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宗偉 王先明 李星婷
摘要:當前,我國的新聞生產實踐正向智能化快速靠攏,傳統新聞生產活動在“記者本位”、固態報道、“舊宣傳”理念等方面的不足逐漸顯現,智媒時代新聞生產實踐在“三角互動”、液態報道、“新宣傳”理念等方面的優勢日益彰顯。文章圍繞智媒技術對新聞主客體關系的重構,提出加強文本協商和信息互動的對策建議,以促進“媒體+人工智能技術”在新時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智媒時代;新聞生產;文本協商;信息互動;改革思路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2-0108-03
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新聞生產活動帶來重要影響。當前,我國的新聞生產活動處于新舊轉換期。一方面,傳統新聞生產活動的不足逐漸顯現;另一方面,新的新聞生產實踐雖然得到新興技術的加持,但也表現出轉型不適的特點。如何推動新聞生產活動快速適應智媒時代的場景變化,化危機為轉機,本文認為亟須加強文本協商和信息互動。
隨著5G、AI、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傳統新聞生產活動正向智能化快速靠攏。所謂“新聞生產”,指的是傳播者對新聞事實進行采集、選擇、加工和發布的全過程。當前,媒體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呈現出明顯的智能化趨向。伴隨智媒時代的到來,傳媒業迎來了業務流程、平臺渠道等全要素的全面升級。
蘇濤、彭蘭認為,“媒體+人工智能技術”將給新聞生產實踐帶來兩方面變化:一是傳統傳媒業的邊界被消融,二是傳媒業的原有生態被重塑[1]。
令狐克睿、薛嬌指出,智媒時代的新聞生產活動具有三個重要特點:生產主體融合、生產過程重構、新聞產品創新[2]。
筆者基于新聞實踐發現,智媒技術驅動新聞生產模式變革,促使生產主體和傳播主體的智能化,以及智能化的新聞生產方式出現。如重慶日報推出AI合成主播等,創造新聞制作與呈現的新樣態。此外,智能媒體還帶來了傳播方式和傳播形態的全息化,提高了物理空間智能仿真呈現度,實現了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融合傳播。
蘇濤、彭蘭、令狐克睿等人對智媒時代的具體描述稍有差異,但均以較為樂觀的態度看待媒體的智能化發展。
丁柏銓則從技術與人文關系的角度出發,指出智媒技術并不是萬能的,部分媒體顯露出過度依賴技術的傾向。他提醒媒體和記者,不可過度依賴技術,削弱新聞產品應有的人文關懷[3],應警惕對技術迷信、被技術裹挾,切實立足內容創新,把內容優勢轉化為傳播優勢和發展優勢,以優質內容贏得受眾。
劉千才、張淑華進一步指出,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極可能受到智媒技術的“反向馴化”,被烙上智能媒體的烙印[4]。
結合上述學者的觀點可見,媒體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可謂一把雙刃劍,關鍵在于引導其服務于社會發展,而非阻礙社會進步。
(一)“記者本位”的新聞生產機制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新聞需求不相適應
媒體的智能化轉向,催生新聞生產模式的新變化、新特征,但同時也暴露出新需求、新問題。因此,重新審視新聞生產流程,重視智媒時代新聞生產面臨的困境,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相當必要。
過去,報紙、期刊、電視、廣播等,是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這類媒介載體的主要特點是,它們都是單向傳輸。
在單向渠道主導新聞生產實踐的過程中,記者對信息的選擇、生產和傳播具有支配權,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種“記者本位”的新聞生產機制。這種由記者主導采、編、發的機制,有利于鞏固新聞從業人員在新聞生產實踐中的主導地位,有利于塑造新聞媒體的權威形象,造就了一大批名記者和名報刊。
細觀我國的新聞生產活動,從一開始就具備宣傳屬性,以宣傳為本職工作。革命戰爭年代,新聞生產活動承擔著艱巨的革命任務,其宣傳屬性得到充分體現。改革開放后,新聞生產活動發生了重大變化,實現了由“宣傳本位”向“新聞本位”的轉變,強調媒體的新聞傳播功能[5]。
“新聞本位”的提出,契合了專業媒體的發展需要,推動了我國新聞事業的進步。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人民群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新聞工作機制隨之變革。
“記者本位”的意義在于,它肯定了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生產享有支配權。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一新聞生產機制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新聞需求。
(二)固態報道:范圍局限、變化有限、內容滯后
在傳統的新聞生產活動中,記者的報道往往是固態的。所謂“固態報道”,是指新聞報道的范圍局限、變化有限、內容滯后。在信息交流渠道有限的時空里,記者收集信息的能力受制于特定的時代背景,無法超脫地域局限。在單向傳輸渠道主導的環境中,記者的報道不能及時跟隨情況變化做出調整。
事實上,在新聞生產活動中,記者和受訪者互為主體,如果沒有記者的介入,受訪者的新聞價值不會被挖掘;如果沒有受訪者的配合,報道的價值難以實現?;谶@一邏輯反觀“記者本位”的新聞生產機制,可以發現在此機制下,受訪者受到記者的支配,其缺乏推動新聞報道走向的能力和渠道。
此外,固態報道在內容發布方面的滯后性,也是阻礙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報紙、期刊、電視、廣播等,均屬于提前生產的新聞產品,反映的是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的信息。隨著信息交互的瞬時化、大眾化,此類載體的新聞產品已難以滿足大眾對新聞產品時效性的要求。
(三)傳統新聞生產活動與“舊宣傳”理念的連接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將宣傳工作寫入黨的決議,并強調黨對宣傳工作的絕對領導權[6]。黨領導下的宣傳工作,誕生于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又受到革命軍事斗爭的影響,形成了具有“軍事色彩”的工作特點,表現為關心主體、偏重單向、側重直接、強調覆蓋和具有剛性[7]。
這種帶有“軍事色彩”的宣傳理念,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已難以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傳統新聞生產活動與“舊宣傳”理念的連接,主要表現為工作情境的相似性、工作手段的趨同性、工作需要的接近性。在傳統的新聞生產活動中,新聞生產的意義并不是雙向互動的交流,而是強勢主體向弱勢客體傳遞態度與意見。在這樣的情形下,新聞生產活動忽視了人民群眾日益活躍的身份認知和逐步提高的信息接收能力。
進入智媒時代,人們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豐富,其不僅可以通過主流媒體接收信息,還可以接觸到大量自媒體資訊,并基于個人媒介素養對信息進行選擇性處理,偏好更契合自己認知習慣的信息。
(一)記者、受訪者與受眾形成“三角互動”
在傳統的新聞生產活動中,為了突出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形成了以新聞平衡性為基礎的信息確認原則,即在具有爭議性的新聞報道中,要盡可能采納雙方乃至多方的說法與意見。
這種“記者(中間人)—A受訪者(正方)—B受訪者(反方)”的結構,是一種小型的“三角平衡”,能夠增加新聞報道的可信度。
進入智媒時代,新聞生產活動逐步轉移至互聯網平臺,記者有了更加豐富的新聞采訪報道渠道。曾經的受眾也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收者,他們既能對記者的報道進行補充或駁斥,也能為受訪者的說法提供佐證或提出質疑。
與新聞平衡性原則倡導的“三角平衡”不同,由記者、受訪者、受眾構成的“三角關系”并不是單向的,三者可以直接進行對話互動。從信息傳播格局的角度分析,這是一次話語權的重新分配。這種新型的“三角互動”,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使記者能夠快速收集采訪材料、鎖定受訪者,使受訪者能夠迅速發現以自己為主要人物的新聞報道,使受眾能夠通過新聞報道產生情感共鳴等。此外,基于“三角互動”形成的新聞產品,在傳播范圍、社會影響等方面,也遠超以往的新聞報道。
近年來,在一些涉及多方利益的突發事件中,“三角互動”就發揮著重要作用,更正報道中描述不確切的內容,補充遺漏細節,幫助受眾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例如,在“貨拉拉女乘客墜亡案”的報道中,案件當事人通過社交媒體補充新聞報道中沒有提及的內容,引導受眾形成對該事件的全面認識,并借此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可以說,智媒時代下的“三角互動”,重塑了傳統的新聞生產路徑,為新聞生產實踐開辟了新的工作方式。
(二)液態報道:范圍廣泛、變化靈活、內容及時
智媒時代,新聞報道的液態化,是新聞生產活動的重要變化之一。所謂“液態報道”,是指新聞報道的范圍廣泛、變化靈活、內容及時。在傳統的新聞生產活動中,新聞產品一經發布便不能輕易修改,文章篇幅、節目時長等使得報道內容受限。而在智媒時代,新聞產品發布后還可進行實時修改,媒體可通過24小時在線直播,全景式呈現新聞事件的方方面面。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新聞報道的范圍被拓寬,報道形式更加靈活,內容發布的時效性越來越強。
陸曄、周睿鳴曾以澎湃新聞對“東方之星”沉船事故的報道為例,研究發現傳媒業正朝著液態化方向發展,記者與受眾共同參與新聞生產實踐,媒體不再是唯一的闡釋主體,新聞報道的價值與意義不斷被重塑,新聞生產流通速度大大加快[8]。
智媒時代,記者可以根據新聞事件的最新進展,調整既定的報道內容,讓受眾通過互聯網平臺及時了解事態發展。此外,智媒技術的另一優勢在于精準的信息推送,它能讓記者的最新報道實時推送給受眾。
(三)智媒時代新聞生產實踐與“新宣傳”理念的結合
“宣傳”的概念源于西方社會,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得到廣泛運用。戰后,宣傳在歐美國家受到冷落。隨著輿論斗爭形勢日趨激烈,有學者提出了“新宣傳”理念。
葉俊認為,“新宣傳”理念包括:約束宣傳主體的權力,增進宣傳主體與客體的協商,保障宣傳的正當化等[9]。
就我國而言,宣傳的詞性色彩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但黨領導下的宣傳工作一直在改革。龍強、李艷紅認為,以@人民日報與“俠客島”等為代表的“新黨媒”,正以傳播調適的方式,從事宣傳工作和爭取民眾支持[10]。
由此可見,“新宣傳”理念及其實踐,與智媒時代的新聞生產不謀而合。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媒體+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以智能化的方式拉近了記者與受眾的距離,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兩者的互動關系,增強了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如果說傳統新聞生產的信息屬于投遞模式,那么智媒時代的新聞生產則是量身定制。
智媒時代,新聞從業人員能夠及時接收受眾的反饋信息,準確抓取受眾感興趣的新聞話題與形式;受眾則擁有更多自主權,可以選擇自己想要接收的信息,刺激新聞從業人員靈活開展工作。經由智媒技術重塑的主客體關系,讓新聞從業人員與受眾可以更加平等地交流與互動。
媒體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已經成為傳媒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推進兩者深度交融,需從傳統的新聞生產活動中挖掘養分,同時剔除其中不利于新聞生產活動發展的部分。
在傳統的新聞生產活動中,記者所享有的權利,與其需要承擔的責任是一致的,這促使其嚴格要求自己,并具有強烈的人文情懷。智媒時代,這種權責一致的原則受到挑戰,受訪者和受眾都能參與到新聞生產與傳播過程中,這在削弱記者對報道支配權的同時,也弱化了其需要承擔的職業責任。
當下,信息無時無刻不在更新,受眾時刻都在追蹤最新報道,對報道質量的關注反而有所降低,導致一些記者求新不求質。
本文認為,作為新聞生產主體的記者與作為新聞生產客體的受眾,應在文本協商和信息互動層面加強合作,盡可能發揮“三角互動”的優勢和液態報道的長處,以更好地推動新形勢下的宣傳工作開展。
參考文獻:
[1] 蘇濤,彭蘭.“智媒”時代的消融與重塑:2017年新媒體研究綜述[J].國際新聞界,2018,40(1):38-58.
[2] 令狐克睿,薛嬌.智媒時代的新聞生產:融合、重構與創新[J].中國編輯,2021(3):71-75.
[3] 丁柏銓.智媒時代的新聞生產和新聞傳播:對技術與人文關系的思考[J].編輯之友,2019(5):6-12.
[4] 劉千才,張淑華.從工具依賴到本能隱抑:智媒時代的“反向馴化”現象[J].新聞愛好者,2018(4):13-16.
[5] 李良榮.艱難的轉身:從宣傳本位到新聞本位:共和國60年新聞媒體[J].國際新聞界,2009(9):6-12.
[6]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檔案文獻選編[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7.
[7] 葉皓.從宣傳到傳播:新時期宣傳工作創新趨勢[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4):1-7.
[8] 陸曄,周睿鳴.“液態”的新聞業:新傳播形態與新聞專業主義再思考:以澎湃新聞“東方之星”長江沉船事故報道為個案[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23(7):24-46,126-127.
[9] 葉俊.新宣傳的歷史溯源、概念重構與關系治理[J].國際新聞界,2019,41(3):42-54.
[10] 龍強,李艷紅.從宣傳到霸權:社交媒體時代“新黨媒”的傳播模式[J].國際新聞界,2017,39(0):52-65.
作者簡介 史宗偉,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王先明,本科,主任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李星婷,博士在讀,主任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