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 尚應祥
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各國之間關于人才的競爭愈發激烈,誰的新生一代更有力量,誰在國際競爭中便會贏得更多的主動權。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尤其是進入新時代,面對信息化、全球化的各種挑戰,培養更加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任務變得尤為迫切,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更新教育觀念與方法,使愛國主義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揮其無可比擬的作用。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強大生命力,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延續至今,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千百年來深深注入中國人民骨髓的愛國主義傳統,成為鼓舞全體中華兒女艱苦奮斗、團結一致的強大精神支柱。
在歷史的星河中諸多名垂史冊的愛國主義志士閃耀著奕奕的光輝。汶川、玉樹,每一處都是民族血的印記,每一處都是中華兒女不屈的豐碑,越是在民族艱難時期,我們就越能感受到中國人的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雷鋒、王進喜、孔繁森、郭明義,每個名字都是愛國主義的生動詮釋,他們用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著,中華兒女擁有著無窮的力量。他們是忠誠的愛國者,是大寫的人,是民族的脊梁;疫情期間,無數白衣天使、解放軍戰士,甚至還有一些普通平凡的人們成為“最美逆行者”,他們身上所展現的是千百年來融入中華兒女血液中的愛國主義情懷。他們始終懷揣著對祖國和人民最真摯的愛,他們讓自己的人生充滿價值。
歷史的車輪一刻也不停歇地疾駛過,回顧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愛國主義一直都是實現祖國統一和維護民族團結的獨特橋梁。借鑒歷史,回顧現實、展望未來,中國人民愈來愈認識到,中國人什么時候團結一心,國家就強盛安寧、百姓就安居樂業,什么時候分裂內亂,國家就積貧積弱,國人就任人宰割。經歷了民族的沉淪與崛起,見證了歷史的苦難與輝煌,中國人民清醒地認識到,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能去觸碰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這一條紅線,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能阻礙國家和平統一的歷史進程。
《新時代愛國主義實施綱要》中也指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面向全體人民,聚焦青少年”[1]。但就當前青少年學生思政課的具體教學實踐來看,仍然有若干問題需要解決。
我國青少年學生階段所使用的例如語文、歷史等教材,全部在2016年經過統一編排并推廣使用,教材中包含著多種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元素,為教師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和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些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往往是“打折扣”的,老師們更多的是讓學生們以“機械的記住結論”的方法去學習知識,以應付考試和教學調研,完成相應的課程。那些本應該使學生振奮和感動的英雄故事,那些本應該成為學生們心中偶像的“大寫的人”,竟然僅僅是學生們提取觀點的素材,而難以在孩子們的頭腦中樹立愛國主義的高大形象,難以在孩子們的心中埋下報效祖國、忠于人民的種子。
就是在當前的這種教育方法之下,我們雖然有相對完備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卻無法很好地將這些內容付諸實踐。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產生陌生感和疏離感,從而使得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在踐行愛國主義上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言行一致,而這一些負面的新聞會通過網絡社交平臺灌輸給青少年學生。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待形成,極易被這些負面新聞所誤導,最終就形成了只將愛國主義掛在嘴邊的“形式主義”,卻很少會有真的從行動上去踐行的“行動派”。
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為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在當今的社會上,大多數的家長只關心孩子學習成績,甚至在很多家庭里,家長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升學。這也是導致其他方面教育的缺失,其中包括青少年愛國主義的教育;其次,少數家長認為那些愛國的榜樣和典型大多是出現在近現代民族屈辱的時期,而在當前國泰民安的社會主義時代下,愛國主義思想被淡化,愛國主義教育在這些家長的眼中也就相對地沒有那么重要。他們認為,愛國主義情感多停留在歷史上面,難以和當前的社會現實掛鉤;最后,極少數家長和孩子認為學科知識教育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而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學校分內應做的事,這些家長認為,學校不僅要完成必需的知識教育任務,同時也必須做到對孩子應有的愛國主義教育。家長只需要負責把孩子送到學校,至于愛國主義教育,就是學校和老師應盡的職責,而自己則是一個“甩手掌柜”。
近年來國家也進行了不少的愛國主義宣傳,各地方的媒體也通過一些社交媒體進行了相關的宣傳,推出了大量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但就總體而言,社會收看率不高,社會的關注度、響應程度不夠。仍然以今年疫情為例,各個學校廣泛開啟的線上教育,但學生僅僅學習的是課本知識,很少有機會能夠去借疫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活動。每一個青少年都在經歷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以身邊的事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必然能夠事半功倍。在我國,國旗只在重大節日時出現的比較多。而在地鐵、商場等地方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娛樂明星代言的海報,卻鮮有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
經濟全球化和網絡信息化的高速發展,使得各種外來文化漸漸深入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情人節、圣誕節等節日在我國大中小城市年輕人中日漸盛行,其受歡迎程度甚至超過了一些傳統節日;上網、追星、攀比、游戲、追求時髦等現象在青少年群體中越來越普遍。在隨機抽取50名青少年進行的問卷調查中,面對“長大后你想去哪里生活、在什么樣的國家工作?”的問題時,令人驚訝的是竟然有近一半的孩子給出了出國的答案。相信這樣的現狀能夠引起更多人的思考——擁有五千年文化傳統的中國是否真的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去應對這些沖擊?
具體到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學校對眼前問題考慮較多,而對面向未來的事情思考尚少;二是學校較為重視思想品德與社會教育,缺乏在各個學科的愛國主義教育滲透;三是學校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較為高大空洞,缺乏貼近生活、富有新意的內容。
具體到家庭,現如今,我國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21世紀的孩子們缺少的不是營養、金錢,也不是來自家庭的愛,而是愛國主義教育。面對日漸加劇的競爭,很多家長們無時無刻不在幫孩子樹立現在要好好學習、將來長大找個好工作、過舒適生活的人生理想,卻鮮有家長會鼓勵孩子要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生理想去報效祖國。“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大多數家長的心中只顧及自己溫馨的小家,而往往忽視了一個又一個小家匯聚成的大家。家長已經很少會給孩子講述雷鋒、董存瑞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愛國故事了。
在“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時代,要將愛國主義教育真正高效地落實于青少年學生思政課,就必須積極開拓教育路徑,為前述問題找到可行的方案。為了解決好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產生的問題,對其展開高效的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各個方面應密切配合。
五千年歲月蹉跎,古老的中華民族在歷史的滄桑變遷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教育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始終照耀著每一個中華兒女。愛國主義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之中,“夙夜在公”是指那些日夜為國家的事業而奮斗的人;在《尚書》中也提出“以功滅私”的思想,體現了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重要品格;在《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理念直到今日仍然對世人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再到后來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是婦孺皆知、膾炙人口的愛國詩句,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愛國宣言和人生信條。因此教師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加強自身對傳統文化全面了解的本領,這樣才能在課堂上作更生動的詮釋,以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時還應當重視學生愛國情懷與愛傳統文化情懷的統一,只有借助傳統文化進行正確引導,愛國主義教育才能不流于形式、停于表面。
課程思政理念也是傳統文化熱潮掀起之后,各級各類院校教學改革的主要趨勢之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要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和辦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2]的要求。學校應當意識到,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師立德樹人的思想也應當在課堂上得以展現。所以,每一個學科教師應當充分挖掘學科知識與課程思政之間的切入點。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調動學生跟老師一起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中呢?其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創設良好的課前氣氛,使學生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由此更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其次,要做到知行合一,思政課教學的關鍵在于理論聯系實際,要在吃透教材的同時,關注時政熱點,關心國家大事,并針對課堂教學內容篩選材料,有針對性地將實際內容融入課程之中;最后,要鼓勵學生交流,教會他們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學生性格的差異會導致表達情感的途徑和方式不同,內向和膽小的同學往往無法用準確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課堂的互動效率,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會學生如何表達就顯得尤為突出、尤為重要。
首先,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它不僅僅需要教師自身樹立這種理念,也需要國家和社會層面做出最高水平的決策,只有這樣才能引起高度重視,創建出一個能夠促進教師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教育政策和社會環境,使教師能夠更好地完成愛國主義教育的工作[3]。要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鼓勵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關心學生思想品德成長。同時,要在社會形成真正尊師重教的社會氣氛,為教師從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營造真正的正向環境。
其次,愛國主義教育也需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第一,要結合青少年的年齡以及性格特點,打造符合青少年學生思政課堂的教材,在講述愛國主義故事時,可以將使用能夠吸引青少年注意力的漫畫、圖片等形式和講述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有機展開。第二,要盡可能地開發更多的愛國主義教育新途徑,如對烈士陵園、戰爭遺址、軍營等進行實地考察,了解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新成就等形式,進一步開發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使學生有更多的渠道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第三,學校要在規范懸掛校旗、校徽的同時向學生明確講解其中緣由,同時在醒目的地方懸掛名人畫像、愛國名言給予學生耳濡目染的熏陶。要創新校園文化開展路徑,開展更多豐富多彩又極向上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營造一個愛黨愛國、陽光青春的校園環境。
青少年由于年齡的限制,在學習知識和了解知識的同時也會根據自身的能力選擇性接受。對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無論是學校管理者還是各任課教師,都應當重視教育形式多樣化、教育內容豐富化,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挖掘鄉土資源。通過借助地方紀念館、博物館、教育基地等紅色資源進行愛國主義情懷教育。由學校教師牽頭,組織學生共同觀看一些紅色革命影片,再由專業人士進行講解,讓學生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系。第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述身邊的愛國主義事件,例如和學生共同觀看新聞聯播中的優秀愛國主義案例,使學生感受到當下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鼓勵學生樹立為祖國發展而貢獻力量的愛國意識。第三、與傳統節日相結合。現如今婦女節、兒童節、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等重要節日比比皆是,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展開相關的慶祝活動,對學生進行革命歷史、“五四精神”、愛黨、愛國以及國防教育,帶領學生收看相關領導人講話和閱兵活動,將重大節日、紀念日打造成為具有重要意義的愛國主義教育戰略陣地。第四、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各行各業的改革也提供了諸多可能,青少年對電子產品并不陌生,學校可以通過開設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定期向青少年推送一些愛國主義教育的相關內容,還可以通過成立興趣小組,擴大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使所有學生都能及時接收到各類相關的新聞熱點話題。
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老師肩負著培養下一代的責任,老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一面鏡子,是學生的指路明燈”[4]。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在思想上認識到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更要在行動上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培養跨世紀一代新人的基礎性工程而積極落實。首先,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文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青少年學生課本中編排了很多愛國主義教育的題材,這些題材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祖國的偉大。教師需要站在整體的高度,將每一篇具體課文細致處理,既要突出體現愛國主義,又要體現教材之間高度融合;其次,有效發揮情感教育的優勢。青少年世界觀尚未形成,對教師會產生崇拜和敬重的心理,因此,教師對事物所持的態度,也自然而然成為學生對其愛憎的尺度。如果教師激情盎然,學生必然不會無動于衷,同樣如果老師自己都波瀾不驚,那么學生也絕不會心潮澎湃;最后,教師要和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尤其是在描繪祖國疆域遼闊、山河壯麗、歷史悠久的內容時,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強烈的愛國之心,這樣才能受到教師的影響,把愛國主義教育種子植根于自己的心田,并生根發芽。
總之,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絕對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更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以正確的思想為引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旗幟,結合時代條件,把握學科特點,力求教育內容上的拓展、爭取教育形式上的創新、謀求教育效果上的突破,為廣大的青少年營造健康有利的成長環境和良好的社會氛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就一定能夠取得長遠的進步和更可喜的成績,我們就一定能夠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熱愛祖國、技能豐富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