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輿論監督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被稱作輿論監督“利器”的電視問政類節目已經模式固化,且節目傳播力、影響力逐漸下降,已經難以適應媒體融合的新形勢。基于此,作者結合多年參與問政類節目的實踐,列舉了大量實際應用案例與做法,并利用融合傳播后在新媒體端獲取的流量數據及實際效果,為當下問政類節目轉型的可行性提供佐證,同時對今后進一步優化問政類節目的融合傳播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文章首先分析問政類節目如何構建融合傳播新格局,搭建融合傳播場景;其次從問政前、問政中、問政后三個時間維度,提出打造具有融媒氣質的問政類節目的舉措;最后指明探索問政類節目融合傳播路徑,還須恪守兩個原則,為廣電媒體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進程中繼續辦好問政類節目、提升輿論監督水平提供借鑒。
關鍵詞:媒體融合;問政類節目;新媒體;轉型路徑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2-0176-03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輿論監督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黨媒輿論監督的核心是“建設性”,出發點是推動工作。2010年,武漢電視臺首推的輿論監督節目《電視問政》一炮走紅,各級電視媒體紛紛效仿跟進。問政類節目因為定位上凸顯建設性、形式上更具傳播力而一度走紅。但近幾年,各地的此類節目有的減少頻次,有的停播,不再像之前那樣保持著“現象級”的熱度。
筆者認為,電視問政輿論監督節目出現“降溫”,除一些客觀原因外,更多的是受過度追求“辣味”忽視內涵、建設性主線偏離等因素的影響。此外,電視臺在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對問政類節目融合傳播的創新探索重視不夠,問政模式固化,節目傳播力、影響力逐漸下降,這些不同程度的問題也影響了問政類節目的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筆者認為,推動媒體深度融合,輿論監督也要加快融合,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監督傳播新格局,如此作為輿論監督組成部分的問政類節目才能始終保持生命力,成為黨委、政府改進不足、推動各項工作發展的重要手段。
媒體融合背景下問政類節目如何轉型?筆者結合八年多來擔綱舟山廣播電視總臺《問政舟山》欄目主要負責人的具體實踐,以及對融合轉型的探索與思考,提出三條主要路徑。
舟山廣播電視總臺《問政舟山》節目創辦于2014年4月,平均保持每季度舉辦一期的頻次,截至2022年9月,已累計舉辦32期,其中2022年6月底之前舉辦的30期節目僅限于電視和廣播兩個平臺播出。《問政舟山》雖然是當地一檔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輿論監督品牌節目,但在電視整體收視率日益下滑,臺里又取消收視率數據第三方調查的情況下,傳播力究竟有多強,實際影響力又有多大,難以獲知,僅憑所聽到、看到的一些點贊好評,那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讓《問政舟山》叫好又叫座,辦出時效性、辦出真正的影響力呢?舟山廣電總臺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進程中,也把構建《問政舟山》融合傳播新格局提上了議事日程。
實現問政類節目的融合傳播,就要著力打造具有融合氣質的新版問政類節目,前提是節目適度“瘦身”。縱觀各地推出的電視問政類節目,通常時長都在90分鐘以上,如果在新媒體平臺推送這般長度的節目,就與“短、平、快”的收視規律不相匹配。2022年8月初,首期輕快型的融合版《問政舟山》亮相,9月末,又推出第二期,贏得各界好評。這兩期節目主要呈現出四個變化:
(一)采取“一事一議”,縮短時長
以往,每期《問政舟山》聚焦一個大主題下的三個案例,每個案例由問政嘉賓與政府官員對話30分鐘左右,于是,時常會出現受時間限制而問不徹底的情況,有時候問政嘉賓還有問題需要追問,但考慮到可能超時,主持人往往迫于無奈打斷提問而匆匆收尾,受眾也會感到意猶未盡,導致問政效果大打折扣。而時長約60分鐘的融合版《問政舟山》則聚焦一個案例,嘉賓可以集中火力問透、問徹底,現場唇槍舌劍,節目效果更有針對性與建設性,受眾也看得十分過癮。
(二)減少嘉賓人數,不設現場觀眾
各地一般都是在大演播廳舉辦問政類節目,觀眾至少百人,從場景搭設、燈光布置,到觀眾組織、后勤保障等,一系列流程牽涉了大量精力與財力。融合版《問政舟山》的問政嘉賓人數從以往10人左右縮減至3人,并取消現場觀眾,舉辦場地從大演播廳轉移至新聞演播廳,籌備工作明顯減負,而且現場不安排觀眾之后,也無須考慮疫情防控帶來的壓力。得益于此,《問政舟山》實現在8月、9月連續舉辦,這樣的頻次在8年多來尚屬首次,為今后高頻次舉辦問政類節目,進一步打造品牌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三)推出新媒體直播,提升問政影響力
時長縮短,規模“瘦身”,讓節目主線更清晰、形式更新穎,目的是讓問政節目更務實、更高效,更適合新媒體傳播。已推出的兩期問政節目同時在舟山廣播電視總臺所轄客戶端、微信視頻號中推送直播,使得受眾收看節目不受時空限制,新媒體端收看人數持續攀升。據統計,通過新媒體直播及回放,兩期問政節目收看人數分別達到10萬人次、14萬人次。舟山常住人口僅120萬左右,從新媒體直播收看群體占總人口的比例來看,問政節目影響力的提升可見一斑(不排除其中部分收看群體為外地網友)。
(四)減輕被問政官員的壓力
電視問政類節目采用“民問官”的創新形式,借助傳播優勢,使政府官員對所曝光問題的處置答復進行公開透明的呈現,這一監督方式的突破,勢必增加政府部門官員的壓力,一些地方在問政現場還刻意讓官員紅臉出汗、卡殼出丑,導致一些官員懼怕、抵制問政。而融合版《問政舟山》一般只安排三位政府官員,他們所面對的也只有三位嘉賓,而且現場沒有觀眾,心理壓力可以得到緩解,也能更好地應對嘉賓的提問。這在問政后官員的反饋意見中得到了充分印證[1]。
當下,媒介技術發展迅速,各類新媒體產品應接不暇,并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問政類節目要持續推動黨委政府的工作,更好地為群眾服務,理應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大潮中真正深入群眾身邊,吸引越來越多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受眾,利用知情權、參與權,直接或間接融入問政節目中。而通過網絡搜索和瀏覽各地的問政類節目可知,傳統電視大屏端播出的問政節目都相對單一、封閉,直播過程中互動少,或者根本不設互動環節,錄播節目更無法開展即時互動,場外觀眾不能參與到問政節目中。相較于傳統媒體所實施的“單向傳播”,新媒體具有開放的空間與場景,可以與受眾進行溝通互動。媒體融合背景下探索問政類節目的轉型,必須發揮新媒體優勢,搭建互動場景,打造更具新媒體氣質、更加開放的百姓問政節目[2]。
下面從問政前中后三個時間維度,來闡述如何運用新媒體場景,實現大小屏融合。
(一)問政前:全面預熱造勢,集聚人氣
“開門辦臺”是媒體的宗旨,問政類節目也要堅持問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問政前期的重點是通過新媒體互動造勢。9月29日舉辦的《問政舟山》以聚焦老年人如何跨越“數字鴻溝”緩解就醫難為主題,問政舉辦之前,“舟山廣電”微信公眾號推送了《老年人在舟山就醫難嗎?請你參與問卷調查!》一文,文章中設置了“自助掛號”“網絡繳費”“線上開藥”等六大相關問題,吸引了近千名網友參與答卷,既為問政預熱造勢,設置懸念,又為增強問政真實客觀性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問政進行中嘉賓的不少提問就直接引用了網友的答卷。問政現場沒有觀眾,但電視機大屏前特別是手機小屏前不能沒有人氣,否則問政影響力將無從說起,為此,節目組在客戶端、微信、視頻號、抖音等各個新媒體平臺均預發了問政舉辦的消息,以“刷爆”朋友圈的力度,全方位展開宣傳推廣。
為了在問政直播一開始新媒體端就能集聚足夠的人氣,9月29日晚上6點至7點,舟山廣電總臺在客戶端及視頻號先期推出直播“魯家峙海底隧道實地探訪”,為7點10分舉辦的《問政舟山》攢足人氣。因為魯家峙海底隧道計劃于10月1日開通,所以市民十分關注,這場預熱直播收看人數超過10萬人次,隧道直播結束后,無縫過渡到問政直播,成功實現收看群體的引流轉移。上述優勢,都是傳統電視大屏難以實現的。筆者認為,利用新媒體平臺向網友征集問政主題、線索、案例等,都是問政前期階段可以嘗試的方式,由此可以改變媒體找不到問題線索、問政主題不接地氣等現狀。
(二)問政中:植入融合傳播載體,營造收視爆點
探索問政類節目向融合傳播轉型的路徑,肯定不是將大屏端簡單地搬運到小屏端,而是要利用新媒體手段,營造問政新亮點,增強時效性。
1.增設融媒直播連線
《問政舟山》舉辦了8年多,雖然每一期都以直播形式播出,但問政過程中設置直播環節是2022年才推出的。融媒直播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只要有移動通信信號,通過TVU或者4G/5G信號,就可把攝像機與手機畫面接入直播信號。近兩期《問政舟山》舉辦過程中,均設置了場外點位的直播環節。夜間廣場舞噪音擾民已被市民廣泛詬病,8月4日舉辦的《問政舟山》就聚焦這一公眾十分關注的話題,除了播出提前準備的VCR,問政中還切入某點位直播信號,同步呈現廣場舞噪音亂象。直播過程中,記者看到附近有城管隊員巡邏,就以市民身份撥打12345市長熱線投訴,請求處置,但時隔約15分鐘,城管隊員并沒有出現在廣場舞現場,于是再一次進行直播連線。面對現場證據,參加問政的城管部門負責人當即作出了一系列整改承諾。該直播環節自然成了該場問政的爆點,進一步凸顯問政的真實性、貼近性。
2.開通留言互動
問政在新媒體端同步直播,就為網友打通了參與互動留言的通道,不再是熱線電話單一通道,傳統電視端直播的“堵點”就消除了[3]。目前,《問政舟山》只是“試水”在客戶端和視頻號直播,但開通的評論留言活躍度極高,每場問政留言在千條以上,不乏有針對性的提問以及中肯客觀的評論。問政直播中,節目組及時篩選典型的提問留言,由被問政官員逐一回復,有的留作問政后的報道線索,有些問題在問政后給予了答復。互聯網時代,媒體與市民“同處一張網”。今后,隨著新媒體問政直播平臺的拓展,留言互動板塊會進一步發展,通過一臺手機,問政由固定的嘉賓提問會演變成大眾提問,讓社會共同參與監督的格局初顯端倪[4]。
(三)問政后:續寫精彩“后半篇”文章
問政節目是一臺精彩大戲,但問政直播結束,還不能徹底謝幕,后續仍有精彩的融合傳播文章可做。
1.深化“二次加工”
節目中問政嘉賓與被問政官員的對話交鋒實錄是難得的素材資源,把亮點部分剪輯成若干個短視頻,在新媒體平臺推送,形成二次傳播,可以延續問政的余溫。
2.落實跟蹤反饋
被問政官員會在答復中做出問題整改的承諾,受眾最關注的是能否落實到位,因此,可以及時跟進相關工作的進展,利用全媒體展開報道,增強問政節目的權威性與公信力。
3.實施問政效果評價
利用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對本期問政的選題設計、被問政官員答復滿意度等開展綜合評價,并收集受眾對節目的改進意見與建議。有始有終的互動舉措,勢必提升受眾全過程參與問政的滿意度,助力問政節目增強可持續性與生命力。
問政類節目無論是電視大屏版,還是大小屏融合版,都應該恪守兩個導向原則。
(一)建設性原則
黨媒辦問政,選題必須圍繞大局講政治,做到幫忙不添亂。在此基礎上,結合民生落地,發掘事關百姓利益的曝光案例,這樣的問政才能實現領導肯定、部門接受、百姓滿意的目標。要把“問政”引導到“問計”,讓問政嘉賓把更多建設性的意見拋給被問政官員,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征集“民間金點子”,讓政府部門在接受輿論監督的同時,找到消除癥結、補好短板的“良方”。
(二)可整改原則
問政的目的是通過媒體監督發現問題,推動政府部門落實整改,推進工作。如果一味地為了問政場面好看火爆,聚焦于長期難以解決、部門職責邊界模糊等方面的案例,問政中官員難以答復、問政后部門久拖未決,就容易削弱問政的時效性。因此,舉辦問政節目,一定要著眼于黨委政府想推動解決、百姓在盼望解決、部門有能力解決的問題,讓受眾看到問政有成效、有結果,既能為問政節目贏得親民為民好口碑,提升媒體影響力,又能為政府部門樹立良好形象。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責之一,辦好輿論監督節目,不僅能夠提升媒體的公信力、創新力和自我發展力,還能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助推中心工作。作為輿論監督新利器,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問政類節目要始終大膽探索,持續創新,進一步提升層次與內涵,增強監督實效,讓黨委、政府肯定,讓人民群眾滿意,就一定能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張瀧予.政治傳播視野下湖南經視《電視問政》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5.
[2] 李楊.論電視問政節目對公共話語空間的建構[D].保定:河北大學,2015.
[3] 王蒙.“電視問政”對地方政府政策評估的影響分析[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4.
[4] 張潔.武漢電視臺“電視問政”欄目品牌構建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 顧良達,本科,高級記者,舟山廣播電視總臺副臺長、副總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宣傳、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