力培養目標,并明確基本的訓練方法,還要對學生學習習慣進行循序漸進引導。通常來說,主要是從閱讀、表達和習慣三個維度,在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細化要求,從而使得學生的語言能力獲得科學化的、漸進化的發展成長。另外,從三年級開始,統編版教材在每個單元的導語中都明確了基本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向,這也就是當下語文要素的重點練習和培養內容。不同的文本內容,在敘事表達方面都會體現出不同的文體特點。語文要素的關鍵點也是體現在語言理解運用的相關知識方面。小學的學生正處在初步積累的階段,需要獲得循序漸進的引導幫助。通過導語內容的解讀,教師能夠更加全面綜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科學、恰當的教學步驟和教學策略。同時,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經過歷史發展中多重篩選之后留下的精彩篇章。無論是在思想情感的熏陶方面,還是在具體的語言運用技巧方面,都展現了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人文素養。當前,教師對特定文本的語言要素提升方面的教學方向把握能力尚且不夠充分完善,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依舊大行其道。因此,教師需要更新觀念,全面分析語文要素的相關內容,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才能科學指導整體的課堂教學發展方向。
比如,在《少年中國說》的古文學習中,這篇文章體現了作者對祖國未來發展充滿希望,盼望祖國實現繁榮富強的美好愿望。同時,這篇文章屬于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整個單元主題借用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名句概括,同時也指明重點的教學目標,結合文本和資料,能夠體會文本故事傳達出來的思想感情,并學習列提綱、分段論述的表達方式。除此之外,文言文自身也有其特殊性,在語言知識的理解運用方面,學生也會面臨比現代文本更多的困難。從三年級開始,學生們才初步接觸文言文,對基本的文學常識缺乏足夠的認知經驗。很多學生面對文言文會不自覺產生畏懼的情緒,進而難以實現內在潛能的充分挖掘。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需要考慮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的策略、學習過程的方法引導。首先,創設一定的情景氛圍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現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的圖片,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豪之情。同時教師還要借助一定的語言進行引導,少年是一個激情似火的階段,不僅積極創造當下,還有無限可能的未來。如何度過少年時光,如何獲得更加光明燦爛的未來,是小學生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一百年前的梁啟超,把少年和國家聯系起來,寫出了一篇昂揚壯闊的經典作品。這也有利于學生自身身份的代入,進而聯系生活實際,聯系自身發展。如此一來,學生的視覺感知和思維感知都被集中在《少年中國說》的主題上,為專注課堂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次,堅持學生自主探究和教師指導相結合的策略,引導學生朗讀文本、理解文本,從而獲得思想上的啟迪和文本分段論述等語言知識的有效積累。還有,考慮到學生實際能力和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領整堂課的教學活動。
語文要素關鍵在于言語知識的實踐參與。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在朗讀的過程中理解運用知識點,在靈活運用的過程中提升綜合能力。文言文在遣詞造句方面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學生需要品味、咀嚼、思考和感受,在想象和聯想中體會文章之美,進而在有效理解詞段大意的同時,能夠梳理清出文章的發展脈絡,并對其中的表達方式產生深刻的認知。同時,文言文中出現生僻詞匯的概率更大,而且對文章的斷句要求也更加嚴格,需要學生在口語表達的過程中獲得有效的經驗積累。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活動都容易陷入死記硬背的傳統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參與興趣,也限制了學生語言要素能力的逐步提升。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指導中,教師要重點強調學生的朗讀理解過程,豐富學生的實踐參與過程。
比如,同樣在《少年中國說》的古文學習中,教師可以借助名家的朗誦音頻或者視頻指導學生規范閱讀,從而使得他們能夠在實詞方面讀精準,在虛詞方面讀實在,在想象中感受文章的情趣和意趣。形美感目、音美感耳、意美感心,這是學好文言文、學懂文言文的關鍵。一般而言,學生需要跟隨規范朗讀至少三次,才能更加全面地感知理解文言文之美。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分組合作,再次進行文本的朗讀,盡量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也要結合文本注釋完成現代語言表達的理解工作。在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交流分享活動,針對文章的個人體會、其中的重難點詞匯和其中的段落大意等,通過集思廣益的思維啟發,進而提高全體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表達必須被重視和落實,教師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提供恰當的指導,促進學生思維的自主發散和創新。同時,針對漢語知識的博大精深,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借用特定的古文詞句進行表達,盡量縮減古文表達和現代文表達的差異性解讀。這對于引導學生樹立統一整體的語言概念,提升綜合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以“一瀉汪洋”為例。學生們不需要進行直白的翻譯,可以直接表述成一瀉汪洋的蓬勃氣勢,這樣也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讀寫表達中的情感大氣和開闊循環。之后,文段的分層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朗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文章脈絡的梳理、文段大意的總結歸納。除此之外,語言運用也是深化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法。教師的課堂教學不能僅僅圍繞著課本的有限內容而展開,而是需要引入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綜合理解和綜合運用能力。以文中排比內容的運用為例,不僅具有層層遞進的效果,也在無形中強化了文章氣勢。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排比句式的創作練習,并在具體的解讀過程中,提升對文本詞匯的理解運用能力。如此一來,文本相關的語言要素都被涉及,并借助學生具體的解讀運用,達到提升學生能力的目的。
作業是課堂活動的延伸和補充,是提升學生學習質量,深化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不同思維語言要素能力提升,需要不同的訓練方法和訓練途徑。同時,素質教育的深入人心,“雙減”政策的大力推廣,也使得教師的教學作業設計向著更加科學、高效的發展。現代教育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不同的學生在同樣的學習活動參與中獲得的學習收獲和學習成長也是不同的。因此,想要切實提升學生小古文方面的語文要素掌握能力,教師也要科學布置相關的作業活動。
比如,長期以來,書寫作業都占據學生作業活動的半壁江山,多次的重復書寫要求導致很多學生不堪其煩,進而發生投機取巧、不認真書寫、不手腦一致的種種問題,導致學生語言能力的止步不前。面對這種普遍性的問題,教師可以借助朗讀作業的布置逐步深化學生的語言積累。眾多研究表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眼睛可以實現字形記憶的效果;思維可以實現理解吸收的效果;聲音可以提升文本美感的體會效果。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不自覺地遷移相關的生活經驗,為實踐運用創造更深厚的基礎。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化的設備監督和指導學生的朗讀過程,進而提高朗讀的效率。
以《少年中國說》的古文學習為例,教師可以布置音頻作業,重點強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的讀音、語調的變化情況。還有,書寫一體化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可以在不規定書寫的次數和要求的情況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和實際掌握程度,靈活把握書寫的尺度。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作業參與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逐步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又比如,在《猴王出世》的學習活動中,這是一篇半文言文表達形式的長篇神話故事小說。這個階段的學生對神話故事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故事本身極具情境性和感染性。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關話劇的表演活動和一定的情境氛圍,借助一定的語言交際,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除此之外,針對學生個體的具體差異,教師也可以借助分層次的作業設計,使學生們都能夠根據現有的能力基礎,開展針對性的作業參與活動,從而實現原有基礎上的發展進步。總而言之,教師要改變“一刀切”“題海戰術”的作業教學策略,通過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促進學生語言要素能力的有效積累和不斷進步。
馬克思主義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性,客觀存在和主觀意識的統一性。這是人們認識世界、創造世界的根本途徑。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的重點倡導項目。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全面參與中,更能實現思維的擴展和創新,并提升相關的生活應用能力,更加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文言文是古代文人進行書面表達的一種方式,和現代人的書面表達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這種時代間隔造成的距離感,對學生的理解效果和運用效果是全面而深刻的。課堂教學具有太多的局限性,主要就是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進行想象。因此,針對語言要素提升的小古文教學活動,教師必須重視組織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的布置和安排,全面深化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培養。
比如,同樣在《少年中國說》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提前安排學生進行資料搜集,了解作者梁啟超所處的時代背景,探究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同時,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調查了解各行業的杰出優秀青年事跡,進一步感受青少年的蓬勃生機和無限可能。除此之外,開展相關內容的擴展閱讀活動、組織相關的知識競賽活動、安排相關的表演朗誦活動、設計文言文的書信交流活動、參觀具有重大文化背景的歷史古跡和自然名勝,都可以成為重要的擴展實踐方式。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要素能力,實現全面的發展和進步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這不僅是文言文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也是整體語文教學創新的重要方向。
教學活動是在教師和學生乃至教學資源的共同影響下而發生發展的一個動態變化過程。這里面,學生的中心地位不可忽視,自主探究和自主理解以及實踐運用是關鍵。同時,教學資源也是不可或缺的影響因素,對學生的參與動機和潛能挖掘發揮著刺激性的啟發作用。而教師發揮著統籌全局的作用,決定著教學資源的具體運用過程,影響著學生的整體動態發展方向,以及科學指導教學活動中的各種細節和突發情況。在新課改的形式下,在語文要素能力培養的背景下,結合文言文的內在特征和學習要求,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探索,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是眾多一線教師共同探究的階段性任務。目前,針對語文要素提升的小古文教學并沒有形成具有普遍借鑒價值的統一教學體系,教師們都在各自的探索實踐中不斷豐富經驗。教學實踐是反思教學不足,優化教學策略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教師要重視教學經驗的總結歸納活動,進而不斷優化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切實提升小古文的教學質量,實現學生語文素養能力的逐步提高。
比如,同樣在《少年中國說》的文本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問卷調查和現場交流的方式,深入了解學生對學習模式的接受程度和參與程度,全面分析影響學生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和個性化因素,以語文要素的掌握程度為重要的評價標準,從而有針對性地優化教學策略。這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實現有效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又比如,教師之間可以采取互相聽課講評的方式,通過身份的轉換發現教學活動中的問題和不足,并在集體交流中獲得教學發展方向的新思路、新啟迪。教研活動也是教師集中解決教學困境,提高專業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每個教師也要虛心參與其中,積極提出問題和嘗試解決問題,從而實現理論上的創新,為實踐改革奠定思想基礎。除此之外,想要認真貫徹新課改的教育發展,創辦具有特色競爭力的校園,學校也要積極肩負著對教師進行再培訓的重任,努力提供各種機會,使教師們針對學科問題、核心素養問題、語文要素問題都能獲得系統全面的指導,從而在新思想的引領下,在科學教學方法的指導下,切實提升每一堂課的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指向語文要素的課堂教學,是當下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小古文更是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教師要高度重視這方面的教學探索,成功解決“教什么”和“學什么”的問題。
[1] 劉春花.指向核心素養的小古文教學策略探究[J].江蘇教育,2021(35).
[2] 張程,俞學芬.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小古文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03).
[3] 尹愛紅.把握教材編排特點,落實語文要素[J].小學教學參考,2020(16).
[4] 陳先云.語文教學應當輕裝前行——統編教科書使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小學語文,2020(03).
[5] 陳先云.課程觀引領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能力體系的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9(03).
G622
A
1002-7661(2022)29-01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