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業大學法學院 劉峰
高校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陣地,承擔著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勞動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其關乎立德樹人的工作效果與高校學生的成長成材,因此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位置愈發凸顯。2020年3月和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分別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及《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新時代深化勞動教育作出全面部署與細化指導。志愿服務是高校社會服務功能的具體體現,也是推進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結合當前工作實踐,高校志愿服務依然存在若干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對于法學院系來說同樣如此。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高校法學院系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的重要使命,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愿景無疑對其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志愿服務是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主要抓手,以普法教育為重點的法學院系志愿服務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法治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效平臺。因此,對如何通過勞動教育推進法學院系在志愿服務中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開展研究,是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
按照一般的理解,“勞動”是指“人類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的活動”[1]。“教育”即育人的活動,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1]。從主體來講,勞動教育的對象是人、是學生。從客體上講,勞動教育的內容和載體包含了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以及服務性勞動。具體而言,學生通過理論學習掌握勞動知識、技能,強化勞動認知,培育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此為感知、認識勞動的教育過程,從而達到“認識世界”的目的。學生通過參與勞動,在實操中使勞動作用的對象發生變化,在“改造世界”的同時進一步深化、升華了對勞動的相關認知。綜上,勞動教育是“關于勞動”的教育和“通過勞動”教育的有機統一[2],其圍繞“勞動”這一人類特有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對勞動理論的學習和勞動實踐的參與,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取向、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使其獲得必要的勞動技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談到了勞動教育的價值目標。他表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3]。勞動教育是新時代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一環。首先,勞動教育通過發揮勞動育人功能,進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大學生通過勞動教育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深刻理解勞動創造人、創造價值、創造財富、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培養其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情懷,培育其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積極的勞動精神,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其次,勞動教育能夠使人掌握相應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激發人的創造潛能。大學生在勞動課程和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身的能力也得到鍛煉和提升。再次,勞動教育使人的身心受到鍛煉,身體素質得到增強。大學生參加勞動實踐時,通過身心投入、手腦并用,其身體和心理素質會得到有效增強。最后,勞動教育能夠激發人關愛自然、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培養人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與維護美的良好品德。如大學生參與環境美化、扶貧助困、普法服務等公益活動,不僅是一個創造美、維護美的過程,也是其心靈美、行為美的展現。因此,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深遠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廣大志愿者奉獻愛心的重要渠道,志愿者是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前行者、引領者[4]。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體現,是聯系學生個人和社會的一條紐帶。志愿服務是服務性勞動的重要內容,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渠道,二者之間存在密切聯系。
勞動教育旨在使人樹立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觀念,培育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提升人的綜合素質,在勞動中守正創新,激發創造活力,重視人主體作用的發揮,使人與社會通過勞動而緊密聯結,實現人的自我提升與全面發展。可見,勞動教育的基本理念蘊含著兩層維度:一是通過勞動教育使人與社會獲得物質方面的發展,如勞動成果的創造、勞動者心智水平的提升。二是通過勞動教育使人獲得精神方面的進步,如勞動愉悅感的體認、勞動精神的養成。志愿服務與勞動教育的價值理念具備顯著的契合性。志愿服務是志愿者或者相關組織基于自愿而向社會或他人提供的公益性服務,具有無償性、利他性。與勞動教育的落腳點相似,志愿服務意在促進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其既體現為志愿服務所創造的社會價值,也體現為志愿者所獲得的積極情感體驗與其行動中折射出的人性光芒。與勞動之于人與社會的“紐帶”功能類似,志愿活動為志愿者和服務對象搭建了“橋梁”。志愿服務“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與勞動教育所蘊含的奉獻、奮斗等理念不謀而合,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能夠深化勞動認知,培育勞動精神,獲得思想上的升華。
勞動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服務性勞動。與日常生活勞動和生產勞動不同,服務性勞動更多體現了“利他”的特點,勞動者利用自身的知識和技能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在勞動中深化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感,收獲“利他”之樂。志愿服務屬于服務性勞動的范疇,其重在實踐體驗,即通過具體參與進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5]。志愿者在工作的過程中需要付出體力和腦力,志愿服務本質即為一種勞動。因此,志愿服務是踐行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有效形式。除了利他性,自愿性和無償性也是志愿服務的顯著特征。因此,志愿服務更多地展現出“道德性”,其是涵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折射出志愿者服務為民、奉獻社會的高尚情懷,其與勞動教育所倡導的辛勤奉獻、干事創業的價值追求是共通的。如高校法學院系廣泛開展的普法活動即為勞動教育與志愿服務的典型融合。法學專業的大學生運用法律知識為他人提供服務性勞動,如送法上門、送法下鄉、校園普法等,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有機統一,學生在普法實踐中獲得了教育。從另一個角度講,普法是當代社會志愿服務的重要形式之一,體現了志愿者的社會責任感與人文關懷。以自愿、無償為基礎,大學生通過知識和體力的輸出,將勞動轉化為精神文明成果,滿足了社會對于法律服務產品的需求。勞動教育與志愿服務內容上的共通性在此得到了體現。
當前,開展志愿服務已經成為高校學生培養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實踐育人和勞動育人的有效抓手,發揮著展形象、立表率、樹新風、育新人的作用。在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蓬勃發展的同時,其依然存在若干“短板”需要補齊,這些“短板”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于法學院系的志愿服務中。
基于高校志愿服務自身建設情況,其管理機制還存在進一步的優化的空間。首先,現階段的高校志愿服務通常由隸屬于學校或院系的學生社團組織開展,雖然學生社團多由學校或院系團委負責管理指導,但具體到志愿服務,尚未形成專業化的管理機制。學生社團作為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層自治組織,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良好的興趣愛好。除少數專門的志愿服務社團外,多數學生社團兼有開展志愿服務的職能。也就是說,志愿服務是作為學生社團中的一項工作開展的,這種非專業性致使志愿服務常常從屬于其他學生工作,志愿服務獨立的育人價值尚未凸顯,活動的組織開展也較為松散。其次,志愿服務隊伍的穩定性不強,有時難以形成有效的管理。受學生社團定期換屆的影響,志愿服務隊伍經常出現新老交替的局面,人員的流動性強。以法學院系的普法志愿服務團隊為例,高年級具有豐富志愿服務經驗的學生干部由于面臨畢業、就業等壓力,可能在換屆后選擇“退居二線”甚至退出團隊,若前期梯隊建設不足,則可能出現短期內“青黃不接”的局面。再次,志愿服務的培育機制尚不健全。法學院系的志愿服務隊伍多由輔導員管理,受專業背景限制,輔導員難以對學生志愿者施以專業指導,另一方面,法學專任教師對志愿服務團隊指導的參與度也比較低。最后,志愿服務的保障投入有待加強。當前志愿服務存在經費投入缺乏、平臺建設滯后、具有安全風險隱患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發展。
除高校志愿服務內部的管理機制需要優化外,從對外作用的角度講,志愿服務的實效發揮還有待提升。首先,志愿服務項目的培育不夠充分,志愿服務的供給存在不足,影響了其作用的有效發揮。長期以來,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多表現為環境美化、社區工作、敬老助殘、義務支教、賽會服務、普法宣傳等,雖然志愿服務所涉及的領域正在逐步拓展,但具體到每一類志愿活動,其內容、形式、服務對象等還較為單一,服務供給還有不足。如法學院系普遍開展的普法志愿服務,其服務對象集中于中小學生、居民村民等,對于教師、基層管理人員等的普法教育則略顯缺乏。其次,志愿服務的長效性不足。部分大學生志愿活動由于缺少事前的整體規劃,導致開展過程中出現供給中斷、流于形式等問題,志愿活動“淺嘗輒止”,常常出現因上級要求或者“心血來潮”、集中于某一時間節點扎堆開展志愿活動的現象,志愿服務沒有從社會需求出發,缺乏長效性,進而導致其實效發揮有所欠缺。最后,志愿服務的品牌化建設不足。部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由于忽視開展系統性的品牌建設,造成志愿服務形式內容單一、創新性不強,志愿活動“各自為戰”、缺乏整合,院系多個志愿服務項目沒有形成有效合力。
前文提到,勞動教育和志愿服務理念契合、內容共通。鑒于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本文認為,深化勞動教育是推進高校法學院系志愿服務工作開展的有效途徑。
思想自覺才能增進行動自覺。對于法學院系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強化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認識,對于推動志愿服務事業發展意義重大,而勞動教育則是深化學生對志愿服務價值認同的重要途徑。第一,將勞動教育融入法學專業教育,發揮好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要創新勞動教育育人實踐,引入“服務學習”理念,促進大學生的知行合一[6],通過學習和教育使法學專業學生涵育勞動精神,進而熱愛志愿服務這項崇高事業。首先,要利用好思政課這一基礎課程,通過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等方式,強化勞動理論知識宣講,開展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通過生動鮮活的案例強化榜樣示范引領作用,使法學專業的大學生深刻理解和感悟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筑牢投身志愿服務勞動的思想基礎。其次,發揮好法學專業課程思政的作用,充分挖掘法學專業課程中的勞動教育思政元素,使學生在研習法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思想教育,增進對志愿服務的情感認同與價值認同,如將勞動教育融入勞動法的課程講授中。第二,將勞動教育融入法學實踐教學,發揮好第二課堂的實踐育人作用。如將開展普法宣傳、法律咨詢等具有法學專業特色的志愿服務納入法學實踐教學,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勞動創造性。
對于高校法學院系,以勞動教育為抓手,有助于推進志愿服務的機制創新。第一,將志愿服務作為思政課開展勞動教育以及法學實踐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探索將和法學專業緊密相關的志愿服務活動與課程學分適度掛鉤的機制,提升學生志愿服務的參與度。第二,提升法學專業學生的勞動知識技能水平,加強對學生志愿者的系統培訓,拓展志愿服務的項目供給。以群眾對法律的具體需求為基礎,加強學校、社會各類資源的協同聯動,為普法志愿服務的開展搭建更多平臺。第三,以法學專業水平,即勞動知識技能為基礎,對學生志愿者進行分層管理,充分調動本科低年級、高年級和研究生的普法熱情,打造“見習”志愿者、“主力”志愿者和“資深”志愿者合理搭配的普法志愿團隊,做到人盡其用[7]。
新時代,勞動教育要求彰顯時代特征,要發揮網絡新媒體對勞動教育的正向引導作用,創新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增強時代性。加強高校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能夠使志愿服務形成穩定的工作體系,進而使志愿服務項目化、長效化,增強輻射效應,擴大影響力。法學院系要以勞動教育強化志愿服務的品牌建設,可結合黨建品牌建設,開展“黨建+”勞動教育,同時依托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加強對志愿服務勞動育人功能的宣傳,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此外,結合增強勞動教育時代性的要求,探索法學專業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勞動的新形式,如通過創作普法短視頻、普法情景劇,開展法律知識競賽等方式,豐富普法志愿服務的載體,增強勞動教育的創新性,持續推進品牌建設,不斷提升高校法學院系志愿服務的實效性與長效性。