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 張語桐,牙艷丹,周安淇,韋婉麗,楊遠菽
隨著“兼職熱”在大學校園興起,一些人喜歡“打擦邊球”。大學生兼職一般不會認為勞動關系,而是勞務關系,這使得諸如工傷,安全等是得不到保障的。至于大學生和中介的關系,是合同關系而不是勞動關系,不在勞動法保護范圍之內,大學生就會經常會遭受無良“誆騙”。這是由于大學生作為日益增長的特殊兼職群體,因社會經驗不足、就業指導滯后、對相關法律知識缺乏而常常導致合法權益受損。社會中介市場與兼職平臺魚龍混雜,大學生兼職的合法權益沒有保障。本項目從大學生兼職遇到的各種法律問題為切入點,分析原因、途徑以及權益保護方式;其中,重點通過對兼職平臺和網站的制度調查,探討“管理平臺、舉報虛假廣告、客服幫助”等方式保護權益的可行性。
我國國內法關于大學生兼職的法律規定較少,且學術界對于大學生兼職是否適用《勞動法》一直存在爭議,有多種觀點。歸根結底,這些爭議源于大學生的勞動者定位的模糊,與用人單位和兼職大學生之間關系的難以界定。
首先,國內立法對于大學生兼職工作身份的法律屬性沒有明確的規定;其次,實際適用的法律規范具有局限性。例如實際經常使用的《民法典》中只有關于民事行為能力判斷的規定,即何種情況下可被視為完全行為能力人的界定,該法典將年滿十八周歲以及十六周歲以上十八周歲以下以自己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自然人定義為完全行為能力人。《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第四條將該辦法的管理范圍限制為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進行的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并取得合法報酬的勞動。《勞動合同法》重在從法律層面上對非全日制用工與全日制用工作出不同的特別規范:對非全日制用工作了定義。規定從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可以與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可以訂立口頭協議。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不得約定試用期。雙方當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隨時通知對方終止用工等。
通過調查,大學生在面對網絡兼職平臺兼職時被侵權的維權意識并不強。一方面源于高校法治宣傳教育有所欠缺。盡管高校在反詐騙陷阱方面宣傳較多,但兼職問題卻未能顧及,例如高校并未引導大學生如何識別兼職平臺的“釣魚”陷阱、遇到因兼職權益受損如何維權等。一些學生尚且能夠及時發現自己陷入兼職陷阱中,但因為缺乏維權途徑而選擇放棄維權,以一種消極的態度對待侵權問題,對自己權益能否得到有效保護的期待性不高。高校在積極鼓勵學生應對兼職權益受損問題的作用并不能夠完全顯現,且沒有適當提供法律援助指引。另一方面源于大學生缺乏豐富的社會經驗。大學生應對資本套路時顯然處于弱勢地位,面對平臺兼職時遇到的侵權無法獲取有效途徑進行投訴,對侵權行為未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或懷著“無所謂”態度對待侵權后果。大學生“理所當然”地認為無法對抗錯綜復雜的兼職侵權,無法明晰分辨網絡兼職侵權的“套路”。侵權結果的發生致使大學生心理產生嚴重抗拒但又無可奈何的反差,故高校大學生兼職受騙、無法維權的社會現象時有發生,最嚴重的可能導致大學生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或是自殺等行為。
前文提到,兼職平臺已成為大學生在面對各式各樣的兼職方式、工作種類、薪資結構的接觸與篩選的重要途徑。同時,大學生在意識到自己的權利被侵犯時,往往首先通過兼職平臺途徑進行投訴,但兼職平臺面對維權申請,并不能及時有效地答復被侵權人,甚至出現極力敷衍逃避問題的情形。至此大部分大學生因于兼職平臺維權時出現的問題,產生落差心理,對后續其他途徑的維權積極性也不高。
目前我國關于平臺本身的規范立法不足,主要問題表現為平臺管理規范的地方化、平臺規則自成一體、平臺自身算法運行具有隱蔽性。平臺自身的算法和制定的規則都是為了規避監管、逃避責任,而以此獲利。例如外賣配送平臺在運營過程中,平臺自身制定的獎懲規則、任務分配、維權途徑等都存在弊病,一旦出現分歧,平臺有最終對規則的解釋并且以維護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兼職的學生存在異議也無法及時得到救濟。此外,一些地方出臺的規范APP運行多從個人信息保護角度出發,而忽視了規范平臺合理運行、規則透明等多方面因素。
網絡兼職平臺實名制、新手必做小任務等均存在大問題。其一,調查顯示,大學生在兼職平臺注冊時忽略個人隱私、對平臺是否實名制尚不關心,更別談及關注在兼職平臺發布兼職消息的商家是否實名制問題。實名制有利于用戶追蹤到具體的商家消息真實性,而目前大多數的兼職平臺商家并未實名,一旦產生侵權后果,不管是兼職平臺運營商還是身為兼職平臺用戶的大學生都無法辨別對方身份的真實性,由此引發投訴結果不盡然的現象。其二,大部分兼職平臺在用戶初次注冊時存在所謂“新手必做小任務”,任務途中存在墊付會員費、私自開通自動續費、實名綁定多張銀行卡、單價不明確等問題。
其一,在現實中,大學生通過兼職平臺發布的消息,聯系提供兼職的商家時發現并非商家本人,而是利用兼職平臺賺差價的中間商,中介作為中間商賺取的差價致使提供兼職的商家與大學生雙方權益共損唯中介獲利的社會現象并不少見。但大部分平臺仍舊缺少“商家”與“中介”的標注,導致界面混亂,極易混淆。此時,一方面中介可從中取利,而大學生卻會在所謂“市場規則”下被抽成,得不到應有工薪。另一方面,不良中介影響商家與學生之間的協商,易造成商家、平臺與中介商“互推責任、互相甩鍋”的情形。其二,大部分兼職平臺上商家發布的任務信息也存在“審核名存實亡”等問題,例如針對用工審核,標明的年齡限制卻沒有相關年齡審核,即使身份證上顯示小于用工年齡,商家也不存在拒招或提醒;針對商家審核,即使兼職平臺官方稱對入駐企業進行了一系列“入駐系統自動審核、人工二次審核、崗位信息初審”等排查,但事實上大部分兼職平臺上仍存在市場監管部門發布黑名單中企業的兼職任務。
中國消費者協會于2018年發布的《APP個人信息泄露情況調查報告》顯示85.2%的受訪者遭遇了個人信息泄露的情況,市場監管部門通報的違規平臺中,58等兼職平臺占了半數。部分兼職平臺通過獲取注冊用戶的消息,或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將信息匯集后,打包轉賣給第三方。獲得用戶信息的第三方對信息進行篩選確定對象,而這些對象中往往大學生占多數。例如收集用戶地圖搜索目標、經常使用的關鍵詞,轉賣給負責推銷的渠道商,讓他們精準投放廣告,嚴重侵犯用戶的個人隱私。更甚者,第三方將信息繼續轉賣、或騷擾、或設計欺詐騙局等,由此引誘大學生進入各種不法陷阱中。
高校可以通過創建一個由學校組織、學生管理的兼職信息管理平臺,積極與社區、勞動部門、教育部門合作,對外界提供的招聘信息進行偵查篩選,將不法和虛擬信息排除,或者建立咨詢舉報窗口,納入從歷屆學生中所了解到的兼職中介“黑名單”,從而為大學生提供可靠的兼職信息;其次,高校應不斷加強對大學生兼職的教育工作,除了開展相關的講座外,還可以開設對謹防大學生兼職受騙的必修課程并納入學分制度,從根源上提高學生的警惕性。若當被騙案件發生后要及時通過輔導員或學校心理老師對學生耐心疏導,適時跟蹤,防止學生因受挫后產生過激行為,最后,學校可以設立相關的法律權益維權部門,全程為需要兼職的大學生解答排難,隨時掌控相關動態,及時干預受騙現象的發生。
大學生兼職受騙除了自身法律意識、防范意識不強外,中介機構和用人單位故意制造的“陷阱”也令其防不勝防。因此,中介機構應為學生提供真實可靠的兼職信息,嚴禁使用模糊、夸大成分詞語進行宣傳吸引。用人單位應該按照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與大學生簽訂完整、合法的勞動協議,保障學生的用工安全。此外,政府部門應定期對用人單位和中介部門進行法制教育和檢查,增強用人單位和中介部門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意識,及時對用人單位或中介部門存在的不法行為進行行政處罰。
由于大學生缺乏法律知識,維權意識淡薄,在兼職參與勞動過程中會受到多方不法分子對大學生權利的不同層次的侵害,維權無門只能吃啞巴虧,因此,建立與大學生兼職權益相關聯的小額訴訟機制十分有必要,讓大學生們維權時有法可依。降低立案金額門檻,小數目也不能放過,憑借這一機制所具有的簡便化的設計、低廉的訴訟成本以及高效便捷的裁判過程,從調解、立案、審判三個層次對權益受損的大學生以及侵權人之間開展遞進引導,有利于化解矛盾糾紛,及時維護權益受損的大學生的合法權益,提高小額訴訟機制適用效果,從而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從而讓糾紛的解決駛上“快船”,使得司法正義的光照到每一個公民身上。
上文提到,兼職平臺存在竊取用戶信息、發布虛假信息等多種亂象,需要多部門的聯合管理以及平臺自身的規則完善。首先,針對兼職平臺共享隱私信息的問題,需要落實《民法典》《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的實施,同時加強相關技術部門對于違規算法的審查。前段時間“碩士民警識破偷刪代碼”的新聞熱點一方面反映了如今違法竊取的人之猖狂,一方面更突出司法隊伍對于相關人才的需要。其次,針對兼職平臺運營不規范的問題,需要明確兩頭抓的重要性。一方面抓住平臺本身管理,加強平臺對廣告商、中介商的核查,避免核查名存實亡,防止兼職平臺、中介與商家互相勾連,將所謂“商業共識”轉化為立法規定、企業管理要求,嚴格化執行。完善兼職分類頁面、區別中介商家標識、嚴格驅逐虛假廣告、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客服中心;另一方面抓住立法對兼職平臺的規范作用。網絡空間高速多變,導致很難找到藏在背后的違法者,只憑平臺單方面的防護很難做到沒有漏洞。現存立法中只存在可參照的法條,導致立法的灰色地帶。這需要完善立法,將廣泛的《網絡安全法》等細化,完善虛假信息以及招聘廣告監管的職責分配,給予大學生更為明確的投訴目標與維權途徑。
媒體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爭取到平等對話權,從而使得輿論導向轉變,使得有關部門發出提醒并促使他們督辦,起到威懾作用。設立大學生專線權益救助頻道,通過新聞媒體對“黑中介”“黑單位”“黑老板”的曝光,將有關信息公開,讓不法分子無處遁形。另一方面,媒體可以對一些信譽良好的中介機構或者是招收大學生兼職的用人單位進行宣傳,積極支持與信譽良好的中介機構進行合作,使得大學生在尋找兼職途中得以有標桿進行比對,避免大學生權益受損的同時也起到警示商家的作用。
大學生屢屢遭受非法中介機構的誆騙,因此為了從源頭上解決中介機構的違法行為,市場監管部門需要對中介機構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對中介機構的注冊進行監督,如果出現違法行為可向社會公開,達到警示的效果,整頓和規范中介機構及其人員的經營行為,切實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同時對于中介機構的注冊設立,可以先由該中介機構繳納一定保證金到指定銀行賬戶,達到一定成立期限比如中介機構成立三年內未出現違法行為即可取出,否則在中介機構對大學生的權益進行侵害時進行的經濟補償可以由該保證金進行代償。
大學生兼職法律問題及權益保障已經成為社會一大關注點,大學生兼職群體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應該重視并保護該群體在兼職活動中的合法權益。國家有關部門應當想辦法聯合勞動局,人力保障局,共同解決大學生兼職的問題。為大學生提供合理的工作渠道和方式。本項目從傳統的線下大學生兼職模式維權視角擴大到整個新時代互聯網下網絡兼職平臺中的大學生新型兼職維權中,突破傳統維權思維,緊貼社會現實的發展,從根本源頭上入手,合理維護大學生兼職權益,助推構建兼職平臺綠色環境,為大學生在面臨兼職問題與侵權行為時提供最優方案。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大學生兼職這一新型勞動種類的發展前景會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