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黨和國家對學術期刊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學術期刊編輯是推動學術期刊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其角色和定位關乎學術期刊的質量提升和學術研究發展。當前,研究學術期刊編輯的角色和定位是學術期刊出版單位編輯人才隊伍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學術期刊編輯職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有利于引導學術期刊編輯轉變觀念和認識,進而為學術期刊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文章在分析學術期刊編輯面臨的新使命的基礎上,提出學術期刊編輯的角色和定位: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助推者、職業把關人、媒體深度融合實踐者,旨在明確學術期刊編輯提升能力、素質的方向和路徑,為我國學術期刊事業發展打造更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編輯人才隊伍。
關鍵詞:學術期刊;編輯;新使命;角色和定位;基本素養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2-0078-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廣東省高校學報研究會2020年度科研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200401
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的《關于規范學術期刊出版秩序促進學術期刊健康發展的通知》,對學術期刊做出了明確界定。本文中的學術期刊編輯是指從事學術期刊出版工作的人的身份指稱。由此而言,學術期刊編輯的角色和定位是在出版工作和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確立的,但是其角色和定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發展和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
(一)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建構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歷史使命。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是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包括社科學術期刊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神圣而光榮的使命[1]。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建構是學術期刊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必然要求。
第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另一方面,中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如何完成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如何應對各種矛盾風險挑戰、如何提高治國理政能力等,中國正面臨極大考驗。這些都是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回答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第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中國走上世界舞臺中央并不斷為世界作出貢獻的內在支撐。《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2]。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講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學術期刊是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發表和傳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未來,學術期刊編輯應在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上有所作為。
(二)推動學術期刊實現高質量發展
質量是學術期刊生存與發展的保障。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學術期刊編輯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內的重要工作。
1.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推動學術期刊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2020年,中宣部出版局對社科學術期刊內容開展了質量檢查。總體而言,學術期刊的內容導向和學術質量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但部分期刊在內容把關、“三審三校”、編校質量、發文量、出版形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不利于學術期刊持續健康發展。
2.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學術期刊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
學術期刊是學術生產的重要部門[3]。學術期刊應提高品質、多出精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學術期刊的需求。因此,學術期刊必須把質量放在第一位。以高質量引領學術期刊發展是時代發展所需。
3.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遵循學術期刊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建設,學術期刊已經到了從“量的累積”階段轉向“質的提升”的關鍵階段,必須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到提升質量上。
(三)推動學術期刊向數字化轉型
當前,數字化技術已經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為各行各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學術期刊向數字化轉型也成為必然趨勢。
1.數字化建設是推動學術期刊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這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從推動數字化轉型和推進融合發展平臺建設兩方面給出了具體的建設意見,為學術期刊向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
2.數字化建設對學術期刊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方面,學術期刊實現選題策劃、論文采集、編輯加工、校對、出版、發行全過程的數字化,不僅有利于提高稿件的質量,還有利于提升出版效率和加快傳播速度,以及統計相關數據。另一方面,學術期刊數字化建設能夠滿足科研工作者多方面的需求,這有利于增強學術期刊的影響力。當下,科研工作者的閱讀方式已逐漸轉向數字化,筆記本電腦、手機等已成為科研工作者閱讀的主要載體。由于數字化學術期刊具有易于檢索、便于保存等特點,科研工作者通過電腦、手機等獲取電子數據、資源更加方便、快捷,這滿足了科研工作者隨時隨地閱讀學術期刊的需求。
(一)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助推者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國家的戰略需要。這是由國家層面來指導推動的,最終要落到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身上。這就需要培養大批哲學社會科學優秀人才。學術期刊是哲學社會科學優秀人才的孵化器。學術期刊編輯則是打造“孵化器”的重要主體。學術期刊編輯可以從兩個維度著力提升學術期刊的育人功能。
1.抓好頂層設計,明確培養方向
哲學社會科學涵蓋了許多學科,如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法學、歷史學、藝術學、宗教學、考古學等。學術期刊編輯只有從期刊所屬學科類別及辦刊宗旨出發,才能明確培養方向,進而制定相應的培養方案和行動計劃。學術期刊編輯把準方向、精準發力,有利于形成分工協作、協同高效的工作格局。
2.做好選題工作,發揮學術期刊的價值導向作用
學術期刊的選題工作包括日常選題、年度選題計劃和長遠選題規劃。其中,長遠選題規劃是學術期刊編輯部在某一時期內全部工作的藍圖。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學術期刊的長遠選題規劃。學術期刊編輯要有意識地凝聚和引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積極圍繞這一選題展開深入研究。
(二)職業把關人
把關概念最早由盧因于1947年提出,把關人即那些決定信息或者商品能否進入渠道或者繼續在渠道里流動的人[4]。學術期刊編輯在出版工作中也具有類似的功能與作用。具體而言,學術期刊編輯要在以下四方面做好把關工作。
1.稿件質量
審稿是保證學術期刊質量的關鍵。學術期刊編輯須從兩方面對稿件進行審閱評價,以決定其是否具有刊發價值。一方面,稿件在政治上是否正確,即是否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是否符合意識形態工作的要求等。另一方面,稿件在學術上是否有創新。例如,稿件在學術上是否給人以新的啟發或體現新的內容。新的內容可以是新觀點、新課題、新領域、新角度、新材料等。
2.編校質量
一般而言,經過學術期刊編輯審閱評價后可以使用的稿件有兩種,一種是完全達到要求的,另一種是基本達到要求,但要作者修改補充的。這兩類稿件都須經過編輯加工整理后才能付印。因此,稿件的編輯加工情況會影響到學術期刊的質量。學術期刊編輯在加工整理稿件時,要處理好政治性、學術性、知識性、文字表達、格式、圖表、符號等問題,以使稿件達到“齊、清、定”的要求。“齊”即每期電子稿件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必須齊全,包括封面、封二、目次頁、正文、封三、封底等;“清”即每期電子稿件圖、表等清晰;“定”即稿件經過編輯加工后的定稿。
3.裝幀質量
裝幀設計是學術期刊形式美的一部分。學術期刊編輯要有意識地從辦刊宗旨、期刊特點及讀者等角度考慮封面封底設計、版式設計、裝訂等。
4.印刷質量
印刷質量是學術期刊整體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期刊編輯要注意從成品尺寸、外觀及內心三方面加強監督和管理。
(三)媒體深度融合實踐者
隨著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學術期刊編輯要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有針對性地推進學術期刊與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借助媒體融合技術優勢辦好刊物。學術期刊出版工作包括編輯、印刷和發行三個部分。學術期刊編輯要抓住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關鍵窗口期,積極探索各種路徑讓媒體融合融入出版工作的每一個環節。
1.編輯工作環節
編輯工作是學術期刊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涉及策劃、評審、編輯加工整理稿件等具體任務。在該環節,學術期刊編輯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媒體融合發展。一方面,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勢,更精準地發掘與選題相關的學術熱點及高被引作者,繼而有目的性地開展組稿和約稿工作。另一方面,將投稿、查重、審稿、編輯、校對等嵌入采編系統,最大限度提高媒體融合的深度。采編系統不僅能為作者、編輯和審稿專家提供一個線上高效互動平臺,還能幫助學術期刊編輯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
2.發行工作環節
發行是學術期刊增強社會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包括紙質發行和數字化發行兩部分。在該環節,學術期刊編輯可以通過多渠道數字化發行促進媒體融合發展。例如,將數據上傳至學術期刊的官方網站開放獲取、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送學術期刊相關內容,以及加強與中國知網、讀秀學術搜索、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等的合作。
(一)政治素養
政治性是學術期刊出版工作的底線和紅線。《關于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意見》《期刊出版管理規定》等對學術期刊編輯開展出版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政治素養是黨的思想宣傳工作對學術期刊編輯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是學術期刊編輯對學術成果作出正確價值判斷與選擇的基礎,體現了學術期刊編輯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學術期刊編輯必須具備高水平的政治素養,才能始終確保學術期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第一,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學術期刊編輯要帶著問題、聯系實際地讀馬克思主義經典,在此基礎上掌握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開展學術期刊出版工作。
第二,加強對意識形態的認識和研究。學術期刊編輯要深刻認識和理解什么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斗爭,認清意識形態與各種社會現實問題的聯系,才能在日趨復雜的意識形態斗爭中找到方向,從而辦好、用好、守好學術期刊這個意識形態陣地。
(二)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學術期刊編輯在從事出版工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如職業意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等。職業意識包括策劃和組織意識、質量意識、創新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及學習意識等;職業技能包括選題能力、學術評價能力、編校技能、溝通能力等;職業道德包括堅持質量第一、全心全意為作者和讀者服務、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等。職業素養是學術期刊編輯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學術期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學術期刊編輯職業素養高,才有可能辦好學術期刊。
學術期刊編輯可以從三方面著力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其一,不斷熟悉出版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學術期刊編輯要學習和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出版管理條例》《報紙期刊質量管理規定》等。其二,熟練掌握編輯出版專業知識。學術期刊編輯要學習《出版專業基礎》《出版專業理論與實務》《期刊編輯校對實用手冊》等,掌握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常用的專業規范名詞等。其三,恪守編輯職業倫理。學術期刊編輯應在學術期刊出版各個環節始終做到專業公正,對編輯出版工作保持較高的認同感、責任感、事業感。
(三)媒介素養
提高媒介素養是學術期刊編輯提升工作質量的重要途徑。在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編輯能從海量的信息中發現學術期刊所需的信息,并挖掘這些信息的潛在價值,從而為選題策劃、組稿、審稿、編輯加工、傳播等服務,這是學術期刊編輯必須掌握的基本內容。學術期刊編輯提高媒介素養,能為學術期刊發展提供助力。
1.樹立“互聯網+”思維
如何將互聯網與學術期刊出版工作有機融合,是學術期刊編輯需要認真思考并行動的一項重要任務。學術期刊編輯可以在學術期刊出版工作各個環節中用好互聯網平臺。比如,在選題策劃階段,學術期刊編輯可以通過相關學術平臺和學術期刊自媒體平臺收集相關熱點議題等。
2.增加媒體與用戶之間的互動,挖掘用戶的興趣點
學術期刊編輯利用微信公眾號發布“您最關注的社會問題”等與用戶交流討論,一方面可以捕捉用戶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凝聚更多的用戶。這有助于增強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3.學習和掌握新媒體日常運維的基本技能
以微信公眾號為例,學術期刊編輯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數據分析、用戶運營等。
當下,學術期刊編輯肩負起更為重要的使命和責任。為了更好地促進學術期刊事業的發展,學術期刊編輯要根據新使命重新審視自身的角色和定位,并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的基本素養。唯有這樣,學術期刊編輯才能夠準確把握學術期刊的發展趨勢,解決學術期刊發展面臨的問題,引領學術期刊的前進方向,成為與時代同向同行的有為編輯。
參考文獻:
[1] 劉曙光.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中的期刊使命[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1(6):19-23.
[2]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
[3] 夏錦乾.學術期刊是學術生產的重要部門[J].人文雜志,2007(6):11-12.
[4] 宮承波,管璘.傳播學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46-47.
作者簡介 何麗娟,博士,編輯,研究方向:期刊編輯學與青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