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誠,徐惠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4)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生格局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系列方向性與根本性問題,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前進方向。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節點,承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重要任務的高等院校,必須講好思政大課,積極躬身入局,強化責任擔當,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培養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的高層次人才。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兩股一線力量,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存在著天然的育人聯系。通過研究二者各自的職能分工、工作特點與教育手段等要素間的耦合關系,在突出各自功能和價值的同時,聚合兩支隊伍先天的優勢與特色,形成育人共同體,以期找到踐行合力育人效能最大化的路徑。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亟須煥發新生的時期,構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構建同向同行的工作新格局,對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育人理論與實踐“兩張皮”及育人主體各自為政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深入落實好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黨的優良傳統與政治優勢。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視度的不斷提高,高校要充分認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深刻把握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在現實工作中,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孤島化”現象暴露出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兩支隊伍欠缺滲透與融通,所以研究二者在高校合力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障礙因素是首要要求。
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專職教師崗,主要工作是教學與科研,承擔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任務。輔導員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管理工作,學科背景多元,與學生接觸最為頻繁,對學生的所思所想認識深刻。兩支育人隊伍日常工作交集少,部分思政課教師認為輔導員只是大學生的管理者與服務者,缺乏思想政治學科相關專業知識,理論素養積淀不深厚,難以勝任“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的角色;部分輔導員認為,思政課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完成教學任務,不能深刻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極少會結合專業所長解決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思想問題,兩支育人隊伍因缺乏溝通交流導致彼此認同感低。
當下,各高校大力發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交互育人模式,充分調動了思政課教師與其他專業教師的育人積極性,在“第一課堂”建設上頗見成效。但在實踐課程方面,輔導員往往只是根據上級管理部門指令或經驗開展育人工作,沒有從合力育人閉環管理的角度出發作出應有規劃與制度設計,造成育人鏈的環節缺失,不能形成合力育人的良性循環。
第一,在高校的管理體制上,思政課教師歸屬于馬克思主義學院,而輔導員則由學生工作部門與二級學院實行雙條線管理。由于兩支隊伍的主管部門不同,在考核機制上大相徑庭,彼此工作的側重點也就趨于平行。第二,部分高校黨委雖然意識到兩支隊伍缺乏合力育人機制,但并沒有落實到系統設計與執行上,在打破傳統管理模式、建立合力育人平臺等方面未開展實質性工作。第三,兩支隊伍的工作交流以私下、非正式形式為主,缺乏常態化溝通機制,導致育人合力分散,難見成效。
輔導員隊伍要求“具有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的寬口徑知識儲備”。從近年高校輔導員招聘信息來看,多數以人文社科類專業為主,也有部分高校不限專業或以學校相近專業為招聘條件。而思政課教師專業大類基本一致,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學科背景。伴隨著思想政治理論學科的不斷發展,學科壁壘將成為橫亙在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之間的鴻溝,勢必造成理論與實踐日益脫鉤,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成效造成沖擊,難以形成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高校思政課教師承擔著對大學生系統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品德教育知識的責任,為塑造大學生正確三觀提供基本價值遵循。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是“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1]。二者均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參與者,是思想引領與價值塑造的中堅力量。高校必須積極推動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聯動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切實發揮好二者的協同性,構建優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實現共融共通,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落地抓實。
立足當前思政育人格局,基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觀,找尋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最佳路徑,不僅是回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重要講話精神的迫切需要,更是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實踐融合價值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借助課堂教學主渠道,負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講授。高校輔導員負責大學生課余生活中的思想指導。二者以立德樹人為中心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升級,貫通課上、課下,各有側重、全方位地分工協作,構建運行合理、有序的合力育人生態圈,提升育人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鑄魂育人的重大工程,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上的一致性,旨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在于做好學生工作,以學生的要求、需求、訴求為出發點,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在育人過程中,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專注于不同的業務領域,存在工作的優勢與短板,思政課教師擁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儲備,而輔導員在育人實踐方面經驗豐富,兩支隊伍只有補短板、揚所長,才能建立起功能完備的合力育人體系。從現狀來看,部分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度重視理論講解,沒有拓展課程外延,與學生互動較少,對學生關注的時政問題與熱點問題缺乏了解,教學模式單一,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學校要充分發揮思政教育在價值引領、品格塑造、精神滋養方面的重要作用,構建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的育人合作關系,實現雙向成長,有利于解決教學實際問題。
輔導員最主要的工作職責是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通過主題班會、談心談話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外,輔導員普遍較為年輕,易于接受并理解大學生看待問題的態度與見解,能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思政課教師授課經驗豐富,對社會主流價值觀把握到位,是學生掌握正確理論知識的關鍵,但部分思政課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育人目標重視度不夠,往往在學生思想出現問題時,因不知如何引導而草草了事。因此,探索兩支隊伍合力育人的有效路徑,有助于將學生的思想理論學習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發揮兩支隊伍最大育人效用,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從而實現兩支隊伍優勢互補壯大育人合力。同時,基于學生學習、生活與就業等多個方面的全面引導,多維度介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成為學生的自覺追求。
合力育人的制度設計基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絕不是“空中樓閣”,應可實踐、出實效。合力育人的目的是實現融合式發展,而不是簡單的兩支育人隊伍功能的疊加,必須促成優劣互補,在戰略布局、平臺打造、機制構建等方面扎實建設,在不斷實踐中打磨合作細節,最大程度發揮雙方正向育人作用,達到雙引擎驅動的效果。因此,尋求合力育人的路徑需要跨越“關口”,要從以下五個方面“突圍”。
組織管理機構是推進、反饋、修正某一決策實施的重要實體,設立專門機構,合理配備人員,確保實現組織目標[3]。高校應成立由分管學生工作校領導牽頭的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工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涉及學生工作處處長、研究生工作部部長、教務處處長、宣傳部部長、校團委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等。另外,應邀請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校外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知名學者組建專家咨詢委員會,作為合力育人工作領導小組的智力支持。高校應高度重視兩支隊伍合力育人機構的建設,不斷優化工作機制,推動全員育人工作向縱深發展。
為取得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的實效,高校應當構建兩支隊伍的交流互派機制,將兩支隊伍統一進行管理。合力育人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合力育人中心,選拔認同合力育人理念、教學能力出眾、實踐經驗豐富的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加入中心,作為合力育人的骨干力量進行培養。另外,應由領導小組挑選思政課教學能手擔任學院兼職輔導員或班主任,深入大學生的“第二課堂”,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召開主題班會,開展談心談話活動等。同時,將教學質量評價優秀,并獲得三次以上校級“優秀輔導員”稱號的專職輔導員轉崗為思政課教師,實現優秀人才的良性流動。
平臺搭建是實現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見成效的關鍵,應從思政課教學、日常管理、科研合作三個維度打造合力育人平臺。第一,重點搭建教學合作平臺。組建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結對教學小組,兩支隊伍共謀一堂課、共上一堂課,凸顯課程理論聯系實際的特色,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與親和力。第二,拓寬日常管理交流平臺。定期召開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交流會,分享各自在教學與管理實踐中的先進經驗、典型做法,并形成會議紀要提交合力育人工作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形成可供推廣的合力育人方案[4]。第三,深化科研合作平臺建設。引導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共同申請基金項目,將合力育人的直接實踐經驗轉化為科研成果,進一步促進兩支隊伍合力育人的融合度,切實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實效。
思政課不是一門簡單的專業課程,而是要考察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理解及在實踐中的現實表現。當前部分高校對思政課教師的考核較為單一,僅是傳統的計算教學工作量,因此,有必要完善績效考核機制,通過科學設置考核目標、設計指標,實現兩支育人隊伍的通力合作,激勵探索符合實際的合力育人新模式。第一,將立德樹人實效作為主要考核目標,聯動高校多部門制定量化政策、措施,統一兩支隊伍的考核目標。第二,科學設計考核指標。將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的分工細化,采用育人任務積分制,將課程教學、課下實踐、特色育人做法等用積分量化,將激勵措施落到實處。第三,多主體參與考核。將學生評價、兩支育人隊伍互評納入考核體系,并以答辯的形式接受合力育人工作領導小組的終評,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將考核工作推向深入。
激勵機制的構建是推動事業向前發展的關鍵因素,能為事業向好發展提供不竭動力。高校應在思政課評價標準中設置價值引領觀測點,在兩支隊伍合力育人的遴選立項、評比驗收與監督檢查中引入相應可量化指標,并把教師參與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情況、教學效果作為其評獎與評優的重要參照依據[5]。另外,高校要通過行政力量的推動與政策機制的正確導向作用,激勵思政課教師不斷改革創新,將教學科研與輔導員日常工作深度融合,把重點聚焦于豐富教育培養體系、創新教育手段上,高標準要求兩支隊伍合力育人成果的落地,推進思政教育體系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主體,保障其安全穩定是黨和國家要求必須完成的一項長期任務。要堅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守正出奇,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致力于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水平與政治覺悟,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角色。因此,高校應安排專門的機構與人員對合力育人開展深層次研究,結合高等教育的目標任務及學校的長遠事業發展進行科學布局,將涉及的教師群體歸類合并,全面、深刻地推動“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形成,依據分類指導的原則,細化各項指標,并以此檢驗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具體成效,明確改革方向,個性化制定改進措施。邁進新時代,肩負新使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任務艱巨、使命光榮,高校從上到下應為育人模式建構、改革、優化等提供必要支持,將合力育人的時代使命納入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充分激發各類教師群體的育人能量,進而促進高等教育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