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蔣慧敏
奮斗精神一詞,我們早已在各類報紙、雜志、新聞中屢見不鮮,它似乎成了一個“老生常談”的概念,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更凸顯了奮斗精神在當前時代的重要性,可以說,一切事業的成功,都需要奮斗精神的指引。
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就奮斗精神一詞,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從中華民族本身說起,例陳其重要性:“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中國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斗[1]。”由此可見,奮斗精神是中國人民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最亟須的行為指引,是中華民族在信息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中實現國富民強的不二法門。
同年九月,在盛大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全國的教育工作者們強調:“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2]。”
我國向來是尤為注重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和培養的,而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深切寄語、對教育工作者們的諄諄要求,無一不預示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學生們奮斗精神的培養都會是中國教育的重點課題之一。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青少年學生們的素質程度會極大地影響國家未來的發展,而從當今中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上可見一斑。可以認為,黨和政府正著手于布局中國未來的發展,志在培育一批具有奮斗精神的青年力量,助力國家未來的進步態勢,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夯實足夠的基礎。我們可以相信,隨著一批又一批具有奮斗精神年輕人的出現,中國終將會成為一個全民奮斗、全民幸福的國度。
當然,在這之前,當代中國的教育者們也應當積極布局大學生們奮斗精神的培育和養成,這不但有利于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完整的三觀,提升他們的人生幸福感,還可以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洪流,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水源。
泱泱中華,自古以來便是以奮斗為根本的國度。閱遍史書,逐行逐句都記載著勤懇的中華民族是如何以一腔熱血奮斗不息,遇山移山、遇海填海,即便歷經苦難、挫折,依舊在世界的東方建立起偉大的國度。可以說,奮斗精神是刻在我們所有中華兒女、炎黃子孫血脈里的基因,這種基因亙古不變,即使是在信息全球化、國際間競爭愈演愈烈的如今,仍舊促使著我們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目標不斷前行。
談及奮斗精神,這并不是一個獨屬于新時代的詞匯,拆文解字,要將“奮斗”和“精神”分開去談,再逐一組合,才能探究其中真諦。
奮斗一詞最早出于元末編撰的史書《宋史》之中,作為我們耳熟能詳的二十四史之一,在其中的《吳挺傳》中有著如下記載:“金人舍騎操短兵奮斗,挺遣別將盡奪其馬。”這里,奮斗只取其字面意義,即奮力戰斗。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奮斗一詞也衍生了其他含義。到了建國之后,黨中央也多次呼吁團結全黨全國共同奮斗,共同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3]。到這里,奮斗一詞便有了我們當前語境中的含義,即為了遠大的夢想、目標而不懈努力的過程。而本論文中,也將以此作為釋義,來對奮斗一詞進行解析,即某一行為主體或不滿于現狀或追逐于理想,為了達成目標而勇于面對壓力、挫折、困苦,不斷抗爭的行為。
精神則可以理解為思想意識的一種,是指作為人類的我們所獨有的,結合了品質、行為、思維的一種哲學概念。它是一個名詞,卻無法名狀,更多體現在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和作為之上。精神一詞最早出現在《呂氏春秋》之中,作者從自然、哲學兩個方面對這一詞語進行論述、解析。然而,不論從哪個方向而言,我們都可以將精神理解為生命的伴生體,并認為,只有有著精神的生命,才可以進行一系列的社會活動。而在本文中的精神一詞,則代指人的意識、思維以及心理狀態,它通常對我們的生命有著積極的意義。
到此,我們將兩個詞組合起來,即可得到“奮斗精神”這一統一的概念。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奮斗是一個動作或是一種行為,而精神則是對這種動作、行為的指引。沒有一個明確精神的支撐,奮斗行為是難以成為一種持續性狀態的。而我們作為奮斗的主體,則更需要奮斗精神的加持,才能夠在對目標、理想的追求上,孜孜不倦。
王易在《傳統文化與思想教育創新》一書中,將奮斗精神概括為一種開拓進取、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4],這非常準確地描繪出了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人民不懈奮斗所造就的社會景象。
至此便可以對中國當代的“奮斗精神”一詞做出最終的釋義,即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實現社會主義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做出一切社會行為的指引綱領。只有我們具有了奮斗的精神,我們的奮斗過程才會是有必要的,才會是正向的,才會真正地為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
時代的不同,我們所奮斗的目標也會有所差異。把時間線拉回到抗戰時期,我們的奮斗目標便是驅除侵略者、解放全中國,建立一個由全體中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而在建國初期,全黨全國的奮斗目標則是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小康”的社會主義概念,并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正式成文,而在全國人民多年的不斷奮斗下,我們終于在2020年徹底實現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中國社會的整體層次也抵達了一個全新的維度。
從上述歷史進程中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人民所奮斗的目標是不同的,因此所需要的奮斗精神也會有所差異。就當前而言,我國國內大多數文獻對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問題的研究,仍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這顯然已經不適配當前黨和國家的部署方針,因此,奮斗精神的培育也應當與時俱進,增添更多的元素和維度。而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弄清當前中國社會所處的歷史節點。
在過去的2021年中,時值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慶祝大會,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地宣布,歷經全國人民多年以來的不懈奮斗,我們終于達成了小康社會的基本建成,完美地實現了黨的第一個百年目標,歷史性地解決了中國人民絕對貧困的問題,并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社會主義不斷邁進[5]。而第二個百年目標則需要分階段地邁進,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指出,自2020年伊始,到2035年為止,我們要持續奮斗,在已經達成的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成。
如果說在之前的階段,對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培育,是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要目標,那么在之后的十五年里,教育者們就需要改變方向,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主旨,對當代大學生的奮斗精神的培育進行重塑,力爭將其培育成為更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而處于當前時代節點下的大學生們,也需要將目光從原本更為注重經濟建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轉移到更加側重于精神建設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來,只有將自身的奮斗和時代的脈絡相結合,才能夠更好地發揮青年學子們的所學和所長,使之成為既可以助力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提升,又可以兼顧國家物質、政治、精神、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國社會呈現更加多元化、復雜化的態勢。相比于之前時代的大學學子,當代的大學生們面臨著更多的選擇和誘惑,也接受著更多信息的沖擊。眾所周知,大學時代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的重要塑造階段,一旦在這個時候“誤入歧途”,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就將會極大地影響這個人之后的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大學生好高騖遠、攀比成風,他們過分注重于網絡信息中所描繪出來“高大上”的生活,而對當前的現狀產生一定的消極情緒。除此之外,一些學生也會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引,得過且過,每天過得渾渾噩噩,用游戲和短視頻等手段肆意揮霍著人生。這類學生,往往普遍缺乏擔當和主人公意識,并沒有感悟到自己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把自己的人生目標都局限在狹小的世界觀當中,而沒有將視野放到更加廣闊的社會中來。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就是因為當代的部分大學生缺乏一定程度的奮斗精神。
艱苦奮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奮斗精神更是指引我們中國人民不斷進步、抗爭的旗幟所在。自古以來,便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箴言警句時刻提醒著我們,而縱觀中國近代史,中國共產黨便是以艱苦奮斗的精神不斷抗爭、戰斗才最終成就偉業。可以說,如果沒有奮斗精神,我們是永遠無法取得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解放,也無法擁有當前富強、民主的升平社會的。由此可見,奮斗,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主旋律,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并不遙遠的未來。
新時代必將是奮斗者的時代,當前的中國正處于“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起步時期,而借著小康社會的東風,新時代的大學生們將成為這股奮斗浪潮的主力軍,只有在大學教育中,不斷激發其昂揚的斗志,培育其不息的精神,才能夠讓他們在之后的人生中,可以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之中。我們必須要改變當前大學生們“安逸”的精神狀態,培養其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用奮斗的精神填充他們的心胸,唯有這樣,才能夠讓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讓他們擁有實現自我價值的欲望,讓他們將個人的奮斗和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
這需要當前中國大學的教育者們共同去努力,通過多個維度,共同打造一個良性競爭、互相扶持的學習環境,引導大學生們進行自我價值的重塑,以及對奮斗精神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實踐。
從當前的時代背景出發,大學生們接受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書籍、課本、互聯網、影視劇集、家庭環境,不一而足。而大學教育者們,也需要與時俱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徑和方法,對當代大學生們的奮斗精神進行培養和塑造。具體措施,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本研究在這里并不多加贅述,但萬法歸一,不論是通過什么途徑和方法,具體到內容而言,都應當以目標、榜樣、實踐三個維度進行入手。
著名的教育家弗魯姆曾經提出一個“期望理論”,具體而言則是說,人們只有在認為自己的行為有達到目標的可能時,才會得到充足的心理激勵進而實踐這種行為[6]。所以,在我們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奮斗精神培育時,必須首先讓他們認為,他們是可以獲取奮斗精神,并在其引導下實現一些既定目標的。而在這之后,則需要為其樹立一個足以達成的短期目標,循序漸進,培養其堅定不移的奮斗精神。
在目標的設置上,我們需要考慮到三個方面。其一是目標的正當性,我們必須把他們的奮斗目標和祖國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聯系起來,而不能僅僅局限于獲得怎樣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其次,是目標的難度,我們不能把目標設置得太高,如果一開始我們就告訴學生們,你們的人生目標便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那么這只會成為空洞的口號,而無法成為其奮斗的原動力。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將目標設置得太簡單,否則一旦學生們輕易實現,他們就會忽略奮斗這個過程的存在意義,認為一切都是唾手可得。最后,對目標的設立我們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人條件和個人素質,諸如此類。而在考慮到以上三種情況后,我們便可以通過目標的設置,為大學生們量身定制一段奮斗的歷程,在他們終于達成目標之后,也自然而然就會理解到奮斗精神的意義。
對榜樣的崇拜和選擇,可以判定一個社會的年輕人是否處于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之中。當前時代的大學生們不缺榜樣,可能是某個演藝圈的明星、某個運動員,也可能某個電子競技選手。或許在很多教育者看來,這些榜樣于學生們的學習和進步無益,但其實這是一種狹隘的看法。想要徹底改變一個人是很難的,在榜樣的選擇上尤為如此,我們不可能一蹴而就,讓學生們改弦更張,古語曾言堵不如疏,教育者更可以將他們的視線從崇拜榜樣的整體,引導為崇尚榜樣的某些特質,我們可以通過網絡、電視、報紙、新媒體等等方式,宣傳這些“通俗榜樣”們的優秀品質,例如運動員們數十年如一日的訓練、明星們為社會發聲的責任感、電競選手為目標堅持不懈、堅忍不拔的努力過程等等。
在獲得初步成效之后,便可以將學生的視角們引導向更具體的方向上,例如“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抗疫英雄”“最美xxx”等等。與此同時,學校也可以定期組織大學生們討論時事,通過微情景模擬,讓他們設身處地地成為自己所崇拜的榜樣,思考自己是否可以在同樣的境地中作出同樣的選擇。長此以往,在不斷地心理暗示之下,他們必將會從榜樣的故事中不斷汲取力量,并最終凝聚成為自己的奮斗精神。
實踐出真知,即便對某一事物討論千遍,如果不親身去體驗,也不過是夏蟲語冰而已,對當代的教育而言尤為如此。在大學中,社會實踐可以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補充和延展,而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讓大學生們更好地將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豐富他們的閱歷、經驗,成為他們之后人生的寶貴財富。
對于奮斗精神的培育,社會實踐同樣重要。教育者不應當僅僅灌輸給學生奮斗精神的重要性以及“照本宣科”的內涵,更應當有組織、有規劃地讓他們走出校園,進行積極向上的社會活動,并在具體的事業中,讓他們認識到奮斗精神的重要性,并將奮斗精神真正地歸于己身,成為一種“本能”。
在實踐結束之后,學校應當給予學生們精神上的獎勵,對于那些在實踐中出現偏差,乃至失敗、遭遇挫折的學生,也應當進行專業的疏導,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失敗并非源于奮斗精神的缺失,而是因為一些客觀條件和主觀努力仍沒有達到成功的基點,進而通過這種“嘗試上的失敗”,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感悟到奮斗精神的必需性和重要性,積極努力地提升自我價值,持續不斷地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