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慧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湛江 524088)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多種社會思潮不斷涌入,各種思想交流交融交鋒,一些貌似正確的錯誤社會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效果?!懊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以其理論性、時代性、現實性、宏觀性的特點,向當代大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和黨的重大方針政策,因此也容易受到錯誤社會思潮的攻擊,這些錯誤社會思潮試圖通過否定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及中國實行的各項社會制度,達到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迷惑性和危害性極強。高校“概論”課教師應正面回應,敢于“亮劍”,以堅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科學分析和批判錯誤社會思潮,引導大學生提高辨別力、分析力、理解力,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樹立“四個自信”,成長為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社會思潮是在一定時期內產生并在社會上影響較大的思想觀點的潮流。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思潮呈現多元化、自發性、異質性、現實性、歷史性等特征,從不同的視角反映不同群體和階層的人們對世界、社會和自身的認知及訴求。不是所有思想都能成為思潮。人們對于社會發展變化及矛盾問題而形成的不同觀點交織與碰撞,有的思潮逐漸匯集而成為重大社會思潮,也有的思潮會逐漸衰落,趨于沉寂。并非所有社會思潮都是錯誤的。社會思潮是一個中性的概念,有的社會思潮可以構成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支撐,如據2019 年《人民論壇》發布的該年度的十大社會思潮中認為,“多邊主義”逐漸成為一種重要國際思潮。這一思潮對深化中國對外開放、擴大“一帶一路”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符合中國一貫堅持的全球化思想。有的社會思潮呈中立態度;有的社會思潮對主流意識形態構成對抗性則成為錯誤社會思潮??梢姡荒軐ⅰ吧鐣汲薄闭癁椤板e誤社會思潮”來理解,而應加以區分[1]。對主流意識形態具有支撐作用或與主流意識形態具有聯系的中立態度的社會思潮,應積極引領。而對與主流意識形態呈對抗性的錯誤社會思潮,則應引起足夠重視、科學分析和批判,避免其對主流意識形態安全構成威脅。
現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主要側重于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及法律修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進行正面傳播及引導,對于社會上影響較大的思潮涉及較少,而對錯誤社會思潮也缺乏權威的觀點加以介紹和批駁,以幫助廣大師生全面正確了解其本質。而在現實生活中,廣大青年學生很容易在網絡上接觸到諸如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等錯誤社會思潮,有些甚至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生活常識等形式出現,有很大迷惑性。而且心理學研究認為,由于受消極性偏差影響,人們在網絡上更愿意相信負面消息。也就是說,“比起積極事物,消極事物對人的影響更大”“你的大腦會更認真透徹地分析消極事物”[2]。因此,對于傳播方式更隱性、生活化、大眾化的錯誤社會思潮,其觀點很容易讓人認同。青年學生好奇心強、熟悉網絡,如果被錯誤社會思潮所迷惑而形成了錯誤認知,就會影響他們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國家觀,影響其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對這一現狀給予足夠重視,積極作為,直面挑戰,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客觀、理性地剖析錯誤社會思潮的“前世今生”,揭開錯誤社會思潮的面紗,認清這些錯誤社會思潮的本質。這樣,既充實了教學內容,又拓寬了學生視野,也深耕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同時使學生形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堅定“四個自信”。
開設“概論”課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大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形成發展、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但是在涉及中國共產黨革命歷史和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內容、意義,社會主義改造的重大意義,改革開放的偉大變革及中國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一系列基本理論和基本社會制度問題上,存在著形形色色的錯誤社會思潮,影響和誤導青年學生的正確認知,消解了“概論”課教師的正面傳播和引導效果。
新民主主義理論作為理解中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重要基礎,也是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并取得勝利是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的重要理論支撐。學習新民主主義理論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國情、時代特征和中國社會的階級狀況,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務,革命的性質,新民主主義的總路線、基本綱領,革命道路,革命經驗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意義。然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卻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以現在的標準評價過去的革命,指責中國革命的武裝斗爭方式,提出告別革命、侵略有功,甚至有些大學生也錯誤地認為正因為有當時的侵略,才有了一些城市中別具異域風格的建筑和景觀,形成豐富的旅游資源。還有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借否定和詆毀英雄來否定歷史、進而否定中國革命的歷史。如有人否定狼牙山五壯士、劉胡蘭、董存瑞等革命英雄,甚至有人以小學生家長的口吻,給學校寫信:《請劉胡蘭離我的孩子遠點》,儼然把劉胡蘭說成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和殺死所謂村長的幫兇,這種觀點也曾引起不明真相的人的共鳴。而當代大學生已經是00 后,過去先輩們的浴血奮戰對他們來說已過去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革命先輩們也相繼老去,那種血與火的歲月對大學生來說顯得有些遙遠,這使得那些片面強調人的價值和關注情感體驗的錯誤社會思潮很容易俘獲大學生的心,獲得他們的認同。
社會主義改造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而進行的社會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當時中國實際,創造性地運用了由低級到高級的形式、和平改造的方法,并且改造和建設并舉,實現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生產力的發展,盡管在改造過程中存在過急過快、方法單一的不足,但在和平條件下完成了一場復雜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具有偉大意義。但卻有人以20 世紀70 年代后期開始的改革開放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依據,提出社會主義改造改早了、改糟了,提出“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疑問。這種觀點讓理論功底不足而又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的大學生很難辨別并認清其實質,導致其很容易接受這些錯誤觀點。
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的體現。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發展的強大經濟后盾和宏觀調控的有力支撐。在2020 年我國抗擊新冠肺炎戰役中,充分彰顯了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企業在黨的領導下快速反應、積極作為的大國重器作用,成為抗疫的先鋒。但在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了試圖否定中國的公有制、宣揚私有制;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宣揚完全市場化的新自由主義錯誤社會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主張自由化、私有化、福利個人化。如有的新自由主義觀點認為,“現在國有企業的效率是相當低的”“國企和國有控股企業在GDP 中的比重應降低到10%”,唯有這樣,才能“叫做完整的市場經濟”[3]。同時他們認為,“私人企業是最有效率的企業”,主張“土地、企業、學校、郵政、礦山、公共設施和交通鐵路統統要搞私有化”[4]。還有人“以日本富士山屬于私有”為例對照中國一些旅游景點環境臟亂差,提出應將自然資源私有化。面對生態危機,新自由主義思潮認為自然資源私有化是破解危機的“靈丹妙藥”。而關于土地私有化的觀點更是應和者眾多。有觀點提出,集體所有制會出現集體代替農民做主的現象,違背農民的意愿,只有土地私有化才能更好地保護農民利益。這些錯誤觀點在房價居高不下、土地征收、房屋拆遷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又涉及大多數人利益的情況下,很容易對思維敏捷、關注時事的大學生構成誤導。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根本遵循,表明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本質屬性。我國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而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卻認為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制度是普世價值,是最優的制度,適用于任何國家,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不能實現權力的有效制衡,西方一人一票的票選制也比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民主。民主、自由、人權、公民社會等詞匯不斷出現,認為公民社會能夠形成對政府權力的制約,抹殺了階級差別,是天然合理和正義的,應無條件肯定。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主社會主義思潮認為中國共產黨一黨執政,不夠民主,無法反腐敗,主張實行多黨競選、輪流執政。還有觀點提出中國應實行瑞典式的民主社會主義,這樣就可以改變共產黨一黨執政、多黨參政的局面,稀釋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權,就能確保經濟政治權力公開公正地運行。在中國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憲法是根本大法,應依憲執政后,又有人試圖將西方憲政民主與中國的依憲執政混同起來,魚目混珠。這些錯誤社會思潮,邏輯嚴密、理論性強,很容易在大學生中流傳,使其形成錯誤認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由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組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革命文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但是在現實中也有觀點反對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為指導思想應當多元化,“將多種思想觀點熔為一爐”[4],這樣才能實現思想民主。還有復古主義觀點認為產生于兩千多年前的儒釋道思想才是治理中國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和近現代的西方理論都過時了,古圣先賢的仁義禮智信和天下為公思想,才是適合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而折衷馬克思主義則將勞動價值論、生產資料所有制、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等標志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性質的基本理論與一些與馬克思主義根本對立的觀點和思想調和折中,機械地混同,提出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應創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公有制比重下降不會動搖黨的執政基礎、共產黨也可以有自己的利益等觀點。復古主義和折衷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及關系社會主義性質的重大理論問題上的立場和觀點,貌似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回應了現實問題、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與時俱進,因此,極易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不足的大學生的認同,動搖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立場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上,也受到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泛娛樂主義等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影響,它們反對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宣揚享受當下、娛樂至死,這些觀點和思潮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誤導,動搖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的根基。
盡管在“概論”課教材中較少涉及錯誤社會思潮的介紹、分析與批駁,高校“概論”課教師卻不能無視錯誤社會思潮的存在,任由其傳播影響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立場,動搖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應運用經典閱讀、敘事教學、案例教學、討論辯論教學、誦讀教學、仿真教學等混合式教學法,利用線上線下融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等,實現教育教學方法與理念的創新,幫助大學生明辨是非、固本培元。
在教學實踐中,由于青年大學生基本都是00 后,革命的理論和歷史對于他們來說時間久遠,對于在當時實踐中形成的革命、改造和建設理論,有諸多難點難以理解和把握,對于這種教學困境,教師可以采取經典品讀的方式,讓大學生帶著問題回歸理論本源,在教師的引導下解開思想上的癥結。例如,對于新民主主義理論,大學生很難理解當時中國革命的性質為什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革命,為什么中國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當時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活下來,并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等。對于中國革命性質問題,教師可以選取原著《新民主主義論》中關于“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內容,供大學生閱讀。不同于“概論”課教材篇幅所限的概括介紹,原著中毛澤東用通俗的語言解讀了當時中國革命的特點。教師可以同步介紹一些關于“十月革命”和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使大學生可以在原著中了解當時的時代特征和中國國情,并從《新民主主義論》閱讀中,明晰了為什么中國革命的性質盡管是資產階級革命,但世界已然不同,中國革命已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它與“五四運動”之前的革命性質已經不同。對于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問題,一部分大學生受告別革命論和侵略有功論的錯誤觀點影響,對革命采取的方式存在疑問,尤其很多大學生對于紅色政權存在的主觀條件較難理解,教師可以選取《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進行閱讀,同時介紹當時軍閥混戰、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歷史背景,這樣大學生就可以理解中國必須采取武裝斗爭的方式才能取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也就理解了為什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原著品讀中解開困惑,增強了大學生對理論的認同和自信。對于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探索,有些大學生誤以為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曲折和失誤伴隨整個過程,也有人提出“前后兩個三十年”的錯誤觀點,教師在講授“概論”課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理論成果這部分內容時,選取《論十大關系》這一經典品讀,在閱讀中師生可以從毛澤東當年的全面思考和通俗論述中了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遠見卓識,對那些錯誤認識進行否定,同時聯系實際了解當年的思考的現實指導意義。由于年代久遠,00 后大學生對于20 世紀50 年代前后的歷史及英雄人物的經歷和事跡,不易感同身受、產生情感共鳴。教學中教師則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大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選取適當的角度加以分析、聯系現實,以情動人,引發大學生的共鳴,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百年征程中,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及其故事。這些歷史故事真實生動,具有啟發性,是敘事教學的寶貴資源。教師可以選擇歷史虛無主義錯誤社會思潮針對的典型人物如狼牙山五壯士、劉胡蘭、邱少云等,從英雄人物的成長經歷、關鍵抉擇和歷史背景等角度全方位展示他們是如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成長的,既使英雄有血有肉、生動形象地讓大學生感覺不再遙遠,也展現信仰的力量使英雄人物在國家民族大義面前的舍生忘死,增強大學生的敬仰之情,堅定信仰。同時理性分析錯誤社會思潮中的觀點,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
案例教學具有可以將抽象理論具象到特定事件和真實情境中的獨特優勢,通過選取典型案例或熱點問題,增強針對性、趣味性和現實性,培養大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理論素養。在面對新自由主義主張的自由化、私有化謬論時,通過鮮活的案例可以充分證明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是實現中國經濟騰飛、人民富裕的制度密碼,而私有制則會導致社會兩極分化?!案耪摗闭n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編寫案例、提煉教學內容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如選取深圳的發展、人民生活用品的變遷史、鄉村的變化等案例,形成教學資源體系,通過照片、視頻、講述等多種方式,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以一城一村的變化及大學生的親身經歷,說明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中國人民實現向往的美好生活的經濟基礎和有力后盾,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確保中國經濟行穩致遠而又避免市場失靈的必然選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善于利用國內外的事實、案例、素材,在比較中回答大學生的疑惑,既不封閉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導大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鑒別中明辨是非[5]。在“概論”課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各國抗擊疫情的表現、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歷史和現狀等素材,通過比較教學的方式,讓大學生看到完全自由化、私有制的后果,使大學生自己得出“社會主義公有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具優勢”的結論。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實現了微觀的案例分析、宏觀的比較教學與提升理論深度完美結合,也實現了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真理越辨越明,道理越講越清。對于民主社會主義粉飾的西方民主制度是不是普世價值、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有效還是西方的三權分立更民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更適合中國還是也可以多黨執政、瑞典的民主社會主義是不是適合中國等可以采取辯論式教學的方式,大學生在教師理論講授、熱難點分析和課下查閱資料的基礎上辯論或討論。最后由教師對辯論進行總結,對大學生在辯論中提出的熱難點問題和模糊認識做出解答和引導糾正,將正確的思想傳授給大學生,最終得出結論。在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剖析和中國的政治制度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辯論方式,使大學生認清楚三權分立原則雖相互制衡但效率低下,而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議行合一的制度,是經過多年探索形成的最適合中國這個人口大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西方的多黨輪流執政只不過是不同資產階級集團輪流坐莊,不代表人民的利益。中國的政治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政治共識,也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證;瑞典的民主社會主義雖然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稅收政策方面對中國經濟和社會建設有借鑒意義,但這種模式在本質上是一種改良的資本主義,它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是背道而馳的。最后得出結論,西方的管理模式我們可以借鑒,但根本政治制度不能動搖,基本政治制度也要始終堅持,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種辯論式教學可以使大學生在辯論中靈活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逐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及演講能力,既提高了大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加深對問題的理解,還辨明了是非。
針對復古主義存在的過分夸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作用,而導致大學生向主流意識形態凝聚過程中受到阻滯的現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選取部分中華傳統文獻,由大學生誦讀,一方面讓大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大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大學生對古典文獻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完整的誦讀與適當的背景介紹也能幫助大學生全面理解文獻內容的精華與局限,了解對于中華傳統文化,我們不能不加分析地全部接受,應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其中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作者認識水平的糟粕,是應該摒棄的。同時還可以運用虛擬仿真技術重現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生活場景、氣候條件、社會治理、技術水平等,通過視覺、聽覺刺激,給大學生以直觀、逼真的感受,在模擬的交互體驗中,比較歷史與現實的差距,體會到現代中國帶來的是惠及14 億人口的國強民富,而不是少數權貴的奢華。而且,中國的發展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指導下實現的,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基礎上完成的,馬克思主義從沒有過時。這樣既打破了復古主義社會思潮的誤導,使大學生形成辯證的觀點,又堅定了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念,增強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道路、制度、文化的認同與自信。對于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泛娛樂主義等反馬克思主義錯誤社會思潮,則可以通過辯論教學、案例教學及仿真教學等方式,讓大學生通過思辨、比較及仿真體驗明白人生應該怎樣渡過,是享受當下、消費至上,還是應該積極奮斗、量力而行、堅守道德。這樣既有助于吸引作為“數字原住民”成長起來的00 后大學生,又解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的瓶頸。
綜上,在“概論”課教學中,涉及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復古主義、折衷馬克思主義等多種錯誤社會思潮的沖擊和影響,高校教師應引起足夠重視,積極運用經典閱讀、敘事教學、案例教學、討論辯論、誦讀教學、仿真教學等教學方法回應錯誤社會思潮的挑戰。此外,“概論”課教師也可以將線上教育資源與線下教學結合起來,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通過教育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創新,幫助大學生增強辨別力、分析力,明辨是非、正本清源,堅守馬克思主義立場,堅定“四個自信”,成為矢志不渝跟黨走的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