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保山市委黨校 楊紅燕
今天的中國正在向著強起來的新征程邁進,但在變強的路上,機遇與挑戰并存、成績與問題共現。中國將去向何方,目標很明確,但征途卻很艱辛。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領域出現的問題呈現多樣性,給國家治理提出了新挑戰,作為國家治理的主要力量,政府本就該在這場治理“征途”中站在風口浪尖之上。政府的有效治理要通過政府各部門與單位進行有機結合才能實現,行政單位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
行政單位內部的組織架構、組織制度等都有固定的模式,這樣的模式有其獨特的優勢,那就是穩定、執行力強、容易統籌等。但這樣的模式也會讓行政單位內外部的很多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與利用,逐漸讓單位失去創新動力。各類行政單位領導者營造單位溫潤“小氣候”,是高效整合行政單位內外部各種資源、優化單位內部各要素之間結構、提高單位“內生動力”的必要之舉。溫潤,多指人的性格和語言溫和柔順,也指氣候溫潤,總之就是美好、舒服之意。行政單位溫潤“小氣候”就是指單位中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和諧共生。更具體的是指行政單位內部黨組織、行政組織、群團組織、各部門、各科室、各要素之間縱向和橫向之間深度協調、配合、可持續健康地發展,讓干部在一個政治生態良好、舒適、健康的環境里工作,最終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為群眾服務、為社會服務。行政單位內部與外部各要素的關系也如生態大環境的各要素一樣復雜,且相互影響,這些要素能否有機結合是單位溫潤“小氣候”能否營造成功的關鍵。
國家治理的三大主體為政府、市場、社會,其中,政府是三大治理主體中的中堅力量。關于政府治理,從中央的頂層設計到基層的具體執行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政府治理這個“大氣候”是朝著好的、健康的方向發展。“大氣候”的營造至關重要,因為政府治理健康“大氣候”決定著各類行政單位“小氣候”的舒適度,如果“大氣候”不健康、不舒適,那政府各個相關部門與單位的“小氣候”想要保持健康、舒適的狀態就非常難,行政單位“小氣候”也不例外。同時,各類行政單位的“小氣候”健康與否也在影響著政府治理“大氣候”的健康狀況。政府治理健康“大氣候”的營造與保持需要政府各部門與單位健康“小氣候”的共同營造與保持,具有溫潤“小氣候”的行政單位就是重要主角。行政單位是政府具體治理的部門,其管理水平與服務能力直接影響政府公信力。如果行政單位“小氣候”出現了問題,就會引發公眾對政府治理“大氣候”的質疑。如果每一個行政單位領導者都有能力營造單位溫潤舒適的“小氣候”,那自然對政府治理“大氣候”就會有更多正面的影響,促進“大氣候”良性循環,提高“大氣候”質量。所以,行政單位領導者營造單位溫潤“小氣候”是提高政府治理健康“大氣候”的必要之舉。
隨著政府治理大環境的變化,行政單位面對的外部環境出現了很多新挑戰,例如,需要解決的是各領域交織在一起的復雜問題、是超出行政單位領導者和干部認知范圍的新問題、是措手不及的突發性問題。面對的服務對象已不再是改革開放前或改革開放初的群眾,而是新時代的群眾,他們各方面意識覺醒,對政府的期望值很高,要求的服務水平也很高。面對這樣的外部環境,如果行政單位還是按部就班、一成不變地開展工作,行政單位領導者與干部還是只滿足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不及時調整單位內部的各種要素,營造一個健康溫潤的“小氣候”來適應外部環境,那將是很危險的。所以,行政單位領導者應充分利用好各種資源,及時優化內部組織與人員結構等,營造各要素之間協調、高效發展的溫潤“小氣候”是應對外部環境與挑戰的重要之舉。
行政單位都是非盈利性財政撥款單位,組織架構、組織制度、組織建設等都可以“被動”接受,被人們稱為“金飯碗”“保險箱”,所以,才會有之前“一張報紙、一杯茶坐等下班”的夸張說法。這樣的舒適環境缺乏競爭,讓部分單位失去了應有的活力,也讓一些行政單位的領導者處于一種相對舒適的環境中。隨著社會多樣性的變化,相關行政單位所面對的問題前所未有,有少部分行政單位的能力已經不能解決目前出現的問題了。國家頂層設計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進行機構改革、制度建設等,很多行政單位也是被改革的對象,在這樣充滿變數的大形勢下,大多數行政單位領導者感覺到前所未有的“不一樣”。政府治理的“大氣候”發生了質的改變,所以很多行政單位的領導者和干部感受到了壓力、緊迫、本領恐慌等。很多單位的領導者開始思考,如何在政府治理“大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優化單位內部結構,提高效率,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方式,提高單位的辦事效力、服務群眾的能力、環境的應變能力等。讓行政單位充滿活力,適應政府治理“大氣候”,很好地應對外部環境變化。隨著各類行政單位領導者營造單位“小氣候”意識的覺醒,從十八以來,政府辦事效率直線上升,群眾滿意度大幅度提升,黨委政府在社會上的正面引導優勢明顯凸顯。
行政單位領導者在營造單位“小氣候”的過程中雖然成績凸顯,但問題仍然存在。就目前行政單位領導者營造單位“小氣候”的現狀來看,大概分為三類:第一類,主動營造型。這一類行政單位的領導者具有非常敏銳的洞察力,他們意識到目前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家的各種改革政策不是“一陣風”,而是會為了適應社會發展持續發力,如果單位不主動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資源營造單位溫潤“小氣候”,那注定適應不了政府治理“大氣候”,也適應不了社會的變化,更解決不了新問題,是要被淘汰的。這部分行政單位的領導者在不違背原則與頂層設計的基礎上,思考如何通過改革、創新來營造單位高效、舒適、能抵御風險的溫潤“小氣候”。充分利用單位內外部各種資源,結合單位內部實際,將外部資源與內部實際進行有機結合,突出單位各組織的具體職能,并加強合作、互相“補臺”,優化各科室與人員的職能職責,內外部因素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單位內生動力,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這樣不僅很好地適應了政府治理“大氣候”的改變,同時對“大氣候”也有一些正面的影響,一些先進典型就是最好的證明。第二類,被動營造型。這樣的行政單位領導者持一種觀望態度,比較保守,一部分領導者也想把單位的“小氣候”營造好,但不知道怎么去做,傳統的思維方式沒有徹底改變。還有的領導者想做但不敢做,怕犯錯誤,抱著不犯錯誤就行的態度開展工作,嘴里喊著創新、改革,卻在創新與改革的路上從未主動邁出半步。這些行政單位的領導者在營造單位“小氣候”的過程中常常處于一種被動狀態,抱著“不改革、不創新不行,這是大政方針,那就上級說怎么辦就怎么辦”的思想,不結合單位實際進行改革、創新,穿著改革、創新的“外衣”干著和原來一模一樣的工作。這樣被動營造單位“小氣候”的領導者危害非常大,會把一些顯性的問題“化上妝”變為隱性的問題,制造出更多的問題。這些領導者所管理的單位不出現問題則罷,一旦出現問題就會盤根錯節,傷及元氣。第三類,無動于衷型。這部分行政單位領導者處于一種無所謂、后知后覺的狀態,他們對于外界的變化不關心,對于單位內部的建設不思考,還是用傳統的思想思考問題、用傳統的工作方式開展工作、用傳統的領導方式領導員工,沒有從領導者向管理者的身份轉變,還是抱著“行政單位又不是企業,要那么多創新干什么”的思想,看著社會的變化,有少部分行政單位領導者還在慶幸自己在行政單位無需那么折騰,表現出一種無知的“優越感”,渾然不知行政單位所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行政單位主要是為社會、為群眾提供無償服務,在營造單位“小氣候”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相關原則,無論怎么改,都不能改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無論怎么改,良好的政治生態都是基礎。在堅守原則的基礎上,行政單位領導者要堅持與時俱進和因地制宜,要有大膽創新、勇于改革、擔當、直面各種問題的能力與膽量。根據不同時期的主要任務和社會集中的問題,結合本單位實際,因地制宜地進行高效管理。在堅守原則的基礎上,盤活相關內部與外部資源,讓這些資源成為單位“動起來”的助推器,讓問題和壓力變為單位進步的動力,讓整個單位變得既講原則不突破底線,同時又隨同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得鮮活起來,能更好地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營造單位健康、可持續的溫潤“小氣候”。
行政單位的領導者一定要從思想觀念上徹底轉變。行政單位不再是人們眼里所謂的“金飯碗”“保險箱”,當前的行政單位要想在現代化的洪流中真正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必須轉變觀念。今天的社會多姿多彩,人民需求豐富多樣,但政府還沒有能力一下子對所有問題給出滿意的答案,這時勢必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如果作為政府職能部門的各類行政單位領導者還抱著之前的老思想、老方法進行思考和管理,那自然是要出問題的。作為行政單位領導者,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從之前被動式接受指令轉變為積極主動思考未來之路。作為行政單位領導者,一定要在頂層設計之下主動去思考,如何整合各種資源與要素,激發單位內生動力。走第一步就要主動結合實際去想未來的兩步、三步、四步,甚至更多步。從領導者向管理者轉變,從被動工作向主動思考轉變,營造單位積極、主動的溫潤“小氣候”。
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行政單位領導者在營造行政單位“小氣候”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以人為中心”的原則。營造單位溫潤“小氣候”是為了讓行政單位黨員領導干部能在一個政治生態良好,且充滿活力、健康、高效的環境中工作,最終能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充分體現的是“一切為了人民”。而行政單位溫潤“小氣候”的營造,最終靠的也是人。所以,行政單位領導者一定要深刻認識到這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年代,在單位溫潤“小氣候”的營造過程中,要充分做到人盡其才,注重人才,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其最大的效能,營造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單位溫潤“小氣候”。
行政單位文化在行政單位溫潤“小氣候”營造的過程中是只無形的大手,也許看不到也摸不到,但他卻是整個單位凝聚力量的核心關鍵。行政單位領導者要轉變只有企業才需要企業文化的概念,要深刻意識到行政單位文化的重要性,要注重意識領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無形的文化領域的建設,要注重將紅色文化、傳統文化、本地文化與本單位特色結合起來,將各種文化的精髓結合起來,形成屬于自己行政單位的單位文化。行政單位文化的形成需要很長的時間,行政單位領導者一定要有耐心與恒心,調整心態,正確看待政績,要深刻意識到單位文化領域如果出了問題,一天兩天是察覺不到的,但一旦出了問題,那往往是很難逆轉的錯誤。行政單位文化一經形成,單位的穩定性、凝聚力、執行力會有質的改觀,所以在營造行政單位溫潤“小氣候”的過程中要將單位的文化建設作為一個重要的軟實力來抓,營造具有內涵的單位溫潤“小氣候”。
制度是一個單位高效運轉的硬性保障。行政單位的制度架構大方向是明確的,但對于單位內部各組織、各科室、各崗位之間的關系具體如何優化,有很大的創新空間。行政單位領導者在制度建設上導向一定要鮮明,特別是選人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等一些單位基本制度要結合溫潤“小氣候”營造的方向制定。制度要具有針對性,要成為提高工作效率的助推器,而不是成為高效工作的束縛器,要制定出既有高度又有溫度的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行政單位領導者要改變“制度上墻,只是為應付檢查”的老套做法,要把各種制度變為營造單位溫潤“小氣候”的保障器,讓制度從單位文化那只的無形的手變為強有力的有形抓手,從而營造有制度保障的單位溫潤“小氣候”。
行政單位領導者在營造單位溫潤“小氣候”的過程中要充分用好高科技、大數據等手段,打破思想禁錮,對于單位可以公開的數據,通過一定的平臺及時公布,這樣有利于大數據采集、分析,找出本單位負責領域的成績與問題。行政單位領導者還要沖破傳統單位理念的枷鎖,抱著開放、融合的態度,與其他各領域、各單位進行合作,借助各領域的資源來完善單位的內部建設與管理。以行政單位為首的各單位之間要實現數據共享,最終實現各行政單位共同進步發展,實現政府、社會、市場的“多贏”。并且這樣的數據共享也能讓行政單位的各種職能更加優化,避免出現行政職能的重復或空白,最終實現更好的統籌。單位內部也要充分利用網絡高科技手段,解放思想、解放雙手,提高工作效率,特別一些窗口服務行政單位。行政單位領導者要有利用網絡科技的勇氣,善于學習,不懼怕改變與創新,同時也要有駕馭網絡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的能力,充分利用網絡高科技手段營造單位溫潤“小氣候”。
行政單位領導者要意識到,一個優秀的人才有可能帶動一個優秀的團隊,一個優秀的團隊有可能帶動整個單位優秀溫潤“小氣候”的營造。行政單位領導者要嚴格要求自己,改變“自己不貪污腐敗就是一個好官”的老思想,做一個守紀律、講政治、有道德、有底線、有擔當、有能力、愛學習的新時代領導者。高標準要求自己,做單位員工的躬先表率。在營造單位溫潤“小氣候”的過程中,要抓好單位內部黨總支和黨支部的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單位內部除了黨員領導的模范作用之外,在本單位內部可以樹立普通典型,凸顯小崗位、平凡人不平凡的思想。充分發揮單位“關鍵少數”的作用,營造一個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合理競爭的單位內部環境。但是行政單位中這些關鍵少數要想發揮最大作用,就必須要在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基礎上,不能違背人民意愿,否則這些關鍵少數就會成為“反面典型”。行政單位領導者要朝著營造“先進典型單位”溫潤“小氣候”的方向持續努力,主動適應政府治理健康“大氣候”,給政府治理健康“大氣候”更多的正面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