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正武
小學信息技術的多元教學模式探討
蘇正武
(甘肅省積石山縣居集鎮茨灘小學,甘肅積石山731700)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信息技術素養成為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為了讓學生符合當前社會對于人才信息技術能力和素養的要求,教師在小學階段就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掌握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本文從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入手,通過探討當前時代背景下的多種教學手段和多元教學模式,闡述了應該如何打造課堂教學的多元化局面。
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多元教學模式;應用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設計信息技術教學,以開展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的課堂,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通過多元化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受到計算機學習的奇妙,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將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變為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利器,實現有效教學。從多元化教學模式來講,其不僅能夠給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帶來更多的新鮮感,促進學生盡快體會到學習信息技術的趣味性,還能夠讓學生通過不同的學習方法學會思考并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
好的課前預習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課前就了解了要學習的內容,學生在參與學習時更具備主動性。但是,在開展課前預習時,教師要關注到開展課前預習的方式,針對不同的信息技術課程和所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學案,以免同樣的課前預習方法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前預習的習慣需要循序漸進地養成,教師傳授的預習方法、給學生的預習指引以及學生預習主要依靠的學案都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教師要在課前預習學案中根據教材內容設置問題或提出疑問。在學習“整理桌面”時,促進學生了解計算機桌面的背景和屏幕保護,這是學生了解Windows操作系統的入門課程。為了了解具體的操作步驟,學生需要在多媒體機房上機的過程中不斷練習。因此,在設計本節課的預習學案時,教師就要認準這節課的操作步驟會是學生理解和操作上的難題。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學案時為學生設置好具體的步驟和流程答題模式,只有學生答對了每一步的步驟,才能夠領取這節課預習學案通關的獎章。其次,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會存在很多問題,因為沒有教師逐字逐句地帶領學生分析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很容易導致學生在認知上產生混亂。因此,教師要督促學生結合學案做好記錄,分析自己在哪些地方存在疑惑或者是不了解的操作步驟上寫下自己的問題。只有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記錄習慣,學生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在預習上的問題,才會不斷提高預習的效果。
根據構建多種不同學習情境的教學思路,誘發學生的創新激情,還可以全面深化素質教育。只有學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才可以積極發散思維。因此,教師創設的師生之間平等、學生與學生之間親密無間的人際環境,有助于營造自主的學習氛圍,不僅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夠讓學生心情愉悅地參與教學活動。
比如,在學習“幻燈片的動畫放映效果”時,教師首先播放了動畫片片段,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學生看動畫片,學生投入到音樂和動畫片的情節之中,會暫時忽略本節課的學習目的。這時,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我們能不能制作出這樣會動的動畫片,制作動畫片的基礎又是什么?”從而引出本節課動畫放映效果的分析。通過幻燈片中動畫放映效果的介紹,讓學生學會從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發散思維,積極思考動畫片成功放映需要哪些必須的條件。從這節課上來說,教師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求知心理,同時學生在課上源于對動畫片的好奇,開始了本節課的學習,在學習的末尾教師又向學生提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有助于學生根據目前積累的知識探索更高層次的學習。
同時,只有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疑問,時常質疑教師、質疑課本、質疑計算機上機練習,才能夠不斷探索,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答案進行分析,不拘泥于現有的答案。只有雙向的互動,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學生有自己的積極思維,才能夠進行創新性活動與創造性活動。因此,教師要設法為學生創設有助于提出問題或產生質疑的情境,讓學生在表達疑問、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成長。
比如,在學習“海龜畫車輪”時,教師先是利用課件展示幾幅不同的車輪圖片,然后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見到的車輪是由什么圖形組成的?你見過不同形狀的車輪嗎?除了生活中常見的車輪形狀,你還喜歡哪些形狀的車輪?”不要將學生的學習和模仿操作固定在圓形的車輪中,而是鼓勵學生通過他們腦海中的圖形繪制出各種各樣的車輪,將不同的車輪放在一起與學生互動,使學生思考這些車輪能夠應用于哪里?只有這樣實現“教”與“學”之間的互動效果,學生在獨立學習積極思考之后畫出不同的車輪,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
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興趣特征,教師不能采取干巴巴的講解方式,從信息技術課程這門課程實踐性很強的特點入手,紙上談兵的教學方法是不可行的。為了將學生組織和引導起來,讓學生在上機實踐活動中不斷探索,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教學游戲。這種在做中學、在學中玩的游戲,能夠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一個層級,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欲,讓學生將自己對于知識的認知在游戲中體現出來。具體來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學的內容設計學生個人和團隊的游戲,比如答題類游戲、闖關類游戲、共同合作類游戲等,這都是鍛煉學生學習能力、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良好手段。只有學生能夠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操作,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進行整合,才能夠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明白理論知識的學習都是有用的,從而促進學生產生更強大的學習動力。
比如,在學習“如何提高輸入速度”時,教師講解了如何復制和粘貼文字。為了考查學生對復制、粘貼文字這項技能的掌握情況,教師組織了小型比賽,即通過向學生提供相同的文章片段,讓學生在三分鐘之內完成具體要求的復制、粘貼。其要求學生能夠在閱讀之后迅速找到需要復制粘貼的文字,并完成操作。教師根據學生在計算機上操作的情況,分析全班同學應用復制、粘貼的熟練度,可迅速發現該項技能掌握較薄弱的學生,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同時,這種限時的活動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在緊張、刺激、競爭的環境中迸發出更大的能量。又如,在講解“如何制作PPT演示文稿”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具體的選題,學生在課下可以通過與小組內成員溝通,選定自己認為較簡單且能夠出彩的PPT選題,并在課下搜集整理好素材,分析好每頁PPT中的包含內容。在課上,為學生的練習與合作留足時間,讓學生將自己的選題能夠表達明白。最后,為每個學習小組給出評分,評分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給出,綜合分數最高的小組將獲得獎品。這種將技能練習與游戲融合在一起的教學設計,有助于將原本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輸出變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促進學生從教師和同學那里獲得更多的知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合作學習缺乏具體的認知,很多學生在合作學習時只顧表達自己的看法,還有學生在與他人合作時幾乎不表達自己的看法。為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發揮自己的特長,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要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強化學生的學習自信,讓學生對合作學習產生正確的認知。具體來講,教師可以設計不同類型的小組合作學習,其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凝結小組內部的力量,讓學生在小組內獲得有效的學習。比如基于任務情境的合作學習,教師可以根據任務情境讓學生在明確學習任務的前提下與同學合作,還可以設計基于小組競賽的合作學習,良好的競爭有助于學生獲取知識,將自己認知的計算機知識與技能講解給同學,也積極在同學身上獲取知識,這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另外,小組合作需要從課上延伸至課下結合,目前各種可以實時溝通的APP,如QQ、微信等,讓學生采用群聊或討論組的功能開展學習活動,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小組合作意識,并在課上和課下的合作學習中不斷進步。
例如,在學完“設計和制作小板報”之后,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小組合作的任務,要求學生根據小組內同學的商議決定小板報的主題、設計和排版情況。從選題到排版,都將小板報的設計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從旁指導,如選題可以選擇耳熟能詳的、有趣的、資料多的,在搜尋資料時要學會利用好搜索引擎,在設計小板報的內容時設計出小組內每個同學都懂且具有一定意義的內容,排版上要以美觀大方流暢為主。教師為向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不同的小板報,讓學生在思考和討論時有具體的方向。根據教師出示的模板以及布置的任務,學生在小組內不斷討論分析,可以寫出具體的方案,也可以通過口頭商議記下制作小板報的要點。教師要根據每個人的特長確定分工,盡量在三天內完成小板報設計。每天教師都要詢問學生板報制作的進度,以免學生將所有的任務堆到最后一天,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計劃地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時,必須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如果只能按照一節理論課一節實踐課的方式授課,很難保證學生在實踐課上還能牢記理論知識。因此,教師要根據課程需求盡量將每節課都設置在機房內,在學習理論時每一個技能操作的點都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掌握。這樣,學生記住的知識要點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記住的,有助于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也通過循序漸進的操作減少了學生對計算機的陌生感。在小學階段,教師可聯系各個年級的信息技術教師,在全校范圍內舉辦信息技術展示活動。這種活動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班級內的凝聚力。
比如,在每個月末舉辦一次信息技術實際操作活動,教師會根據學生在一個月內學的知識要點,設計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又能迸發操作靈感的題目。通過不同班級學生之間的比賽,學生會發現自己與優秀學生之間的差距,而優秀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進一步指導之下不斷提高。舉辦這種活動或比賽的目的是強化學生對實踐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讓學生從單純的理論授課和機房練習中解放出來,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想象能力有發揮的余地,將校園變成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美好場所,促進每個學生在實踐操作中不斷提升。
基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體系要和學生的多元發展需求相結合。從教師課后反思的能力入手,教師要養成每節課后有反思的習慣,這不僅僅是讓教師了解真正授課和理想中授課的差別,還有助于教師發現學生在學習課程時存在的種種問題,并進行反思與總結。教師對課程的總結可以完美地體現在下節課的授課中以及預習學案的設計中,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并為學生提供更加適合他們學習需求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指導,促進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學習,同時在自主學習中收獲知識形成技能。
另外,學生的課后反思也要緊緊抓住,只有學生養成反思課上所學內容的習慣、反思自己所做的預習學案還存在哪些問題、反思在與同學合作時存在哪些不足、反思在完成作業時的習慣等等,才能夠積極與教師互動。信息技術課程不能僅僅靠教師在課堂中講解知識,帶領學生完成上機訓練,更要求學生形成自我管理與監督能力。從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來說,教師試著放手,讓學生不斷嘗試自主學習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而在此基礎之上,課后反思也要循序漸進地進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后反思習慣,有助于教師在學生的課后反思中發現更深入的教學問題,從而開展有針對性、分層次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求。
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習內容的特點,為學生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通常會遇到偏理論的知識,這種需要學生理解記憶的內容,適合通過設計客觀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借助目前多樣化的課后完成習題的模式,教師可以通過云平臺向學生設計作業,學生完成客觀題目的情況會簡潔明了地呈現在教師面前。教師根據平臺自動生成的分析報告,可以了解學生的總體答題情況以及某一名學生的答題情況,分析每道題目的正確率,并揪出所學知識的難點與易錯點。在面對實操類作業時,需要借助工具平臺設計,學生在創作區完成作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作業發布情況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而學生上傳到自己社區空間的所有作品都被完好儲存,學生可以看到自己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的不斷進步。這種工具類平臺讓計算機操作從課堂延續到課下,有助于學生在不斷操作中熟練應用。
總之,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是當前時代發展的需求,創設多元化教學模式,有助于將信息技術的學科教學變得更加靈活、創新,為學生營造出和諧、平等的學習環境,從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到不斷強化學生的信息實操本領,有效完成信息技術的教學目標,為學生的發展和提高奠定基礎。
[1] 徐建雙.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探討[J].數碼設計(上),2020,9(1):233-234.
[2] 羅永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探討[J].讀天下:綜合,2019(20):1.
[3] 陳俊鑫.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多元智能教學模式的應用[J].新課程,2016(36):1.
[4] 張華.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多元教學模式探討[J].藝術科技,2019(4):1.
[5] 戴亞萍.互聯網+環境下初中信息技術課的多元教學模式探討[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7(5):113-115.
[6] 鄭玉潔.論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模式創新與改進[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44):83.
G628,R857.3
A
1002-7661(2022)29-01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