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闞文華,王玲,羅清欣
高校承載了培養科學技術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黨支部作為黨基層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與高校學生黨員密切聯系的橋梁。數量眾多的支部蘊藏著巨大的人才資源,是全黨工作力和戰斗力的基礎,如同星星之火。高校黨支部要落實黨賦予的責任和使命,提高學生黨員的思想覺悟,保持黨的先進性,讓學生黨員在人民群眾中起到先鋒模范作用,讓思想政治建設落實到群眾,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輸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增加新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對高校全面開展課程思政提出了明確要求。在高校黨支部建設中,往往存在理論與實踐相互隔絕、課堂內外聯系不緊密的問題。基于以上問題,在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思政教育要求的明確指導下,我們嘗試在新模式下探索一個行之有效的基于區域融合共建的黨員成長和教育方式— —“田野思政”。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鄉村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田野這一廣闊的平臺,讓學生了解鄉村的歷史變遷和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了解脫貧攻堅成果的來之不易。利用學科優勢,切實解決鄉村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豐富學生的閱歷,有助于激發其社會責任感和增強其民族認同感。“田野思政”架起專業理論實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橋梁,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打破長期以來專業理論實踐和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之間的“孤島效應”,這一創新的舉措有利于將愛國精神融入學科教育之中,更好地培養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者、傳承者和踐行者。
課程思政是要將政治教育融入課堂,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追求,潛移默化地影響其行為方式。“田野思政”這一新的模式借助廣闊的田野空間,將抽象的知識與鮮明的真實世界相結合,在理論和實踐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以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相比于傳統的課堂講授枯燥無味的教育模式,“田野思政”這一創新探索更加生動、形象和有趣,這是一個將道德教育實踐化和具體化的過程,充分培養了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新的模式遵循了“具身德育”的德育理念,具有科學性和創新性。
區域融合黨建對學生的意義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為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和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相較于相對枯燥和形式單一的學校教育,區域融合黨建讓大學生跳出學校固定的“圈子”,開始走向社會,不斷增長自己的見識,并在社會實踐中探索發現中獲得成長。
第二,有效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加強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和管理。不同于高校的黨組織生活等傳統形式的活動,區域融合黨建后,高校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甚至組織社區的黨組織活動,有助于學生學習體會到學校難以授予的知識,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提升自我。
第三,可推動高校基層黨組織創新支部活動,增強支部活力,發揮學生黨支部的思想引領作用。學生在參與社區黨組織的活動后,可將學習到的內容轉變運用到校內黨組織活動中,有助于學生黨支部不斷創新發展,保持生機與活力。
區域融合黨建對社區基層黨建的意義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高校學生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區基層黨組織人手不足的問題。研究發現,社區基層黨組織工作人員中年輕人的比例占少數,而中年人的比例占多數,這是因為年輕人對基層工作的不向往。社區工作人員們往往“身兼多職”,多數工作人員因為年齡原因體力跟不上,導致遇到特殊情況時,往往力不從心,不能及時為居民排憂解難。高校學生的加入,能有效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大大提高辦事效率,增強社區居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第二,高校學生的加入,為社區基層黨支部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有效提升了社區基層黨支部的活力。年輕人做事有沖勁,有干勁,年輕人奔放熱情,充滿活力。年輕人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著好奇,他們具有執著的探索精神。社區工作難免帶有枯燥乏味,而年輕人的到來,增添了幾分活力。
如果將黨的建設看作是修建一棟高樓,那么基層黨組織在修建的過程中發揮的就是地基的作用,它保護“建筑物”的安全,使其正常使用而不遭受破壞。基層黨組織形式多樣,它們分布廣泛,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與人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適當調整各基層黨支部的工作關系,對整個區域的融合發展有重要意義。在高校中,基層黨組織的存在形式是高校基層黨支部。它是黨在高校戰斗力的基礎,是推動黨建工作的重要力量。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創新發展是提供發展動力的不二選擇,要求我們突破常規,力求創新。為實現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更好發展,將高校與社區相結合是一項重大突破。
目標是行動的先導,共同明確目標是達成同向、同行的動力源泉。當前背景下,探索區域融合共建,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實現高校、企業、社區黨支部的高效合作,在打通屬地不相隸屬的黨組織之間的壁壘,激發基層黨組織活力方面,具有深遠意義。由高校基層黨支部牽頭,帶領地方各級黨組織助力區域融合黨建,實現校地黨組織優勢互補。
高校與地方各級基層黨組織共建形式不能僅局限于共同舉辦幾個活動,聯合開展幾項工作,而是要實現全方位、多領域的共建,在基層支部建設方面,屬地基層黨組織與學校基層黨組織通過支部共建,搭建平臺,讓學生黨員參與基層治理,探索基層治理體系構建的新載體、新平臺,為基層治理難題提供思路和方法,為社區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同時社區提供平臺資源、社會資源、群眾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專業知識、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特長提前融入社會,在基層實踐中磨煉意志、鍛煉本領,最終實現合作共贏,激活支部發展動力,創建基層黨支部共建活動特色品牌,探索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具體措施和途徑。
高校可憑借專業知識、科研技能等方面的優勢,為地方黨支部黨員業務能力提升、事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撐,為社區、企業提供文學藝術、法律政策、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咨詢服務。雙方黨支部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在深入摸排當地企業與群眾以及高校與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構建成“走訪群眾——梳理難題——提供支持——跟蹤服務”的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的專業特長,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協助解決實際問題。高校學生黨員可以在區域城市文明建設、環境衛生維護、文化宣傳、社區居民矛盾調解、居民素質提升、心理輔導等方面建言獻策,為區域黨建工作作出貢獻。區域地方黨支部可以發揮平臺資源優勢,拓寬高校學生黨員實踐活動領域,增加高校學生黨員生深入基層了解社會、了解基層工作的機會,例如共建工作室、教育基地、服務中心等。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創新發展是提供發展動力的不二選擇,要求我們突破常規,力求創新。將高校的人才、科技優勢與屬地社區的平臺、基地優勢互相融合,實現區域融合黨建,是推動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舉措。高校基層黨支部助力區域融合黨建,要堅持以黨的政治思想為統領,充分發揮青年大學生人才優勢,不斷創新與屬地黨支部的合作點,走人才培養和學術成果轉化新道路。努力學習探索高校學生黨支部與基層社區黨支部共建新思路、新道路、新方式,通過支部共建切實有效解決企業實際發展問題,高校基層黨支部在助力區域融合黨建工作中不斷推陳出新,提升支部共建內涵,實現以高校黨建帶動屬地黨建,校地黨支部持久合作、共同進步,進而實現區域融合發展。
創設情境能直觀有效地促進黨員們對問題認知的效果,是踐行黨員課程思政過程中常用且便捷的方法。黨組織活動是加強聯系黨員的重要樞紐,也是啟蒙、糾正預備黨員思想的重要途徑。了解黨員優秀實踐事例,感受黨員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精神,是我們學生黨員日常該多多滲透的地方,為學生黨員今后的實踐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通過創設情境,使得課程內容與思想教育有機對接,實現了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效銜接。
學生將書本中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自身思想融合后運用于實際社會,這就是所謂的專業實踐。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實踐既是鍛煉和提升學生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過程,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必修環節與“立德樹人”的重要方式。我們要在專業實踐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打破長期以來兩者之間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
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好,鄉村發展調查課程從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消費能力等開展研究,發現經濟發展太快帶來了許多問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戶戶的垃圾產生量日益增加。以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為例,作為學生黨員,利用專業知識替鄉村老百姓們解決好垃圾分類、回收等問題是我們分內之事。垃圾里大部分都是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如果能較好地處理這些可回收利用的垃圾,那必然能造福百姓、國家以及環境,因此身為大學生黨員,我們也需不斷精進自身專業技能,靠自己強大的專業知識服務百姓、服務社會。通過這樣的課程,不斷去引導學生黨員們不忘自己的雙重身份,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將專業知識實踐于老百姓身上,為他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教育部等八部門在《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強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等活動中,創辦形式多樣的“行走課堂”。同樣地,黨支部建設過程中也應安排相應的“行走課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不斷實踐,才能摸索出一條適合幫助老百姓發展的道路。
通過加強黨支部與社區之間的聯系,幫助社區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讓社區提供了一個平臺供學生黨員們去實踐與學習。讓學生黨員了解鄉村社區治理,小到調節居民糾紛、宣傳黨史、垃圾分類等,提高居民各個方面意識,大到整個社區的一個管理模式、未來發展方向等等,從一個年輕有為的大學生黨員角度為鄉村社區出謀劃策。
高校學生支部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的工作。探索支部共建模式,實現校地合作,通過與基層黨組織的聯合,拓展“田野思政”實踐陣地,引領學生走入社會、深入基層,使黨組織更具凝聚力,全面細致地覆蓋和落實學生黨建工作,注重實際成果,推動學生黨建工作不斷前進。通過區域融合共建的“田野思政”模式,讓青年學生感受社會、認知社會、服務社會,激發青年學生干事、做事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