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遠 劉麗
摘要:新聞作為傳遞信息的重要媒介,不斷反映著世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漢英新聞翻譯有助于國外讀者及時了解中國發生的新聞時事,但由于漢英語言的根本差異以及漢英新聞語言表達習慣的區別,譯者在進行漢英新聞翻譯時,往往會遇到許多難點。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基于譯者主體性理論,結合具體的、典型的新聞翻譯案例,探究漢英新聞翻譯的難點及解決方案,最終發現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結合漢英新聞語言的差異性,發揮譯者主體性,靈活采取增譯、減譯、改譯等翻譯策略,對新聞材料進行處理,使譯文更加流暢、準確、可讀。文章旨在探究并總結譯者主體性視角下的漢英新聞翻譯策略,使漢語新聞的跨文化傳播更加準確、高效。
關鍵詞:信息傳遞;譯者主體性;案例分析;漢英新聞翻譯;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2-0151-03
翻譯在國際新聞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同語言背景下,新聞語言特點存在差異。在漢英新聞翻譯過程中,需要譯者發揮主體性,對新聞材料進行處理。新聞翻譯不同于其他類型文本的翻譯,其不僅僅是翻譯,也是一定程度的創作,譯者需要結合具體的新聞材料,立足譯入語文化及語言表達習慣,本著準確傳遞信息的原則,采取不同的翻譯手段使產出的新聞譯文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需求。
此外,國際新聞傳播過程中,由于新聞原語作者與新聞讀者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新聞撰寫與閱讀習慣差別較大,極易產生信息傳遞誤差,再加上新聞受眾廣泛,具有巨大的影響力,這就要求譯者準確把握對新聞語言的加工、背景文化的注釋、政治言辭的修正[1],優化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效果,實現準確高效的新聞信息交流。
譯者主體性強調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國外研究者勒弗菲爾的《翻譯、改寫以及對文學名聲的制控》、韋努蒂的《譯者的隱身》對譯者主體性展開研究并進行了闡述,他們認為譯者是翻譯的主體,譯者可以對原文進行操縱與改寫;國內的謝天振[2]、袁莉[3]、許均[4]等學者提出了“創造性叛逆”等概念,研究譯者對原文文本、翻譯策略的選擇。
譯者主體性在翻譯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但譯者主體性不應被過分夸大,它具有一定的限度,雷芳認為,“譯者主體性包括譯者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及實踐改造作用。主體性等同于主體能動性。但不能忽略的是,主體作用于客體時,必然也會受客體的制約和限制”[5]。
也就是說,譯者能夠能動地認識原文、改造原文,但這種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可以超過原文的限制。金勝昔、林正軍認為,“譯者主體性就是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客觀外部翻譯要素(主要是源語作者、源語文本、譯語讀者、兩種社會語言文化等)和承認其自身主觀認知狀況制約的前提下,在整個翻譯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主要體現為創造性。這種創造性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的辯證統一”[6]。在漢英新聞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尊重原文和客觀事實,在此基礎上發揮譯者主體性,進行翻譯。
新聞不同于其他文本類別,用語簡練、數量巨大、時效性強、對準確性要求高。且新聞語言往往能夠直接體現原語語言表達習慣與閱讀習慣,其翻譯具有目的性強、受眾廣泛、容錯率低等特點,譯者在進行漢英新聞翻譯的過程中,必須重視漢英語言的差異性、漢英新聞用語習慣的差異性以及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對新聞內容進行翻譯,避免信息的錯誤傳遞。
譯者主體性對漢英新聞翻譯具有指導意義,新聞文本的特征決定了譯者在新聞翻譯過程中,需要進行一定限度的“創作”,有時甚至要重新撰寫新聞內容,使新聞內容符合英語新聞讀者的閱讀需求。譯者主體性所強調的譯者的主體地位在新聞翻譯中得到了很好的彰顯,譯者在新聞翻譯過程中享有相比翻譯其他文本時更大的主動權。
同時,新聞是客觀存在的信息,這些信息是最基本的客觀事實,譯者不能脫離客觀事實的框架進行胡亂的杜撰。這與譯者主體性理論所強調的譯者主體性需要受到客觀存在的制約不謀而合。
綜上所述,譯者主體性是指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根據原文本的內容及特征、目的語讀者的需要等客觀要素,能動地對原文內容進行翻譯。譯者在此過程中不僅是讀者,還是闡釋者,也是作者。譯者應在充分尊重原文及原語文化的基礎上,發揮創造性,能動地對漢語新聞材料進行翻譯。
在漢英新聞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考量漢英新聞用語習慣以及漢英語言文化的差異等客觀因素,在譯者主體性理論的指導下,依據具體的新聞內容選取不同的翻譯策略進行翻譯,以解決漢英新聞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一)增譯法
在譯者主體性視角下,譯者在翻譯時需要注意漢語和英語之間的語言文化以及新聞用語的差異性。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這一點在新聞語句中也有所體現,雖然漢英新聞用語都崇尚簡練,但英語新聞語句與漢語新聞語句在表達同一內容時存在一定差異。譯者在將漢語新聞譯為英文時,可嘗試使用增譯的方法[7]。尤其是當漢語新聞內容在直接轉為英語后意義有所缺失時,應當使用增譯的方法進行翻譯,以確保相關信息得到完整準確的傳達。
例如,中文:小提琴大師來了!
譯文:Lang Lang Coming to Xian!
作為一則新聞標題,此處的譯文相比原文增加了小提琴大師的姓名以及來到的地點。如果按照原文進行字對字的翻譯,則應該直接譯為“Here comes the violinist”,對英語讀者來說,其會對所獲取的信息感到疑惑:小提琴大師是誰?他到了哪里?新聞的撰寫者是站在城市的角度寫出了這樣的語言。并且“某某來了”這樣的中文表達對中文讀者來說司空見慣,這是為了吸引讀者的目光,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新聞題目隱去大師的姓名會引起讀者更多的興趣,使讀者更想知道是誰要來,進而達到吸引讀者注意力的目的。但在英語語言文化中很少有這種隱秘的表達,英語往往更加直接,開門見山,尤其是新聞語言,往往直擊重點,十分嚴謹。
因此譯者在對這句話進行翻譯時,需要發揮譯者主體性,考慮到英語新聞的表達習慣,而不是忠實于原文,要對其進行一定的“操縱”和“改寫”,將小提琴大師的姓名、到達的地點全部清楚明了地展示出來,這更加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再如,中文:兩岸三通
譯文:Three direct link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the links of trade, shipping and postal service)
譯者在翻譯這一經典漢語新聞用語時,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增譯法。譯者并沒有按照字對字的翻譯方式,將其譯為“Two sides, Three links”,而是考慮到英語新聞讀者的閱讀體驗,將這一政策的具體內容完整地翻譯出來。
這里譯者再次發揮了主體性,考慮到了英語讀者可能并不了解我國的相關政策,如果使用直譯法,讀者可能會對內容感到疑惑。同時譯者還明白,對政策的翻譯需要準確、完整、嚴謹,故譯者采用增譯的方法進行翻譯,將政策的具體解釋補充在后面,以實現良好的翻譯效果,如此一來,英語新聞讀者在閱讀新聞時會更加清楚明了,這更加符合英語新聞追求嚴謹的表達習慣。
(二)減譯法
譯者在漢英新聞翻譯過程中,除了要使用增譯的方法來應對漢英新聞語言的差異,還要學會使用減譯法進行翻譯。尤其是譯者在遇到原文中有不太符合英語新聞表達習慣的內容時,要有所取舍,巧妙使用減譯法進行翻譯,使最終的新聞譯文更加符合譯入語新聞的特點[8]。
例如,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來取得的成就令人驕傲。
譯文: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seventy.
譯者在翻譯時發揮了譯者主體性,選擇對原文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省略,原文中提到的“成就令人驕傲”沒有在英語版本中出現。譯者考慮到原語表達較為簡練,在翻譯為相應的英語表達時選擇了較為簡練的短語,并且這里沒有涉及政策、法律條文之類的表達,因此不必過于嚴謹。
譯者選擇少量英語單詞,體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70年,在這70年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里并沒有翻譯“令人驕傲”,因為譯者考慮到英語新聞讀者并不會和中國人一樣體會到這種國家復興、日益強大后的驕傲的情感,不會對此共情,他們只需要了解該事件的具體情況即可,故將這一部分省去。
再如,中文:本報訊11月11日下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寶順來我公司調研。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申維辰,副省長陳川平,省委常務副秘書長姜新文,太原市市長張兵生,省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崇慧,省經委主任洪發科參加了調研。公司領導李曉波、楊海貴、胡玉亭、劉復興、周宜洲、王新平、韓瑞平、侯進平、高祥明、柴志勇、秦同文、林企曾、王一德、謝力、張志方、韓珍堂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在焦化廠熱情迎候了張寶順一行,并陪同參觀了焦化廠。
譯文:On the afternoon of November 11, Zhang Baoshun, Secretary of the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and Directo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 came to our company for a visit.
在這條新聞的處理過程中,譯者同樣需要發揮主體性,對新聞的內容進行減譯。
因為新聞原文中出現了大量的人名、職務名稱,這些都是中國式的新聞表達,英語讀者并不認識這些領導,也對領導的姓名和職務不感興趣,是否了解這些領導及其職務對其閱讀影響不大。
因此在翻譯時,譯者需要有所取舍,只需要對其中的主要內容進行翻譯,向讀者展示事件的主體即可,不需要逐個翻譯每一個姓名和職務,否則新聞內容會顯得冗長。譯者考慮到在英語新聞中一般不會有此類漢語新聞的報道習慣,將后半部分的人名及職務省去,更符合英語新聞的表達習慣。
(三)改譯法
在新聞翻譯中,改譯是十分常見的現象。這是因為不同國家的人在撰寫新聞時,會有不同的表達習慣,并且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也不同。在譯者主體性視角下,改譯是漢英新聞翻譯的一個重要手段。
例如,中文:土地承包責任制受到農民的擁護
譯文:Chinese farmers uphold land policy
在翻譯此新聞語句的過程中,譯者對原文內容進行了一定的改寫,沒有將“土地承包責任制”翻譯出來,因為譯者考慮到土地承包責任制是中國的政策,直接進行翻譯對英語讀者而言屬于多余信息,并且具體翻譯后譯文十分冗長,所以直接將其譯為“land policy”(土地政策)即可,此外為了體現這是中國政策,譯者將農民譯為“Chinese farmers”,改變原語的表達順序,使這條新聞的表達更加準確,譯文傳達的意義清晰明了,更加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同時也避免了政治用詞出現錯誤引起更大的誤解。如此翻譯,既發揮了譯者主體性,又尊重了客觀事實。
再如,中文:近日,玄武湖公園荷花開放,一派“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
譯文:Lotus flowers in full bloom in Xuanwu Lake Park.
譯者在翻譯時發現該新聞語句中存在一句中國的古典詩詞,考慮到在英語中并沒有對應的表達,而這里不需要過多用語言解釋該古詩詞的具體內涵,因為其含義并不影響整體新聞內容的表達,所以需要對原文內容進行改譯,但同時要保留原文的含義。
譯者使用“full bloom”來形容荷花開放的景象,讀到此處,英語讀者腦海中會出現相應的景象,這樣就達到了相應的翻譯效果。此外,譯者進行翻譯時,考慮到英漢語序的差異,英語中重點在前,漢語中重點在后,對其語言表達順序進行了調整,將荷花開放這一主題放在前半部分,地點狀語放在后半部分,這也更加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譯者主體性視角下,在新聞語言漢英翻譯過程中,不論是使用增譯、減譯還是改譯,都是為了解決翻譯過程中的難點,使產出的新聞譯文更加符合英語新聞的語言表達習慣,但譯者始終沒有背離新聞原文的客觀事實,做到了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新聞的漢英翻譯是國外閱讀者了解新聞時事的重要途徑,由于英漢語言的根本差異及新聞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譯者在翻譯新聞的過程中往往面臨諸多困難。譯者在漢英新聞翻譯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新聞材料,依據目的語的文化背景與語言習慣,在尊重原文和保證新聞內容準確性的基礎上采取增譯、減譯、改譯等翻譯策略靈活進行翻譯,充分發揮譯者主體性,實現高效的漢英新聞信息交流和傳播。
參考文獻:
[1] 陳明瑤.淺論英語新聞編譯加工[J].中國翻譯,2001(5):34-36.
[2] 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68.
[3] 袁莉.文學翻譯主體的詮釋學研究構想[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3):74-78.
[4] 許鈞.“創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中國翻譯,2003(1):8-13.
[5] 雷芳.譯者主體性在新聞翻譯中的彰顯[J].中譯外研究,2014(1):190-197.
[6] 金勝昔,林正軍.譯者主體性建構的概念整合機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1):116-121,149-150.
[7] 吳媛媛.從跨文化的角度談傳媒語言的翻譯策略:以新聞翻譯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6(42):94-96.
[8] 張清華.基于交際翻譯理論下的新聞英語翻譯策略標準化分析[J].中國標準化,2022(4):136-138.
作者簡介 丁遠,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英語筆譯。劉麗,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