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屢出爆款、佳作的方言綜藝節目近年來遇到了瓶頸期,節目數量和質量不斷下降。為了探索方言綜藝節目的破局之道,文章分析方言綜藝節目的發展歷程和存在問題,并通過研究以閩臺文化為特色的廈門衛視在益智類、音樂類等不同類型的閩南話綜藝節目上的創新、嘗試,發現方言綜藝節目要突破瓶頸,重新贏得觀眾的喜愛和認可,不僅要全面提升節目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還要著力實現節目的差異化、垂直化、精品化、品牌化,并基于此提出方言綜藝節目要把握價值導向、提升文化內涵、深耕地域文化、講好身邊故事,以及創新呈現方式、制作手段、傳播模式等建議,旨在以方言綜藝節目為載體,活化地域文化,弘揚民族美學,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電視綜藝節目;方言綜藝節目;廈門衛視;閩南話;閩南文化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2-0185-04
方言電視節目一般包括方言電視劇、方言類新聞和方言綜藝節目這三種類型[1]。湖南經視推出的《越策越開心》等節目的成功曾一度在電視熒屏上引發了方言綜藝節目熱潮,各地電視臺爭相開辦此類節目,其中也不乏叫好又叫座的精品節目。但近年來,方言綜藝節目風光不再,不僅數量急劇減少,也久無爆款。這類電視節目是否也難逃盛極而衰的命運,最終將被時代所淘汰?以閩臺文化為特色的廈門衛視多年來在閩南話綜藝節目領域不斷嘗試、創新,在節目形態、制作手段、傳播模式,以及節目的內涵提升、價值創造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探索方言綜藝節目的破局之道提供了借鑒。
(一)方言綜藝節目的興起與發展
相較于方言電視劇、方言類新聞節目,方言綜藝節目走進觀眾視野的時間并不是最早的,但2002年橫空出世的娛樂脫口秀節目《越策越開心》,卻讓這一類型的節目開始受到廣泛關注,節目主持人汪涵也逐漸成為在全國廣受歡迎的知名主持人。隨后,上海、湖北、江西等地相繼出現了一些方言綜藝節目,受到了不少觀眾的喜愛。
2005年,廈門衛視正式開播之際,推出了閩南話日播娛樂節目《娛樂斗陣行》,由主持、歌仔戲、影視劇三棲的臺灣明星陳亞蘭擔任節目主持人,這是祖國大陸首檔邀請臺灣明星擔任主播的方言電視節目。節目一經推出,就在閩南地區大受歡迎,收視率屢創新高,成為了廈門衛視的“王牌節目”,在海峽兩岸演藝界和觀眾中都有不俗的影響力。
在經歷了一段百花齊放的發展黃金期之后,全國各地電視臺的方言綜藝節目不約而同地遇到了瓶頸,很多節目的收視率逐步下滑,品牌影響力也日漸衰退。2010年,廈門衛視的《娛樂斗陣行》節目正式停播,節目主持人陳亞蘭也淡出了兩岸觀眾的視線。而作為方言綜藝節目標桿的《越策越開心》在歷經了改版、停播、復播等一系列變動之后,于2017年正式停播,這似乎宣告了方言綜藝節目黃金時代的落幕。
(二)方言綜藝節目面臨的困境
在方言綜藝節目的發展歷程中,政策因素的影響是難以忽視的。對廣電媒體使用語言文字規范化的要求,以及此后一系列相關政策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方言電視節目的生存和發展。
除了政策因素的影響以外,方言電視節目由于其使用語言的特殊性,在大眾傳播上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窄眾化的情況。方言既是這類節目的特色,也是節目先天性自帶的門檻,客觀上限制了受眾覆蓋面,尤其是在本地受眾市場趨近飽和之后,節目的收視率和影響力要進一步提升,往往困難重重。
此外,節目形態缺乏創新,內容單一、模式化,也是方言綜藝節目日漸式微的重要原因。在方言電視節目的三種類型中,方言綜藝節目本應是表現手法最豐富、最能帶給觀眾新鮮視聽體驗的一種類型,但也難逃落入俗套的趨勢,不僅在主題、內容設計和呈現方式等方面缺乏創新,有些節目還出現了格調、品位低下的趨勢。接地氣本是做好方言電視節目的底氣,但很多節目卻越做越俗氣,甚至給觀眾留下了粗制濫造的負面印象,直接影響了這類節目的美譽度,造成了觀眾不斷流失、發展空間越來越小的不利局面。
閩南話被譽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它不僅是閩南文化的載體、是傳承和弘揚閩南文化的基礎,也是連接海峽兩岸的一座特殊的橋梁。廈門衛視作為祖國大陸首個以閩臺文化為特色的電視衛星頻道,自開播以來一直致力于弘揚閩南文化、推動海峽兩岸交流[2]。根據頻道定位,為充分發揮頻道特色,廈門衛視選擇以閩南方言為切入點,在閩南文化與電視綜藝節目的融合、創新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嘗試,益智類綜藝節目《閩南話聽講大會》、音樂類綜藝節目《傳唱閩南》,以及全國首創、主打方言歌曲的衛視跨年演唱會——“歡喜就好”閩南語跨年歌會均獲得了良好的收視和口碑。
(一)益智類綜藝節目
在綜藝節目的各種形態中,益智類綜藝節目是知識性最強的一種類型,能為閩南方言、閩南文化與綜藝節目的有機融合、有效傳播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廈門衛視在2016年選擇以益智類綜藝節目為切入口,制作、推出了益智類季播綜藝節目《閩南話聽講大會》,開啟了閩南話綜藝節目的探索之路。
《閩南話聽講大會》將閩南方言、閩南文化與益智問答、競賽有機結合,題庫內容涵蓋閩南文化的各個領域,采用視頻、音樂、圖片、情景演繹等多樣化的出題方式,充分挖掘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寓教于樂,力求凸顯“熟悉的陌生感”。節目嘉賓也進行了多樣化、多層次的角色、功能設置,每期節目不僅有4位挑戰選手參與競答,還有來自海峽兩岸、東南亞等地的閩南文化愛好者們組成“達人團”,他們在閩南歷史文化、方言、民俗、音樂、戲曲、民間工藝等領域各有一技之長,以“守擂者”的角色與挑戰選手們展開答題比拼。此外,每期節目還邀請到精通閩南話、閩南文化的專家坐鎮比賽現場,他們既能對選手答案進行正誤判斷,又能適時地對閩南話、閩南文化的諸多知識點、歷史文化典故等進行解釋、介紹、賞析。這樣的嘉賓設置,既確保了節目的權威性、專業性,又使競答環節富于互動性、趣味性、觀賞性。
節目推出后廣受好評,收視率節節攀升,可謂“叫好又叫座”。在此基礎上,廈門衛視趁熱打鐵,在2017年制作、推出了第二季《閩南話聽講大會》。第二季節目以“品閩南文化之美,享閩南方言之趣”為主旨,對節目架構、競答規則進行了全面改版、升級,不再以競賽、挑戰為主線,而是采用主題化的方式規劃節目內容,每期節目選取一個富有閩南文化特色的主題進行環節、題庫設計,如“鼓浪往事——鼓浪嶼的前世今生”“南洋家書——僑批文化”“好教示——閩南家風家訓”等,進一步凸顯地方文化特色。
在嘉賓設置上,第二季節目取消了“達人團”,而采用“學堂”的結構,根據每期主題邀請相應嘉賓,將其分為“求學者”和“內行人”,還邀請閩南文化專家、名人組成“先生團”進行點評、解說。節目通過“學堂”式的問答及互動,引出豐富、有趣的閩南文化知識點,形成了別具特色、教學相長的文化氛圍。
廈門衛視在益智類綜藝節目的創作過程中巧妙地融入方言和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不僅增強了節目的親和力、親近感,還提升了地方特色文化傳播的趣味性,在潛移默化中描繪、傳播了一個既充滿文化底蘊又極富時代氣息的“閩南形象”,探索出了一條用生動活潑的電視語言講好閩南故事的創新路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此類方言電視綜藝節目的創作空白。
(二)音樂類綜藝節目
音樂是最能引起受眾廣泛共鳴的表達手段,方言以音樂為載體進行傳播,有利于方言、地方文化以更容易被接受的形態進入公共傳播領域。在各具特色的方言音樂中,閩南語歌曲憑借鮮明的音樂形式、雅俗共賞的審美情趣獨樹一幟,它不僅富于閩南特色,也具有時代文化特征,在海峽兩岸、世界各地的閩南鄉親中廣受歡迎。廈門衛視在進行閩南話綜藝節目的創新、探索過程中,也將以閩南語歌曲為主要內容的音樂類綜藝作為重點課題進行了研發。在經過一系列帶狀節目的試水之后,廈門衛視于2018年推出了音樂類季播綜藝節目《傳唱閩南》。
《傳唱閩南》以經典的閩南語歌曲為切入點,每期節目設置一個兩岸具有文化認同、時代記憶的主題,分為寸草春暉、相濡以沫、歲月留聲、愛拼敢贏、古風新唱等。節目重溫、梳理閩南音樂文化的發展歷程,以富于時尚感和沖擊力的表現形式、視聽手段進行重新包裝、演繹,顛覆了大眾對閩南傳統音樂、閩南民間藝術和閩南語歌曲的刻板印象,使傳統的閩南音樂煥發了活力。《傳唱閩南》節目播出后,不僅收視率居高不下,也吸引了海峽兩岸音樂人的廣泛關注,得到了業界專家的高度評價。音樂類綜藝節目的成功試水,為廈門衛視嘗試制作以閩南語歌曲為主要內容的跨年晚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經過多年制作周播、季播閩南音樂綜藝節目的積累之后,廈門衛視于2021年底推出了“歡喜就好”閩南語跨年歌會。在競爭激烈的跨年晚會“大戰”中,閩南語跨年歌會取得了亮眼的收視成績。音樂類綜藝雖然一直是電視綜藝節目中最容易產生爆款的類型,但以方言音樂為主體的綜藝節目卻鳳毛麟角,主打方言歌曲的衛視跨年演唱會更是前所未有。廈門衛視閩南語跨年歌會收視、口碑雙豐收,不僅是對廈門衛視在閩南話音樂類綜藝節目上多年深耕的正向反饋,也是廈門衛視在打造獨具特色的閩南文化IP道路上邁出的堅實一步,為方言音樂綜藝節目的模式研發、創新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把握價值導向,深挖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價值
作為深受觀眾歡迎、喜愛的一種節目類型,電視綜藝節目的價值導向,必然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用電視綜藝的表現形式引領主旋律、表現社會主流價值導向不僅是節目的責任與擔當,也是節目提升自身價值和長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縱觀方言綜藝節目的發展歷程與面臨的瓶頸,節目的導向把控和價值創造顯得尤為重要。此類節目要突破瓶頸,走出困境,走上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就必須徹底撕掉低俗化的標簽,擺脫泛娛樂化的影響,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方言綜藝節目還應該充分發揮方言節目的題材優勢,從中華文化寶庫中汲取能量,從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中獲取靈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節目的文化價值。廈門衛視策劃、制作的一系列閩南話綜藝節目就是對傳統文化創新的生動實踐。
《閩南話聽講大會》第二季節目特別加入的閩南話誦讀經典環節,就是導演組在充分研究、了解閩南話的歷史由來和發音特點后,精心策劃、設計的內容。閩南話保留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的用語、發音特點,因此用閩南話來吟誦唐詩宋詞,更能表現出詩詞的音韻格律美。節目邀請來自海峽兩岸的嘉賓用閩南話吟誦李白詩作《將進酒》等經典名篇,并以情景秀的形式包裝、呈現,生動展現了閩南方言的獨特魅力。該環節推出后反響熱烈,很多年輕觀眾驚呼:原來閩南話可以這么美!
《傳唱閩南》節目不僅對獨具特色的閩南音樂進行了多樣化的演繹、展示,也深入挖掘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節目邀請海峽兩岸音樂人及閩南文化專家、學者組成“鑒賞團”,通過對每期節目中代表性的閩南音樂、民間藝術的誕生歷史、文化背景進行剖析,延伸到有時代印記的文化發展歷程和人文故事,充分展現了閩南文化獨有的特色、魅力。例如,以“歲月留聲”為主題的節目,選擇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中的代表性曲目《月娘月光光》進行融合創編,同時由“鑒賞團”的專家們對閩南童謠的起源、沿革進行全面解析,挖掘、展現這一閩南“非遺”的歷史文化內涵,讓觀眾在享受閩南音樂之美的同時,學習、了解到了不少閩南歷史文化知識,潛移默化地接受閩南文化的熏陶。
(二)主題內容垂直化、特色化,增強故事性,打造差異化競爭力
近年來,隨著媒體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化,電視綜藝節目的垂直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以往電視綜藝節目追求“大而全”,注重大眾化的傳統制作理念,在注重受眾精準傳播、深耕垂直領域的網絡綜藝的影響、沖擊下,也開始逐漸改變。
所謂電視綜藝節目的垂直化,即將以往泛娛樂類綜藝節目中的多種元素,進行細分、深化,將注意力集中于某些特定的元素(領域)或某種特定的需求,進而提供與此元素(領域)或需求相關的深度信息和深度服務[3]。而方言綜藝節目由于自帶方言這個先天性的“門檻”,反而更有利于精準定位目標受眾,有針對性地打造有特色、有專屬感、垂直化的節目。方言綜藝節目要充分結合自身特點,進一步增強親和力、親近感,在創作過程中,要多挖掘、展現富有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人物故事,真正做到融入人民生活,觸摸時代脈搏,講好地方故事。廈門衛視的方言綜藝節目在創作上,尤為注重選題策劃的特色化和內容設計的故事性。
《閩南話聽講大會》第二季以“南洋家書——僑批文化”為主題的這期節目,從選題策劃開始,就著眼于承載著許多人記憶和情感的家書,結合福建人“下南洋”的歷史背景,通過演繹、講述“南洋家書”背后的人物故事,以小見大,生動展現了閩南的僑批文化。“僑批”一詞源于閩南方言,“批”即 “信”,是海外華人華僑寄給國內僑眷書信與匯款的合稱。一封僑批,滿紙深情,僑批漂洋過海,不僅記錄著海外游子對故里親朋的真摯情誼,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可謂“微縮的歷史”。導演組在設計節目內容、環節時,不僅僅通過益智問答的方式介紹與僑批相關的人文歷史知識,還將目光投向在大時代的小人物身上,充分挖掘僑批背后的故事。通過一封封來自南洋的家書,展現平凡的“閩南人家”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情感和命運,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例如,節目中邀請的閩南文化專家盧志明展示了自己收藏的《周孝慈致妻家書》,寥寥數語,滿滿相思,躍然紙上。這封家書將一對夫妻遠隔重洋卻彼此思念,“日日思君不見君”的凄美愛情故事展現在觀眾面前,令人動容。
《傳唱閩南》節目以歌聲傳情,以故事抒懷,講述富于時代情懷的人物故事,讓節目更接地氣,更有人情味、煙火氣,也更能激發不同年齡層觀眾的情感共鳴。在以“寸草春暉”為主題的這期節目中,來自福建泉州的嘉賓林振聰現場演繹了自己寫給母親的閩南語歌曲《阿母》。他自小家境貧寒,父親去世后,母親憑借著惠安女的堅強與韌性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將幾個子女培養成才。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愛和感激,林振聰飽含深情地寫下這首歌,在節目中演唱時,他也幾度哽咽落淚。雖然他的母親因為年事已高、疾病纏身,無法來到錄制現場,但通過連線訪談和在惠安實拍的外景短片,這個閩南人家的溫情故事被鮮活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而身著惠安女傳統服飾的舞蹈演員演繹的情景秀更是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溫柔又頑強的母親形象,將情感推向了最高潮,動人心弦,催人淚下。
方言綜藝節目如果能真正做到“小切口、大情懷”,以鄉音拉近距離,以鄉情引發共鳴,深耕地域文化,挖掘本土資源,講好身邊故事,就有機會把劣勢轉化為優勢,把原本限制受眾面的語言門檻,變為吸引目標受眾、強化受眾黏性的立足點,從而走出困境,走上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道路。
(三)科技賦能藝術,創新呈現方式、制作手段,實現節目精品化
綜藝節目是內容和形式的深度融合,也是各種藝術形式和技術要素的集成展示。科技賦能可以豐富節目的藝術表達、呈現方式,助力節目審美、創作實現新的飛躍。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電視綜藝節目開始探索5G、大數據、人工智能、AR、MR等技術的創新運用。以技術賦能藝術,不僅為實現節目精品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也能帶給觀眾更優質的視聽體驗。
2016年廈門衛視在制作《閩南話聽講大會》節目時,就開始探索應用新技術來豐富益智問答的出題、競答方式,引入了人機交互智能答題系統,并根據題目量身定制、開發了閩南方言“六宮格”、閩南名人“連連看”等互動答題小程序,增強了競答環節的互動性、緊張感和可看性;2021—2022廈門衛視“歡喜就好”閩南語跨年歌會在各主題篇章的串聯和部分歌曲的演繹、呈現上運用AR技術,將實景與虛擬視效有機融合,重現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廈門特區在不同年代的城市面貌,喚起了時代記憶,引發了不同年齡層觀眾的廣泛共鳴。
科技手段的不斷升級、發展為綜藝節目創作開辟了廣闊的空間,讓節目的場景不再局限于演播廳和實景舞臺,而是突破時空界限,為觀眾打造出一個沉浸式的視聽體驗空間。方言綜藝節目要徹底擺脫粗制濫造的固有印象,實現逆襲,就必須著力于節目的精品化、精致化,通過新技術應用,創新節目呈現方式和制作手段,優化節目品相,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聽體驗。
(四)傳播模式立體化、多元化,提升傳播力、影響力,強化品牌效應
在融媒體時代,電視綜藝節目的傳播模式也必須與時俱進,積極變革形式,拓寬渠道。方言綜藝節目要提升傳播力、影響力,也必須遵循融媒體時代的傳播規律,結合自身在內容定位方面的特點,建立融媒體傳播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大數據對受眾進行深入分析,以多元化的傳播渠道精準觸達目標受眾,并通過碎片化傳播,帶動節目相關話題討論,實現節目的二次或多次傳播。
《傳唱閩南》每期節目中由“鑒賞團”選出的“閩歌新經典金曲”都有對應的二維碼,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下載、轉發分享相應節目、曲目,每個精品節目都以更符合互聯網特性的碎片化方式,通過各大視頻、音樂網站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進行廣泛傳播;“歡喜就好”閩南語跨年歌會也充分利用社交媒體設置與晚會相關的網絡話題,聯動KOL,形成熱點事件,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再將網絡討論度、關注度高的閩南語歌曲及表演形式納入晚會內容,從而實現與受眾的雙向互動,借助話題效應,進一步擴大活動的影響力。
方言綜藝節目要突破瓶頸,重新吸引受眾的關注,就必須抓住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機遇,積極運用新媒體平臺,打造新媒體傳播矩陣。只有大屏小屏聯動,線上線下互動,讓傳播模式更立體化,才能打造出獨具特色、可持續發展的節目品牌。
方言綜藝節目有著獨特的節目定位和鮮明的內容特色,只有扎扎實實地練好“內功”,立足于活化地域文化,弘揚民族美學,全面增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創新制作手段和傳播模式,利用好立體化、多元化的視聽語言,撬動技術杠桿,真正做到接地氣、有底氣、聚人氣,才能涅槃重生,成為五光十色的電視熒屏上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 余瑾.方言電視節目的困境與思路[D].南昌:南昌大學,2010.
[2] 吳木坤,林敏.著力推進閩南文化的國際化傳播:廈門衛視閩南話節目傳播策略及實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5):15-19.
[3] 李佳翼.從《見字如面》看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垂直化發展策略[J].東南傳播,2018(4):124-125.
作者簡介 辛韻泓,本科,記者,導演,研究方向:電視節目策劃與制作、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