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滿艷,曾 平
(湖南工商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5)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12 月7 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是“課程思政”育人理念最初的理論源頭與“課程思政”興起的標志。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和2019 年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都強調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逐步建構的“七大”育人機制與“十大”育人體系中都涉及到課程育人。2020 年,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全國層面鋪開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明確指導與規范要求。在黨和國家政策引領下,全國各地紛紛開啟課程思政改革實踐和理論研究。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化工程,其中“專業課程思政是最為關鍵和最難解決的部分”[1],系統探討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依據與內在優勢是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然要求。
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研究,一些學者從“課程”與“思政”二者關系視角進行論述,認為課程思政不是“課程”與“思政”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有機融合、“溶鹽于湯”。如高德毅、宗愛東認為“‘課程思政’其實質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陸道坤、宮維明等專家也指出,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精神融入所有課程,以“隱性思政”的功用,與“顯性思政”一道,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全程育人、立德樹人的目標[2-3]。另一些學者從教學有效性視角,認為育才與育德相統一是課程有效教學的內在要求,課程思政就是實現各類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方式。如邱偉光等專家認為,“‘課程思政’是高校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內在德性,轉化為自己精神系統的有機構成,轉化為自己的一種素質或能力,成為個體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4]。焦連志、黃一玲也認為,高等教育課程思政的理念主要是打破思政課程孤軍奮戰的局面,從每一門課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將育才與育德統一于教學進程中。
學者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界定雖表述各異,但都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育方法。課程思政不是新增一門課或一項教學活動,也不是所有課程思政化,而是重在“挖掘”課程本身已經存在的思政元素,做到有意而無聲,有機而無痕。專業課程思政就是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堅持“一課雙責”,將“專業知識傳授和思想價值引領”有機融合,做到溶鹽于湯,入微入味。專業課程思政是專業課程自身的升華與回歸,拓展了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功能,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1.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孤島”困境,構建大思政格局。雖然高校思政課程從大一開到大三,但是目前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思政課程的“單向困境”,教師用力用心用情教,但是在部分學生心目中,思政課程對找工作沒有實際意義,因而不能對大學生產生一種內在吸引,導致部分學生對這一類課程的重視度不高,也就不利于這一類課程發揮實際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正式拉開了全國高校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大幕,著重強調了高校所有課程都要對大學生思政教育承擔重要職責,這是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載體的拓展與創新,極大增強了專業課教師的育人意識,改變了思政課程“單兵作戰”的“孤島”局面,促使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教育實現從相互獨立的狀態向相互融合的局面轉化,實現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的雙向同行。因此,課程思政穩健有序推進對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2.回應社會變革對專業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的國際環境也非常復雜,思想意識領域呈現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而大學生正處于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由于認知與辨別能力還比較欠缺,極易造成大學生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的不穩定性和矛盾性。在這種復雜的現實背景下,僅僅依靠思政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想觀念和價值引導是遠遠不夠的,學校根據大學生可塑性高、學習能力強的特點,要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所有學科、專業與課程都要正面回應社會變革提出的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科技挖掘大學中除思政課程以外其他專業課程的思政內涵和元素,將其有機融合到課程教學與專業人才培養中,以幫助大學生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積極引導學生增加現實關懷,使他們習慣于將個人的前途命運同國家的前途命運有效銜接,勇敢承擔起民族復興大任。
3.通過發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推動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目前,部分高校存在著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教育脫節的現象,專業課教學中淡化思政教育、思政教育碎片化以及思政教育流于形式等現象時有發生?!罢n程思政”工程的推進就是結合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從培養時代性人才的層面出發,將道德教育和人文價值觀融入專業知識教學的全過程,推進“硬知識”和“軟知識”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每門課程立德樹人的作用。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傳統教育的理念和優勢將日漸式微,學校教育需要重拾人本主義,關注人類情感與精神需求,致力于促進大學生實現技能與正確三觀的契合和統一。加強專業課程的思政內涵超越了專業課程的專業內涵,把所有課程與教師的育人使命與職責貫穿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而將所有課程推向育人的正軌,推動教育回歸育人本質。
專業課程是高等院校用以培養專業人才而專門設置的課程體系,對于專業人才培養具有特殊價值。加強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依據主要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專業人才培養理論、高等教育本質理論以及教師教書育人使命理論三大層面。
關注大學生學習、思想、健康等各方面的狀況是高等教育的主題,也是每一位教師的宗旨和使命,對大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根本指向與終極價值,也是社會全面發展的最高境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多次對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作了深刻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內容全面,內涵深刻,不僅涉及到人自然屬性方面能力的發展,如人的體力、智力、交往能力等,也涉及到人的社會屬性方面能力的發展,如人的身心和諧、個體的自我意識、道德觀念、人的個性等方面。在馬克思看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一個實踐性議題,也離不開社會的教育和學習。關于教育,馬克思曾提到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由此看出,馬克思對教育的理解和論述為強化當前大學專業課程的思政內涵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教育不僅僅是專業技能教育,更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主力軍,面對國際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必須對其加強德智體美勞方面的教育和知識普及,使其更加積極地擔當民族復興之大任。將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有機地嵌入日常專業課教學體系,其意義不僅在于可以豐富專業課堂的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加充滿育人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前后兩者的契合,實現對大學生政治思想、價值觀念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因此,課程思政建設在宗旨上是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人的全面發展高度契合的,后者構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教育”顧名思義,“教”是“教授知識”,而“育”則是“授人道理”。“教育”既是知識技能的傳授,又是價值觀念的傳授,可見,教育是一種育人的過程,是將一種比較客觀且理性的理解傳授給學生,并進行價值觀引導的過程。高等教育借助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以關注學生的心智發展為核心,更傾向于提供一種開放的、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在課程知識的傳授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一些固定、抽象的理論和原理,還要有意識地對大學生“三觀”進行引導,通過在日常教學互動中將價值觀念融入大學生心智發展和培養,從而真正實現高等教育的宗旨和使命。當代大學生身處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大學教育應從本質上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職責使命,從國家總體戰略和全局出發,從價值觀念上解決好“培養什么人”這個核心問題,從理想信念上解決好“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從方式方法上解決好“怎樣培養人”這個重要問題。然而,高等教育傳授知識的主要載體是學校開設的課程,要使專業課程的開設宗旨與高等教育的宗旨有效銜接,就應在課程設置方面加入更多的思想元素和道德元素,努力實現高校課程符合時代特色和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為黨和國家的事業貢獻不可缺少的力量,使整個社會呈現出豐富的時代氣息。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蘊含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主觀思想的實踐活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價值選擇和實踐活動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深遠。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本職工作就是教書育人。教書主要是傳授知識和解決學生的知識困惑與疑問,著眼于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而育人則解決的是學生價值觀念培養的思想問題,即幫助學生早日形成正確的“三觀”,并在教學過程中,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心智。在本質上,教書與育人是內在統一的,他們都是通過教學的形式來達到培養學生的目的。只有把知識教育和價值培養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的新人。在大學四年學習與生活中,對大學生影響較大的就是專業課教師,因此,專業課教師必須從思想上牢固樹立教書與育人一體化的“課程思政”意識。《高等教育法》在總則第五條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高校實現這一任務的主要載體是課程。在我國,高校課程主要分為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而當前,在大學主要承擔培育思想觀念職責的通識課就包括在通識類課程中。盡管專業課和單獨開設的思政課在育人方面有不同的分工,但是從大思政教育的角度看,兩者都含有思政教育的目的,并都含有豐富的和正式的思政教育資源。因此,每位教師都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并在授課過程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高校設置的專業課程是根據每個專業的培養目標而開設的培養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更全面、更科學地掌握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專業課程作為大學專業教育的核心構成要素,專業教師在專業課育人的任務中進行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內在優勢。
專業課程是為培養專業人才而科學設置的,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共同課、專業選修課以及專業實踐課等,這些課程都是圍繞著“專業”而起作用的,含金量極高。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專業課的開設對高校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培育青年正確道德觀的主要場所。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學生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學習超強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本領,但是不應與高校專門設置的思政理論課程相分離。因為專業知識需要倫理道德約束與引導才能發展更快更好。課程思政就是圍繞“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進行頂層設計與部署實施。體現在高校專業課程上面,課程所具有的功能理應也蘊含育人道德觀念,因而在授課的過程中,結合專業知識教授學生相關的道德知識,使得道德力量在人這一載體中得以體現和傳承,這顯然是專業課的優勢之一。
專業課程本身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其結構設計及知識體系與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和就業方向有很大的聯系。專業課程若能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培養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過程中獲得職業精神和倫理規范,對于大學生成長和成才都具有長遠正向的引導意義。專業課思政隱性教育和專業知識顯性教育并駕齊驅、相互協同,為學生提供點面結合、深入而又全面的知識和價值倫理。專業教師應參照各專業的特點和特色,定期或不定期、有效靈活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論元素,而不是將其生硬地、完成任務似的搬到學生面前,使學生“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高校要想守住和攻破專業課育人這一任務,就要守護好高校專業課思想政治工作這一渠道。
雖然在高校課程設計中專門設置了思政政治理論課程,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價值觀養成、德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這種作用受到了時間的限制,會使學生形成一種完成任務性的學習觀念,學習成效不明顯。比較而言,專業課程的授課時間較長且形式豐富,為專業課承載立德樹人的重任提供了一定的優勢和條件。一方面,大學生通過專業課已進行了長時間、反復的專業學習,將價值引導和思政教育元素加入到這種日常的專業化學習中更容易使學生吸收和轉化為內在精神動力;另一方面,專業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能夠加強學生將精神和價值觀念轉化為具體行動。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要提升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將專業知識所具有的倫理道德以一種隱形的、無聲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在高校教育中,專業課的學習時長是最長的,影響也是最大的,幾乎貫穿大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因此,思政教育應以專業課程為重要載體,以保證思政教育的開展具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能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教學過程,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思政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教育的實效性也是通過對大學生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染而形成的。同時,專業課一般是小班教學,更有利于專業教師熟悉和掌握每位學生的價值觀傾向和思政水平,為育人提供了諸多便利。
授課是師生之間交往的重要載體。有學者將教學的本質定位于師生交往層面,認為教學就是以價值傳遞為媒介,以人與文化的雙重建構為核心,以完成預定任務為目的的師生交往活動。誠然,有效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促進或者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使學生能夠從情感上易于接受教導。正如夸美紐斯(Comenius)所說“求學的欲望應徹底在學生身上被激發出來”[6]。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課程思政就是一種新型師生交往方式,具有強烈的召喚性與傳染性。專業課教師是與學生接觸最直接、接觸時間最多、對話最集中的教師群體,專業課教師對學生一言一行影響最大。專業課教師作為學生未來發展的向導,同樣的專業學習經歷與學習過程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更加有效和科學的建議。專業課教師要把“以文化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利用專題培訓、專業認知報告、研討會等方式強化思政教育結合專業知識教育的契合點,培養一批有能力、有素質、有責任的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才。同時,專業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專業的指導過程中,會在無形中產生一種“魅力影響”,學生在高度認可教師專業素養的基礎上,“見賢思齊”,潛移默化地接受教師在思政方面給予的建議和引導,促進自己不斷成長成才。
在明確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既有學理支撐,又有內在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讓課程思政有意而無聲,有機而無痕,入微入味,需要從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形成“大思政”的格局與共識;圍繞課程思政要求系統開發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隊伍思政素質;豐富教學形式,優化課程思政質量評價保障體系等方面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