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宇歡
(寧夏大學,寧夏銀川 750021)
為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建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重要載體工具,2007 年教育部開始推動“易班網”進入高校。2016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將深入實施“易班”推廣計劃作為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的具體措施。2018 年寧夏開展全區高校“互聯網+思政”建設試點工作,成立“寧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2019 年寧夏教育工委、教育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思政”載體(易班網)建設的通知》,計劃采取“兩步走”的方式,全面打造寧夏高校“互聯網+思政”升級版。隨著“互聯網+教育”工作的不斷深入,“易班網”逐漸成為了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進一步探索易班“校本化”建設路徑,對提高寧夏人才培養質量、發展互聯網教育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具有重要意義。
易班網是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教育教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的綜合性互動社區,建設初期融合了論壇、博客、微博等多種主流Web2.0 應用,后期逐步實現了網頁端、手機端等多種訪問模式,并實現了輕應用開發、優課等定制化功能。目前,全國上千所高校成為了全國易班共建高校,數千萬大學生成為了易班用戶,覆蓋全國32 個省區市。易班的建設過程是一個共性和個性相結合的系統工程,通過網絡技術搭建校際之間共性載體平臺,但具體到每個學校又并非千篇一律,這種通過易班平臺在原有基礎上結合學校特點進行個性化建設的成果就是易班“校本化”的具體體現。鄭金洲指出“校本”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為了學校,即要以解決學校存在的問題、提升學校辦學水平為導向。二是在學校中,即要樹立“自己學校的問題要由學校中的人來解決”的觀念。三是基于學校,即各種措施工作要立足學校的實際校情,充分挖掘學校潛力,釋放學校活力[1]。
“校本化”建設是易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國內部分學者和高校也開展了相關工作和研究。葉雄坤分析了“校本化”的內涵,提出了以深度整合優勢資源、科學構建校本模式等為主要措施的“校本化”需求導向下的易班建設管理模式[2]。吳唐風等人總結了當前易班“校本化”建設的主要模式,提出通過虛擬班級管理、第二課堂、校園生活微社區等方式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3]。張麗麗等人分析了主體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從主體剛性新需求和主體關注點兩個角度提出了易班“校本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4]。陶興旺等人分析了易班“校本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優兩聚三用”的“校本化”建設模式[5]。陳靜等人從挖掘易班校園生活服務功能、發揮教育教學優勢等方面研究了易班“校本化”建設視角下的網絡思想政治育人途徑[6]。蔣宇歡等人探索了易班“校本化”的具體舉措,提出了基于“易班”平臺的網上綜合素質測評方案[7]。
一方面,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用新媒體新技術促進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信息技術的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來。另一方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也明確提出要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運用大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此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敵對勢力向高校學生傳播不良思想更為便利,及時搶占網絡輿論陣地,實現對青年大學生的正確引導,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課。易班作為全國范圍內建設推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共性載體,立足“校本”內涵,有目的、有計劃、有特色地進行“校本化”個性建設,促使共性和個性的結合,這正是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具體舉措。
目前,高校易班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廣泛動員,實現全體學生和學工干部的實名注冊,這個階段目標的實現相對容易,但部分學校采用行政化方式注冊,使得部分學生在初識易班階段就產生了抵觸情緒。第二階段是校園推廣。校院兩級易班學生工作站開展以易班為載體的線上活動,通過活動報名、成果展示、點贊投票等方式,并輔以網薪、易班周邊產品等作為獎勵,實現快速提升易班知名度的目的,但當獎勵減少時易出現用戶活躍度降低和用戶流失的現象。第三階段是易班“校本化”建設階段。這個階段很難再通過行政化和獎勵吸引等方式實現目標,高校要立足本校自身發展需要,充分調研學生需求和興趣點,編制易班發展整體規劃,整合校內優質資源,開發出能夠走進學生內心的易班功能,這是促進易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階段,也是破解易班發展瓶頸的有力方式。
一方面,在易班“校本化”建設過程中,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下沉學生社區開展調查研究,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可以走近學生,還有助于突破傳統思維模式,開辟服務學生、凝聚學生、引導學生的新陣地。另一方面,在易班“校本化”過程中培養互聯網思維、提升網絡素質、鍛煉信息化能力,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備技能。此外,易班“校本化”注重社區平臺屬性,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疇推廣到學生公寓、食堂、學院、書院等多個領域,融合教育、管理、服務等多項功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更加廣泛,是有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載體。
在快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時代,各類交互式軟件逐漸形成了成熟的商業化發展模式,用戶對軟件平臺體驗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易班網頁端主體是共建高校熱點新聞活動的“今日頭條”版塊,同時還設有“熱門話題”“輕應用快搭”等版塊,內容相對充實。然而存在網頁訪問不夠流暢、內容分類不夠清晰等問題,影響了用戶體驗。易班手機端使用頻率高,但訪問不夠流暢,時常出現卡頓、閃退、訪問出錯等情況,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軟件功能上雖然滿足了輕應用訪問、新聞推送、社區交流等需求,但依然存在交互性不夠好、頁面風格不夠新穎等問題,特別是在自定義表情、自定義圖文編輯、基于大數據的信息流推送等個性化功能方面,與微博、QQ 等主流商業軟件相比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此外,目前易班“校本化”開發以“輕應用”開發為主,雖然開發便捷、簡單,但輕應用功能較為單一,質量參差不齊。
在易班推廣運營中,一般成立以校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統籌規劃建設任務,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易班學生工作站,掛靠黨委學生工作部(學生處),專人專崗負責易班的運營推廣。這一工作機制在易班用戶注冊、推廣階段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在“校本化”建設上存在一些困難。整體規劃方面,對易班“校本化”建設缺少分期規劃,有些系統只考慮到近期目標的實現,沒有預留后期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導致建設進度不能符合預期;資源整合方面,有必要將請銷假系統、圖書館預約系統、公寓報修系統等與學生關系密切的系統進行整合,但由于數據共享不暢、部門協同不夠等問題,制約了資源整合的進度;教學資源方面,易班提供了用于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的“優課YOOC”模塊,實現了學校傳統教學資源的簡單上傳,但缺乏分類和檢索。此外由于優質教學資源供給量不夠足或共享率不夠高,制約了優質教學資源在易班的上線。
易班目前的建設推廣運營工作主要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和易班學生工作站的學生干部完成,存在著人力資源配備方面的瓶頸。人員類別方面,建設主體大多以輔導員和學生干部等學工隊伍為主,缺少心理健康教師、專業課教學名師、思政課教師等專業教師的融合,還缺少教務、后勤、財務等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的協助。專業技能方面,工作人員除了需要具備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外,還應該具備較強的政治理論能力、較好的網絡技術能力、較快的新事物接受能力[8]。特別是網絡技術能力的缺乏,使得在推進易班“校本化”建設中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尷尬局面。隊伍管理方面,選拔、監督等管理體系尚不完善,教師層面缺乏必要的績效考核和獎勵激勵機制,學生干部層面職能定位不夠清晰、能力素養不夠全面,同團委、學生會的學生干部相比,還有一定的成長空間。
一是加強黨對易班“校本化”建設的領導。成立以校黨委領導為主要負責人的工作專班,整體推進易班“校本化”建設工作,下設不同工作組,由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黨委學生工作部、學生處)牽頭,“大學工”體系下的組織部、宣傳部、團委、人民武裝部、后勤保障部、財務處、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圖書館等部門共同參與,協同推進建設工作。二是統籌規劃。在充分考察學習典型高校先進經驗做法的基礎上,深入職能部門、教師、學生群體開展大調研大走訪,立足學校實際情況,科學制定易班“校本化”建設規劃,分學校、學院兩個層級,制定短期、中期、長期規劃,指導校院兩級建設工作。按照生均標準設立專項工作經費,提供必要的場地、設備等硬件保障條件。三是整合開發管理服務平臺。以學校“智慧校園”等信息化建設為抓手,推進學生管理服務平臺與易班“校本化”的融合發展,逐步實現以“易班”手機端為主要載體的校園一站式服務平臺。打通數據壁壘,將現有的教務管理、圖書借閱、場地預約等系統入駐易班平臺,實現數據共享。開發學生管理服務應用,實現公寓調整、設備報修等管理服務流程的信息化,不斷充實易班“校本化”應用。四是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充分發揮教學名師、學術名家等專業教師的作用,推動示范課視頻、金課視頻、優質課件進駐易班“優課YOOC”平臺,建設學校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庫,向全校師生提供優質的線上教學資源。發揮易班全員實名注冊的優勢,探索易班與線上授課的方式,實現線上授課、交流討論、作業收交、考核考察等教學任務。引入校外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名師講座資料庫,利用網絡手段擴大線下講座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一是完善隊伍架構。教師層面上,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專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全職推進以易班“校本化”建設為載體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引入輔導員、班主任、協同部門工作人員、思政課教師、專業課名師、學術名家等作為兼職人員共同參與易班“校本化”建設;學生層面上,按照學校、學院兩級建設易班學生工作站,配齊配強學生干部,將易班學生干部納入學校學生干部培養管理體系,推進與團委、學生會干部的交流任職。二是健全制度體系。制定完善組織內部章程,完善成員管理辦法,逐步細化工作人員崗位職責、權利、義務,明確成員準入標準和具體流程,建立主動退出和清退機制,確保成員高質量、高素質發展。制定部門量化考核指標和成員考核指標,建立述職評議機制,定時推進工作指標,加強對業績目標完成度的考核。完善獎優罰劣制度,將相關成果納入到教師職稱評定和學生評獎評優體系,進一步激勵工作人員干事熱情。三是完善培養機制。通過大學生骨干培養計劃、“青馬”工程培養計劃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增強政治理論能力。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從辦公基本技能、網絡融媒體技術、軟件開發技術、網絡素養能力等方面進行專業化培養。建立交流機制,通過內部交流研討和外部考察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學習新穎、先進的工作方式,不斷探索工作思路。四是探索公司化管理模式。積極走訪調研上海、陜西等省份的代表性高校,學習先進的易班工作團隊管理模式,在區內易班“校本化”建設整體情況較好的學校試點開展易班學生工作站公司化運行模式,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易班學生工作站的自主管理。
一是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陣地。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區和聚居地,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主線,通過線上途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民族團結月”系列線上活動。通過組織教學名師錄制民族團結講座視頻、榜樣人物訪談、線上知識競賽、民族風采展示等手段,常態化宣傳民族知識,旗幟鮮明地宣傳正能量,駁斥錯誤言論。二是開發管理服務類應用。在整合完善現有管理服務平臺的基礎上,立足學生學習、生活需要開發應用,最大限度地將易班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結合起來,增強用戶黏性。管理應用上,探索開發獎助學金申請、保險辦理、火車優惠卡辦理、請銷假管理、綜合素質測評申報、榮譽稱號申報、班級日常管理等應用;服務應用上,探索開發公寓調整、公寓設備報修、就業招聘服務、活動申報、會議場地申請等應用。三是堅持“內容為王”理念。深度挖掘易班“校本化”內涵,設計制作既具有時代特征又具有校本情懷的圖文、音頻、視頻等易班網絡文化產品,開發易班周邊產品,不斷深化易班知名度;探索成立易班網絡電視臺,定期推出以學校新聞、人物專訪、專題報道等形式的節目;采用“項目+易班”的模式支持培育一批特色亮點活動,從不同角度采用“先碎片,后整合”模式實現易班“校本化”建設的并行推進。四是充分協調與主流網絡載體的關系。要充分認識微信等社會主流網絡載體與易班“校本化”建設之間的關系,易班是基于校本的校園網絡思想政治生態系統,是對校內資源的充分整合,也是對主流網絡載體在校園內的有益補充和正向融合,要避免出現相互對立排斥的局面。易班要不斷學習主流網絡載體在用戶吸引、風格設計、信息推送等方面的長處,借助主流網絡媒體宣傳易班,實現易班建設和易班宣傳雙推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