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財經學院 鄭沙沙
美育是高校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部分,是德育工程的重要組成。美育以其情感、形象、愉悅等特點,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的民族情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大學生有開闊的眼界。
新時代的高校美育,不僅在于促進個體發展,更在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高校美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大學生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美育是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讓大學生在感受美的過程中追求美,喚醒對美的向往。
在新時代,充分地認識美育的思想教育功能,更好地發揮其教育作用,是賦予高校的新的歷史使命。
美學是一種自由的方式,可以增強教育的效果,成為新的現代教育。美育的優勢在于其多樣性,與學科發展相呼應。基于啟發式、引導式的形式,激發大學生發現美,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對高校大學生而言,提倡以美育人的理念,培養生活中的“藝術家”,讓大學生有健康的審美觀和積極向上的。加強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滲透,引導大學生獲得美感,觀察美、發現美的生活,拓展大學生的世界觀。美育豐富了思想政治的承載,鑒于大學生時尚文化的思想特點,思想政治建設與改革是現代教育研究的問題。美育所涵蓋的資源,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豐富的活動和多樣化的體驗,這是美育的必然趨勢。美育在思想政治中,具有審美場所,又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需要不斷地研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美育資源的挖掘、優秀傳統的傳承、文化資源的開發和發展,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行的途徑。
美育使人擁有美好的思想和感情,同時成就了美好的品格,具有教育功能和社會效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作用。美育的特點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結合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作為美育的藝術教育,通過色彩、圖形等對學生產生影響,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作為體現素質教育的形式,美育教育的目的、過程和形式,與思想政治教育保持著內在的聯系。美育通過觀察、表達等培養學生的感知力,培養敏銳的精神,發展高尚的人格目標。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提高學生政治素質,實施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美育以人的內在為基礎,關注學生的需求,通過美的形式激發潛能,實現行為與內在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倡導全面發展,還是培養德才兼備的素養,體現了在教育目標上的高度統一。高校美育包括審美的教育,還包括不同學科的審美觀念,包括知識、評價和創造,讓學生具備分析美丑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包括世界觀、政治觀和道德觀教育。教育強調學生精神世界的建設,在不同的體系中提高自我認識。從基本邏輯來看,確保了在教育的定位一致。美育與以藝術為核心的提升。通過藝術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思想導向,使學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人格的形成是長期而潛移默化的培養,因此,在反映結果中,具有長期的特征和統一的規律。美育的推進主要是課程、校園文化和藝術。運用審美系統地指導學生,并通過實踐取得成果。
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是通過教育方針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的行為取向,確保學生的價值觀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美育的導向作用,體現在強烈的政治信念。現代化的信息時代,學生正處于成長中的重要時期,容易受錯誤信息的影響。通過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美育,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美育的導向功能,體現在學生抵御不良的社會形態。隨著社會經濟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種應用平臺應運而生,一些低俗的行為很容易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影響。高校美育需要運用正確的審美觀念,使大學生用正確的審美評價事物,進而選擇正確的行為。
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激發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作用表現在對個體能力的關注。從主體性來看,創新旨在激活審美對象,使審美對象具有生命力,成為有價值的審美對象,以藝術和審美來觀察生活和社會。美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使學生在審美中提高審美判斷力,如自然美、藝術美等,以形成正確的觀念,樹立崇高的理想,促成審美意識的形成。在接受美育中,發揮心靈的獨創性,培養體驗美、創造美的能力,并享受美育的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體現在對思維創造力的培養,創新成為發展的方向和變革的要求。在理性擴張的影響下,新技術革命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由于教育中的問題現象,忽視了對學生精神的教育,高估了教育模式。由于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感知力等有著一定的聯系,而美育使學生通過想象、對美的敏感等思維來發現真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著重要的價值。
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培養,使學生形成崇高的理念,并將理念化為行動。德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體現為寓教于樂的目的。美育和德育具有培養學生道德的功能。在高校日常教育中,借助審美方法傳遞一定的觀點、道德立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繁瑣的教育,更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素質,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讓大學生與心靈共鳴,用美感去感動人,讓他們在道德修養中實現正確的價值觀。旨在美育作為特殊的教育活動,通過自然美、藝術美等內容,在感知美和感受美中,喚醒學生對真理的渴望,形成正確的美感,提高學生辨別善惡、弘揚正義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情感。
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是在美育的指導下積極構建美的規律。人格是一個人的品質,美育的目的是形成審美人格。美育的目的是要保證學生的心理具有審美的跡象,呈現出和諧、自由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體現在人格的培養。美育作為教育的方法,需要全面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完善人格。審美思想的人格塑造體現在人格教育。基于高校美育情感化的教育特點,以及趣味性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個性的滿足。基于審美需求,激發學生的獨特性,激活學生的活力,實現個體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體現在自由人格教育中。美學具有解放的性質。一些高校的過度分類和定理應用,給發展設置了無形的障礙,忘記了對知識的重視,忽視了精神指導和學習的樂趣。因此,在高校美育下,大學生需要了解實踐規律,管理自己的意志。
基于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研究,在理論研究上也取得了成果,但對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讀不同。從相關教育目標的分類、分析中可以看到,以有趣的形式學習美,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但是美育資源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存在單一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對美育資源缺乏了解,更缺乏指導實踐活動的體系。對于工作的開展,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探索標準的價值觀,理論系統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要協調好思政與美育的關系,需要重視不同的學生教學。理工科學生需要增強使命感,培養精神的教育。美術生要注重價值觀,培養創作觀念。不同學科的思想教育也不盡相同,美育在實施中應注重個性化,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并不能因材施教,沒有為不同學科的學生提供準確的教育,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熱情。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圖書館、檔案館等場所只履行服務功能,而其隱藏的審美功能被忽視,沒有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指導。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中,需要激發大學生關注美和感受美,有助于發展審美觀念,提大高學生綜合的審美素養。目前,對美育資源缺乏足夠的重視,無法有效地利用資源。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沒有考慮到與資源的結合,沒有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導致了工作進度的緩慢[1]。
高校美育課程改革刻不容緩。目前,高校美育課程更新不及時,美育資源開發利用不足。面對這種情況,需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課程,區分不同學科,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高校要與職業院校交流,利用職業院校的資源設置美育課程。基于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思想政治教育要整合研究成果,在推進課程改革中,挖掘美育資源,促進美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在重視教育的基礎上注重綜合水平的提升,貫穿美育課程,實現學科間的交流[2]。隨著社會和時代的進步,人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美育已經成為高校基礎發展課程,從個人特長到全力幫助發展。美育通過表現自由、快樂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美感和道德感,養成良好的習慣。美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美感,倡導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培養學生形成堅強的人格。教育的宗旨是在德、智、體、美等都得到發展。美育已成為總體發展的重要部分,學生的審美素養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部分。美育需要重視學生的發展,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通過美育激發活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美育作為教育的重要部分,強調美育和技能的重要性,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美育在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激發創造力、促進學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不同美育目標來看,美育的功能以人的發展為起點,以人文關懷為主體,進而確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3]。
高校是大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對于人的思想變化影響很大。高校在營造文化氛圍時,避免將一些相關的政策強加于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根據學生個體化需求,制定更高層次的目標。在美育建設中加入思政要素,將美育資源與思政結合,將政治導向相結合,以藝術弘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育全覆蓋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巧妙的整合,確保美育資源細化到美術、藝術等方面。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樂趣,以正能量增強學生的責任感。網絡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網絡對學生的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影響,需要引起重視。高校要加大美學宣傳力度,增強思想政治效果,并搭建大數據管理平臺,及時更新數據庫,平臺傳播的美育資源和思想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多維度的案例分析,結合學校校訓,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此外,美育需要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的需要調整目標,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發展。以歷史為時代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證[4]。美育建設的任務是實施德育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工作者,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美育保留了道德學習與政治活動互動結合的關系,體現了在工作中學習的思想功能。美育的建設,促進了人們對精神文明的向往,美育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道德支柱。此外,文明活動的深入發展是重要的工作,基于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形式,改善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穩定的社會關系,維護良好的社會風俗。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高校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基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將美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對美育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給予應有的重視。美育工作的進行,開辟了新的發展機遇,提高了高校美育教育水平[5]。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有美育理念和綜合教育理念的教師,可以更好地感染學生,喚起師生的情感共鳴,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應做出貢獻。由于對傳統教育基于理論的認知,思想教育者缺乏審美經驗,對教育形式和內容缺乏創新,對過程缺乏激情。因此,基于美育領域的系統化教育培養,避免了傳統思政教育的不足,激活師資隊伍的活力,增加思政課的多樣性,使之成為動態的理論。有些教師對社會主義價值觀重視不夠,一些教師受一些教師受藝術即自由的口號的影響下,認為藝術需要去政治化因素,用片面的知識來表達。隨著審美意識的普及,美育的功能是有助于思想道德建設。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結合國情,提高思想政治覺悟,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6]。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團隊,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基于高校教師選拔的特殊性,團隊的政治和思想品德得到了保障,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任務繁多,缺乏提高理論素質的意識,影響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因此,定期對教師團隊進行美育及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服務。為學生美育打造豐富的平臺,以創建學生文藝演出和藝術文化為契機,挖掘為實現夢想而奮斗的典型事跡。創作具有時代精神和藝術魅力的作品,講述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引導學生踐行愛國主義精神,成為走在時代最前沿的年輕人[7]。
綜上所述,美育在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化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美育價值在不斷地體現。近年來,美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改進美育工作仍然是重要的任務。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應重視美育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再現美育工作的政治導向和文化傳承等功能。美育應把學生的思想品德、品格、素養、審美作為教育的目標。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德育人,堅持人文素質與思想相結合,順應美育特色,推進美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結合,以培育社會主義價值觀為主線,整合美育資源,構建新的思政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