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龔敏
現代教育的出現,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更多的視角和路徑。因此,很多教育工作者開始將心理學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引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希望通過心理學的應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轉變。而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幫助學生消除學習過程中的焦慮心理,實際上就是心理學與教育教學結合的典型代表。當前大學生在自我調節方面還不夠成熟,很多學生都難以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正確地處理自己的焦慮心理。因此,需要大學英語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進行一定的培養,以此來減少負面心理對學生學習的不良影響。
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易因自身、教師或者學校等多方面的原因呈現心理焦慮現象。本文結合實踐,深入分析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心理的具體表現,并從不同主體的角度明確指明導致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心理的原因。
進入大學階段的學習后,大部分學生都不會選擇英語作為自己的專業,而英語學習卻是大學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部分大學生因為基礎較差或者學習時間安排不合理等因素,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會感到學起來比較吃力,甚至產生焦慮或者挫敗的心理。個體一旦出現焦慮心理,會在情緒以及行為上產生明顯的反應,尤其是大學生,他們需要面對就業或者升學的壓力,而年齡卻往往是處在青澀向成熟過渡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大學生往往抗壓能力相對較弱,這也導致部分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容易產生心理焦慮。就大學生英語學習進行分析,學生在出現焦慮心理后最典型的狀態就是缺乏繼續學習英語的耐心,對英語學習患得患失,自信心逐漸喪失,對英語學習的排斥心理不斷高漲等等。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因為心理上的焦慮而導致課上注意力難以集中,不能配合英語教師進行正常的英語學習,同時也失去了對英語知識進行探究的熱情,大學英語教師安排得很多任務都很難得到學生的配合。通常情況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這種焦慮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控制和梳理,就會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產生嚴重的阻礙,導致學生無法在英語學習方面取得較大的進步,而這種學習上的失敗,實際上又會進一步加重學生英語學習中的焦慮心理,最終形成一個學習上的惡性循環。
導致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焦慮心理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本文從主體的方面結合實踐,深入分析了導致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以期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措施,從理論上為緩解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心理提供指引。概括而言,導致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心理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學生方面的原因
焦慮心理產生于學生內心,與學生的心理素質、思想認知等有著直接的關系。如果學生心理素質較差,或者學生對于自我調節缺乏了解,就很容易在面對失敗挫折的過程中出現焦慮心理。當前,絕大多數的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難,并且在英語聽說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一方面想要在英語學習上獲得成績,另一方面又因為自身英語基礎較差、實際應用能力不強等原因而難以在英語學習上獲得大的突破,這就會使學生逐漸喪失正常的學習態度,開始出現心理上的焦慮。好勝心、競爭意識等,是造成學生焦慮心理的主要因素。很多學生在步入大學之后,一直極力尋找證明自己的機會,希望通過學習上的優異表現來獲得同學、教師以及家長的認可。而當自己的這種期望難以實現,其他同學又在英語學習方面優于自己時,這種焦慮心理就會更加的旺盛[1]。尤其是當前,無論是考研還是要到比較好的工作單位應聘,都比較注重學生個人的英語能力,若無法通過英語四六級等英語考試,就難以證明自己的英語能力,進而導致學生基于這種強大的壓力之下,更容易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焦慮的心理。
2.教師方面的原因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其中教師對學生的認可是牽引學生不斷努力學習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卻很少有教師能夠注意到這一點。很多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忽視了學生心理上的反應。例如,由于教師教學方法上存在問題,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學習上的不適應,進而造成學習成績的下降。這實際上并不完全是學生的錯,教師應承擔較大一部分責任。但是大學英語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卻不會對這些方面進行考慮,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努力視而不見,僅將學生最后取得的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標準。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會受到極大的打擊,進而形成心理上的焦慮感,導致學生英語學習難以順利地進行下去,甚至會在這一過程中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抗拒和排斥對英語的學習,不愿意再在英語學習上投入熱情和精力,導致惡性循環的產生。
3.學校方面的原因
雖然大學一直在進行著教育教學上的改制與創新,但是由于部分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當前絕大多數大學院校還沒有達到現代化教育的水平,仍然將英語考試成績作為評判學生英語學習好壞的關鍵,沒有在高校內部對英語教學進行有效的調整,忽視了心理咨詢和心理引導的重要性。而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之所以會對焦慮情緒難以控制,主要就是由于學校教育一直對學生的心理關注不夠,心理學與教育教學并沒有有機的融合到一起,學生并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自身的消極心理。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一線英語教師的教學思想會受到學校的影響,難以對學生英語學習中的焦慮心理進行疏導,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學校心理服務水平的提升,使得很多學生無法找到傾吐心聲、改善負面心理的途徑,進而造成學生英語學習焦慮心理的加重。學校未能關注和重視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焦慮心理,未能構建有效的溝通交流機制,導致學生出現上述心理能夠解決的渠道非常有限,忽視了學生該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
4.社會方面的原因
為了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實現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我國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的過程中,都將英語成績作為硬性的招聘標準,大學生如果沒有取得英語四六級考試資格證,在進行應聘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不能快速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導致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充滿功利心,將通過四六級考試作為英語學習的主要目的。部分學生還會因為無法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而忐忑難安,因此在心理上出現了焦慮感。而這種以分數為導向的現象,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大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產生抵抗心理,甚至會因為心理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心理,對其英語學習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部分學生因為害怕分數過低無法通過大學四六級考試或者研究生的考試,進而焦慮心理更加嚴重。
正如前文所述,大學生面對升學或者踏入社會的抉擇,也正處于由青澀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因此,大學生具有自身獨特的性格特點和年齡特點,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容易因為一點點挫折就感到壓力和自卑,尤其是英語學習成績的好壞往往和大學生考研或者踏入社會找工作有密切的聯系,這也是為何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焦慮心理的原因?;诖朔N情況,學校以及英語教師正確引導大學生,大學生積極樹立樂觀的積極心態等不斷調節自身的焦慮心理,既具有現實必要性,也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1.完善心理服務,關注學生心理
要想讓大學生具備自我調節能力,通過自身的力量對英語學習中的焦慮心理進行控制,大學院校必須在心理服務方面有所改善。首先,大學院校要認識到心理學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大學生英語學習進行分析,找到影響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心理因素。大學院校在對心理學與教育教學結合給予認可的同時,也要對學生學習實際進行了解,掌握大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情況。其次,大學院校要完善校內的心理服務建設。第一,要增設心理輔導室,安排專業的教師為學生提供心理疏導;第二,在學校內部進行心理健康的宣傳,尤其要增加學生對心理焦慮的了解,讓學生掌握一些心理疏導、自我調節的方法。最后,大學院校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對大學英語教師提出新的要求,讓其在授課過程中增加對學生學習心理的觀察,并及時對學生的負面心理給予疏導,避免因為心理上的問題而導致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的下降。
2.強化教師工作,提升教師能力
教育心理學雖然是教育教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很少有教師能夠真正地將教育心理學與教育教學聯系到一起,絕大多數的大學英語教師都缺乏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的能力,也沒有培養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的意識。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大學院校應組織英語教師進行新思想、新理念的學習,并且向大學英語教師提出明確的要求,將培養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納入教育教學的目標之中,讓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上不僅得到知識上的提升,還能獲得心理上的強化,可以隨時對自己內心的消極思想進行調整。切實改變傳統的“以分數論”為唯一導向的做法,重視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積極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并將教師的上述能力納入績效考評,以績效考核為手段,強化教師的心理工作能力,重視學生的心理焦慮問題,幫助學生有效緩解英語學習的焦慮心理,發揮良性的引導作用。
3.鼓勵學生獨立,促進學生思考
獨立是一個人成長的標志,也是一個人逐漸成熟起來的體現。學生自我調節能力應建立在獨立自主之上。學生只有開始依靠自己,并針對問題進行獨立的思考,才能具備自我控制的能力,在自我調節方面有所提升。因此,英語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鼓勵學生自主獨立,除了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外,也要引導學生獨立進行問題的探究與解決。同時,英語教師在課上還要多給學生以鼓勵,讓學生的自信心有所增長,這也可以減少學生焦慮心理的產生,并促進學生獨立人格的早日形成[2]。唯有讓學生形成獨立的人格,才能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全面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質量和效率,形成良性循環,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焦慮的心理,這種心理的出現,是該階段壓力的一種本能的體現,不應當將這種心理過于壓抑,而應當學會自我調節,最大限度地緩解這種焦慮的心理。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學會自我調節和自我解壓。
1.樹立樂觀心態
樂觀是抵制消極心理的有力武器。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減少焦慮心理的影響。樂觀心理的形成,主要與學生的心態以及周圍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有關。首先,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功利的教學思想應徹底去除。大學英語教師應更注重學生能力上的提升,減少對學生成績上的關注。這樣學生學習英語壓力就會有所下降,再加之教師經常給予學生正向的鼓勵和贊揚,學生學習的心態就會保持在一個平穩的狀態,在面對英語學習困難以及外界帶來的壓力時,也能積極面對勇于承擔,而不是被焦慮的情緒所打倒。其次,學生要有抵制焦慮心理的意識。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對自己的心理變化有所了解,當焦慮心理出現后,應及時進行原因的分析,找出造成焦慮的原因,并主動進行解決。例如,部分學生在口語交際方面一直難以得到提升,因此在口語學習方面經常會出現焦慮的心理。為了對焦慮心理進行排解,學生應靜下心來分析自己口語學習弱項的原因,并向教師求助找到提升口語的途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口語學習現狀,進而改善焦慮的心理。唯有切實行動起來,才能夠看到自己日復一日地進步,進而逐步緩解自身的焦慮心理。
2.糾正學習習慣
通過對部分大學生英語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可以發現,很多大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沒有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因此造成其英語學習上的困難。所以大學生要想對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焦慮心理進行自我調節,就應該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借助學習習慣的力量,減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困難[3]。例如,很多學生經常忽視歸納總結的重要性,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因此對知識進行記憶十分困難,導致焦慮心理激增。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歸根結底是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有問題,只要在今后學習中注重對知識的總結,強化知識的橫縱聯系,對知識樹、知識網絡等進行合理的應用,就可以有效地加深對知識的記憶,進而將焦慮心理控制在最低。
3.強化心理素質
學生還應對自身的心理素質進行完善。一個擁有強大內心的人,往往可以掙脫負面情緒的束縛,向著自己的目標堅定地前進。英語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形成不怕困難、敢于挑戰的精神,這樣學生在面對就業的壓力、學習的困難時,就可以在正向精神力量的支撐下,繼續保持昂揚的學習熱情,而不被焦慮情緒所左右。表現突出的學習榜樣可以對學生起到帶動作用,使得學生在向榜樣學習的過程中完善自己心理上的不足,逐漸形成強大的心理素質,進而抵御外界因素對自身心理的影響,時刻保持一個穩定的學習狀態,并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斷靠攏。需要明確的是,大學生切不可以通過某項考試作為唯一的目標,而是應當將目標細化為小目標,比如,以學會了20個英語單詞為小目標,通過不斷地鼓勵自己,強化自身的心理素質,從而離實現大目標的距離更近,逐步緩解自身的焦慮心理。
從心理學角度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研究,是完善大學英語教學的創新思路,對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作用。對學生進行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對焦慮情緒的控制,符合心理學與教育教學結合的實質性要求,能夠更好地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個性化問題,并且可以對學生的潛能進行進一步的挖掘,讓學生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符合新時代對于大學生英語教育的要求。教師唯有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切忌唯分數論,才能真正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大學生樹立樂觀的心態,積極應對焦慮心理,最大限度地避免焦慮心理對大學生英語學習造成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